教育心理與輔導學系
Permanent URI for this communityhttp://rportal.lib.ntnu.edu.tw/handle/20.500.12235/16
本系設立於民國五十七年八月。民國三十五年本校成立時,即在教育系內成立心理實驗室。四十七年教育系成立心理學組,並將心理實驗室擴充為心理實驗中心。五十七年正式成立教育心理學系。六十九年在進修部成立教育心理學系,分設輔導組和特教組,為中小學教師提供進修機會。六十八年教育部鑑於各級學校輔導工作之日益重要,乃准以教育心理學系現有師資及設備為基礎,成立輔導研究所碩士班。民國七十六年更奉准成立博士班,培育高級輔導人員,同年將系(所)名稱更改為教育心理與輔導學系(所),並簡稱為心輔系(所)。民國八十三年,因應新大學法頒佈,將系所名稱合一,統稱為教育心理與輔導學系(簡稱為心輔系)。
本校校區可分為本部(包括教育學院、文學院、藝術學院)及分部(理學院)。本系位於本部教育學院大樓五、六樓。
Browse
28 results
Search Results
Item 以個案研究法探討長期重複自我傷害國中生的復原歷程(2024) 古屏蓉; KU, PING-JUNG本研究主要探討長期重複自我傷害的國中生成功不再發生自傷行為的復原歷程,同時也關注家庭、學校系統、處遇系統分別與自傷國中生的互動關係。本研究採取質性研究,邀請曾經在國中時期出現過長期重複自我傷害的青少女以及共同陪伴成功復原的兩位家長、四位學校老師以及一位處遇系統的駐校社工師等,共八位參與者進行半結構式的訪談。研究方法採用個案研究法進行資料分析,配合研究目的,本研究結果如下:國中生出現長期重複自我傷害的行為,其成長歷程中與重要他人,諸如:父母、手足、老師、朋友、同儕等負向互動是關鍵因素。在陪伴長期重複自我傷害國中生復原歷程中,對個案的同理是輔導功能可以功能最大化的原因。長期重複自我傷害國中的復經歷曲折多變,周遭系統人員團隊合作可以有效抵抗在陪伴中產生的耗能。Item 大學轉學生轉學適應與復原力之敘事研究(2022) 陳冠穎; Chen, Guang-Ying本研究旨在探討大學轉學生的轉學適應與復原的經驗。研究以立意取樣,邀請四位從四年制大學轉學至另一所四年制大學、曾在大學轉學後面臨適應的困難,並已從中復原之大學轉學生參與研究。有二男二女,年齡介於21—23歲、就讀於大學三年級到五年級之間。研究者設計訪談大綱,以半結構式訪談進行資料蒐集,並透過敘事研究中「整體—內容」、「整體—形式」、「類別—內容」之研究方法進行資料分析,以了解大學轉學生的轉學與適應經驗、轉學動機、轉學過程及轉學後所面臨挑戰,以及幫助大學轉學生適應的復原力類別與內涵。研究結果如下:(一)大學轉學生在轉學後的第一個學期受適應問題衝擊較大,且可能面臨多元的問題與挑戰;轉學後適應的狀況可能受轉學前的期待與轉學後生活間的落差所影響。(二)大學轉學生的轉學動機包含:高中有明確目標、考試失利、原校園環境不符期待、證明自己、家庭因素、較好的生涯發展等六項因素。(三)大學轉學生在轉學過程與轉學後面臨許多挑戰,包含:課業、人際、身心、與學校連結、其他因素等五個層面。(四)幫助大學轉學生適應的復原力內涵豐富,可分為外部與個人兩向度,其中包含:外在關係支持、外部資源連結、個人因應方式、個人特質與信念等四個類別。最後根據研究結果提出具體建議,供欲轉學大學生、已轉學大學生、大專院校心理師、學校相關人員與未來研究者作為參考。Item 以資源保存與復原力觀點探討青年待業者待業歷程之經驗(2022) 陳波蓉; Chen, Po-Jung本研究目的在於探究青年待業者進入待業歷程其資源和復原力流動的變化,聚焦在當青年進入待業歷程時,青年本身所具備之資源在待業歷程中產生何種變化,以了解環境脈動下的條件如何影響青年從待業至求職的經歷,以及復原力如何在個人、家庭和社會層面間被啟動,以協助青年產生動態適應之歷程。