教育心理與輔導學系
Permanent URI for this communityhttp://rportal.lib.ntnu.edu.tw/handle/20.500.12235/16
本系設立於民國五十七年八月。民國三十五年本校成立時,即在教育系內成立心理實驗室。四十七年教育系成立心理學組,並將心理實驗室擴充為心理實驗中心。五十七年正式成立教育心理學系。六十九年在進修部成立教育心理學系,分設輔導組和特教組,為中小學教師提供進修機會。六十八年教育部鑑於各級學校輔導工作之日益重要,乃准以教育心理學系現有師資及設備為基礎,成立輔導研究所碩士班。民國七十六年更奉准成立博士班,培育高級輔導人員,同年將系(所)名稱更改為教育心理與輔導學系(所),並簡稱為心輔系(所)。民國八十三年,因應新大學法頒佈,將系所名稱合一,統稱為教育心理與輔導學系(簡稱為心輔系)。
本校校區可分為本部(包括教育學院、文學院、藝術學院)及分部(理學院)。本系位於本部教育學院大樓五、六樓。
Browse
4 results
Search Results
Item 成年女性癌症病人創傷後成長之敘說研究(2006) 陳佳琪; Chia Chi Chen本研究旨在探討成年女性罹患癌症的歷程經驗。藉由罹病故事的敘說,探討個體是如何覺知罹患癌症的事實?癌症病人面對罹患癌症事件創傷後成長的因素與歷程為何?以及個體建構出的創傷後成長面向之內涵為何? 研究對象為三位罹患癌症的成年女性。採敘說研究方法進行,運用「整體─內容」分析方法呈現罹患癌症經驗的生命主題。經資料分析後,呈現之研究結果如下: 對罹病事件之覺知內涵包含在對病情確定的態度,尋思生病的原因,對治療的心態三個面向上。在等待確知是否罹癌時,癌症病人心情複雜難以言盡,也想躲藏不面對。罹癌事實確定後感到措手不及與震驚,進而認為都是自己的錯加上各種壓力才會生病,而病痛的未知帶來種種不安焦慮,試圖培養好的心態與作出正確的治療決定 在疾病經驗中,影響創傷後成長的因素很多,本研究提取出的因素包括人格特質,信念,社會支持與專業支持四面向。個人特質部分,當癌症病人能夠轉化積極生活步調為接受癌症帶來的生活限制,樂觀爽朗的特質都幫助產生創傷後成長。信念部分則憑藉對家人的愛,原定生活目標以及辛苦不白熬的信念鼓勵自己堅持面對辛苦的治療。社會支持部分,親友、醫護人員、教書工作、其他病友的點滴支持都是支持的力量。專業心理支持部份,專業心理治療團體的接納與經驗整理可以加速創傷後成長的境界。 三位研究參與者創傷後成長的歷程各不相同,分別是Sarah第一次生病時試圖維持正常生活步調,再次生病的打擊才意識過往的逃避,因此要正視身心健康與生活美好。兆俠則在家人關係中壓抑脆弱,直至參與團體後學習用不同的態度對待自己,展開與癌症對話,進而能坦然自處感恩癌症。明月則是逐漸放下完美家庭角色,意識到要改變想法與行為,開始做自己。 本研究參與者癌症創傷後成長的面向內涵包括自我的正向改變,家庭與自我需求的調整,人際關係的轉變,以及人生觀與生活態度的調整。在自我正向改變部分包括接受自身限制、學習表露情緒、放下在乎,肯定自身需求,而面對家庭與自我需求方面,本研究參與者試圖在重視家人關係與照顧自己需求這兩者間取得平衡,且更熱心助人。最後,在人生觀與生活態度上面,罹癌使得研究參與者認知生命有限,除了維持身心健康外,也對生活多了彈性寬容,學習與癌共存。 最後,根據研究歷程和結果,提出有關本研究的限制、研究者個人反思以及具體建議,本研究建議當親友能夠提供溫暖的支持陪伴病人走過治療過程中的辛苦,對於病人的心理適應有良好的幫助,所以與癌症病人連結的親友必須重視自己與病人之間的關係,維繫一份真實、穩固、信任、平等、尊重、富有人性情感的關係,因為此種關係對癌症病人價值非凡。