教育心理與輔導學系
Permanent URI for this communityhttp://rportal.lib.ntnu.edu.tw/handle/20.500.12235/16
本系設立於民國五十七年八月。民國三十五年本校成立時,即在教育系內成立心理實驗室。四十七年教育系成立心理學組,並將心理實驗室擴充為心理實驗中心。五十七年正式成立教育心理學系。六十九年在進修部成立教育心理學系,分設輔導組和特教組,為中小學教師提供進修機會。六十八年教育部鑑於各級學校輔導工作之日益重要,乃准以教育心理學系現有師資及設備為基礎,成立輔導研究所碩士班。民國七十六年更奉准成立博士班,培育高級輔導人員,同年將系(所)名稱更改為教育心理與輔導學系(所),並簡稱為心輔系(所)。民國八十三年,因應新大學法頒佈,將系所名稱合一,統稱為教育心理與輔導學系(簡稱為心輔系)。
本校校區可分為本部(包括教育學院、文學院、藝術學院)及分部(理學院)。本系位於本部教育學院大樓五、六樓。
Browse
6 results
Search Results
Item 國中生數學內容知識與數學認知能力之混合Rasch模式分析研究(2006) 鄭蕙如; Huey-Ru Cheng本研究目的為了解我國國中生之數學內容知識與數學認知能力之表現:首先,建立以國中基本學力測驗為基礎之數學科評量架構;其次,了解國中生之數學內容知識及數學認知能力的表現類型及各類型表現內涵。在研究方法上,蒐集並分析國內、外各大型專業評量機構對數學內容知識及數學認知能力之定義;並且使用混合Rasch模式,針對基本學力測驗數學科之作答反應資料,進行國中生數學內容知識與數學認知能力之分析研究。本研究之結果如下:一、就評量架構部分,在基本學力測驗數學科的基礎上,本研究建立以數學內容知識與數學認知能力為主軸之評量架構,其中數學內容知識下,又細分為若干數學學習單元。二、國中生在基本學力測驗數學科之整體表現方面,在資料分析統計與機率表現較佳、幾何與空間概念表現較差;在數學認知能力部分,則以概念理解、程序知識與執行表現較好,問題解決表現較差。三、就混合Rasch模式分析結果顯示,分屬於不同組別的國中生,數學內容知識與數學認知能力之試題平均答對率高低及結構並不一致。最後,研究者針對研究所得之結論,提出未來教學與研究之建議,並提出應持續針對國內國中生數學表現繼續深入探討及研究。Item 基本學力測驗中寫作測驗命題公平性之實證研究(2009) 郭佳雯本研究旨在瞭解考生在寫作測驗中寫作表現的情形、影響考生在寫作測驗中寫作表現的因素、排除考生寫作能力的因素後,影響考生在寫作測驗中寫作表現的因素,以瞭解基測寫作命題是否具有公平性,測得學生真正之寫作能力。本研究採用內容分析及統計分析方法,將考生在寫作上的各表現進行分析編碼後,再以統計的方式考驗不同背景變項考生在寫作表現上的差異情形。研究結果發現,相同能力的考生在寫作表現上,不會受到其背景變項上的影響而有所不同,寫作題目具有公平性,但是,相同能力的考生在寫作文體類型表現上,則因性別不同而有明顯差異。最後,針對研究結果提出建議。Item 我國國中地理科基本學力測驗試題以及學生基本能力之評鑑研究(2006) 潘宜均; Yi-Jiun Pan本研究藉由分析90-94年國中基本學力測驗社會科地理試題學生的作答反應來探討我國國中畢業生地理科基本能力—能力與知識,依據試題分佈結果,計算出「能力向度」、「知識向度」各分類細項半數可以通過題數的百分比,若其超過八成國中畢業生可以通過,將之設定為我國國中畢業生具備該項地理科基本能力。 其研究結果顯示: 1. 在試題分佈,「能力向度」以「了解」分向度佔多數,其次是「記憶」,「分析」、「檢查」所佔比例均偏低,缺乏「計畫(創作)」試題;「知識向度」上依序為「區域特色」、「空間分析」、「地理技能」、「環境地理」。 2. 統計結果來看,在試題通過率的平均數與標準差上,「能力向度」以「記憶」、「了解」、「應用」三個能力向度上表現較好;「知識向度」以「地理技能」、「空間分析」、「區域特色」上表現較好。 3. 