教育心理與輔導學系
Permanent URI for this communityhttp://rportal.lib.ntnu.edu.tw/handle/20.500.12235/16
本系設立於民國五十七年八月。民國三十五年本校成立時,即在教育系內成立心理實驗室。四十七年教育系成立心理學組,並將心理實驗室擴充為心理實驗中心。五十七年正式成立教育心理學系。六十九年在進修部成立教育心理學系,分設輔導組和特教組,為中小學教師提供進修機會。六十八年教育部鑑於各級學校輔導工作之日益重要,乃准以教育心理學系現有師資及設備為基礎,成立輔導研究所碩士班。民國七十六年更奉准成立博士班,培育高級輔導人員,同年將系(所)名稱更改為教育心理與輔導學系(所),並簡稱為心輔系(所)。民國八十三年,因應新大學法頒佈,將系所名稱合一,統稱為教育心理與輔導學系(簡稱為心輔系)。
本校校區可分為本部(包括教育學院、文學院、藝術學院)及分部(理學院)。本系位於本部教育學院大樓五、六樓。
Browse
15 results
Search Results
Item 大學轉學生轉學適應與復原力之敘事研究(2022) 陳冠穎; Chen, Guang-Ying本研究旨在探討大學轉學生的轉學適應與復原的經驗。研究以立意取樣,邀請四位從四年制大學轉學至另一所四年制大學、曾在大學轉學後面臨適應的困難,並已從中復原之大學轉學生參與研究。有二男二女,年齡介於21—23歲、就讀於大學三年級到五年級之間。研究者設計訪談大綱,以半結構式訪談進行資料蒐集,並透過敘事研究中「整體—內容」、「整體—形式」、「類別—內容」之研究方法進行資料分析,以了解大學轉學生的轉學與適應經驗、轉學動機、轉學過程及轉學後所面臨挑戰,以及幫助大學轉學生適應的復原力類別與內涵。研究結果如下:(一)大學轉學生在轉學後的第一個學期受適應問題衝擊較大,且可能面臨多元的問題與挑戰;轉學後適應的狀況可能受轉學前的期待與轉學後生活間的落差所影響。(二)大學轉學生的轉學動機包含:高中有明確目標、考試失利、原校園環境不符期待、證明自己、家庭因素、較好的生涯發展等六項因素。(三)大學轉學生在轉學過程與轉學後面臨許多挑戰,包含:課業、人際、身心、與學校連結、其他因素等五個層面。(四)幫助大學轉學生適應的復原力內涵豐富,可分為外部與個人兩向度,其中包含:外在關係支持、外部資源連結、個人因應方式、個人特質與信念等四個類別。最後根據研究結果提出具體建議,供欲轉學大學生、已轉學大學生、大專院校心理師、學校相關人員與未來研究者作為參考。Item 以資源保存與復原力觀點探討青年待業者待業歷程之經驗(2022) 陳波蓉; Chen, Po-Jung本研究目的在於探究青年待業者進入待業歷程其資源和復原力流動的變化,聚焦在當青年進入待業歷程時,青年本身所具備之資源在待業歷程中產生何種變化,以了解環境脈動下的條件如何影響青年從待業至求職的經歷,以及復原力如何在個人、家庭和社會層面間被啟動,以協助青年產生動態適應之歷程。研究方式採「質性研究」,以「半結構式訪談」為資料搜集方法,5位受訪者為曾經待業年齡介於18至29歲之青年,以「紮根理論」為研究方法進行分析。經過開放編碼後,一共找到78個屬性,進而歸類出23個次類別;最後經過主軸編碼再從23個次類別歸屬出7個類別與4個主類別,四個主類別分別為:「緩衝階段」、「維持控制階段」、「自我轉化階段」與「資源平衡階段」,各階段有其對應的屬性與類別。研究結果再透過「資源保存」和「復原力」觀點共同探究「青年待業者之待業歷程」的過程與變化。研究發現:1. 