教育心理與輔導學系

Permanent URI for this communityhttp://rportal.lib.ntnu.edu.tw/handle/20.500.12235/16

本系設立於民國五十七年八月。民國三十五年本校成立時,即在教育系內成立心理實驗室。四十七年教育系成立心理學組,並將心理實驗室擴充為心理實驗中心。五十七年正式成立教育心理學系。六十九年在進修部成立教育心理學系,分設輔導組和特教組,為中小學教師提供進修機會。六十八年教育部鑑於各級學校輔導工作之日益重要,乃准以教育心理學系現有師資及設備為基礎,成立輔導研究所碩士班。民國七十六年更奉准成立博士班,培育高級輔導人員,同年將系(所)名稱更改為教育心理與輔導學系(所),並簡稱為心輔系(所)。民國八十三年,因應新大學法頒佈,將系所名稱合一,統稱為教育心理與輔導學系(簡稱為心輔系)。

本校校區可分為本部(包括教育學院、文學院、藝術學院)及分部(理學院)。本系位於本部教育學院大樓五、六樓。

Browse

Search Results

Now showing 1 - 10 of 12
  • Item
    完美主義的領域特定性:端視於個體特性及檢視的領域
    (國立臺灣師範大學教育心理學系, 2019-12-??) 許庭韶; 許維素; 李俊仁; Ting Shao Hsu, Wei-Su Hsu, Jun Ren Lee
    本論文檢視完美主義是普遍性或是領域特定性,以及性別所產生的影響。研究一以幾近完美主義量表修訂中文版檢視運動員以及一般生在運動、學業領域的完美主義。研究一發現在高標準裡,領域、學群、性別的主要效果顯著,學群與領域、性別與領域間的交互作用達顯著。在相關分析部分,在運動員部分是沒有相關,但是,在一般生則呈現運動以及學業領域高標準的相關性,但如果將運動員以及一般生合併計算,則不管男性或是女性都沒有相關。因素分析顯示運動員為兩因素,但一般生為一因素。研究一高標準分數的差異以及領域間無相關的現象,基本上支持完美主義為領域特定性,但一般生在領域間高標準的相關,以及因素分析為單一因素,卻是支持完美主義跨領域的特性。基於運動與學業是向度差異非常大的領域,這可能產生兩者間的特殊性。研究二則以一般生在生活以及學業領域檢視此議題。研究二發現學業跟生活在高標準分數的差異,但性別間則無差異,性別與領域間無交互作用;相關分析部分僅女性呈現生活以及學業領域在高標準以及落差的相關性,男性則無此相關;因素分析的結果為一因子。本研究認為探討完美主義領域特定性時,需要同時考量實驗參與者對於研究者所挑選領域知覺的重要性以及領域間的相關性。
  • Item
    完美主義的性別與領域特定性
    (2017) 蔡宜芳
    過去,完美主義被視為跨領域的類人格特質。本論文探討完美主義的跨領域與領域特定性、性別與領域間的交互作用,以及完美主義與憂鬱及幸福感的相關;以近乎完美主義量表修訂版為測量工具。 研究一以學業/工作領域及生活領域檢視完美主義的領域特定性,利用兩種方法-領域間的分數差異及領域間的相關性進行探討。從領域間分數差異來看,發現不管是大學生或上班族,在學業/工作領域的完美主義都顯著高於生活領域,支持完美主義為領域特定性。另外,研究發現在落差向度上,上班族在生活領域大於大學生。在高標準向度上,大學生在性別與領域產生交互作用,男性大學生在生活領域的完美主義顯著高於女性。從領域間的相關性來看,女性大學生、女性上班族、男性上班族在學業/工作領域及生活領域的相關皆達顯著,顯示出完美主義跨領域的現象。 研究二之前導研究以領域評定的方式檢視不同性別上班族在13個家庭生活領域的完美主義差異。發現除了衣鞋整理領域外,其餘領域皆為男性平均數大於女性,因此研究者進一步利用男女平均數差異及Cohen's d,最後篩選出照顧子女領域及衣鞋整理領域,進行研究二。 研究二以照顧子女領域及衣鞋整理領域檢視完美主義的領域特定性,利用兩種方法-領域間的分數差異及領域間的相關性進行探討。從領域間分數差異來看,發現上班族在照顧子女領域的完美主義顯著高於衣鞋整理領域,支持完美主義為領域特定性。在高標準的向度上,性別的主要效果達顯著,男性高於女性。從領域間的相關性來看,發現男女性在照顧子女領域及衣鞋整理領域的相關皆達顯著,顯示出完美主義跨領域的現象。探討不同性別在落差完美主義及憂鬱、幸福感之相關,發現女性在照顧子女及衣鞋整理領域的落差完美主義,皆與憂鬱達顯著正相關,與幸福感達顯著負相關。而男性只有在衣鞋整理領域的落差完美主義,與憂鬱達顯著正相關。 根據本論文的研究結果,建議完美主義的測量必須考慮領域以及性別上的差異,以及關注落差完美主義與憂鬱之相關。
  • Item
    完美主義的領域特定性
    (2016) 許庭韶; Hsu, Ting-Shao
    過去,完美主義被視為是一種普遍性、跨領域的類人格特質。本論文檢視完美主義的普遍性以及領域特定性、性別在不同完美主義領域的表現是否有差異,以及個體在不同完美主義領域是否有相關的一致性。研究一以幾近完美主義量表修訂版為測量工具,檢視運動員以及一般人在運動、學業領域的完美主義特性,發現在高標準以及落差的完美主義的指標上,學群與領域的交互作用產生主要效果,運動員在運動領域的完美主義會顯著高於學業領域;一般人在學業領域的完美主義會顯著高於運動領域,支持完美主義為領域特定性。在高標準的向度上,性別與領域也產生交互作用,男性在運動領域的完美主義會顯著高於學業領域;女性在學業領域的完美主義會顯著高於運動領域。同時,性別在運動以及學業的完美主義相關並不相同。研究二進一步以生活領域以及學業領域檢視普遍性與特殊性的議題,同樣發現在領域上的差異,支持完美主義的領域特定性,一般人在學業領域的完美主義都會顯著高於生活領域,但在性別上並無顯著差異。同時,也發現性別在生活以及學業的完美主義相關並不相同。根據本論文的資料,建議完美主義的測量必須考慮領域以及性別上的差異。
