教育心理與輔導學系

Permanent URI for this communityhttp://rportal.lib.ntnu.edu.tw/handle/20.500.12235/16

本系設立於民國五十七年八月。民國三十五年本校成立時,即在教育系內成立心理實驗室。四十七年教育系成立心理學組,並將心理實驗室擴充為心理實驗中心。五十七年正式成立教育心理學系。六十九年在進修部成立教育心理學系,分設輔導組和特教組,為中小學教師提供進修機會。六十八年教育部鑑於各級學校輔導工作之日益重要,乃准以教育心理學系現有師資及設備為基礎,成立輔導研究所碩士班。民國七十六年更奉准成立博士班,培育高級輔導人員,同年將系(所)名稱更改為教育心理與輔導學系(所),並簡稱為心輔系(所)。民國八十三年,因應新大學法頒佈,將系所名稱合一,統稱為教育心理與輔導學系(簡稱為心輔系)。

本校校區可分為本部(包括教育學院、文學院、藝術學院)及分部(理學院)。本系位於本部教育學院大樓五、六樓。

Browse

Search Results

Now showing 1 - 9 of 9
  • Item
    以紮根理論探討選擇性緘默症者家長面臨之教養困境與突破
    (2024) 林亮君; Lin, Liang-Chun
    本研究旨在探討選擇性緘默症者家長的親職壓力、因應策略及支持系統。邀請10位家有緘默兒的家長作為研究對象,藉由半結構式的訪談大綱進行深入訪談,瞭解其壓力來源及感受、因應策略及支持系統,採用質性研究方法,並以紮根理論中的開放編碼、主軸編碼、選擇性編碼進行資料分析。本研究結果如下:一、選擇性緘默症者家長主要的壓力來源類型為個人內在、家庭環境、學校環境及社會環境。二、選擇性緘默症者家長發展出的內在因應策略包括個人心態及教養策略;外在因應策略包括親師合作及學校資源。三、選擇性緘默症者家長給予新手家長的因應策略建議包含親子關係及支援環境。四、選擇性緘默症者家長的支持分為個人、家庭及社會等三個面向,個人支持系統為個人性格及成長進修;家庭支持系統為伴侶支持、手足支持及家族支持;社會支持系統包括網路資源、專業人員及支持團體。最後,依據上述研究結果,研究者進行省思,並對於選擇性緘默症者家長、相關制度及未來研究提出建議。
  • Item
    後現代敘事合作取向團體督導歷程中的督導思維與督導策略
    (國立臺灣師範大學教育心理學系, 2021-09-??) 黎欣怡; 田秀蘭; 吳熙琄; 王孟甯; Hsin-Yi Li, Hsiu-Lan Shelley Tien, Shi-Jiuan Wu, Meng-Ning Wang
    本研究在探究一個後現代敘事合作取向團體督導歷程中,督導者所展現、運用的督導思維與策略。督導者為本取向資深督導者,受督者為九位諮商心理師。收集此八次團體督導歷程錄音檔,使用質性紮根理論法進行資料分析。研究結果發現,督導者展現了「尊重、欣賞與感謝;不視為理所當然;一般化;公開化;去專家化;持著未知的態度;認可與賦能;珍視在地性知識」等八項後現代督導思維;運用十三項督導策略,分別是「隱而未顯支線故事的探究與建構;敘事解構/外化/命名;見證;本取向諮商理論與技巧之教學/分享/示範;意義性提問;隱喻的使用」等六項本取向獨特性督導策略;以及「傾聽、聽見、回應(使用對方的語言);不評價、正向好奇地提問以瞭解;瞭解受督者的督導需求與提問;立即性核對;瞭解個案身處之脈絡;賦予新的理解框架;給予指引」等七項共通性督導策略。在督導思維與策略的共同運作下,促進受督者支線故事與專家主體知識之開展與建構,重寫諮商困境故事。本研究發現本取向督導實踐了後現代社會建構理論,研究結果可供有志從事後現代督導工作者參考。文末,針對本研究結果做一討論,並對未來督導實務與研究提出建議。
