教育心理與輔導學系

Permanent URI for this communityhttp://rportal.lib.ntnu.edu.tw/handle/20.500.12235/16

本系設立於民國五十七年八月。民國三十五年本校成立時,即在教育系內成立心理實驗室。四十七年教育系成立心理學組,並將心理實驗室擴充為心理實驗中心。五十七年正式成立教育心理學系。六十九年在進修部成立教育心理學系,分設輔導組和特教組,為中小學教師提供進修機會。六十八年教育部鑑於各級學校輔導工作之日益重要,乃准以教育心理學系現有師資及設備為基礎,成立輔導研究所碩士班。民國七十六年更奉准成立博士班,培育高級輔導人員,同年將系(所)名稱更改為教育心理與輔導學系(所),並簡稱為心輔系(所)。民國八十三年,因應新大學法頒佈,將系所名稱合一,統稱為教育心理與輔導學系(簡稱為心輔系)。

本校校區可分為本部(包括教育學院、文學院、藝術學院)及分部(理學院)。本系位於本部教育學院大樓五、六樓。

Browse

Search Results

Now showing 1 - 4 of 4
  • Item
    成人童年逆境經驗者人格特質、心理韌性與生涯自我效能之相關研究
    (2022) 廖建銘; Liao, Chien-Ming
    本研究主旨在探討童年逆境經驗(adverse childhood experiences)的成年人於人格特質、心理韌性與生涯自我效能之現況,同時比較其與無童年逆境經驗者之間的差異,並驗證心理韌性在人格特質與生涯自我效能之間所扮演的中介角色。研究以18歲以上之成人,且符合個人在18歲以前經驗任一項童年逆境經驗問卷上的描述者為對象。本研究使用「童年逆境經驗量表」、「中文版簡式五大人格量表」、「Conner-Davidson復原力量表」、「成人生涯認知量表之生涯自我效能分測驗」為研究工具,採取網路問卷之便利取樣方式,再將研究資料以SPSS 23.0進行描述性統計、卡方檢定、獨立樣本t檢定、單因子變異數分析、皮爾森積差相關以及線性迴歸等統計方法進行處理與分析。本研究分析結果如下:第一,有效問卷合計739份。無童年逆境經驗為406份(55%)、至少一項童年逆境經驗者為333份(45%)、四項以上童年逆境經驗者為43份(5.8%)、完全童年逆境經驗者2份(0.27%)。第二,成人童年逆境經驗者除了神經質,在外向性、嚴謹性、友善性、開放性、心理韌性以及生涯自我效能之得分皆低於無童年逆境經驗者。第三,成人童年逆境經驗之有無在性別、職業類型以及自覺健康(身體健康、情緒、失眠困擾、自殺念頭)上有顯著差異;在年齡、教育程度、工作性質、工作任職時間以及宗教信仰上則無顯著差異。而再探究成人童年逆境經驗者之性別在不同背景變項上的現況,其於職業類型與自覺健康(身體健康、情緒、失眠困擾、自殺念頭)有顯著差異,在工作任職時間上則無顯著差異。第四,在成人童年逆境經驗之有無方面,在外向性、友善性、嚴謹性、神經質、心理韌性以及生涯自我效能有顯著差異。在至少一項成人童年逆境經驗者之性別方面,在外向性、神經質、心理韌性與生涯自我效能有顯著差異。在四項以上成人童年逆境經驗者之性別方面,僅在神經質人格上有顯著差異。在至少一項成人童年逆境經驗者之自覺健康方面,除了自覺身體健康與所有向度皆達顯著差異;在自覺情緒困擾、自覺失眠困擾,以及曾有自殺念頭上,僅有開放性無顯著差異,其餘向度皆有顯著差異。第五,不同年齡層的成人童年逆境經驗者,僅在開放性沒有顯著差異;不同職業類型的成人童年逆境經驗者在外向性與友善性上沒有顯著差異;不同工作性質的成人童年逆境經驗者在嚴謹性與神經質有顯著差異;不同工作任職時間的成人童年逆境經驗者在嚴謹性、心理韌性以及生涯自我效能上有顯著差異。第六,成人童年逆境經驗者之心理韌性與生涯自我效能在外向性、友善性、嚴謹性、開放性上呈現中度正相關,在神經質上呈顯中度負相關。而心理韌性與生涯自我效能之間則呈現高度正相關。第七,成人童年逆境經驗者之心理韌性完全中介於友善性與生涯自我效能之間,部分中介於外向性、嚴謹性、神經質、開放性與生涯自我效能之間。最後,研究將根據上述研究結果進行討論,並提出具體的學術研究與建議,作為未來相關研究及實務工作場域參考。
  • Item
    大學生人格特質與幸福感之關係研究:以嘲笑風格為中介變項
    (2020) 陳昀襄; Chen, Yun-Hsiang