青年待業者能以彈性方式因應不同階段的自我與環境限制因素;2. 以資源流動觀點看待該歷程,可得知青年待業者追求個人期待與社會現實平衡、雇主認同與自我滿意之平衡,以及個人資源實為待業歷程中最重要之資源;3. 以復原力觀點看待待業歷程,可得知待業歷程不僅是一個充滿復原力的歷程,且在待業歷程中,家庭層面的復原力為安全堡壘,個人和社會層面的復原力則互相影響。本研究探究青年待業者於待業歷程中隨各階段「資源保存」與「復原力」之變化,最終青年可獲得平衡與調適進入就業。研究最後並依據研究結果提出相關討論與建議。Item 國中生幽默風格與其求助態度之影響──以復原力、自我污名為中介變項(2022) 姜期雯; Chiang, Chi-Wen本研究欲探討國中生幽默風格與求助態度之影響,並考驗復原力與自我污名在幽默風格與求助態度間的序列中介效果。研究方法採量化研究之問卷調查法,以110學年度國中生為研究對象,便利取樣7所國中,共36個班級,總計721名國中生。本研究以「中文版幽默風格量表」、「求助態度量表—短式」、「青少年復原力量表」與「求助之自我污名化量表」為研究工具,以獨立樣本t檢定、皮爾森相關、階層回歸進行資料分析,本研究結果與發現如下:國中男性在親和型幽默、攻擊型幽默顯著高於國中女性;國中女性的求助態度顯著高於國中男性;傾向使用自我提升型幽默的國中生,求助態度越正向;復原力與自我污名在幽默風格與求助態度有序列中介的效果,其中傾向使用親和型幽默風格的國中生,會透過增加其復原力,減少自我污名的程度,進而提升求助態度;傾向使用自我提升型幽默的國中生,會透過增加其復原力,減少自我污名的程度,進而提升求助態度。;傾向使用攻擊型幽默的國中生,會透過減少其復原力,增加自我污名的程度,進而降低求助態度;傾向使用自我貶抑型幽默的國中生,會透過增加自我污名,進而降低求助態度。 根據上述研究結果,研究者將針對學校輔導工作與教育實務現場提出更具體的建議,並將相關討論整理於研究討論與建議的章節中。Item 國中生基本心理需求對生活適應之影響:以復原力為中介變項(2022) 姚雅銣; Yao, Ya-Ju本研究提出以基本心理需求為自變項,青少年復原力與學業復原力為中介變項,生活適應為依變項的假設模式。以國內國中生為研究對象,探討各變項間的關係,並檢驗復原力與學業復原力在基本心理需求與生活適應間的中介效果。研究以問卷調查法收集資料,以北北基桃之在學國中生為研究對象,採方便取樣的方式進行抽樣,共取得522份有效樣本。測驗工具有基本心理需求量表、青少年復原力量表、學業復原力量表與中學生生活適應量表。以獨立樣本t檢定、單因子變異數分析、皮爾森積差相關分析、階層迴歸分析與拔靴法進行統計考驗。根據研究假設所得之結果如下:性別在青少年復原力與學業復原力有顯著差異,其中同理心與人際互動是女生大於男生,而希望與樂觀、學業復原力是男生大於女生。年級在基本心理需求總分、能力感、聯繫感、家庭適應、希望與樂觀達顯著差異,且都是七年級顯著高於八、九年級生。在自主感、人際關係也達顯著差異,皆是七年級大於八年級。國中生之基本心理需求、復原力與生活適應有顯著的相關。國中生之基本心理需求(三個分量表)與復原力(五個分量表)對生活適應有顯著的預測。國中生之復原力(五個分量表)在基本心理需求(三個分量表)與生活適應間有顯著的中介效果。其中問題解決與認知成熟、同理心與人際互動在自主感與生活適應間有顯著的中介效果。問題解決與認知成熟、同理心與人際互動、情緒調節在能力感與生活適應間有顯著的中介效果。問題解決與認知成熟、同理心與人際互動、學業復原力在聯繫感與生活適應間有顯著的中介效果。最後,本研究針對結果提出討論,以及對實務與研究上的建議。