教育心理與輔導學系
Permanent URI for this communityhttp://rportal.lib.ntnu.edu.tw/handle/20.500.12235/16
本系設立於民國五十七年八月。民國三十五年本校成立時,即在教育系內成立心理實驗室。四十七年教育系成立心理學組,並將心理實驗室擴充為心理實驗中心。五十七年正式成立教育心理學系。六十九年在進修部成立教育心理學系,分設輔導組和特教組,為中小學教師提供進修機會。六十八年教育部鑑於各級學校輔導工作之日益重要,乃准以教育心理學系現有師資及設備為基礎,成立輔導研究所碩士班。民國七十六年更奉准成立博士班,培育高級輔導人員,同年將系(所)名稱更改為教育心理與輔導學系(所),並簡稱為心輔系(所)。民國八十三年,因應新大學法頒佈,將系所名稱合一,統稱為教育心理與輔導學系(簡稱為心輔系)。
本校校區可分為本部(包括教育學院、文學院、藝術學院)及分部(理學院)。本系位於本部教育學院大樓五、六樓。
Browse
14 results
Search Results
Item 推論性問題引導課程對國小四年級學童推論理解與閱讀理解能力之影響(國立臺灣師範大學教育心理學系, 2011-11-??) 沈欣怡; 蘇宜芬; Hsin-Yi Shen; Yi-Fen Su本研究主要目的在探討「推論性問題引導課程」對國小四年級學童在推論理解能力與閱讀理解能力上的影響。研究方法採準實驗設計中的不等組前後測設計,以國小四年級學童為對象,實驗組接受「推論性問題引導課程方案」,控制組則未接受實驗課程。研究結果顯示:(一)推論性問題引導課程對學童在推論理解測驗上的「指稱」、「精緻化」和「類比」推論有提升效果;至於自發性產出的推論量與質上,在「指稱」和「摘取大意」部分也有增進效果。(二)推論性問題引導課程也有助於提升學童的閱讀理解能力。研究者也根據研究結果對國小教學提出應用上的建議。Item 涉入霸凌行為兒童家長親職經驗之敘事研究(2010) 杜淑芬; Tu, Su-Fen鑑於兒童霸凌行為在國小校園的普遍性以及其對兒童身心健康的影響重大且深遠,如何幫助這類兒童及其家庭對於諮商與輔導工作者是一項挑戰。實務研究發現與家長合作是輔導霸凌兒童的重要策略,因此深入探究涉入霸凌兒童的家庭歷程以建立本土化的親職知識有其必要。 本研究目的之一是深入探究涉入霸凌行為兒童家長的親職經驗,目的之二是瞭解影響家長親職行為的生態脈絡因素。本研究採用敘事取向質性研究法,藉以透過故事敘說深入和豐富化受訪者的親職經驗。進一步,本研究的第三項目的在於分析受訪者在敘事歷程中對於親職意義的再理解。 本研究的主要參與者三位涉入霸凌行為男童的母親,同時也是兒童主要照顧者接受訪談。受訪者接受訪談的時間,依其參與意願分別接受3到6次不等的訪談,每次訪談時間約2.5小時。訪談分析步驟除了考量回應研究目的外,並採用Lieblich et al.(1998)所建議的類別分析的研究策略進行分析。 歸納本研究結果具有以下要點:(1)就親子關係而言,涉入霸凌行為的兒童家長呈現「高期待、高管控、低同理心」的親職型態。(2)家長在處理兒童的對立反抗或問題行為時,呈現較多「以威權壓制對立行為」的親職模式,此外,兒童也呈現以嫌惡的情緒壓制家長的威權管教,陷入以嫌惡行為壓制對方的「家庭壓制歷程」當中。(3)本研究兩位肢霸和一位語霸兒童的家庭地位與家長教養型態呈現差異。相對於語霸兒童家庭,肢霸兒童在家庭手足當中具有優越地位;親子界線模糊,親子關係黏膩且保護的親職型態。(4)「以威權壓制不順服行為」是代間複製的親職型態,這一代家長處理孩子「不順服」的親職策略與其上一代的親職策略相仿;下一代所呈現的親職行為雖有所改變,其親職行為的本質仍為以強制順服的經驗。(5)就親師合作層面而言,涉入霸凌行為兒童家長與老師合作解決兒童問題行為的合作經驗多是負向且挫敗的。