教育心理與輔導學系

Permanent URI for this communityhttp://rportal.lib.ntnu.edu.tw/handle/20.500.12235/16

本系設立於民國五十七年八月。民國三十五年本校成立時,即在教育系內成立心理實驗室。四十七年教育系成立心理學組,並將心理實驗室擴充為心理實驗中心。五十七年正式成立教育心理學系。六十九年在進修部成立教育心理學系,分設輔導組和特教組,為中小學教師提供進修機會。六十八年教育部鑑於各級學校輔導工作之日益重要,乃准以教育心理學系現有師資及設備為基礎,成立輔導研究所碩士班。民國七十六年更奉准成立博士班,培育高級輔導人員,同年將系(所)名稱更改為教育心理與輔導學系(所),並簡稱為心輔系(所)。民國八十三年,因應新大學法頒佈,將系所名稱合一,統稱為教育心理與輔導學系(簡稱為心輔系)。

本校校區可分為本部(包括教育學院、文學院、藝術學院)及分部(理學院)。本系位於本部教育學院大樓五、六樓。

Browse

Search Results

Now showing 1 - 6 of 6
  • Item
    在部落任教原住民籍教師的生涯故事:一個敘說研究
    (2006) 楊淳皓; Yang, Chun-hao
    本研究旨在透過分析在部落任教原住民籍教師的生涯故事,理解原住民族生涯發展的主體性。本研究提出的兩個研究問題是:(一)「在部落任教原住民籍教師在其生涯中追求的意義和認同之內涵為何?形成之過程為何?」;(二)這一群教師生涯故事反映出哪些特殊社會文化脈絡?促進或阻礙其生涯發展的社會文化脈絡有哪些?」。 本研究採取的研究方法是敘說研究法,經由敘說資料的「部份」與「整體」的相互辯証,建構出資料的整體意義。本研究對在部落任教原住民籍教師生涯故事提出的主要理解如下: 1. 在前段的生涯中,三位研究參與者傾向追求「家庭層面的認同」。 2. 在後段的生涯中,三位研究參與者皆追求的是「族群文化認同」。 3. 促進三位研究參與者生涯發展的社會文化脈絡有四,即「家庭」、「部落文化」、「教會」及「工作場所」。 4. 阻礙三位研究參與者生涯發展的社會文化脈絡有二,即「教育機構」及「漢族對原住民的態度」。 此外,研究者將研究結果與既有研究文獻比較對照之後,本研究提出下列發現: 1. 三位研究參與者的族群文化認同引導其生涯選擇,族群文化認同發展的階段與其生涯表現的穩定度有著密切關係。 2. 三位研究參與者的族群文化認同是「正向認同」的歷程,非「族群污名認同」歷程。 3. 「從對抗污名到族群自信心」和「從深化認同到奉獻族群」兩個共同主題少見於其它類似研究。 4. 「部落文化」和「教會」是促進三位研究參與者生涯發展的兩個特殊社會文化脈絡。 5. 「部落內外」是促進三位研究參與者生涯發展之社會文化脈絡與阻礙其生涯發展之社會文化脈絡的「分界線」。 最後,研究者依據上述的結論提出對原住民生涯輔導及未來研究的建議。 關鍵詞:部落、原住民籍教師、生涯故事、敘說研究
  • Item
    接受治療性螺旋模式心理劇主角之敘說研究
    (2014) 黃璧君
      本研究探討接受治療性螺旋模式心理劇的主角的治療經驗,以及在接受導劇之後,對於主角生活的改變經驗。本研究採取敘說研究的方式,邀請三位曾於一年內接受治療性螺旋模式心理劇導劇的主角,分享接受治療的經驗,以及做劇之後的生活改變。以半結構訪談方式訪談,並將訪談錄音檔轉為文字稿,再將訪談資料轉撰成為故事,並加以分析,作為本研究結果的呈現。 研究發現主角候選人選角動機的關鍵在於對於團體成員、專業團隊以及治療性螺旋模式的信任關係。在演出過程中,主角透過建構處方性角色和角色交換的歷程,主角能感受內在、穩定自我、以及增加覺察。經由角色交換,防衛管理者需帶領主角覺察防衛的幫助及影響。目睹創傷景時,主角會有情緒、身體以及認知上的反應,主角在專業團隊和處方性角色的支持下,便能建立轉化性角色。主角在轉化性角色出現時,會有下列現象:發展自我照顧能力、離開創傷模式以及回復能量。主角表達情緒經驗或與處方性角色、轉化性角色連結,就能夠意義化導劇歷程。在分享階段,主角會經驗到來自團體的相互支持及普同感,持續從意義化團體歷程中,獲得新經驗。 主角的生活改變是一個從自我內在狀態,逐漸延伸擴展至外在生活的歷程。主角回到現實生活之後的改變有三層:改善生理症狀後,有心力享受生活;自我狀態能夠與處方性角色連結,覺察自己的防衛,並創造新的生命腳本;能夠調整人際需求、引入人際資源,建立更安全的依附關係。   根據既有文獻與本研究發現,研究者提出實務上幾點建議,以及未來進行研究之方向。