Item 我想和妳說再見—孩童與家務移工分離經驗之敘事研究(2018) 莊芷昀; Chuang, Chih-Yun本研究目的在探討孩童與家務移工的關係經驗,並了解此經驗所帶來的意義與影響,採用質性研究中的敘事研究法,進行資料蒐集與分析,透過研究參與者的生命故事,以及研究者的理解與詮釋,了解孩童與家務移工相處與分離的經驗。 研究者以立意取樣方式選取三位研究對象,皆為女性成人,採用半結構式的訪談大綱,各進行兩次的深度訪談,接著將訪談內容轉錄為文本,並以敘事研究法中的「整體—內容」進行分析。 本研究結果如下,第一,孩童與家務移工建立關係包含以下過程:(1)親子互動減少(2)家務移工陪伴(3)關係建立。第二,孩童在面對分離經驗時的反應與需求有其獨特性;分離的反應會受到與家務移工的依附程度、父母是否提供環境支持,以及分離形式的影響;分離的需求則為需要父母的陪伴與支持以度過情感的失落,同時也反映孩童內在的依附需求。第三,孩童會透過觀察父母的行為與態度,去理解家務移工在父母眼中的定位與角色,並且會依據父母的態度而形成自己獨特的詮釋,進而影響其與父母的互動。 最後,研究者根據研究結果,分別針對孩童、家長、助人工作者以及未來研究提出建議,以利參考。Item 雙親家庭獨生女分離經驗之研究(2018) 余芊慧; Yu, Chien-Hui本研究旨在探討雙親家庭獨生女與父母的心理分離,並探究影響雙親家庭獨生女與父母分離之因素,希望透過生命故事的敘說,與研究者的理解與詮釋來了解雙親家庭獨生女的分離經驗。本研究採質性研究中的敘說研究法來進行資料蒐集與分析。本研究透過立意取樣邀請三位雙親家庭獨生女,採用半結構式訪談大綱進行深度訪談。本研究將訪談內容被轉錄成逐字稿,以第一人稱撰寫成研究參與者的生命故事,並用「整體-內容」的方式進行分析。 本研究發現三位研究參與者與父母分離之心理狀況演變分別為:「從被迫獨立到找回父母的信任」、「配合父母的忙碌享受自主的生活到開始牽掛父母」和「從既親密又想逃到停下想逃的腳步尋找自我與家庭的平衡」,並從研究參與者的文本中整理出以下四個主題進行討論:獨生女角色的獨特性、分離始於親子關係中的感受、對父母行為的理解是調整關係的契機、親子關係是分離時的責任也是牽掛、分離的發展-在一次次的離合中尋找自己在關係中最舒適的位置。此外,本研究也發現以下五項影響分離的因素:不穩定的父母關係、未能滿足依賴需求的親子關係、高管束的教養方式、離家帶來的空間分離和父母以外的人際支持系統。最後,研究者根據上述研究結果與發現進行討論,並針對雙親家庭獨生女、心理專業人員與未來的研究者提出建議。Item 希望取向個別諮商對藥癮者目標建構與未來生活適應之探究(國立臺灣師範大學教育心理學系, 2018-03-??) 鄭曉楓; 吳永杉; Hsiao-Feng Cheng, Yung-Shan Wu本研究旨在了解希望取向個別諮商運用於即將出獄的藥癮者之歷程與內涵。研究參與者為5位北區某獄所一年內將出獄之男性毒品受刑人,分別進行每週一次約40分鐘,每人6-8次不等之希望取向個別諮商。總體共得34份個別諮商文本,採敘事研究法之「類別-內容」分析資料。研究結果發現:(一)主動思考的歷程與內涵,1.營建嶄新空間而成為優先作者:從對家庭的虧欠意識到彌補的責任;2.放慢速度在空隙中整合斷裂:從年華逝去和尊嚴不再到創造價值成就。(二)路徑思考的歷程與內涵,1.想像未來生活而盤整補充:開展社會興趣的預防內控路徑;2.停滯之困境與阻礙:聚焦自我阻斷和倚靠家中經濟的封閉路徑。(三)希望目標意識與未來生活適應,1.翻轉角色位置而彰顯主體:從計畫趕不上變化到勾勒生涯規劃的雛型;2.不帶判斷的允許得以貼近真實:突破戒毒與人際連結的兩難困境。(四)希望三要素之相互作用,1.述說希望目標的歷程能強化主動思考;2.確認所欲之希望目標能帶動路徑思考;3.內控取向的路徑能提升主動思考。最後,根據研究結果進行討論與並建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