教育心理與輔導學系

Permanent URI for this communityhttp://rportal.lib.ntnu.edu.tw/handle/20.500.12235/16

本系設立於民國五十七年八月。民國三十五年本校成立時,即在教育系內成立心理實驗室。四十七年教育系成立心理學組,並將心理實驗室擴充為心理實驗中心。五十七年正式成立教育心理學系。六十九年在進修部成立教育心理學系,分設輔導組和特教組,為中小學教師提供進修機會。六十八年教育部鑑於各級學校輔導工作之日益重要,乃准以教育心理學系現有師資及設備為基礎,成立輔導研究所碩士班。民國七十六年更奉准成立博士班,培育高級輔導人員,同年將系(所)名稱更改為教育心理與輔導學系(所),並簡稱為心輔系(所)。民國八十三年,因應新大學法頒佈,將系所名稱合一,統稱為教育心理與輔導學系(簡稱為心輔系)。

本校校區可分為本部(包括教育學院、文學院、藝術學院)及分部(理學院)。本系位於本部教育學院大樓五、六樓。

Browse

Search Results

Now showing 1 - 10 of 11
  • Item
    女性在育兒階段壓力與寂寞感之調適歷程
    (2023) 陳鳳儀; Chen, Feng-Yi
    本研究旨在探討女性在育兒階段會面臨到的壓力來源與寂寞感受,透過母親自述的方式,描繪出從懷胎、生產,一路到育兒的心路歷程。透過質性的敘說研究,來深入探討女性在母職中經歷的各種育兒壓力和寂寞感受,在母職角色中,女性如何面對這些壓力與挑戰,並從中發展出調適壓力與寂寞感受的因應策略。研究參與者為五位育有孩子的母親,孩子年齡皆至少有一位已超過(含)六歲。研究者根據研究目的與問題擬定出訪談大綱,邀請研究參與者回憶並敘說其育兒故事與調適歷程,再透過質性研究中的敘事研究方法進行分析。本研究結果發現(一)女性在育兒階段會面臨到的育兒壓力,包含「感到陌生的適應挑戰」、「孤立無援的踏入育兒」、「新手媽媽的無經驗」、「身兼多職的女強人」、「面對二寶的挑戰」,以及「教養觀念大魔王」。(二)女性在育兒階段會面臨到的寂寞感受,包含「來自伴侶的寂寞感受」、「來自公婆的寂寞感受」以及「來自人際孤立的寂寞感受」。(三)女性在育兒階段的調適策略,包含「斷奶的決定」、「親職與家務上的分工」、「對另一半的肯定與欣賞」、「資源的運用」、「心態的調整」、「拉出彈性的界線」、「育兒的經驗累積」、「照顧自己,放下完美」以及「細細品味育兒的收穫與回饋」。
  • Item
    大學生拒絕敏感度與心理健康之關係:以壓力為中介變項
    (2022) 謝亞倫; Hsieh, Ya-Lun
    近年來臺灣大學生的心理健康問題的比例漸增,能協助的資源卻未能及時跟進,此情形極需更多關注與重視。過去研究較關注大學生的負面心理健康問題,故本研究試圖從大學生的正向、積極心理健康層面做探討。另外,大學生正處於所謂「小型社會」及成人初顯期,面臨許多人際與自我認同議題,而拒絕敏感度與人際和自我則有著重要的關聯,因此本研究試圖從拒絕敏感度的角度探討大學生的正向心理健康層面。本研究旨在探討大學生族群拒絕敏感度、壓力和心理健康間的關係,並檢驗壓力在拒絕敏感度和心理健康中的中介效果。本研究以臺灣大學生為研究對象,共487人。