(7)影響涉入霸凌行為家長親職行為的社會文化因素包括:「傳統和現代交互衝擊下的台灣親職文化」、華人「親子一體感」的影響、「強調順服的華人傳統文化」以及「台灣社會對於升學主義的集體焦慮」。另外,(9)兩位受訪者呈現親職再敘說的現象,影響親職經驗再敘說的因素則包括敘事對話的互動歷程、時間歷程的深化、以及參與敘事的動機強度等。 針對本研究的發現與討論,研究者做出以下建議:(1)應針對兒童不順服行為的處理進行親職輔導和諮詢;(2)學術界需要更多、更長期與更趨近實境的本土化親職與家庭研究;(3)學校部分:建立親、師、與專業合作的機制處理兒童霸凌行為問題;以及(4)設置兒童諮商與研究行為中心,對兒童問題行為和處遇方案進行長期的研究,以提供實務證據(evidence-based)為基礎的處遇方案。Item 「推論性問題引導課程」對國小四年級學童推論理解與閱讀理解能力之影響(2007) 沈欣怡; Hsin-Yi Shen本研究的主要目在探討「推論性問題引導課程」對國小四年級學童在故事體文章上的推論理解能力、自發性產出的推論數量與閱讀理解能力上的影響。研究方法採準實驗設計中的不等組前後測設計,以基隆市一所國小四年級71名學童為對象,實驗組36名學生,控制組35名學生;實驗組接受為期九週,每週兩節課(80分鐘)的「推論性問題引導課程方案」,控制組則未接受實驗處理。 本研究在推論理解能力與推論數量的分析部分,是以「國小學童推論理解測驗」與「放聲思考測驗」為評量工具;在閱讀理解能力部分,則以「故事重述測驗」為評量工具,並於實驗課程結束進行後測,所得資料以獨立樣本單因子共變數分析進行統計處理。同時也分析「單元回饋表」和「課程總回饋表」等實驗組學生回饋資料,以瞭解本實驗教學之成效。 研究結果顯示: 一、就推論理解能力而言: 1.推論性問題引導課程有助於提升學童在「國小學童推論理解測驗」的推論理解表現,在「指稱」、「精緻化」和「類比」層面具顯著提升效果,但在「因果關係」和「摘取大意」層面則無顯著提升效果。 2.推論性問題引導課程有助於提升學童在「放聲思考測驗」上自發性產出的推論數量,在「指稱」和「摘取大意」層面具顯著提升效果,但在「因果關係」、「精緻化」和「類比」等層面則無顯著提升效果。 二、就閱讀理解能力而言,推論性問題引導課程有助於提升學童的閱讀理解能力。 三、從實驗組學生的回饋資料中發現,超過八以上的學生表示喜歡上推論性問題引導課程,也認為整體課程能增進他們在推論理解與閱讀理解能力上的表現。 最後研究者針對研究結果加以討論,並提出具體建議以作為「推論性問題引導課程」在國小教學應用及未來研究上之參考。Item 國小學童的性別及社交地位與歸因方式、人際信念、表情辨識能力以及友誼品質之關係(2006) 李雅婷; Ya-Ting Li本研究旨在探討國小四年級學童中,不同性別及不同社交地位者,其在人際事件上的歸因方式、人際信念、表情辨識能力以及友誼品質上的差異情形,並進一步了解學童的歸因方式、人際信念、表情辨識能力以及友誼品質是否能區別其社交地位。本研究以台北市幸安國民小學四年級學童為研究對象,共計316人(男生151人、女生165人),使用的研究工具包括「國小學童社交測量」、「國小學童人際歸因量表」、「國小學童人際信念量表」以及「國小學童友誼品質量表」;其中有135人(男生68人、女生67人)繼續參與「表情辨識實驗」。研究所得資料以雙因子(單變量)變異數分析、雙因子多變量變異數分析、單因子(單變量)變異數分析以及區別分析等統計方法處理。