    過去研究發現,人格特質、嘲笑風格與幸福感兩兩之間皆有直接或間接的關聯,然而目前少有研究是針對三者之間的關係來作探討。本研究目的在於探討臺灣大學生人格特質、嘲笑風格與幸福感之間的關聯,並且進一步檢驗嘲笑風格對五大人格特質與幸福感的中介效果。研究對象為臺灣大學生共381位。研究方法採用網路問卷調查的方式進行便利取樣,參與者總共會完成三個量表,分別是「五大人格量表」、「嘲笑風格量表」與「幸福感量表」。主要研究結果發現如下:1.人格特質中的外向性、開放性與情緒穩定性,以及嘲笑風格中的喜笑人在性別上有顯著差異,男性顯著高於女性;幸福感在性別上則無顯著差異。另一方面,人格特質、幸福感與嘲笑風格在年級上均無顯著差異。2.五大人格特質皆與幸福感有顯著正相關;嘲笑風格中的怕被笑與幸福感有顯著負相關,喜被笑與幸福感則有顯著正相關。3.怕被笑對於人格特質中的嚴謹性、外向性、友善性及情緒穩定性與幸福感之間的關聯有顯著的部分中介效果,而喜被笑則對於人格特質中的開放性與幸福感的關聯有顯著的部分中介效果。研究結果發現,大學生人格特質,會透過怕被笑與喜被笑間接影響幸福感。最後,建議學校教師以及助人工作者能在教育現場引導學生認識自己使用的嘲笑風格,以及其所帶來的效果與影響,將會協助學生增進與同儕間的互動與幸福感。
  • Item
    碩士生五大人格特質、生涯自我效能與生涯調適力之相關研究
    (2012) 吳欣倫; Hsin-Lun Wu
    本研究目的在探討不同背景變項之碩士生在五大人格特質、生涯自我效能與生涯調適力間之差異與相關情形,並建構碩士生生涯調適力之因果模式,驗證模式與研究資料的適配性。研究採用問卷調查法,針對28所大專院校、76個研究所碩士班學生,進行「人格特質量表」、「自我效能分量表」與「生涯調適力分量表」三份測量工具的實施。填答有效問卷的研究參與者共644人,其中男性245人,女性419人,年齡介於21至50歲(平均年齡為25.2歲)。問卷調查所得資料以描述統計、多變量變異數分析、典型相關分析與結構方程模式等方法進行處理。研究結果如下: 一、碩士生整體人格特質在性別、年級、年齡、科系類別、工作經驗與婚姻狀況等背景變項之差異達統計上的顯著意義。 二、碩士生整體生涯自我效能在性別、年齡、科系類別、工作經驗與婚姻狀況等背景變項之差異達統計上的顯著意義。 三、碩士生整體生涯調適力在年齡、科系類別、工作經驗與婚姻狀況等背景變項之差異達統計上的顯著意義。 四、碩士生的人格特質與生涯自我效能間有三組典型相關因素存在,且達統計上的顯著意義。 五、碩士生的人格特質與生涯調適力間有三組典型相關因素存在,且達統計上的顯著意義。 六、碩士生的生涯自我效能與生涯調適力間有二組典型相關因素存在,且達統計上的顯著意義。 七、人格特質、生涯自我效能與生涯調適力之修正因果模式從本研究資料獲得部分支持。其中人格特質與生涯調適力、生涯調適力與生涯自我效能、人格特質與生涯自我效能皆有直接因果關係存在。此外人格特質亦透過生涯調適力間接影響生涯自我效能。 最後,本研究根據上述結果進行討論,並提出針對碩士生生涯輔導與諮商工作以及未來研究等相關具體建議。
  • Item
    高中職學生幽默風格、嘲笑風格與五大人格特質之相關研究
    (2009) 林水見; Shui-Chien Lin
    本研究旨在探討高中職學生之幽默風格、嘲笑風格及五大人格特質的差異情形,以及彼此間之關係。以「幽默風格量表」、「嘲笑風格量表」、「Mini Markers量表」為研究工具,採用分層立意取樣方式選取全台北、中、南、東四區域及台北市、高雄市,共抽樣二十六校1398位學生為研究對象。結果顯示:1.高中職學生在幽默風格方面,親和型和自我貶抑型有差異;嘲笑風格方面,「喜被笑」和性別有交互作用;人格特質方面,在「開放性」與「情緒穩定性」有差異。2.不同性別學生之幽默風格在親和型、自我提升型與攻擊型幽默風格有差異;在人格特質之「外向性」、「親和性」、「開放性」、「情緒穩定性」有差異。3.高中職學生人格特質的「外向性」、「親和性」、「開放性」、「情緒穩定性」能分別預測四種幽默風格。4.高中職學生人格特質之「外向性」、「開放性」能預測嘲笑風格之「喜被笑」和「喜笑人」,「嚴謹性」能預測「怕被笑」,「親和性」能預測「喜被笑」,「情緒穩定性」負向預測三種嘲笑風格。5.高中職學生幽默風格之親和型、自我提升型能預測嘲笑風格之「喜被笑」;攻擊型幽默風格能預測「喜被笑」與「喜笑人」;自我貶抑型幽默風格能預測三種嘲笑風格。