教育心理與輔導學系
Permanent URI for this communityhttp://rportal.lib.ntnu.edu.tw/handle/20.500.12235/16
本系設立於民國五十七年八月。民國三十五年本校成立時,即在教育系內成立心理實驗室。四十七年教育系成立心理學組,並將心理實驗室擴充為心理實驗中心。五十七年正式成立教育心理學系。六十九年在進修部成立教育心理學系,分設輔導組和特教組,為中小學教師提供進修機會。六十八年教育部鑑於各級學校輔導工作之日益重要,乃准以教育心理學系現有師資及設備為基礎,成立輔導研究所碩士班。民國七十六年更奉准成立博士班,培育高級輔導人員,同年將系(所)名稱更改為教育心理與輔導學系(所),並簡稱為心輔系(所)。民國八十三年,因應新大學法頒佈,將系所名稱合一,統稱為教育心理與輔導學系(簡稱為心輔系)。
本校校區可分為本部(包括教育學院、文學院、藝術學院)及分部(理學院)。本系位於本部教育學院大樓五、六樓。
Browse
17 results
Search Results
Item 國小教師人格特質、幸福感與師生關係之研究(2010) 楊智翔本研究之目的主要有四點:其一為探究師生背景在國小師生關係上的差異。其二為探究教師人格特質、教師幸福感與國小師生關係間的關聯性。其三為探究國小師生關係的類型與比例。其四為探究師生背景、教師人格特質、教師幸福感在國小師生關係上的解釋力。本研究採問卷調查法對全國36所國民小學進行便利取樣,共得232位導師及5444位三到六年級學生之有效樣本。本研究工具包括「華人性格自評量表」、「國小教師幸福感量表」及「國小師生關係量表」。資料經多變項變異數分析、二階段集群分析、典型相關及階層線性模式分析後,獲致以下發現: 一、國小導師整體而言具有正向的人格特質及中高程度的教師幸福感。 二、國小學生整體而言具有良好的師生關係。 三、不同性別、師資培育背景之國小導師,在學生知覺之師生關係上有顯著 差異。 四、不同性別、年級之國小學生在其師生關係上有顯著差異。 五、國小學生之師生關係主要可分為三大類型。 六、國小導師人格特質與幸福感間有中度正向的典型相關。 七、國小導師人格特質與學生所知覺之師生關係間有低度正向的典型相關。 八、國小導師幸福感與學生所知覺之師生關係間有低度正向的典型相關。 九、國小導師背景、學生背景、導師人格特質、導師幸福感對學生所知覺之 師生關係具有顯著的解釋力。 最後依據本研究之發現,針對教育單位與教育工作者,以及未來研究方向兩方面提出具體建議。 關鍵詞:師生關係、人格特質、幸福感Item 國小資深女性教師幸福感之質性研究(2007) 李美蘭; Lee Mei Lan國小資深女性教師幸福感之質性研究 中文摘要 本研究的主要目的在探討國小資深女性教師的幸福感來源、幸福感的影響因素,以及其人格特質與幸福感之間的關係,採取質性的研究方式,以立意抽樣的方式選擇十位目前任職於台北縣、市,具有十年以上的教學經驗之國小女性教師作為研究參與者進行訪談。訪談過程中所得的資料以紮根理論的方式加以分析、整理,並歸納出下列的研究結果: 一、國小資深女性教師的幸福感來源可分為「個體的動機與需求」及「個體的 態度與價值」兩大類,包括自尊需求、成就感的滿足、掌控自我與實現理 想、健康需求、個人成長、信仰寄託、和諧的人際關係、休閒參與、金錢 的滿足、活得比別人好、對生活的樂天知命、自主性、生活目標、為他人 付出等,共計十四項幸福感來源。 二、影響國小資深女性教師的幸福感之因素可分為個人背景因素、環境因素及 個人心理因素等三個面向,其中以工作年資與教學經驗、社會支持、工作 的穩定性、親師生的互動關係、生活品質與個人空間等五項因素的影響層 面最為廣泛,半數以上的國小資深女性教師的幸福感皆受到這些因素相當 程度的影響。 