研究工具採用「大學生拒絕敏感度量表」、「大學生壓力量表」與「正向心理健康量表」,透過網路問卷施測,再進行描述性統計、單因子變異數分析、皮爾森積差相關及多元迴歸分析。研究結果呈現如下:第一,不同性別的大學生在整體拒絕敏感度、整體壓力與整體心理健康上並無顯著差異,但不同年級大學生在整體拒絕敏感度與整體心理健康有顯著差異,而在整體壓力則無顯著差異。第二,大學生族群的拒絕敏感度、壓力與心理健康皆呈現顯著相關。拒絕敏感度與心理健康呈現顯著負相關、拒絕敏感度與壓力呈現顯著正相關、壓力與心理健康呈現顯著負相關。第三,大學生的壓力在拒絕敏感度與心理健康中具有中介的效果。根據上述研究結果,本研究建議大學輔導相關人員多關注大學生拒絕敏感度此一特質,並在初級輔導部分,推廣拒絕敏感度與心理健康的相關介紹,促使大學生了解自身拒絕敏感度,以及是否因此而導致壓力或心理健康問題,使大學生覺察並促進心理健康。
  • Item
    國中生壓力和身心健康之關係:檢驗共同反芻與希望感之序列中介效果
    (2021) 黃秋蓉; Huang, Chiou-Rong
    本研究旨探究國中生壓力、共同反芻、希望感對身心健康之影響,並檢驗共同反芻與希望感對國中生壓力與身心健康之序列中介效果。本研究採分層立意抽樣,研究對象招募自臺灣北、中、南與東部等四區之公私立國民中學七年級至九年級學生共750人,有效樣本共611位,其中男生310人,女生301人;七年級156人,八年級261人,九年級194人。研究工具包括研究者修編之「國中生壓力量表」、「共同反芻量表」、「希望感量表」與自編之「身心健康量表」。所得的資料以描述性統計、變異數分析、皮爾森積差相關、多元迴歸分析與SPSS PROCESS進行統計考驗。 主要研究結果如下: 一、在性別的部分,國中女生較男生更容易感受到生活壓力;國中男生身心健康較女生佳。 二、在年級的部分,八年級學生較七年級學生更容易感受到壓力,九年級則無顯著差異;八年級的共同反芻程度大於七年級,九年級則無顯著差異。 三、國中生壓力與身心健康具顯著負相關,但與共同反芻具顯著正相關;共同反芻與希望感具顯著正相關;共同反芻與身心健康無顯著相關;希望感與身心健康具顯著正相關。 四、希望感對國中生壓力與身心健康具中介效果;共同反芻對國中生壓力與身心健康無中介效果;然而共同反芻透過希望感對國中生壓力與身心健康的關係產生序列中介效果。 根據上述研究結果,本研究針對學校教育實務層面與未來研究提出相關具體建議。
  • Item
    藥癮者社會支持、壓力知覺與戒癮改變階段之模式建構
    (2012) 郭文正; Wen-Cheng Kuo
    本研究探究藥癮者藥癮程度、社會支持、壓力知覺與戒癮改變階段之現況、差異與關係。正式研究以613位受戒治人為樣本。研究者根據文獻建立探索性結構方程模式,並以SPSS及AMOS進行統計分析。 重要研究結果如下:1.不同性別之藥癮者其戒癮改變階段、準備改變分數有差異;2.不同主動戒癮尋求專業治療經驗之藥癮者其戒癮改變階段、準備改變分數有差異;3.藥癮程度構面、社會支持構面、壓力知覺構面與各戒癮改變階段、準備改變分數彼此間多數變項有兩兩顯著相關;4.藥癮程度、戒治時期社會支持、戒治時期壓力知覺與各戒癮改變階段結構方程模式之適配屬適當。在此類模式中,整體效果最大者為戒治時期社會支持對戒治時期壓力知覺失控感的影響;對各戒癮改變階段影響最大者為戒治時期社會支持;5.