Item 成人童年逆境經驗者人格特質、心理韌性與生涯自我效能之相關研究(2022) 廖建銘; Liao, Chien-Ming本研究主旨在探討童年逆境經驗(adverse childhood experiences)的成年人於人格特質、心理韌性與生涯自我效能之現況,同時比較其與無童年逆境經驗者之間的差異,並驗證心理韌性在人格特質與生涯自我效能之間所扮演的中介角色。研究以18歲以上之成人,且符合個人在18歲以前經驗任一項童年逆境經驗問卷上的描述者為對象。本研究使用「童年逆境經驗量表」、「中文版簡式五大人格量表」、「Conner-Davidson復原力量表」、「成人生涯認知量表之生涯自我效能分測驗」為研究工具,採取網路問卷之便利取樣方式,再將研究資料以SPSS 23.0進行描述性統計、卡方檢定、獨立樣本t檢定、單因子變異數分析、皮爾森積差相關以及線性迴歸等統計方法進行處理與分析。本研究分析結果如下:第一,有效問卷合計739份。無童年逆境經驗為406份(55%)、至少一項童年逆境經驗者為333份(45%)、四項以上童年逆境經驗者為43份(5.8%)、完全童年逆境經驗者2份(0.27%)。第二,成人童年逆境經驗者除了神經質,在外向性、嚴謹性、友善性、開放性、心理韌性以及生涯自我效能之得分皆低於無童年逆境經驗者。第三,成人童年逆境經驗之有無在性別、職業類型以及自覺健康(身體健康、情緒、失眠困擾、自殺念頭)上有顯著差異;在年齡、教育程度、工作性質、工作任職時間以及宗教信仰上則無顯著差異。而再探究成人童年逆境經驗者之性別在不同背景變項上的現況,其於職業類型與自覺健康(身體健康、情緒、失眠困擾、自殺念頭)有顯著差異,在工作任職時間上則無顯著差異。第四,在成人童年逆境經驗之有無方面,在外向性、友善性、嚴謹性、神經質、心理韌性以及生涯自我效能有顯著差異。在至少一項成人童年逆境經驗者之性別方面,在外向性、神經質、心理韌性與生涯自我效能有顯著差異。在四項以上成人童年逆境經驗者之性別方面,僅在神經質人格上有顯著差異。在至少一項成人童年逆境經驗者之自覺健康方面,除了自覺身體健康與所有向度皆達顯著差異;在自覺情緒困擾、自覺失眠困擾,以及曾有自殺念頭上,僅有開放性無顯著差異,其餘向度皆有顯著差異。第五,不同年齡層的成人童年逆境經驗者,僅在開放性沒有顯著差異;不同職業類型的成人童年逆境經驗者在外向性與友善性上沒有顯著差異;不同工作性質的成人童年逆境經驗者在嚴謹性與神經質有顯著差異;不同工作任職時間的成人童年逆境經驗者在嚴謹性、心理韌性以及生涯自我效能上有顯著差異。第六,成人童年逆境經驗者之心理韌性與生涯自我效能在外向性、友善性、嚴謹性、開放性上呈現中度正相關,在神經質上呈顯中度負相關。而心理韌性與生涯自我效能之間則呈現高度正相關。第七,成人童年逆境經驗者之心理韌性完全中介於友善性與生涯自我效能之間,部分中介於外向性、嚴謹性、神經質、開放性與生涯自我效能之間。最後,研究將根據上述研究結果進行討論,並提出具體的學術研究與建議,作為未來相關研究及實務工作場域參考。Item 國中專任輔導教師的職業倦怠與復原經驗研究(2021) 謝妮蓁; Hsieh, Ni-Chen本研究旨在探討國中專任輔導教師的職業倦怠與復原經驗。研究以立意取樣,邀請四位於任職國中專任輔導教師期間,曾有過職業倦怠經驗,並已從中復原者參與研究,其年齡介於30-45歲之間,工作年資6年以上,均為女性。研究者設計訪談大綱,以半結構式訪談進行資料蒐集,並透過敘事研究中的「整體-內容」、「類別-內容」研究方法進行資料分析。