教育心理與輔導學系

Permanent URI for this communityhttp://rportal.lib.ntnu.edu.tw/handle/20.500.12235/16

本系設立於民國五十七年八月。民國三十五年本校成立時,即在教育系內成立心理實驗室。四十七年教育系成立心理學組,並將心理實驗室擴充為心理實驗中心。五十七年正式成立教育心理學系。六十九年在進修部成立教育心理學系,分設輔導組和特教組,為中小學教師提供進修機會。六十八年教育部鑑於各級學校輔導工作之日益重要,乃准以教育心理學系現有師資及設備為基礎,成立輔導研究所碩士班。民國七十六年更奉准成立博士班,培育高級輔導人員,同年將系(所)名稱更改為教育心理與輔導學系(所),並簡稱為心輔系(所)。民國八十三年,因應新大學法頒佈,將系所名稱合一,統稱為教育心理與輔導學系(簡稱為心輔系)。

本校校區可分為本部(包括教育學院、文學院、藝術學院)及分部(理學院)。本系位於本部教育學院大樓五、六樓。

Browse

Search Results

Now showing 1 - 5 of 5
  • Item
    青少年與青年學生在家庭互動、社會資本與心理健康之測量恆等性分析
    (2022) 曾郁辰; Tseng, Yu-Chen
    本研究目的旨在探究青少年與青年學生在家庭互動、社會資本與心理健康之測量恆等性分析,藉由不同年齡層的學生,將背景變項分為青少年與青年兩個群體,以檢驗兩個群體的測量恆等性。本研究資料來源為「臺灣貧窮兒少資料庫:弱勢兒少生活趨勢調查」。在研究對象上共計1,069人,青少年與青年學生分別575、494人,研究工具包含「家庭互動」、「社會資本」與「心理健康」量表,潛在變項之測量模型會先以驗證性因素分析確認效度,再透過跨群組恆等性檢驗,確認測量模型是否具備不同年齡層之測量不變性,最後採多群組結構方程模式進行分析,並探討各潛在變項在青少年與青年學生之差異情形。本研究結果呈現如下,首先,驗證性因素分析的結果顯示,家庭互動、社會資本與心理健康量表在青少年與青年學生上在效度與信度分別得到支持;其次,家庭互動、社會資本與心理健康之測量模型在青少年與青年皆具有測量恆等性;再者,家庭互動與社會資本對心理健康影響之多群組分析,在青少年與青年兩群體僅有形貌、結構係數與結構殘差具有測量恆等性,而在測量係數與測量殘差僅部分具有恆等性;最後,針對八個因素進行因素平均數的恆等性檢定時,呈現出個別因素在青少年與青年學生有差異;青少年在家庭凝聚、家庭資源、同儕互動與生活滿意度高於青年,但青少年在家庭支持與希望感的因素平均數低於青年。本研究茲就研究結果進行說明,並提出後續研究與應用的建議。
  • Item
    「滯家青年」:家庭危機的守護天使?--以脈絡化觀點詮釋青年社會退縮者的滯家現象
    (2004) 黃兆慧; Chao-Hui Huang
    本研究的目的在於以脈絡化的觀點,瞭解促成及維繫青年滯家現象的相關環節因素,並探究青年滯家行為於華人家庭中形成慢性化機制的緣由。本研究以二個滯家青年家庭中願意接受訪談的家庭成員及第一個家庭的諮詢師為受訪對象(共計八位受訪者,其中一名是專業人員),使用半結構式的訪談大綱進行質化深度訪談,輔以研究者的參與觀察紀錄,以多元的方法蒐集滯家青年現象的有關資料,作為分析資料的來源。研究者以詮釋學的研究取向,對所蒐集到的研究資料進行理解與詮釋。 研究結果的發現如下: 1. 青年滯家現象的促成因子,與青年個人沒有發展出獨立的自我認同、家庭慣性保護、成長歷程中經驗依附中斷、青年投入外界生活時所遭遇的負向經驗、以及社會資源處遇不當等因素有關。 2. 隨著滯家期間的延長,親子間形成「代間情鎖」的互動模式,成為維繫青年滯家行為的主要影響因素。青年滯家之所以能成為一個長期化的機制,是因為青年困在僵化的代間情鎖之中。 3. 「代間情鎖」是由親強子弱的失衡互動,產生跨越親子心理界線的情感動力循環,是一種僵化且讓親子雙方同感束縛的互動模式,其形成與家庭成員為了因應家庭危機,穩定家庭結構有關。 4. 代間情鎖受到是華人文化深層結構中家族大我優於個人小我、以仁居心的縱向關係、以及盡心的角色義務運作法則所支配,因此是十分強韌,不易撼動。對於華人家庭而言,滯家青年現象的理解,必須考慮家庭成員出於為家庭盡心及守護彼此的善意反應。 研究者並根據研究發現,對於滯家青年的諮商及心理治療的實務工作及未來研究方向,提出討論與建議。
  • Item
    祖父母協助托育孫子女的決定過程
    (國立臺灣師範大學教育心理學系, 1999-07-??) 賈浩妃; 陳秉華; Hao-Fei Chia and Ping-Hwa Chen
  • Item
    祖父母協助托育孫子女的決定過程
    (國立臺灣師範大學教育心理學系, 1999-07-??) 賈浩妃; 陳秉華; Hao-Fei Chia and Ping-Hwa Chen
  • Item
    祖父母協助托育孫子女的決定過程
    (國立臺灣師範大學教育心理學系, 1999-07-??) 賈浩妃; 陳秉華; Hao-Fei Chia and Ping-Hwa Chen