教育心理與輔導學系

Permanent URI for this communityhttp://rportal.lib.ntnu.edu.tw/handle/20.500.12235/16

本系設立於民國五十七年八月。民國三十五年本校成立時,即在教育系內成立心理實驗室。四十七年教育系成立心理學組,並將心理實驗室擴充為心理實驗中心。五十七年正式成立教育心理學系。六十九年在進修部成立教育心理學系,分設輔導組和特教組,為中小學教師提供進修機會。六十八年教育部鑑於各級學校輔導工作之日益重要,乃准以教育心理學系現有師資及設備為基礎,成立輔導研究所碩士班。民國七十六年更奉准成立博士班,培育高級輔導人員,同年將系(所)名稱更改為教育心理與輔導學系(所),並簡稱為心輔系(所)。民國八十三年,因應新大學法頒佈,將系所名稱合一,統稱為教育心理與輔導學系(簡稱為心輔系)。

本校校區可分為本部(包括教育學院、文學院、藝術學院)及分部(理學院)。本系位於本部教育學院大樓五、六樓。

Browse

Search Results

Now showing 1 - 4 of 4
  • Item
    國中生網路正向效果預期、拒網自我效能與網路成癮之相關研究
    (2020) 黃昱慈; Huang, Yu-Tzu
    本研究旨在瞭解國中生網路正向效果預期與拒網自我效能之建構,並編製出適合測量國中生網路正向效果預期與拒網自我效能之量表,進而探究網路正向效果預期和拒網自我效能與網路成癮之關聯性,並以Bandura(1986)社會認知理論為基礎,檢驗國中生拒網自我效能是否能中介網路正向效果預期對網路成癮的預測關係。 本研究以臺灣地區的國中生為研究對象,並以立意取樣方式進行問卷施測,且研究過程分為兩部分。第一部分為發展國中生之「網路正向效果預期原始量表」與「拒網自我效能原始量表」;本研究針對372位國中生進行開放式問卷之施測,結果共有339人接受問卷施測、問卷回收率為90.86%,並收集到987個上網好處面的認知內容,以及1,054個難以抗拒或停止上網的高危險情境,經歸納整理後編製出「網路正向效果預期原始量表(共71題)」與「拒網自我效能原始量表(共70題)」。 第二部分為編製出國中生之「網路正向效果預期量表」與「拒網自我效能量表」,並針對研究假設進行考驗。本研究針對1,142位國中生進行問卷施測,問卷回收後有效問卷為906份,因此有效樣本回收率為79.33%,且經探索性因素分析後,編製出「網路正向效果預期量表」(三個主要因素分量表:「紓壓增趣」、「社交聯繫」及「獲取新知」)與「拒網自我效能量表」(四個主要因素分量表:「負向情緒調適」、「資訊查閱」、「遊戲成就」及「人際連結」);此外本研究也發現:(1)國中生最近一年每週平均的上網時數為20.93小時、標準差為18.55小時,且在各類型網路活動之使用時間中,國中生使用線上遊戲之活動時數最多、網路人際互動次之;(2)網路正向效果預期能顯著且正向預測網路成癮;(3)拒網自我效能可顯著且負向預測網路成癮;(4)拒網自我效能可中介網路正向效果預期對網路成癮之預測關係。 本研究發現國中生之網路正向效果預期與拒網自我效能皆可顯著預測網路成癮,且拒網自我效能扮演中介角色,因此本研究建議諮商輔導或教育專業人員在進行國中生網路成癮的防制時,可協助國中生調整其對於網路好處面的過高期待,更要重要的是可增加其拒用或停止上網的方式與技巧、增強其拒網的自我效能感,以減少國中生網路成癮的可能性。
  • Item
    高中職學生自尊、因應型態、拒網自我效能與網路成癮之相關研究
    (2019) 陳珏汝; Chen, Yu-Ju
