教育心理與輔導學系
Permanent URI for this communityhttp://rportal.lib.ntnu.edu.tw/handle/20.500.12235/16
本系設立於民國五十七年八月。民國三十五年本校成立時,即在教育系內成立心理實驗室。四十七年教育系成立心理學組,並將心理實驗室擴充為心理實驗中心。五十七年正式成立教育心理學系。六十九年在進修部成立教育心理學系,分設輔導組和特教組,為中小學教師提供進修機會。六十八年教育部鑑於各級學校輔導工作之日益重要,乃准以教育心理學系現有師資及設備為基礎,成立輔導研究所碩士班。民國七十六年更奉准成立博士班,培育高級輔導人員,同年將系(所)名稱更改為教育心理與輔導學系(所),並簡稱為心輔系(所)。民國八十三年,因應新大學法頒佈,將系所名稱合一,統稱為教育心理與輔導學系(簡稱為心輔系)。
本校校區可分為本部(包括教育學院、文學院、藝術學院)及分部(理學院)。本系位於本部教育學院大樓五、六樓。
Browse
5 results
Search Results
Item 在理工與諮商心理之間─心理師的生涯轉換與生涯召喚經驗敘事研究(2024) 鄭宇軒; Cheng, Yu-Hsuan本研究的目的旨在探討由理工科系經生涯轉換之心理師的生涯轉換與生涯召喚的經驗,藉以了解其生涯轉換和生涯召喚的歷程,以及在華人文化對於生涯召喚和生涯轉換之影響。研究者以四名曾就讀理工科系,具生涯召喚之心理師為對象,進行深度的訪談,後以敘事分析之「整體─內容」、「類別─內容」的方法進行分析。在分析結果後,發現四名研究參與者之生涯召喚之發展,也足以看到「生涯召喚在童年時期可見端倪」、經歷「向內覺察與向外探索」、「召喚有所影響、懷疑,也需要維持」、「多元的召喚內涵」。在研究中也發現,參與者都會「踏上受社會文化價值與父母期待所影響的追求生涯召喚道路」,先後經歷「發現所愛與意義」、「鬆綁社會主流價值或父母期待」的歷程,而鬆綁社會主流價值或父母期待的因素,則包含有「重要他人的支持」、「順應期待」、「領域中代表人物的意見」、「與社會期待相反的事例」、「年齡」、「透過閱讀與參與活動注入新觀念」。此外,研究中發現四位研究參與者雖然生涯轉換的道路不盡相同,但皆共同轉換的過程有類似的轉換模式,也見到「機緣巧合的善用」,並和「楷模的影響」、「環境中的人事物」、「理工訓練下的思維和心態」、「『認命』的思維和態度」有著關聯,並看到了華人文化「追求功名」、「父母對子女期待」、「中庸」、「華人文化中的信仰」與「存在意義」在生涯轉換和生涯召喚的影響。最後,研究者根據研究結果對於欲從理工科系欲進行生涯轉換,追求召喚者,以及未來研究者提出相關的建議。Item 心理師參與心理劇之負向經驗及其轉化(2021) 白泰澤; Pai, Tai-Tse本研究採用質性研究中的現象學研究法,主要使用個別深度訪談,在個別訪談資料不足之處,則以通訊訪談的方式作補充,旨在了解心理師參與心理劇之負向經驗及其轉化的內涵,以及分析心理師參與心理劇之負向經驗及其轉化的脈絡,本研究共有一位前導研究者和九位心理師參與。本研究結論如下:(1)心理師參與心理劇之負向經驗內涵分布在特定階段和橫跨不同階段,特定階段包括團體內和團體外;(2)心理劇的影響力有相應之衝擊與限制,同時心理劇也能催化負向經驗轉化;(3)不良的互動形成心理師的負向經驗,而團體內和團體外的正向互動則能形成轉化;(4)團體中創造力準則運作不良時,會影響導演、輔角的自發性與創造力,心理師期望導演有自發性與創造力,也給予輔角自發性的空間。此研究結果呈現以下意涵:(1)導演可以考量在招募成員時,或團體一開始的時候,分享成員可能出現負向經驗的情況,同時有心理師表示參與本研究讓他知道原來也有其他心理師有參與心理劇之負向經驗,如此未來心理劇的成員在有類似經歷時可以獲得普同感;(2)想要擔任導演的人要對心理劇這個強而有力的工具,讓許多人獲得正向的意義,但仍有其相應的衝擊或帶來負向經驗的風險有更深刻的認識,同時當成員反應參與心理劇團體有負向經驗時,導演也可以在適當的時候,透過心理劇的替身或分享等技術,協助成員轉化之;(3)導演在帶領團體時,要能夠理解成員是否與團體領導者、其他成員或者團體中的事件有了不良的互動,同時協助成員能從與導演本身或其他團體成員的互動中,獲得矯正性的經驗,或是協助他尋找適合他的導演、團體,或鼓勵他從團體外的互動中獲得協助;(4)導演在進入團體前可以協助自己暖身,讓自己在團體中能夠保有自發性與創造力,同時能夠給予輔角自發的空間,邀請輔角進入協作的歷程;而當導演自身受到平行議題影響時,能有所覺察,並適時地自我揭露,以一個真實的人之狀態與成員互動。