  • Item
    國小高年級兒童人際關係困擾與正向心理學取向親子諮商歷程研究
    (2011) 鄭曉楓; Hsiao Fng Cheng
    本研究主要目的在了解國小高年級兒童人際關係困擾之相關議題,並透過正向心理學取向親子諮商歷程以理解對兒童人際關係困擾之協助情形。其包含了兩個子研究,研究一目的在於了解人際關係困擾兒童之個人特質、問題成因、人際衝突事件、增進的關鍵與策略、優勢,以及其未來所需要培養之優勢。研究二目的在分析正向心理學取向親子諮商歷程,並了解親子關係、兒童人際關係在諮商歷程中的改變情形。 研究一訪談11位國小高年級導師和9位心理師,並使用共識質性研究作為資料分析之方法。研究結果發現,人際關係困擾兒童的共同特質是渴望朋友和情緒控制差;其優勢為忠誠度高、樂觀、熱心服務、率直,以及堅持;影響孩子人際關係因素包括家庭結構與功能、父母因應孩子問題的能力、父母教養態度與方式等;改善兒童人際關係策略和關鍵有社交技巧學習、釐清人際事件的原委,以及關係建立;自我節制、幽默與感恩是人際關係困擾兒童未來所需培養的優勢。 研究二之研究參與者為8對親子個案,每對親子進行每週一次,每次約60分鐘,共進行6-8次諮商,以紮根理論進行分析正向心理學取向親子諮商歷程和效果。研究結果顯示,諮商前期的重點為安頓家長身心、從問題以外開始、創造正向意義與情緒,以及強化親子溝通。諮商中期著重家長賦能、發掘兒童之優勢,以及啟動正向循環。諮商後期包括擴大正向經驗於生活、確認親子關係的優勢。諮商效果的部分,兒童認為能主動分享和參與活動、情緒較為穩定且較快樂、自信增加,以及態度較為積極。親子關係部分,家長學會傾聽、尊重和支持孩子,親子溝通品質提升、情緒較穩定,能與孩子形成工作同盟。
  • Item
    成年初顯期年輕人待業歷程與生涯調適力之紮根研究
    (2014) 許晨韋
    本研究旨在探究成年初顯期之待業歷程與生涯調適力。研究者採用立意抽樣,以十位曾於二十到三十歲之年齡階段擁有半年以上待業經驗者為研究對象,探究其在待業期間運用何種內、外在資源進行生涯調適,度過待業狀態,之後從其經驗歸納出成年初顯期之待業歷程。研究者採用質性研究方法,以紮根理論之分析程序:開放編碼、主軸編碼、選擇性編碼進行資料分析。 研究結果發現參與者成年初顯期待業經驗之生涯調適力包含外在環境資源與內在心理資源兩部分。外在環境資源內涵之核心主題為社會關係與環境品質,而社會關係之內容包含:(1) 從關係中獲得陪伴、支持與協助;(2) 安全、信賴的關係滿足被包容,接納的需求;(3) 關係允許自主,給與尊重。環境品質之內容包含:(1) 經濟能自我支持;(2) 家庭環境給與安全感;(3) 放鬆,自由的生活氛圍;(4)利於學習的環境;(5) 行業就業機會充足;(6) 社福資源的介入與協助。 內在心理資源內涵之核心主題為朝生涯目標前進的動機、面對生涯目標的態度、為達成生涯目標採取的行為,以及壓力的因應與調適。朝生涯目標前進的動機包含:(1) 有改變的需求;(2) 生涯目標符合自身興趣;(3) 自我期許;(4) 期待獲得認同與肯定;(5) 追求理想的生活。面對生涯目標的態度包含:(1) 承諾投入追尋目標,為選擇負責;(2) 為達成目標而堅持;(3) 享受追尋目標的過程;(4) 勇於嘗試,面對挑戰;(5) 獨立思考,走自己的路;(6) 保持彈性。