    本研究旨在探討青少年網路成癮之相關關聯因素,並以三元影響理論(The theory of triad influence)觀點切入,採用該理論之「個體影響因素」之變項,探討青少年自尊、壓力因應型態、拒網自我效能對網路成癮之關聯與預測關係,並檢驗拒網自我效能於自尊對網路成癮以及因應型態對網路成癮之中介關係。本研究針對1,168位高中與高職學生進行「Rosenberg自尊量表」、「壓力因應量表」、「拒網自我效能量表」及「陳氏網路成癮量表」等問卷之施測,而後以描述統計、皮爾森相關分析及結構方程模式進行分析。研究結果顯示:(1)高中職學生平均每週上網時間為25.15小時(SD = 20.45),其中使用智慧型手機上網的每週總時數為17.92小時(SD =20.08);(2)自尊與網路成癮呈顯著負相關且可負向預測網路成癮;(3)逃避-情緒導向因應與網路成癮呈正相關且可正向預測網路成癮;(4)拒網自我效能與網路成癮呈負相關且可負向預測網路成癮;(5)拒網自我效能部份中介自尊與網路成癮的關係;(6)拒網自我效能部份中介逃避-情緒導向因應與網路成癮的關係;(7)逃避-情緒導向因應可完全中介自尊與拒網自我效能的關係。本研究建議自尊、壓力因應型態及拒網自我效能,可分別作為網路成癮的遠程、近程及促發因素,並建議家長、教育及諮商輔導相關人員,可促進青少年的高自尊、減少於壓力情境下採取逃避或情緒化之因應方式、提升於高風險情境下能夠拒絕或停止上網之技巧,如此將可有效預防網路成癮之風險。
  • Item
    高中職學生社會影響、上網正向效果預期與網路成癮之相關研究
    (2017) 陳昭瑞; Chen, Chao-Jui
    研究目的:本研究旨在檢視社會影響、上網正向效果預期與高中職學生網路成癮之關聯性,主要探究社會影響和上網正向效果預期對高中職學生網路成癮的預測情形,並進一步釐清社會影響與上網正向效果預期對網路成癮預測中之關係。 研究方法:本研究採橫斷研究法,並以高中與高職學生為研究對象,考量全國高中生與高職生人數比例後,以分層(高中、高職)叢集(以班為單位)方式進行立意性抽樣,共取得有效問卷1922份;研究工具包括「個人資料表」、「網路使用社會影響量表」、「上網正向效果預期量表」,以及「陳氏網路成癮量表」;本研究採用描述統計、皮爾森相關分析及結構方程模式等統計方法進行資料分析。 研究結果:(1)高中職學生平均每週上網時間為18.22小時(標準差為18.44小時),其中平均每週在非課業相關的上網時間為15.43小時(標準差為17.33小時);(2)上網正向效果預期總分及其三個分量表(成就自我、解壓增趣及人際聯繫)皆與網路成癮總分達顯著正相關,但獲取資訊分量表與網路成癮總分卻未達顯著相關;(3)社會影響可顯著且正向預測網路成癮;(4)上網正向效果預期能顯著且正向預測網路成癮;(5)上網正向效果預期能完全中介社會影響對網路成癮之預測關係。 研究結論:本研究檢驗了高中職學生的社會影響(社會因素)和上網正向效果預期(心理因素)對網路成癮之預測模式,並依此發現提出後續研究與實務處遇和應用上建議,以供研究者、教育相關工作者,以及輔導與諮商實務工作者參考。
  • Item
    高中職學生家庭功能、憂鬱情緒與網路成癮之相關研究
    (國立臺灣師範大學教育心理學系, 2017-06-??) 張月馨; 林旻沛; 洪福源; 胡薇瑄; 吳詠葳; Yueh-Hsin Chang; Min-Pei Lin; Fu-Yuan Hong; Wei-Hsuan Hu; Yung-Wei Wu
    本研究旨在瞭解高中職學生的家庭功能、憂鬱情緒與網路成癮間之關係,並檢驗憂鬱情緒在家庭功能與網路成癮間所扮演之中介角色。本研究以高中與高職學生為研究對象,並以立意取樣方式針對北臺灣兩所高中、兩所高職之全體高一學生進行取樣,共取得2,170 名有效樣本(高中生佔51.94%;男性佔47.87%),且施以「簡式家庭功能量表」、「柯氏憂鬱量表」及「陳氏網路成癮量表」來進行分析。本研究發現如下:(1)高中職學生平均每週上網時間為13.42 小時(標準差為15.43 小時),其中,平均每週花在非課業相關的上網時間為11.22 小時(標準差為14.29 小時);(2)不良家庭功能可顯著預測網路成癮;(3)憂鬱情緒能顯著預測網路成癮;(4)不良家庭功能可顯著預測憂鬱情緒;以及(5)憂鬱情緒能部分中介不良家庭功能對網路成癮之預測關係。研究者根據研究結果提出討論與建議,以供學校教育工作者、諮商輔導人員及未來研究參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