研究方式採「質性研究」,以「半結構式訪談」為資料搜集方法,5位受訪者為曾經待業年齡介於18至29歲之青年,以「紮根理論」為研究方法進行分析。經過開放編碼後,一共找到78個屬性,進而歸類出23個次類別;最後經過主軸編碼再從23個次類別歸屬出7個類別與4個主類別,四個主類別分別為:「緩衝階段」、「維持控制階段」、「自我轉化階段」與「資源平衡階段」,各階段有其對應的屬性與類別。研究結果再透過「資源保存」和「復原力」觀點共同探究「青年待業者之待業歷程」的過程與變化。研究發現:1. 青年待業者能以彈性方式因應不同階段的自我與環境限制因素;2. 以資源流動觀點看待該歷程,可得知青年待業者追求個人期待與社會現實平衡、雇主認同與自我滿意之平衡,以及個人資源實為待業歷程中最重要之資源;3. 以復原力觀點看待待業歷程,可得知待業歷程不僅是一個充滿復原力的歷程,且在待業歷程中,家庭層面的復原力為安全堡壘,個人和社會層面的復原力則互相影響。本研究探究青年待業者於待業歷程中隨各階段「資源保存」與「復原力」之變化,最終青年可獲得平衡與調適進入就業。研究最後並依據研究結果提出相關討論與建議。Item 國中專任輔導教師輔導自殺議題個案的困境與復原力之研究(2022) 陳敬昀; Chen, Ching-Yun本研究旨在探討國中專任輔導教師在學校輔導工作中,輔導自殺議題個案的困境與復原力展現經驗。本研究採立意取樣,邀請10位服務年資介於5年到10年的國中專任輔導教師擔任研究參與者。每位研究參與者進行半結構式個別深度訪談,訪談時間約1.5至2小時,研究方法採用質性研究之現象學方法進行資料分析。研究結果如下:國中專任輔導教師輔導自殺議題個案的困境有面對個案頻繁自殺危機產生的身心壓力、對自身處遇能力的懷疑、處遇期間對生活其他層面的影響、輔導界線的拿捏以及系統資源的合作有限性。展現個人內在的正向特質,發展適合自身的自我照顧策略,督導、同事及親友的專業與情感支持,皆為國中專任輔導教師順利度過挑戰的復原關鍵。善用過去輔導經驗帶來的學習機會,每一次的自殺議題輔導歷程所學將能發展國中專任輔導教師不一樣的處遇能力,以增加自殺輔導工作的成功經驗,提升未來突破困境的復原力。最後,本研究根據上述發現提出具體建議,提供國中專任輔導教師、教育相關單位及未來研究之參考。Item 國中生幽默風格與其求助態度之影響──以復原力、自我污名為中介變項(2022) 姜期雯; Chiang, Chi-Wen本研究欲探討國中生幽默風格與求助態度之影響,並考驗復原力與自我污名在幽默風格與求助態度間的序列中介效果。研究方法採量化研究之問卷調查法,以110學年度國中生為研究對象,便利取樣7所國中,共36個班級,總計721名國中生。本研究以「中文版幽默風格量表」、「求助態度量表—短式」、「青少年復原力量表」與「求助之自我污名化量表」為研究工具,以獨立樣本t檢定、皮爾森相關、階層回歸進行資料分析,本研究結果與發現如下:國中男性在親和型幽默、攻擊型幽默顯著高於國中女性;國中女性的求助態度顯著高於國中男性;傾向使用自我提升型幽默的國中生,求助態度越正向;復原力與自我污名在幽默風格與求助態度有序列中介的效果,其中傾向使用親和型幽默風格的國中生,會透過增加其復原力,減少自我污名的程度,進而提升求助態度;傾向使用自我提升型幽默的國中生,會透過增加其復原力,減少自我污名的程度,進而提升求助態度。;傾向使用攻擊型幽默的國中生,會透過減少其復原力,增加自我污名的程度,進而降低求助態度;傾向使用自我貶抑型幽默的國中生,會透過增加自我污名,進而降低求助態度。 根據上述研究結果,研究者將針對學校輔導工作與教育實務現場提出更具體的建議,並將相關討論整理於研究討論與建議的章節中。Item 國中生基本心理需求對生活適應之影響:以復原力為中介變項(2022) 姚雅銣; Yao, Ya-Ju本研究提出以基本心理需求為自變項,青少年復原力與學業復原力為中介變項,生活適應為依變項的假設模式。以國內國中生為研究對象,探討各變項間的關係,並檢驗復原力與學業復原力在基本心理需求與生活適應間的中介效果。