藥癮程度、預期出所後社會支持、預期出所後壓力與各戒癮改變階段結構方程模式之適配屬適當。在此類模式中,整體效果最大者皆是預期出所後社會支持對預期出所後壓力的影響;而藥癮程度對各戒癮改變階段影響效果最大。預期出所後社會支持、預期出所後壓力對沈思期、行動期、維持期未具顯著影響力;6.藥癮程度、整體社會支持、整體壓力知覺與各戒癮改變階段之原始結構方程模式之適配屬適當。預期出所後社會支持、預期出所後壓力僅對懵懂期有直接效果;7.藥癮程度、整體社會支持、整體壓力知覺與各戒癮改變階段之修改後結構方程模式之適配屬適當。在此類模式中,藥癮程度、戒治時期社會支持、戒治時期壓力知覺等潛在變項對各戒癮改變階段皆具有直接影響;預期出所後社會支持、預期出所後壓力對各戒癮改變階段具間接影響力。影響懵懂期效果最大者為藥癮程度;戒治時期社會支持或戒治時期壓力知覺則對沈思期、行動期、維持期影響效果最大。 研究者根據研究結果提出下列建議:1.建立評估戒癮改變動機之妥適制度,瞭解藥癮戒治者改變動機;2. 協助藥癮戒治者建立社會支持網絡,並延續其至出所;3.協助藥癮戒治者發展良好的壓力因應能力;4.提供個別性的處遇服務,提昇其戒癮改變動機與能力。
  • Item
    大學生正念、壓力及憂鬱之相關性研究
    (2016) 陳辭人; Chen, Tzu-Jen
    本研究旨在探究大學生正念、壓力與憂鬱之關係。研究背景從研究者自身對於正念應用在身心健康提昇與關懷現今大學身心困擾的興趣做為出發點;經文獻探討後,本研究假設不同背景變項的大學生其憂鬱、壓力具有顯著差異且女性高於男性,大學生之正念與壓力及憂鬱的三者彼此間顯著相關,以及大學生之正念及壓力能有效預測憂鬱等面向。 研究方法主要採問卷調查法,以就讀於國立臺灣師範大學各系所的學生為研究樣本並採立意取樣抽取受試者;總計共441人填寫問卷,回收問卷為436份,獲得有效問卷358份,經統計後回收率為98.9%,反應率為82.11%,有效問卷回收率為81.18%。 本研究以「正念量表」、「樊式壓力檢視量表」和「董氏憂鬱量表(大專版)」為研究工具。資料處理的方法含描述性統計分析、皮爾森積差相關法、單因子變異數分析、多元迴歸分析等統計方法。主要結果如下:1.大學生有明顯憂鬱情緒佔全體15.64%。2.大學生的壓力及憂鬱程度會因性別不同而有差異,但不因學院,年級的不同而有差異。3.大學生正念和壓力間呈現負相關。4.大學生正念和憂鬱間呈現負相關。5.大學生壓力和憂鬱間呈現正相關。6.大學生正念和壓力可有效預測憂鬱程度。 最後,研究者根據研究結果進行討論提出實務工作的應用與建議,以及本研究的限制和未來研究的方向。
  • Item
    情緒調節策略在無法忍受不確定性與心理健康間的關係:調節效果的檢證
    (2018) 潘宣露; Pan, Hsuan-Lu
      無法忍受不確定性與個體的心理症狀息息相關,為了解臨床和非臨床族群心理健康的重要指標之一。過去研究指出,個體對於不同情緒調節策略的應用,有助於調整個體的心理健康適應情形。本研究旨在探討情緒調節策略對於無法忍受不確定性與負向心理健康間的關聯以及調節效果。研究方法以問卷調查法,針對北部大專院校之大學生進行施測,有效樣本為498人,受試者平均年齡為20.12歲(SD = 1.86),其中男性共168名(33.7%)、女性共330名(66.3%)。