為達成生涯目標採取的行為有:(1) 積極行動,儲備實力;(2) 排除阻礙,全心投入;(3) 自我評估,選擇有利機會;(4) 反思過往經驗,發掘進步的可能;(5) 保持生活重心;(6) 運用周遭資源。壓力的因應與調適之內涵為:(1) 擁有個人化調適心情的方法;(2) 正視問題,改變現狀;(3) 賦予經驗正向意義;(4) 自我激勵;(5)重視生活品質;(6) 知足感恩。 此外,參與者成年初顯期之待業歷程為從進入待業起,壓力來源與生涯調適力內、外在資源持續交互作用,直到結束待業。參與者在待業期間面臨壓力情境,生涯調適力協助其因應,繼續朝生涯目標邁進。本研究整理出成年初顯期待業期間之壓力來源有外在環境層面、個人生活層面、關係層面與自我感受層面。外在環境層面之壓力有:(1) 經濟環境不利於求職;(2) 不友善的職場;(3) 薪資水準過低。個人生活層面之壓力內涵為:(1) 兼職工作與學習上的挑戰;(2) 考試壓力;(3) 挫敗經驗;(4) 經濟壓力;(5) 其他生活壓力。關係層面之壓力包括:(1) 家人的關注;(2)承受期待;(3) 依賴產生罪惡感與羞恥感;(4) 同儕比較的壓力;(5) 孤獨感。自我感受層面之壓力有:(1) 自我懷疑;(2) 伴隨不確定而生的焦慮感;(3) 身分認同;(4) 生活缺少目標與意義感。 根據研究結果,本研究認為成年初顯期年輕人在待業期間,持續投入生涯目標的追尋,經營理想的生活型態,以自主、彈性之態度面對生涯不確定,較能有效因應待業期間之壓力,達成較佳的生涯調適,並使待業經驗產生個人成長的意義。最後,根據研究之過程與結果,提出研究限制與相關建議。
  • Item
    全職實習新手諮商師重要督導經驗及其助益性與衝擊之探討
    (2013) 李永涵; Yong-Han Lee
    本研究旨在以全職實習諮商師觀點探討對其個人與諮商專業成長之重要督導事件內涵,包括重要督導事件、督導者在該督導事件中的行為、受督者對該行為的想法與感受、以及對受督者的衝擊。研究參與者共八位,皆為在大專院校擔任全職實習諮商師。研究者以訪談法訪問了八位全職實習階段的新手諮商師,以及以紮根理論資料分析中的開放編碼程序進行資料的分析。研究結果發現全職實習新手諮商師所知覺到對於個人與專業成長產生衝擊的重要事件可歸納為四大類:(一)督導關係事件:共十五件,歸納為六大主類別,分別為督導風格、創造滋養的督導環境、督導者的開放度、督導者的投入參與、對受督者的評估與場面構成;(二)個人化事件:共二十二件,歸納為兩大主類別,分別是諮商中受督者個人情緒、個人議題對諮商的影響;(三)諮商技巧與歷程介入事件:共十九件,歸納為三大主類別,分別是個案問題的介入處理、諮商歷程技巧、其他專業技術;(四)概念化事件:共六件,歸納為一大主類別為對個案的概念化。每一督導事件中有其相對應的正向或負向或中性未定向的督導行為,研究結果發現影響督導行為效益性的因素可分為受督者因素與督導者因素,在受督者因素方面,受督者對督導行為的認知、受督者的調適能力、受督者對督導行為的認同感、受督者的自省能力、受督者對督導者的開放度、受督者在諮商專業發展中的發展特性、受督者對督導者的信任度;督導者因素包括督導行為是否隨受督者的督導需求而彈性調整、督導者面對受督者回饋的開放度、督導者是否具體示範諮商技巧、督導者是否保持彈性的態度。研究者針對上述研究結果進行討論,並據此對督導者以及未來研究提出建議。 關鍵字:全職實習、諮商新手、紮根理論、督導行為、助益、衝擊
  • Item
    跨文化遷移下旅居者認同發展歷程之紮根研究─以在臺國際學生為例
    (2015) 馬安妮; Ma, An-Ni