研究以問卷調查法收集資料,以北北基桃之在學國中生為研究對象,採方便取樣的方式進行抽樣,共取得522份有效樣本。測驗工具有基本心理需求量表、青少年復原力量表、學業復原力量表與中學生生活適應量表。以獨立樣本t檢定、單因子變異數分析、皮爾森積差相關分析、階層迴歸分析與拔靴法進行統計考驗。根據研究假設所得之結果如下:性別在青少年復原力與學業復原力有顯著差異,其中同理心與人際互動是女生大於男生,而希望與樂觀、學業復原力是男生大於女生。年級在基本心理需求總分、能力感、聯繫感、家庭適應、希望與樂觀達顯著差異,且都是七年級顯著高於八、九年級生。在自主感、人際關係也達顯著差異,皆是七年級大於八年級。國中生之基本心理需求、復原力與生活適應有顯著的相關。國中生之基本心理需求(三個分量表)與復原力(五個分量表)對生活適應有顯著的預測。國中生之復原力(五個分量表)在基本心理需求(三個分量表)與生活適應間有顯著的中介效果。其中問題解決與認知成熟、同理心與人際互動在自主感與生活適應間有顯著的中介效果。問題解決與認知成熟、同理心與人際互動、情緒調節在能力感與生活適應間有顯著的中介效果。問題解決與認知成熟、同理心與人際互動、學業復原力在聯繫感與生活適應間有顯著的中介效果。最後,本研究針對結果提出討論,以及對實務與研究上的建議。Item 國中專任輔導教師的職業倦怠與復原經驗研究(2021) 謝妮蓁; Hsieh, Ni-Chen本研究旨在探討國中專任輔導教師的職業倦怠與復原經驗。研究以立意取樣,邀請四位於任職國中專任輔導教師期間,曾有過職業倦怠經驗,並已從中復原者參與研究,其年齡介於30-45歲之間,工作年資6年以上,均為女性。研究者設計訪談大綱,以半結構式訪談進行資料蒐集,並透過敘事研究中的「整體-內容」、「類別-內容」研究方法進行資料分析。研究結果如下:一、本研究中四位研究參與者的職業倦怠與復原經驗大致可以分為五個階段,分別為:(一)因緣際會踏上輔導之路;(二)工作中的多重困境引起職業倦怠;(三)嘗試因應職業倦怠;(四)工作環境與身分的轉換加快復原的進程;(五)復原後的反思與成長。二、國中專輔教師的職業倦怠受到個人與環境因素交互影響,包括專業能力、人格特質、家庭與生活、學校制度、系統合作、個案等六項因素。三、國中專輔教師的復原始於「嘗試因應職業倦怠」階段,並能夠從各階段中區分出不同內外在資源,對個人產生不同層面的影響,分別為:(一)因應職業倦怠階段:當職業倦怠發生時,既存於環境或個人內在的復原資源開始產生作用,減緩職業倦怠對個人的衝擊;(二)環境與身分轉換階段:藉由主動或被動地轉換其工作環境或身分,獲得新的內外在資源,使職業倦怠的情況大幅好轉;(三)復原後的反思與成長階段:復原者反思倦怠經驗與回顧專業成長發展出多項內在資源,使其抗壓性提升,預防倦怠再次發生。最後根據研究結果提出具體建議,供國中專輔教師、相關單位與未來研究者作為參考。Item 國中生之幽默風格對復原力與學校適應之調節作用(2020) 賴柔勳; Lai, Rou-Syun復原力(Resilience)被視之為一種正向因子,使個體即便經歷創傷或重大事件之後仍有正向的適應結果,於良好的人際互動以及行為上展現,是個體內在重要的心理資源;除此之外,本研究想進一步探討,個體在情境脈絡中,展現出那些看似歡樂開朗的行為,對於個體之復原力與適應的關係是否具有調節作用?本研究試圖釐清,不同的幽默風格對於復原力與學校適應的影響,採立意取樣,以105學年台灣北區國民中學學生為施測對象,有效樣本共445人,採問卷調查法,以「青少年復原力量表」、「青少年適應量表」與「中文版之幽默風格量表」為研究工具,針對相關資料進行描述性統計、獨立樣本t檢定、獨立樣本單因子變異數分析、Pearson積差相關、多元迴歸分析等統計方法。得到研究結果如下: 一、國中生在復原力總分以及其他三個分量表的表現上不具性別與年級差異,在同理心與人際互動上有顯著性別差異,其中以國中女生高於國中男生。 