研究工具包含:「個人基本資料表」、「無法忍受不確定性量表短版」、「情緒調節問卷」、「行動與接納問卷」、「止觀注意覺察量表」、「憂鬱、焦慮及壓力量表簡版」。本研究結果發現如下所示: 一、大學生的「無法忍受不確定性」與「憂鬱」、「焦慮」、「壓力」有顯著正相關;「無法忍受不確定性」與「接納策略」及「正念策略」有顯著負相關;「再評估策略」、「接納策略」與「正念策略」與「憂鬱」、「焦慮」、「壓力」有顯著負相關,「壓抑策略」與「憂鬱」有顯著正相關。 二、控制背景變項後,四項情緒調節策略對於「無法忍受不確定性」與「負向心理健康」的調節效果如下:「再評估策略」與「正念策略」兩項策略分別在「無法忍受不確定性」與負向心理健康的「憂鬱」、「焦慮」或「壓力」之間具有調節效果;「壓抑策略」與「接納策略」兩項策略則對於「無法忍受不確定性」與各項負向心理健康之間不具調節效果。當大學生使用「再評估策略」或「正念策略」的程度較高時,「無法忍受不確定性」與「憂鬱」、「焦慮」或「壓力」間的正向關係較弱;當大學生使用「再評估策略」或「正念策略」的程度較低時,「無法忍受不確定性」與「憂鬱」、「焦慮」或「壓力」間的正向關係較強。   本研究顯示再評估策略與正念策略可以作為非臨床之無法忍受不確定個體心理適應上的保護因子。依據上述結果提出研究討論,並針對諮商與輔導工作提出具體建議以供參考。
  • Item
    社會取向成就動機、壓力與因應之質性研究:以台灣優秀跆拳道選手為例
    (2016) 許瑩瑩; Hee, Yeng Yeng
    本研究旨在瞭解台灣優秀跆拳道選手之社會取向成就動機的內涵與影響、社會取向成就動機的動力與壓力之轉換因素、以及壓力因應與策略。本研究以半結構式訪談法蒐集8位參與者的競技生涯經驗,並以紮根理論分析資料。 主要研究結果如下: 一、社會取向成就動機由「想要回報榮耀對象」、「想向他人證明自己或組織的實力」、「與組織有榮耀一體感」組成。「想要回報榮耀對象」意義在於回報他人曾經的好意與協助;「想向他人證明自己或組織的實力」之意義是想要被他人看見與被他人認同;「與組織有榮耀一體感」的意義是共享榮耀。 二、社會取向成就動機對選手的影響,包括「使競技生涯更堅持」、「影響競技生涯的目標設定」、「使練習中更認真與積極」、「在比賽關鍵時刻振作」、「備戰期中感受到擔心與壓力」、「賽前想太多使睡眠受影響」。 三、選手從社會取向成就動機引起的壓力變動力的關鍵原因,有「反復練習」、「自我信心喊話,增加自信」、「奮力專注,想向他人證明自己」、「在調整期受到教練的鼓勵」、「獲得他人理解」。 四:選手從社會取向成就動機引起的動力變壓力的關鍵原因,有「高自我要求與標準」、「對比賽結果得失心重」、「在乎別人的評價、看法與情緒」、「累積競技成就後,自我要求變高,不允許失敗」、「重要他人觀賽與否的干擾」。 五、選手採取之壓力因應與策略,有「與壓力共存」、「透過轉移注意力,阻斷壓力感,讓心理放鬆」、「自我檢視,問題解決」、「專注」、「線索暗示策略」、「情緒釋放」、「對自我與環境瞭解」、「透過社會比較減低壓力知覺」、「換位思考」、「連結外在關係資源」、「信仰」。 根據以上結果,本研究提出以下結論: 一、社會 取向成就動機 對個體 具積極與消影響。 二、社會取向成就動機壓力與動力之間的關鍵在於「掌控感」,當個體聚焦在內控目標時,有利於其掌控感的增加,使壓力變成動力;而當個體聚焦在外控目標時,則會使掌控感減少,使動力變成壓力。