  • Item
    走在文化心靈之旅的道路上:三位馬來西亞第二代華人的生命歷程與文化認同之敘說
    (2011) 賴麗萍; LAI LEE PING
    本研究旨在探討敘說者在個人社會、文化、歷史、政治的特殊脈絡下,文化認同的形成、發展與轉變。研究參與者為三位介於60至70歲的馬來西亞第二代華人,國民教育背景,具有生命歷程的豐富性與對自身族群活動高度參與性的敘說者。本研究採用Lieblich, Tuval-Mashiach& ZIlber的敘說分析,以「整體-內容」為主要分析方法,透過個別分析、跨個案分析與綜合討論的方式,來詮釋三位敘說者的文化認同意涵與所形成的過程為何。 本文透過三位敘說者的生命敘說與個別分析歸納出七個主題形塑來源,分別為: (一)家庭成長環境(二)居所成長環境經驗(三)語言學習經驗與認同歸屬(四)、族群之間與國家政策制度面的正面經驗與負面經驗(五)人格特質展現與價值觀(六)自我認同與標籤(七)參與相關族群活動。 透過這七個主題型塑來源的歸納與普遍性的解釋後,再次整合出五個核心主題。此五個核心主題為:(一)家庭與成長環境是形塑文化認同的重要養分。(二)族群語言或母語是啟動族群與文化認同關鍵的齒輪(三)歧視與壓迫經驗突顯族群之間的差異,加深我族認同與歸屬,提升公平正義的意識與追求。(四)其他價值觀的刺激與族群關係的好經驗促使個人思維的轉換,走向多元開放平等觀。(五)馬來西亞第二代華人文化認同的轉化歷程。本研究依據五個核心主題的研究結果發現,結合相關文獻進行討論。 最後,研究者嘗試對馬來西亞華人、馬來西亞政府、馬來西亞教育、未來研究,以及身為讀者的你,提出相關建議與呼籲。關鍵詞:馬來西亞第二代華人、文化認同、敘說研究
  • Item
    成年女性癌症病人創傷後成長之敘說研究
    (2006) 陳佳琪; Chia Chi Chen
    本研究旨在探討成年女性罹患癌症的歷程經驗。藉由罹病故事的敘說,探討個體是如何覺知罹患癌症的事實?癌症病人面對罹患癌症事件創傷後成長的因素與歷程為何?以及個體建構出的創傷後成長面向之內涵為何? 研究對象為三位罹患癌症的成年女性。採敘說研究方法進行,運用「整體─內容」分析方法呈現罹患癌症經驗的生命主題。經資料分析後,呈現之研究結果如下: 對罹病事件之覺知內涵包含在對病情確定的態度,尋思生病的原因,對治療的心態三個面向上。在等待確知是否罹癌時,癌症病人心情複雜難以言盡,也想躲藏不面對。罹癌事實確定後感到措手不及與震驚,進而認為都是自己的錯加上各種壓力才會生病,而病痛的未知帶來種種不安焦慮,試圖培養好的心態與作出正確的治療決定 在疾病經驗中,影響創傷後成長的因素很多,本研究提取出的因素包括人格特質,信念,社會支持與專業支持四面向。個人特質部分,當癌症病人能夠轉化積極生活步調為接受癌症帶來的生活限制,樂觀爽朗的特質都幫助產生創傷後成長。信念部分則憑藉對家人的愛,原定生活目標以及辛苦不白熬的信念鼓勵自己堅持面對辛苦的治療。社會支持部分,親友、醫護人員、教書工作、其他病友的點滴支持都是支持的力量。專業心理支持部份,專業心理治療團體的接納與經驗整理可以加速創傷後成長的境界。 三位研究參與者創傷後成長的歷程各不相同,分別是Sarah第一次生病時試圖維持正常生活步調,再次生病的打擊才意識過往的逃避,因此要正視身心健康與生活美好。兆俠則在家人關係中壓抑脆弱,直至參與團體後學習用不同的態度對待自己,展開與癌症對話,進而能坦然自處感恩癌症。明月則是逐漸放下完美家庭角色,意識到要改變想法與行為,開始做自己。 本研究參與者癌症創傷後成長的面向內涵包括自我的正向改變,家庭與自我需求的調整,人際關係的轉變,以及人生觀與生活態度的調整。