Item 心理師遭逢當事人自殺身亡經驗之敘說研究(2009) 沈青燕; Ching-Yen,Shen摘要 本研究的目的主要探索台灣心理師遭逢當事人自殺身亡之失落經驗,包括了解此事件對心理師的衝擊反應為何?當時有何主觀的心理需求?其因應失落經驗之心理調適歷程為何?影響心理師心理調適歷程的重要因素有哪些?當事人自殺身亡經驗帶給心理師的個人體會與學習有哪些?藉此理解其困境,以作為相關人員因應與協助時的參考,並且喚起國內專業助人養成教育之重視,來提供建議。 本研究總共訪問三位具有心理師證照且從事實務工作之助人者,他們曾經在諮商期間或之後,或者在自殺危機事件的處理過程中,經歷過當事人自殺身亡事件,且主觀認定此失落經驗對自身有所影響,而事件的發生至少都超過6個月以上者。 本研究採質性研究取向之敘說研究為研究方法,透過深入訪談法、結合半結構式的訪談大綱來蒐集文本資料,並以Lieblich et al.,(1998)「整體-內容」分析概念來撰寫三位研究參與者遭逢當事人自殺身亡後的生命故事,以呈現她們的心理調適歷程,並且以「整體-類別」的分析概念來理解故事脈絡中的類別概念,針對研究問題,從各個故事中,分別提出研究結果。 最後,研究者將根據上述結論加以討論並提出建議,以供實務與後續相關研究參考。Item 委外式員工協助方案心理師之專業倫理困境與其因應策略(國立臺灣師範大學教育心理學系, 2015-12-??) 王韋琇; 陳姝蓉; 王智弘; Wei-Hsiu Wan; Daisy Chen; Chih-Hung Wang本研究旨在探討委外式員工協助方案心理師遭逢之專業倫理困境與因應策略。對五名心理師採個別深度訪談,以內容分析法行質性資料分析。研究結果之助人專業倫理困境有:(1)心理師處在以誰利益為優先之為難;(2)心理師感知企業在導入諮商專業時的測試舉動;(3)心理師處在企業講求成本控制的壓力;(4)心理師擔心個案免受傷害權遭到威脅;(5)心理師卡在個案無求助意願,但有受助需要之間的掙扎;(6)心理師處在個案福祉與機構要求之間的衝突。其因應策略為:(1)心理師向企業傳達助人價值理念,化解利益衝突的為難;(2)心理師以關懷、勇氣的助人特質,化解企業的防備心;(3)心理師以具體可行策略,走出企業講求成本控制的困境;(4)心理師調整諮商風格,維護個案的免受傷害權;(5)心理師實踐諮商的助人取向,化解個案無求助意願的困境;(6)心理師發揮合作精神,消除在個案福祉與機構要求間的衝突。最後,依據研究結果提出參考建議。Item 委外式員工協助方案心理師之專業倫理困境與其因應策略(國立臺灣師範大學教育心理學系, 2015-12-??) 王韋琇; 陳姝蓉; 王智弘; Wei-Hsiu Wan; Daisy Chen; Chih-Hung Wang本研究旨在探討委外式員工協助方案心理師遭逢之專業倫理困境與因應策略。對五名心理師採個別深度訪談,以內容分析法行質性資料分析。研究結果之助人專業倫理困境有:(1)心理師處在以誰利益為優先之為難;(2)心理師感知企業在導入諮商專業時的測試舉動;(3)心理師處在企業講求成本控制的壓力;(4)心理師擔心個案免受傷害權遭到威脅;(5)心理師卡在個案無求助意願,但有受助需要之間的掙扎;(6)心理師處在個案福祉與機構要求之間的衝突。其因應策略為:(1)心理師向企業傳達助人價值理念,化解利益衝突的為難;(2)心理師以關懷、勇氣的助人特質,化解企業的防備心;(3)心理師以具體可行策略,走出企業講求成本控制的困境;(4)心理師調整諮商風格,維護個案的免受傷害權;(5)心理師實踐諮商的助人取向,化解個案無求助意願的困境;(6)心理師發揮合作精神,消除在個案福祉與機構要求間的衝突。最後,依據研究結果提出參考建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