研究結果發現:(一)不同性別的學童在歸因方式上具有顯著差異;(二)不同性別的學童在人際信念上不具有顯著差異;(三)不同性別的學童在表情辨識能力上具有顯著差異;(四)不同性別的學童在友誼品質上具有顯著差異;(五)不同社交地位的學童在歸因方式上具有顯著差異;(六)不同社交地位的學童在人際信念上不具有顯著差異;(七)不同社交地位的學童在表情辨識能力上具有顯著差異;(八)不同社交地位的學童在友誼品質上具有顯著差異;(九)歸因方式、人際信念、表情辨識能力以及友誼品質可有效區別出國小學童的四種社交地位,達到預測效果。最後,研究者依據研究結果對教育及未來研究提出具體建議。Item 國小學童執行功能發展研究-不同年齡國小學童在執行功能作業上之表現(2013) 潘思羽; Pan, Sz-yu本研究旨在比較不同年齡國小學童的三種執行功能基本認知成份(抑制反應、工作記憶、轉換)之發展情形,以及瞭解不同年齡國小學童之執行功能與注意力間的關聯。根據研究目的,本研究以182位國小學童(含6歲組、8歲組、10歲組)為研究對象,分別施測三種電腦化執行功能作業(側向抑制作業、複雜廣度作業、心向轉換作業)及兩種紙本注意力作業(視覺搜尋作業、複雜視覺搜尋作業)。施測結果以基本描述統計、二因子變異數分析、皮爾遜積差相關分析及階層迴歸分析進行資料分析,茲將研究結果及發現分述如下: 一、不同年齡國小學童在三種執行功能作業上之平均正確率及平均反應時間上有 明顯的年齡及作業表現差異情形。在年齡差異上主要呈現出隨著年齡增長,正確率提升、反應時間下降;在作業差異上則呈現出側向抑制作業正確率最高但反應時間次之、心向轉換作業正確率次之但反應時間最長、複雜廣度作業正確率最差但反應時間最短。 二、不同年齡國小學童在注意力作業之得分上表現有明顯的年齡及作業表現差異 情形。在年齡差異上呈現出隨著年齡增長,得分有所提升;在作業差異上呈現出視覺搜尋作業之得分較複雜視覺搜尋作業高。 三、不同年齡國小學童的執行功能作業表現與注意力有所關聯。不同年齡國小學 童的三種執行功能作業正確率和兩種注意力作業之得分達顯著相關,且在排除年齡變項之影響後,複雜廣度作業得分對執行功能作業正確率仍有顯著解釋力。Item 國小六年級學童自尊、情緒調節與友誼之相關研究(2004) 林慧姿本研究旨在探討國小六年級學童自尊、情緒調節與友誼(好朋友數量和友誼品質)之間的關係,也探討不同性別國小六年級學童在友誼、自尊與情緒調節上的差異情形,並進一步訪談不同程度(高/低)友誼品質的國小六年級學童,比較其友誼互動的差異情形。本研究以台北縣九所國民小學六年級學童為研究對象,共計710人(男生352人,女生358人)。使用的研究工具包括「友誼關係問卷」、「兒童自尊量表」、「情緒調節量表」。調查所得資料以積差相關、典型相關、單因子多變量變異數分析等統計方法處理。此外,研究者亦另外選出6位在友誼品質量表上得分高的學生與6位在友誼品質量表上得分低的學生進行訪談,並對訪談逐字稿進行內容分析。研究結果發現;(一) 國小六年級學童的自尊與友誼有三組顯著典型相關存在;(二) 國小六年級學童的情緒調節與友誼有二組顯著典型相關存在;(三)不同性別國小六年級學童在友誼、自尊及情緒調節上有顯著差異;(四)不同程度(高/低)友誼品質的國小六年級學童在「結交朋友的方式與價值觀」、「利他行為」、「情感適配性」、「友誼的困難與化解之道」四個向度的互動上有差異。最後,研究者依據研究結果對教育及未來研究提出具體建議。Item 國小學童在象形,指事,會意字上認字策略之發展研究(2005) 林怡慧; Lin Yi Hui本研究的主要目的在探討國小學童在象形、指事、會意類文字上的認字策略發展,瞭解不同年級的學童認字策略運用上的差異,並比較國小二年級中等認字能力組、四年級中等認字能力組和四年級低認字能力組受試者在認字線索使用上的差異情形。 研究中以Khomsi的研究方法對受試者進行施測,以臺北縣三重市光興國民小學一至四年級中等認字能力的學生和四年級低認字能力的學生為研究對象,共選取了受試者137名 。所得資料在象形類、指事類和會意類文字中,均以變異數分析進行處理。 