研究結果如下:一、本研究中四位研究參與者的職業倦怠與復原經驗大致可以分為五個階段,分別為:(一)因緣際會踏上輔導之路;(二)工作中的多重困境引起職業倦怠;(三)嘗試因應職業倦怠;(四)工作環境與身分的轉換加快復原的進程;(五)復原後的反思與成長。二、國中專輔教師的職業倦怠受到個人與環境因素交互影響,包括專業能力、人格特質、家庭與生活、學校制度、系統合作、個案等六項因素。三、國中專輔教師的復原始於「嘗試因應職業倦怠」階段,並能夠從各階段中區分出不同內外在資源,對個人產生不同層面的影響,分別為:(一)因應職業倦怠階段:當職業倦怠發生時,既存於環境或個人內在的復原資源開始產生作用,減緩職業倦怠對個人的衝擊;(二)環境與身分轉換階段:藉由主動或被動地轉換其工作環境或身分,獲得新的內外在資源,使職業倦怠的情況大幅好轉;(三)復原後的反思與成長階段:復原者反思倦怠經驗與回顧專業成長發展出多項內在資源,使其抗壓性提升,預防倦怠再次發生。最後根據研究結果提出具體建議,供國中專輔教師、相關單位與未來研究者作為參考。Item 家庭不利條件、希望感與兒童生活適應之復原力取向研究:中介與調節效果的探討(2014) 龔靖雅; Ching-Ya Kung本研究旨在以「復原力」的角度切入,探討高危機兒童的家庭不利條件及希望感與生活適應的關聯性。本研究的主要目的有五:1.了解身處家庭不利條件的兒童,其適應的情況為何;2.了解家庭不利條件、希望感、生活適應與行為困擾之間的關係;3.了解經歷較多家庭不利條件兒童的希望感,在客觀家庭不利條件與生活適應及行為困擾之間是否具有中介作用;4.了解經歷較多家庭不利條件兒童的希望感,在主觀家庭不利條件與生活適應及行為困擾間是否具有調節作用。研究者共邀臺灣北部與中部地區國小五六年級兒童進行問卷調查,共計回收有效問卷1,447份,再依研究目的篩選出身處家庭不利的高危機兒童共計487份問卷。研究結果發現,大多數高危機兒童的生活適應情形還不錯,平均分數高於中間值一些。家庭不利條件與高危機兒童生活適應間有顯著負相關;與高危機兒童行為困擾間有顯著正相關;與希望感有顯著負相關;而高危機兒童的希望感與生活適應間有顯著正相關。希望感是客觀家庭不利條件與生活適應間關係的完全中介變項;希望感也是客觀家庭不利條件與行為困擾間關係的部分中介變項。但希望感在主觀家庭不利條件和生活適應之間,以及在主觀家庭不利條件和行為困擾之間皆不具調節效果。詳細研究建議於文本中討論。Item 國中生同理心發展、復原力與同儕人際關係之相關研究-以新北市為例(2014) 黃春惠; Huang Chun-Hui本研究旨在探討國中生同理心發展、復原力與同儕人際關係之間的關係,以一百零二學年度就讀新北市立國中七至九年級普通班學生為研究對象,採問卷調查法,進行立意抽樣,有效樣本數合計623人。以「中學生人際關係量表」、「同理心發展量表」與「復原力量表」等研究工具獲得所需資料後,再以描述統計、單變量和多變量變異數分析、Pearson積差相關和典型相關等統計方法驗證研究假設。茲將主要研究發現羅列如下: 一、不同性別的國中生在同理心發展、整體復原力、復原力的「助人利他」向度、整體同儕人際關係、同儕人際關係五個分層面有顯著差異。 二、不同年級的國中生在同理心發展和整體同儕人際關係有顯著差異。 三、國中生的同理心發展與復原力有顯著正相關。 四、國中生的同理心發展與「人際支持」、「人際困擾」、「人際需求」、「人際互動」有顯著正相關。 五、國中生的復原力和同儕人際關係有顯著正相關。 六、國中生的同理心發展與復原力共可解釋同儕人際關係41.76%的變異量,整體復原力對同儕人際關係中的「人際支持」與「人際需求」正向預測力最高,復原力中的「責任感」對同儕人際關係中的「人際認知」有較佳的正向預測力。 