三、部份影響國小資深女性教師的幸福感之因素很難直接論斷其好壞與否,有 時得視個體如何詮釋與因應;更重要的是,個人若能積極的面對並做好足 夠的心理調適,往往可以將其轉化為正向的影響因素,進而更能提昇自身 的幸福感。 四、本研究結果發現,正向積極且圓融的處事態度、足夠的愛心與耐心、高度 的親和力、對工作充滿熱忱、樂觀的個性與正向思考、觀念開放,關心並 樂於接受新事物以及創意等人格特質與幸福感之間具有正向的關係,因此 個體若能積極培養這些人格特質,不但對其教學成效與師生關係有正向的 助益,更能有效的增進其內心的幸福感受。 本研究最後針對上述的主題與研究發現加以描述和討論,並就主要的研究結果提出多方面的建議。Item 大學生人格特質與心理健康之相關研究─以健康促進生活型態為中介變項(2015) 唐文慶心理健康在大學生階段是奠定未來發展的基石,現況下亦有許多大學生深受心理困擾,因此心理健康之提升甚為重要。過去曾有研究指出,人格特質具有遺傳性,會影響心理健康之程度,研究者好奇人格特質影響心理健康之機制,並根據文獻,推論人格特質會透過一組以自我實現、自我關注與照顧為導向的行為傾向與習慣,亦即「健康促進生活型態」,來影響心理健康,據此,研究者假設健康促進生活型態在人格特質對心理健康的影響中具有中介效果。 本研究採問卷調查法,採分層立意抽樣,研究樣本為561位北北基地區綜合大學與科技大學之大學生,使用工具包含「人格特質量表」、「生活型態量表」與「成人心理健康量表」,所得資料以描述統計、獨立樣本t檢定、單因子變異數分析、皮爾森積差相關、多元迴歸、逐步迴歸及拔靴法等統計方法進行分析處理,研究結果如下: 1. 本研究之大學生整體而言具有輕度心理困擾。 2. 本研究之大學生性別在心理健康總分上並無顯著差異,但女性之生理健康狀況較差,男性之憂鬱情況較嚴重;大二學生較其他年級學生心理健康狀況更差。 3. 本研究之大學生越傾向開放性、嚴謹性、外向性、宜人性、情緒穩定性,心理健康狀況越佳,健康促進生活型態情況也越佳;另外,健康促進生活型態越佳,心理健康狀況也越佳。 4. 本研究之大學生人格特質、健康促進生活型態能有效預測心理健康情形。 5. 健康促進生活型態可中介人格特質對心理健康之影響。 最後,依據本研究結果,提出討論與建議,本研究結果支持健康促進生活型態在人格特質對心理健康之影響中具有中介效果,可作為促進心理健康之參考。Item 國中教師人格特質、生活壓力與工作滿意度之相關研究(2009) 江淑娟; shu-chuan jiang中文摘要 本研究旨在探討國中教師人格特質、生活壓力與工作滿意度在不同背景變項的差異情形,並探討國中教師人格特質、生活壓力與工作滿意度之關係。採立意抽樣,共計抽取台北縣市共十八所學校之國中教師,有效樣本合計379名。在方法方面以問卷調查方式進行資料蒐集,使用之工具包括「人格特質量表」、「生活壓力量表」及「工作滿意度量表」。所得資料以單因子多變項變異數分析、典型相關分析、逐步多元迴歸分析等統計方法進行分析處理,研究結果如下: 一、目前國中教師人格特質大多傾向信任合作性及謹慎負責性,其次為情緒穩定性、開放經驗性及外向性。生活壓力以個人壓力感受最深,其次為工作壓力,家庭壓力最小。工作滿意度部分以人際關係最高,主管領導的滿意度最低。 二、不同婚姻、年齡、服務年資及職務之國中教師,在人格特質之情緒穩定性、外向性、開放經驗性、信任合作性及謹慎負責性分別呈現不同的差異水準;但在性別上則無顯著差異。 三、不同年齡的國中教師其整體生活壓力有顯著差異;不過,在性別、婚姻、服務年資及職務上整體生活壓力則無顯著差異。 四、不同性別、婚姻、年齡、服務年資及職務的國中教師其整體工作滿意度皆有顯著差異。 五、國中教師人格特質、生活壓力與工作滿意度各有兩組典型相關存在,且統計上達顯著相關。 六、國中教師之背景變項、人格特質與生活壓力對整體工作滿意度有顯著預測力,以外向性對整體工作滿意度之預測力最高。 