研究結果顯示:國小一至四年級學生在認字線索的運用上,在象形類文字上,字形是重要的認字線索。而在指事類文字上,各刺激字類別間沒有顯著差異。接著在會意類文字上,本研究所採用的高筆劃字可能是比較困難的字。另外,二年級中等認字能力組和四年級低認字能力組的答對率沒有顯著差異,四年級低認字能力組和四年級中等認字能力組的答對率只有在高筆劃會意字接近顯著差異。此外,在象形、指事、會意三類文字中,字形均是他們重要的認字線索,而對初習文字的二年級學童而言,字音同時也是重要的認字線索,隨著年齡的增加,受字音的影響而誤判的情形逐漸減少。Item 從校園安全到居家安全─國小低年級社團「安全教育服務學習方案」之行動研究(2019) 丁婕; Ting, Chieh本研究主要探討(一)針對國小低年級學童在社團活動實施「安全教育服務學習方案」的課程設計;(二)實施歷程及其中可能遇到的困境與因應策略;(三)學生學習成長情形及(四)研究者本身的專業成長。 本研究採取行動研究法,以研究者所任教之臺灣北部某國小11位低年級學童(男生7人,女生4人)為研究對象,實施為期一學期共21堂社團課,透過以「安全教育」為主題的服務學習方案帶領孩子認識安全教育、服務學習及培養團隊合作的學習方法並促進孩子在學習中的反思能力,以實踐十二年國教素養導向之精神。資料蒐集為研究者的課程設計與教材、課堂觀察記錄、督導與觀課員的訪談記錄與家長回饋等文件資料與影音資料。 研究結果如下: 一、 設計國小低年級學童社團活動之「安全教育服務學習方案」應注意以下幾點: (一) 以服務學習四階段作為課程架構,並將安全教育場域聚焦在學生熟悉之情 境,如:校園及居家環境。 (二) 將學生生活經驗與服務行動做結合,如遊樂器材的使用與操作剪刀。 (三) 藉由繪本、桌遊和體驗活動等多元策略能整合學生認知、情意、技能與行為。 二、 實施「安全教育服務學習方案」要讓學生主動發現問題並解決問題,本方案 歷程如下: (一) 透過校園巡察、問卷調查及訪問護理師瞭解校園安全問題。 (二) 服務行動以繪製海報、拍攝宣傳劇的方式向全校師生做宣導。 (三) 以延伸情境至居家環境做學習遷移檢核並深化服務學習,將安全知能與家人 分享並實踐。 (四) 邀請其他服務學習團體舉辦聯合成果發表會,增進學生視野及共享成果。 其中可能的困境與因應策略有以下三點: (一) 學生探索後易將問題範圍過度發散,教師須引導其聚斂焦點。 (二) 服務對象模糊將影響服務目的與內容,師生需清楚設定服務對象並評估可行 性。 (三) 低年級學童不易進行討論與反思活動,教師可藉由調整座位形式與訂定討論 規則來協助學生。 三、 學生、家長、協同研究者與研究者等皆發現學生在「安全教育服務學習方案」 學習歷程中逐步增能,以下說明: (一) 學生對校園及居家環境的危險警覺性及預防知能提升。 (二) 學生在討論過程中覺察自己的行為並學習尊重及勇於發表。 (三) 以繪製海報、拍攝宣傳劇與漫畫經驗分享等方式展現實踐力行的表現。 (四) 在學習歷程能自我肯定並產生學習遷移。 四、 研究者在課程設計、引導反思與提供學生舞台等方面獲得專業成長: (一) 研究者能運用社團課程模式設計符合素養導向之安全教育服務學習方案。 (二) 研究者在引導學生討論與反思的技巧提升。 (三) 研究者以聯合成果發表會增加學生視野與影響力。Item 國小六年級學童自尊、情緒調節與友誼之相關研究(國立臺灣師範大學教育心理與輔導學系(所), 2006-12-01) 林慧姿; 程景琳Item 認字補救學習系統之建立與效果評估研究(國立臺灣師範大學教育心理學系, 2008-06-??) 蘇宜芬; 簡邦宗; 楊政育; 陳學志; YI-FEN SU; PANG-TSUNG CHIEN; JHENG-YU YANG; HSUEH-CHIH CHEN