    本研究旨在探討跨文化遷移下旅居者之認同發展歷程。研究者採立意抽樣,以9位曾就讀臺灣大專院校或正於臺灣大專院校就讀之在臺國際學生為研究對象,探討跨文化遷移對其認同發展之影響,從中了解影響旅居者認同發展之因素,以及跨文化遷移下認同發展歷程。研究者採用質性研究方法,以紮根理論分析程序:開放編碼、主軸編碼、選擇性編碼進行資料分析。 研究結果發現跨文化遷移下旅居者認同發展歷程分為四階段,分別為旅居者的母國經驗、認同開始形塑、重新整合認同、旅居下形成的認同四階段。旅居者的母國經驗之核心主題為生命經驗的形塑與外在環境因素,生命經驗的形塑之內涵為:(1)母國的生活經驗;(2)母國的學習經驗;(3)生涯規劃。外在環境因素之內涵為:(1)對地主國學習環境的考量。 認同開始形塑階段之核心主題為衝擊和危機與因應衝擊和危機。衝擊和危機之內涵為:(1)自我效能感低落;(2)人際關係失去準則;(3)個人歸屬感失去;(4)外在環境差異;(5)與地主國成員的衝突;(6)失去方向感。因應衝擊和危機之內涵為:(1)自我調適;(2)向外尋求協助;(3)明確的目標感;(4)從經驗中尋求解決之道。 重新整合認同階段之核心主題分為關係的建立與連結、個人的反思,關係的建立與連結之內涵為:(1)超越文化隔閡的關懷;(2)對地主國產生興趣。個人的反思之內涵為:(1)對危機的反思與覺察。 旅居下形成的認同之核心主題為跨文化遷移下的改變與影響、突破困頓和重新建構的自我認同。跨文化遷移下的改變與影響之內涵為:(1)認同重建的掙扎;(2)信念和價值觀的改變;(3)跨文化特質的出現。突破困頓之內涵為:(1)危機到整合。重新建構的認同之內涵為:(1)認同組成的改變;(2)未來生涯的擴展;(3)舊與新的對話。 跨文化遷移下的認同發展是一動態歷程,每個階段彼此連貫,相互影響,使每位旅居者產生不同的認同發展結果,影響各階段發展品質,研究發現如下:(1) 旅居者母國的生活經驗影響了在地主國文化衝擊的類型、衝擊感的強度與對衝擊的因應方式;(2) 旅居者在衝擊和危機與因應衝擊和危機的方式間來回,旅居者會根據對衝擊和危機的主觀感受調整因應方式;(3) 旅居者因應衝擊和危機的方式是重新整合自我認同穩定度的關鍵;(4) 旅居者在跨文化遷移下形成的認同內涵與前三階段有關,旅居者經驗的衝擊和危機感以及因應衝擊和危機感的成果影響重新整合的穩定度,也連帶影響重新建構認同的內涵。 根據研究結果,本研究呈現跨文化遷移下旅居者認同發展歷程與影響因子。最後,根據研究過程與結果提出研究限制與相關建議。
  • Item
    教師學習團體發展與運作歷程的紮根分析暨教師學習團體回饋系統之建構
    (2005) 許育齡; Yu-Ling Hsu
    教師學習團體的運作,是啟動校內專業自生力量的重要途徑,然在教育現象場實踐的過程,團體的發展往往面臨相當多的困境與衝突,究竟在教師學習團體互動的層面發生了什麼?什麼樣的知識可以解釋這樣的現象?教師學習團體的回饋系統,需如何介入才能轉化這些困境和瓶頸? 所以,「教師學習團體發展與運作歷程的整合分析」,為本研究的首要目的;同時,建構教師學習團體回饋系統,為本研究第二個主要目的。本研究分兩個研究達成上述的研究目的。 在第一個研究,「教師學習團體發展與運作歷程的整合分析」當中,採紮根理論分析來自四個不同類型的團體資料,經由微觀分析、開放編碼與主軸編碼等歷程,整合出「教師學習團體發展與運作歷程」的迷你概念架構,此迷你概念架構提供教師學習團體三個面向的團體訊息,包括「團體討論內容/結構」的面向、「團體成員互動/行動」的面向,以及「教師學習團體隱喻/動力系統的面向」。 