最後,研究者依據本研究結果加以討論,並提出具體建議以作為國中教師工作及未來研究參考。 關鍵詞:人格特質、生活壓力、工作滿意度Item 菲籍員工之人格特質、海外適應、工作投入與工作績效之相關研究(2009) 向慧娟; Hsiang, Hui - Chuan本研究旨在探討不同背景變項之菲籍員工在人格特質、海外適應、工作投入及工作績效間的差異與關係,並針對(1) 不同人口學變項在海外適應、工作投入及工作績效的差異情形,(2) 菲籍員工人格特質、海外適應、工作投入與工作績效之相關情形進行檢驗。 本研究以調查法進行,研究對象為新竹地區某家科技公司之菲籍員工,以2008年度考績為基準發放問卷,凡具資格者皆需填寫問卷,有效樣本共計431位。研究工具包括「五大人格特質量表」、「海外適應量表」及「工作投入量表」。所得資料以描述統計、獨立樣本t考驗、Pearson 積差相關分析及徑路分析等統計方法進行分析,研究結果如下: 一、人口學變項中,性別、年齡及在台年資對工作績效有顯著差異;而人口學變項對海外適應及工作投入皆沒有顯著差異。 二、人格特質中,神經質與外向性對海外適應有顯著差異。 三、海外適應與工作投入有顯著相關。 四、海外適應及工作投入對工作績效無顯著相關。 最後,研究者依據各項研究結果提出具體建議,以供企業界實務上運用及後續研究上之參考。Item 青少年人格特質、感恩心與幸福感之相關研究(2009) 范梅英; Fan Mei-yieng本研究旨在探討北部地區青少年人格特質、感恩心與幸福感之相關性。研究方法為問卷調查法,研究者以北部地區三縣市(台北市、台北縣、新竹市之高中職一、二、三年級(含五專之專一至專三)的1116位學生為研究對象。以「個人特質量表」、「青少年感恩心量表」與「青少年幸福感量表」為研究工具,調查所得的資料以多變量變異數分析、Scheffe事後比較法、皮爾森積差相關、典型相關、多元逐步迴歸分析等統計方法進行資料處理及分析,茲將本研究的主要發現分述如下:: 1.不同性別及感恩教育經驗之青少年在感恩心上有顯著差異,不同年級之青少年在感恩心整體上没有差異,但在感恩認知及感恩回報分層面上有差異。 2.青少年人格特質與感恩心有典型相關存在。青少年的人格特質愈正向,其感恩心也愈高。 3.青少年感恩心與幸福感有典型相關存在。青少年的感恩心愈高,其幸福感也愈高。 4.青少年人格特質層面中「樂觀進取」與「情緒表現」、感恩心層面之「感恩認知」能有效預期其幸福感,且預測力達64%。 最後,本研究根據研究結果進行討論並提出建議,以作為教育工作者、家長與未來研究之參考。Item 人格與心理幸福感之關係—自我調節的中介效果(2019) 劉翊婕; Liu, I-Chieh本研究旨在探討人格與心理幸福感的關係以及自我調節在人格與心理幸福感的關係中所扮演的中介角色與意義,本研究將研究對象限縮在成年早期,此時期的年輕人面臨生活的各種變動與追求,自我調節能力更顯重要。本研究採用「大五因素人格量表」、「心理幸福感量表」、「自我調節量表」為研究工具,以便利取樣的方式於網路平台上發放問卷的方式進行,共回收691份有效問卷。研究結果發現:(1)年齡與心理幸福感沒有相關,且不同教育程度在心理幸福感上沒有顯著差異;(2)神經質人格傾向對心理幸福感有負向的預測效果,而外向性、開放性、嚴謹性、友善性四個人格傾向皆對心理幸福感有正向的預測效果;(3)自我調節可部分中介神經質、外向性、開放性與嚴謹性對心理幸福感的關係,自我調節在友善性與心理幸福感的關係中則不具中介效果。本研究檢驗了人格透過自我調節以影響心理幸福感的預測模式,並提出後續研究與實務工作上的建議,以供參考,期能對心理幸福有更全面的瞭解。