國中畢業生在「能力向度」所具備的地理科基本能力為「了解」,「知識向度」所具備的地理科基本能力為「地理技能」、「空間分析」、「環境地理」;若將結果分為未接受九年一貫課程(90-93年)與接受九年一貫課程(94年)的學生年度,90-93年「能力向度」為「了解」,「知識向度」為「空間分析」、「地理技能」;94年「能力向度」為「了解」與「應用」,「地理技能」、「空間分析」、「區域特色」、「環境地理」。 最後依據結果,進一步提出相關之討論與建議。Item 影響試題差異功能的試題特徵探討─以90-95年國中基本學力測驗地理科試題為例(2007) 王嘉寧; Wang Chia-Ning本研究主要目的是以MH法及Rasch定題法分析90-95年國中基本學力測驗社會科地理試題的試題差異功能(differential item functioning; DIF),並改編地理科測驗來操弄試題的文字及圖片屬性,以了解試題屬性對DIF程度之影響。研究結果顯示: 1. 在90-95年國中基本學力測驗社會科的地理試題中,有DIF現象的試題目約佔地理科試題總題數的二成,其中大部份為輕度的DIF試題。 2.從90-95年國中基本學力測驗社會科地理試題以及研究者自行設計的地理科測驗中所進行的DIF分析顯示,當試題中含有與受試者所居住的地區特性相關的「特定文字」時,其DIF試題比例會高於其它類型的試題。對MH法及Rasch定題法之偵測結果進行羅吉斯迴歸分析時,顯示試題的上述「特定文字」能有效預測DIF試題的發生。 研究者建議地理科試題中若含有與受試者所居住的地區特性相關的「特定文字」時,易造成不同試題有DIF現象,亦即這些題目可能會影響測驗的公平性。因此試題中的文字內容應盡量避免涉及特定地點或區域的事物、場所、活動、生活經驗等「特定文字」。Item 以國中基本學力測驗成績探討學習成就落差(國立暨南國際大學教育政策與行政研究所, 2011-02-01) 宋曜廷; 邱佳民; 張恬熒; 曾芬蘭學習成就落差是國內外教育研究相當重要的議題之一,但對於研究成就落差之實徵研究卻十分有限,因此,本文將從學生在國中基本學力測驗分數來分析近年臺灣地區學生之學習成就落差狀況。本文之研究目的有二:一、了解臺灣不同社經地位、不同族群、不同都市化程度地區、不同學校類別之學生學習成就表現;二、了解近五年來臺灣學生成就落差變化之趨勢。本研究以2004年至2008年參加第一次國中基本學力測驗之國三學生為研究對象,探討社經地位、族群類別、都市化程度及學校類別等變項與學習成就落差之關連。研究結果發現,各科之學習成就落差的確存在於不同社經地位、不同族群類別、不同都市化程度和不同學校類別的學生。不同年度的不同群體間之落差以時間序列長期趨勢分析,發現英語科、國文科和基測總分隨著年度變化其落差越大。Item 以國中基本學力測驗成績探討班級規模效應(國立臺灣師範大學研究發展處, 2009-06-01) 宋曜廷; 邱佳民; 曾芬蘭; 劉欣宜; 陳柏熹班級規模對教學歷程和學習成果的影響向來在教育政策和教學研究文獻中備受矚目,但臺灣目前探討班級大小和學生學習成就之關係的實徵研究十分有限。本文之研究目的有三:一、探究臺灣地區國民中學階段班級規模與學生學習成就的關聯;二、探討如果班級規模效應存在,學校的屬性(公私立)會不會影響此種效應的大小;三、探討如果班級規模效應存在,學校的所屬城鄉的都市化程度會不會影響此種效應的大小?本研究以參加2005年國中基本學力測驗的273,418名應屆畢業國三學生為對象,透過線性階層模式(Hierarchical Linear Modeling, HLM)探討班級大小、學校屬性、學校所在地都市化程度等主要變項對於學生國中基測成績的影響。研究結果發現,臺灣地區的國中,班級規模愈大,成績顯著愈高,且此種現象在公立國中比私立國中明顯,此種現象在低都市化所在地的學校較中都市化和高都市化所在學校更為明顯。這些發現與歐美各國所發現的小班效應有明顯不同,本研究提出「成就排比模型」(achievement-sorting model)來解釋相關發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