在第二個研究,「教師學習團體回饋系統之建構」當中,採用行動科學取向的介入方法,研究者介入團體中提供回饋,並經由實踐,發展出「教師學習團體回饋系統」。這個系統包括兩個面向的回饋,分別是「行動科學取向」的回饋以及「教師學習團體發展與運作知識」的回饋。「行動科學取向」的回饋,在協助團體成員有效縮短所知所行的落差;「教師學習團體發展與運作知識」的回饋則在協助團體成員提升知的品質、行的覺察以及觀察團體動力的視野,以提升行動者在團體中的行動品質。 關鍵字:教師學習團體、教師學習團體回饋系統、紮根理論、行動科學
  • Item
    助人者非專業人際生活的紮根研究
    (2006) 林怡伶
    本研究旨在探討助人者的非專業人際生活之內涵與特殊議題﹑助人專業帶來什麼影響﹑助人者如何統整專業角色與個人角色﹑以及助人者根據經驗為健康的非專業人際生活提出什麼建議。本研究以立意抽樣的方式針對十二位目前在國內從事助人工作的專業人員進行半結構的深度訪談﹐訪談結果再以質性研究的紮根方法進行系統化的分析與歸納。研究結果如下﹕ 1.研究參與者的非專業人際關係包括家人﹑朋友﹑親密伴侶﹑同儕與同事﹔專業與非專業人際生活之間有重疊的情形﹐非專業人際生活也大多較為狹窄﹐以同行情誼為主要支持來源。助人專業對助人者的各種非專業人際關係的影響﹐以及七個人際生活中的特殊議題﹐在研究中也有進一步討論。 2.本研究歸納出影響助人者非專業人際生活的主要因素為﹕助人專業的訓練﹑助人工作﹑助人者的職業身份﹑助人專業的環境與社群﹑以及其它因素。 3.本研究中參與者嘗試在時間與空間上區分專業角色與個人角色的界限﹐然而助人專業內涵的內化與實踐讓他們體會兩種角色的密不可分﹐研究參與者皆採取不同的態度和行動以達統整。 4.研究參與者根據自身經驗﹐對健康的非專業人際生活提出具體而實用的建議。 最後根據本研究結果對未來相關研究﹑助人者﹑及訓練機構提出建議以供參考。
  • Item
    碩士層級諮商新手於全職實習的諮商困境與因應
    (2006) 吳雅慧
    本研究目的在瞭解碩士層級諮商新手於全職實習期間的接案過程中,知覺到的諮商困境、面對諮商困境的因應歷程,以及因應諮商困境的結果。受訪者為十位年齡界於27到31歲,就讀北中南地區諮商輔導相關研究所的女性實習學生,在碩三諮商全職實習後期,回顧實習過程所知覺的諮商困境與因應歷程。運用半結構式的深度個人訪談進行資料蒐集,以紮根理論質性研究法進行資料分析,研究發現:一、諮商新手知覺的諮商困境,包含諮商介入成效不彰、工作同盟不易建立、督導關係不良、諮商自我效能感低;二、諮商新手對諮商困境的情緒與認知反應,包含出現負面情緒、自我評價降低、失去面對困境的動力;三、諮商新手對諮商困境的因應行為,可分為困境的立即因應行為及困境因應歷程中形成新的因應方式,前者包括隱藏真實自我、增強專業能力、面對與紓解負面情緒;後者包括增強對專業與自我的覺察、轉化負向認知為正面認知、調整困境因應的作法、提升個人自我成長;四、督導在諮商新手困境因應歷程中佔有重要角色;五、諮商新手因應諮商困境的結果,可分為因應的立即性結果及困境突破的結果,前者包括諮商困境仍然沒有突破、加重生活壓力、心理的滋養、增加諮商困境理解的視框、獲得個案正面回應;後者包括專業工作的學習與成長及個人的學習與成長。最後研究者討論本研究發現與限制,並且依據研究發現,從諮商研究、諮商實務、及諮商訓練的角度提出建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