Item 大專院校學生人格特質與生涯調適力之相關研究:以生涯因應策略為中介變項(2019) 林育芳; LIN, YU-FANG本研究之主要目的在探討大專院校學生人格特質與生涯調適力之關係,並以生涯因應策略四個向度,「自我解決 – 問題導向因應」、「尋求外在支持 – 問題導向因應」、「正向情緒導向因應」與「負向情緒導向因應」為中介變項,了解其中介效果。以545位大學一年級到博士班學生(男生185名,女生360名)為研究對象。採用「人格特質量表」、「生涯因應策略量表」、「生涯調適力量表」為研究工具進行問卷調查。並以Pearson積差相關分析、單因子多變項變異數分析以及拔靴法等統計方法進行資料分析。 本研究主要發現: 一、不同性別及不同就讀科系類群在人格特質分量表、生涯因應策略總量表及分量表以及生涯調適力總量表及分量表皆未達顯著差異。 二、不同年級及不同家庭社經地位在生涯調適力以及生涯因應策略上有顯著差異。 三、人格特質、生涯因應策略與生涯調適力之間有顯著相關 四、外向性及神經質會藉由「自我解決 – 問題導向因應」、「正向情緒導向因應」、「負向情緒導向因應」達到完全中介的效果進一步影響到大專院校學生的生涯調適力;而開放性、嚴謹性和親和性人格特質,則會透過「自我解決 – 問題導向因應」、「正向情緒導向因應」達到部份中介效果,進一步影響到大專院校學生的生涯調適力。Item 指長比與幽默風格、嘲笑風格、創造力之相關研究(2018) 江宇舒; Chiang, Yu-Shu指長比(食指與無名指長度的比率)為一種胚胎時期所受雄性激素暴露量的負向指標,即暴露越多雄性激素者會擁有較低的指長比,而雄性激素會影響胎兒腦部發展與身體發展,進而影響個體的認知、行為等能力。過去研究已發現指長比與攻擊性、人格特質等有關聯,然而卻缺乏與高層次認知思考相關的研究。本研究目的旨在探討指長比與幽默風格、嘲笑風格與創造力之間的相關性,共150位(男性74位、女性76位)參與者分別完成大五人格量表、幽默風格量表、嘲笑風格量表、新編語文創造思考測驗,以及以掃描方式測量其手指長度。結果顯示男性比女性在左右手都有較低之指長比,右手與左手指長比差異(Difference between the digit ratio of right and left hands, DR-L)則沒有差異。大五人格在控制性別影響後,左手指長比與情緒穩定性有負淨相關、DR-L與外向性有負淨相關。幽默風格在控制性別影響後,DR-L與自我貶抑型有負淨相關。在嘲笑風格中,男性組的喜笑人與左手指長比有正相關,與DR-L有負相關,為互相矛盾的結果。創造力在控制性別影響後流暢力與變通力與左手指長比有負淨相關。總結本研究關注之變項雖然為高層次的認知功能,但仍部份能夠以生理之觀點解釋,提供幽默與創造力方面研究新的視點。Item 國中生人格特質、人際歸因、認可需求與拒絕敏感度之關係研究(2019) 李婉綾; Lee, Wan-Ling本研究旨在瞭解國中生的人格特質、人際歸因、認可需求與拒絕敏感度之關係,並將兩種類型拒絕敏感度(即焦慮拒絕預期及生氣拒絕預期)同時納入探討。本研究對象為國中七、八、九年級學生,合計616位學生(平均年齡13.80歲)。使用「人格特質量表」、「人際歸因量表」、「同儕認可需求量表」及「同儕拒絕敏感度量表」做為本研究之測量工具,並以描述性統計、Pearson積差相關、獨立樣本t檢定、多元迴歸及階層迴歸分析等統計方法進行資料分析。主要研究發現如下:(1)人格特質與拒絕敏感度有顯著關聯;(2)人際歸因對人格特質與焦慮拒絕預期之關聯無中介效果;(3)人際歸因對人格特質與生氣拒絕預期之關聯有部分中介效果;(4)正向認可需求對人格特質與拒絕敏感度之關聯無調節效果;(5)負向認可需求對人格特質與拒絕敏感度之關聯有調節效果。最後根據本研究之發現,針對教育輔導工作者及未來研究提出相關建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