二、國中生在學校適應的表現上具有性別差異,以國中女生高於國中男生。 三、國中生在學校適應總分的表現上具有年級差異,國二學生高於國三學生;在學習動機上具有年級差異,國一學生高於國三學生。 四、國中生在四種幽默風格的表現上具有性別差異,國中男生在攻擊型、自我提升型與自我貶抑型幽默風格的使用上,顯著高於國中女生。 五、國中生在四種幽默風格的表現上具有年級差異,國三學生比國一學生與國二學生更傾向使用攻擊型幽默風格。 六、國中生復原力、學校適應、親和型幽默風格、自我提升型幽默風格為正相關;復原力、學校適應與攻擊型幽默風格、自我貶抑型幽默風格為負相關。 七、自我貶抑型幽默風格對於復原力與學校適應、問題解決與認知成熟和學校適應與學習能力、希望與樂觀和學習動機之間具有調節作用。 最後,根據研究結果進行討論,提出教育輔導之相關建議,以供參考。Item 職場工作者之倦怠感、復原力與心理健康之研究(2019) 潘蘇惠; PAN, Su-Hui本研究旨在探討職場工作者之倦怠感、復原力與心理健康之狀況並比較其間之差異與關係。本研究採用問卷調查法,研究對象為台灣地區524位職場工作者。研究工具為「成人工作態度量表」與「正向心理健康量表」,採用敘述統計、獨立樣本t檢定、單因子變異數分析、Pearson Correlation與逐步迴歸分析等方法進行資料的檢驗與分析。以下為主要發現與結果: 1.職場工作者之倦怠感:40歲以下者高於51歲及以上者、無婚姻狀態者高於有婚姻狀態者、無子女者高於擁有3個子女及以上者、任職於非跨國企業者高於任職於跨國企業者、未擔任主管者高於擔任主管者、基層主管高於中高階主管;有無宗教信仰沒有差異 2.職場工作者之復原力:51歲及以上者高於50歲及以下者、有婚姻狀態者高於無婚姻狀態者、擁有2個子女及以上者高於無子女者、擔任主管者高於未擔任主管者、中高階主管高於基層主管;是否任職於跨國企業與有無宗教信仰沒有差異 3.職場工作者之心理健康:41歲及以上者高於40歲及以下者、有婚姻狀態者高於無婚姻狀態者、擁有2個子女者高於無子女者、任職於跨國企業者高於任職於非跨國企業者、擔任主管者高於未擔任主管者、高階主管高於基層主管、有宗教信仰者高於無宗教信仰者 4.職場工作者之倦怠感與復原力呈現顯著之負向相關;倦怠感與心理健康呈現顯著之負向相關;復原力與心理健康呈現顯著之正向相關 5.倦怠感與復原力能預測心理健康 6.復原力在倦怠感與心理健康之間具有部分中介效果Item 國中生教育復原力模式之驗證研究(2013) 朱森楠本研究探討國中生學校逆境、正向情感、負向情感、自我監控和自我統合與教育復原力的關係,並建構「國中生教育復原力模式」。研究工具包含:學校逆境量表、正向情感量表、負向情感量表、自我統合量表、自我監控量表與教育復原力量表,以1364名國中生為樣本,利用結構方程模式(structural equation modeling, SEM)的統計分析方法,進行適配度考驗與因果關係的模式探索。結果發現: 一、國中生教育復原力模式可用來解釋國中生的觀察資料與實徵資料適配。 二、學校逆境、正向情感、負向情感、自我統合和自我監控對教育復原力能正向預測,並具有正向直接與全體效果,且以自我監控具有最大的直接與全體效果。 三、學校逆境對正向情感、負向情感、自我統合、自我監控和教育復原力能正向預測,具有正向直接和全體效果,且對負向情感的直接效果最大。 四、學校逆境、正向情感、負向情感和自我統合對教育復原力能有正向預測的間接效果。 五、正向情感與負向情感對自我統合具有正向預測及正向直接效果。 六、自我統合對自我監控具有正向預測及正向直接效果。 七、自我監控對教育復原力能正向預測,並具有最大的直接與全體效果外,且對學校逆境與教育復原力之間具有中介作用。 本研究根據研究結果提出建議,提供未來研究及國中教學與輔導參考。
- «
- 1 (current)
- 2
- 3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