最後依據上述各項研究結果進行討論,形成結論並提出建議,做為實務工作者及未來研究之參考、應用。Item 父母親幽默風格對子女心理適應之影響─以復原力為中介變項(2014) 郭家如; Chia-Ju Kuo幽默對於因應個人壓力與促進人際互動中一直扮演重要的角色,近期研究更精緻化地區分出不同的幽默方式,主要以Martin、Puhlik-Doris、Larsen、Gray 和 Weir(2003)的「幽默風格量表」為主,他們以價性(正向與負向)和人我(自我與他人)區分出四種幽默風格:「自我提升型幽默」、「親和型幽默」、「自我貶抑型幽默」、和「攻擊型幽默」。然而,以往國內研究較偏向幽默風格與個人身心適應的關聯,較少探討在不同人際關係中的影響。據此,本研究延伸至家庭關係,探討父母幽默風格對其青少年子女心理適應的影響,以及此影響機制,是否會因不同的幽默風格強化或弱化青少年復原力,進而再影響青少年心理適應。本研究蒐集臺灣七至九年級之青少年研究參與者,共351組對偶樣本。在父母的部分,施測中文版幽默風格量表;在青少年部分,則施測生活滿意度和心理憂鬱量表為心理適應指標以及復原力量表。結果發現:父親的攻擊型幽默與青少年生活滿意度及復原力呈現負相關,並與青少年心理憂鬱呈現正相關。另一方面,父親的自我提升型幽默以及母親的親和型幽默則與青少年生活滿意度及復原力呈現正相關,並與青少年心理憂鬱呈現負相關。此外,青少年復原力與青少年生活滿意度呈現正相關,並與心理憂鬱呈負相關。後續分析發現,父親的攻擊型與自我提升型幽默、以及母親的親和型幽默對於青少年生活滿意度和心理憂鬱的關聯,是透過青少年復原力所中介。該結果顯示出父親使用過多的攻擊型幽默可能會弱化青少年復原力,進而負向影響心理健康;相對的,當父親使用較多的自我提升幽默,或是母親使用較多的親和型幽默,則有助於青少年強化復原力,進而正向影響心理健康。整體而言,本研究延伸幽默風格至家庭關係中,並且發現父親與母親在不同幽默風格對青少年復原力與心理適應的影響特性。Item 一位童養媳阿嬤的生命故事──從自卑中淬煉堅毅(2013) 許佩瑜; Pei-Yu HSU本研究目的在瞭解一位童養媳阿嬤的生命故事,研究對象為研究者的親生阿嬤。身為二十一世紀的年輕女性,我從一位研究者的角度,輔以質性研究取向之敘事分析為研究方法和阿嬤對話,並進行資料分析進一步呈現其生命故事。在與阿嬤、文本來回反覆對話及反思中,不僅以孫女的心與眼眸深入貼近,更重新呈現出一位一九三○年代出生的童養媳,於重重不自由的家庭文化與時代背景下,從自卑中淬煉出堅強韌力的生命故事。 本研究由深度訪問阿嬤,開啟自己對其童養媳生平故事暸解的旅程。祖孫女兩人將重新回到那出生富家名門,卻在淡水小鎮以童養媳身分拚搏七十多年的生命脈絡,進一步的深度理解「童養媳」之身分是如何滲透與影響阿嬤的童年、學業、婚姻、家庭與自尊。希望透由此探索能描繪其生命所承載之不凡經歷,並了解阿嬤她是如何看待這一切的經驗,更重要的是試著理解童養媳身分,如何伴隨阿嬤走過她生命中每一刻的悲歡離合。 最終,透由祖孫女心連心的敘說與陪伴歷程,研究者期待能更加靠近阿嬤、認識阿嬤,也完成其對自己生命故事被「完整傾聽、完整保留」的心願。本研究除了呈現出一個孫女兒認識與靠近阿嬤的歷程,更試著以女性作為敘說探究的主體,呈現阿嬤的生命本質,令讀者能理解當代童養媳女性在磨折與苦難下,不屈不撓的多元內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