在自我正向改變部分包括接受自身限制、學習表露情緒、放下在乎,肯定自身需求,而面對家庭與自我需求方面,本研究參與者試圖在重視家人關係與照顧自己需求這兩者間取得平衡,且更熱心助人。最後,在人生觀與生活態度上面,罹癌使得研究參與者認知生命有限,除了維持身心健康外,也對生活多了彈性寬容,學習與癌共存。 最後,根據研究歷程和結果,提出有關本研究的限制、研究者個人反思以及具體建議,本研究建議當親友能夠提供溫暖的支持陪伴病人走過治療過程中的辛苦,對於病人的心理適應有良好的幫助,所以與癌症病人連結的親友必須重視自己與病人之間的關係,維繫一份真實、穩固、信任、平等、尊重、富有人性情感的關係,因為此種關係對癌症病人價值非凡。
  • Item
    讀夢帶領人訓練團體之成員生命轉化敘說研究:五位成員的觀點
    (2016) 劉姮戀; Lu, Hung-Lien
    本研究目的在了解:一、成員參與Ullman讀夢帶領人訓練團體之生命轉化或影響;二、成員參與Ullman讀夢帶領人訓練團體之生命改變因子;三、成員參與Ullman讀夢帶領人訓練團體的感受與想法。以敘事研究方法探討一個長期性經營的Ullman讀夢帶領人訓練團體,希望深度瞭解團體成員在此訓練團體的獨特經驗。研究方法中,以立意取樣的方式邀請五位團體成員進行敘說,以半結構訪談大綱進行訪談。訪談資料以Lieblich、TuvalMashiach與Zilber(1998)的「整體—內容」與「類別—內容 」觀點進行資料分析。 研究結果發現五位團體成員讀夢之後的生命變化或影響有五點:(1)從忽視到關注;(2)從脫離到連結;(3)從受創到照顧;(4)從恐懼到力量;以及(5)從箝制到彈性自由。五位成員之生命改變因子包括:(1)相信夢的功能與價值;(2)與自己的內在有接觸;(3)主體的表達與客體的矯正性回應;(4)連結夢境與生活,產生獨特意義的詮釋;以及(5)能自我接納並以行動回應夢境啟示。五位成員對團體的想法和感受方面,包括:(1)團體能提供多元角度的投射觀點;(2)團體能提供安全感,能被信任;(3)在團體很有學習與收穫;以及(4)團體的氛圍像大家庭。
  • Item
    一個諮商師的親子關係經驗對其諮商專業影響之自我敘說研究
    (2005) 張怡敏; Yi-Min Chang
    本研究旨在探討諮商師之親子關係經驗對其諮商專業的影響。研究採用「自我敘說」的方式,並以敘說研究的方法論以及「整體—內容」之分析方法來形成研究的結果。研究結果如下: 一、諮商師在親子關係的經驗有三方面,分別為「界限」、「情緒」與「找回自我」。 二、諮商師在親子關係的經驗對諮商專業的影響有三: (一)諮商師在親子關係中「界限混淆(enmeshment)的經驗」會影響其對個案產生「過於討好」或「厭惡拒絕」的反移情。 在這部份對諮商師與諮商專業提出的反思為: 1. 「自我覺察與反思」以及「接受督導」能釐清自身經驗對諮商過程的影響。2. 清楚而穩定的「諮商架構」有助於諮商師維持諮商時該有的界限並增加己身對反移情的覺察。3. 習得建立諮商架構的能力對諮商師生活中的人際關係會產生「學習遷移」之效果。 (二)諮商師在親子關係中的「情緒經驗」會增強其藉由「成為諮商師」來彌補情緒壓抑之缺憾與滿足自身人際及自我價值需求的動機。 在這部份對諮商師與諮商專業提出的反思為:1. 諮商師在童年時期與重要他人或主要照顧者的互動情緒經驗將會對諮商師的經驗有較大的影響力。2. 諮商師的「負傷經驗」是否對諮商有正向效果,端視諮商師個人對經驗轉化的能力。 (三)諮商師在親子關係中「找回真實自我的修正性經驗」會影響其對不同學派諮商理論的喜好與學習,並深化同理心與情緒反映的能力。 在這部份對諮商師與諮商專業提出的反思為:1. 人的成長是來來回回而前進的過程。2. 諮商師個人的成長經驗能增加其對個案「防衛與抗拒」的同理與接納。3. 諮商師自我成長與諮商理論的學習是相輔相成、彼此相互整合而精進的。 最後,根據研究結果進行綜合討論與反思,並提出本研究的限制與建議,以作為未來研究的參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