此外,「個體詮釋」影響個體對於他人反應的解讀,而使其驅力變成動力或壓力。 三、依據個體使用內外資源以因應壓力的狀況,分為「使用個人內在資源因應與調節壓力」、「合併使用外在刺激與個人內在資源以因應與調節壓力」、「使用外在資源因應與調節壓力」。個體對於內外狀態與資源的覺察與瞭解,會影響其壓力因應的彈性與效果。 最後,研究者整理上述的結果與討論,歸納出對選手、教練、家長、心理實務工作者建議,並討論本研究的限制與未來可能的研究方向。
  • Item
    幽幽暗暗見曙光:性騷擾受害者申訴歷程之研究
    (2005) 黎欣怡; Hsin-Yi Li
    中文摘要 本研究以質性研究、生命史研究法,深度訪談兩位受到性騷擾並尋求行政救濟、歷經申訴歷程的當事人,研究目的在瞭解她們在申訴歷程中的經驗,探討性騷擾事件、申訴歷程經驗對她們的影響,並試著瞭解她們在申訴歷程期間所感受到的壓力源及需求,並探討她們成功因應申訴歷程的復原力。 研究結果發現,申訴者在申訴歷程中所面臨的困境有:(1)主管、掌握權威者往往未能正視性騷擾問題的嚴重性,以及專業知能(性騷擾議題、調查與申訴流程)的缺乏。(2)申訴過程中不專業的對待,即掌握權威者以不處理、不受理、無法處理等說詞,或是敷衍的處理方式,企圖說服、威脅、勸阻申訴者的申訴訴求。(3)對加害人不等值(未符合比例原則)的懲處,以致申訴者權益未受保障,而未能獲得公平正義的結果。(4)懲處決議執行、落實與追蹤上的落差。而她們所經歷的性騷擾及申訴歷程也帶給她們程度不等的負面影響,像是生理上的不舒服,心理上的恐懼不安、委屈、憤怒,對自我的否定,感受到無助、無力,對人性的質疑,無法信任,人際關係的疏離冷漠,對異性關係的小心謹慎,對這個社會的負面看法,造成她們在人際關係、生活及職業功能上的負面影響。她們的壓力源除了來自性騷擾事件、申訴歷程所遭受的不專業對待外,尚來自自己與專責處理性騷擾單位及人員之間權力、資源上的差距所致。她們期待國人、這個社會能夠正視性騷擾問題,在走申訴歷程的過程中能被賦能,真相能被公平公正地還原,而獲得公理正義以及人格尊嚴、自身安全感的被保障。 在本研究中也發現,她們在申訴歷程中所展現的復原力有:(1)採用問題解決的因應;(2)態度溫和、立場堅定、自主地表達;(3)瞭解自己的需求與申訴底限;(4)談判技巧的使用;(5)自我肯定、自我期許的力量;(6)學習放下,情感的釋懷;(7)負面情緒的處理與宣洩;(8)遇到困難不放棄的韌性;(9)感受外界的支持與善意,願意伸出求援的手;(10)視生命中的挑戰為成長的機會;(11)積極地尋求他人建議與協助;(12)積極尋求諮商與法律資源;(13)懷抱希望;(14)豁達人生態度的展現;以及(15)隨著時間的流逝、事件落幕、人生機運帶來的療癒效果。 最後研究者根據研究結果進行討論,並提出建議以提供助人工作者(訪談員、調查人員、諮商師)實務工作上及未來研究上的參考。 關鍵字:性騷擾、申訴歷程、壓力、因應、復原力、生命史研究法
  • Item
    工作壓力與專業態度對教師工作心厭高低之區別功能研究
    (國立臺灣師範大學教育心理學系, 1990-06-??) 郭生玉; SHENG-YU KUO
  • Item
    教師工作壓力與工作心厭關係之研究
    (國立臺灣師範大學教育心理學系, 1989-05-??) 郭生玉; SHENG-YU KUO