  • Item
    情緒表達的性別差異:跨情境的分析
    (國立臺灣師範大學教育心理學系, 2018-03-??) 江文慈; Wen-Tzu Chiang
    本研究在探討情緒表達的性別差異是否受到情境因素的影響。研究方法採問卷調查法,研究工具乃自編的「多重情境情緒表達量表」,研究對象是台灣地區的大學生,有效問卷605份(男生305名,女生300名)。研究結果如下:(一)正向情緒(快樂、喜愛、尊敬、感謝)的表達在四個情境都是女生多於男生,呈跨情境的一致。(二)悲傷、害怕、內疚等三種內化型負向情緒的表達,對普通關係者無性別差異,害怕與內疚的表達在親近私下和親近公開的情境是女生多於男生,而悲傷表達只有在親近私下的情境是女生多於男生;至於羞恥表達,面對普通關係者是男生多於女生,對關係親近者則無性別差異。(三)外化型負向情緒(生氣、厭惡、輕視和嫉妒)和自豪、驕傲等情緒,對普通關係者在私下和公開場合都是男生多於女生,對親近關係者,則有所不同。整體而言,情緒表達的性別差異視不同情緒在不同情境有所變化。
  • Item
    大學生後形式思考之年級與性別差異的驗證性研究
    (國立臺灣師範大學教育心理學系, 2002-04-??) 邱文彬; WEN-BIN CHIOU
  • Item
    母親與子女對過去情緒經驗談話的性別差異
    (國立臺灣師範大學教育心理學系, 2015-03-??) 王珮玲; 邱貞瑜; 胡中凡; 黃于庭; Pei-Ling, Wang; Chen-Yu Chiu; Jon-Fan, Hu; Yu-Ting Huang
    過去經驗充滿著情緒,事件的情緒意義只有在回溯時才會展現,而母親與其子女談話是建構敘說情緒的情境。本研究主要目的是探究在情緒經驗的談話中,母親對其子女和其子女間情緒用語的差異。研究對象有母子及母女各20 對,幼兒平均年齡48 個月,是獨生子女,語文能力無差異。資料蒐集是至家中請親子談論共有的快樂、生氣、難過和害怕情緒,並參考Fivush 與Wang 等人的編碼,以t 考驗和卡方分析資料。結果發現,母親對其子女和子女間的情緒語彙量都無差異。再深入探究之,對男孩的快樂情緒,母親會想了解其原因,以提問的方式持續話題,至於男孩的害怕情緒,母親會以澄清及指導言語與之對話。對女孩,母親會以指導方式談論其難過情緒,至於生氣情緒都在談論人際關係。在負向情緒問題方法的提供是無性別差異的。依結果,建議可長期追蹤情緒社會化的歷程,分析情緒語彙的變化及精緻度,探究每對母子和母女情緒用語,關注男女孩的情緒平衡發展,以及應常和幼兒有情緒經驗的對話。
  • Item
    大學生後形式思考之年級與性別差異的驗證性研究
    (國立臺灣師範大學教育心理學系, 2002-04-??) 邱文彬; WEN-BIN CHIOU
  • Item
    「中學生考試壓力量表」之編製及其信度與效度之分析
    (中國測驗學會, 2013-06-01) 宋曜廷; 王雅鈴; 趙子揚; 陳佳蓉; 曾芬蘭; 黃瓅瑩
    考試壓力(examination stress)是全球的共同現象。然而,本研究發現以往的測量工具只將一般考試視為壓力源,並只將焦慮反應視為個人面對壓力時的反應。因此,本研究擬擴充考試壓力概念之下的壓力源以及個人反應,並編製「中學生考試壓力量表」。本研究將考試壓力分為「生理焦慮反應」、「認知及行為反應」,以及「社會期待及社會比較知覺」等三個向度,進行考試壓力量表之編製。經由922位學生的預試以及2,291位學生的正式施測,三個分量表之內部一致性信度係數Cronbach's α分別為.90、.87以及.88,整份量表信度為.93,具有良好的信度。在效度方面,以驗證式因素分析檢視考試壓力的概念,結果顯示三個次向度的模式是可接受的模式,且比單向度模式佳。同時,在測量不變性的分析之中,本量表在不同性別之下具有測量不變性,此結果為本量表提供建構效度的證據。最後,本研究將針對考試壓力理論進行討論,並對未來研究方向提出建議。
  • Item
    Sex Differences in Statistical Reasoning
    (國立臺灣師範大學教育心理學系, 2002-10-??) 劉慧如; Garfield,Joan B.; HUI-JU C. LIU and JOAN B. GARFIELD
  • Item
    科學表現的兩性差異縮小了嗎?-國際科學表現評量資料之探究
    (國立臺灣師範大學教育心理學系, 2013-02-??) 張郁雯; 林文瑛; 王震武; Yu-Wen Chang; Wen-Ying Lin; Jens-Wu Wang
    本研究分析TIMSS 1999、2003、2007以及PISA 2006台灣男女學生在科學表現上之性別差異。所有學生依照科學表現之分數分成四個人數相等的能力群組。檢視四組學生在平均值、標準差以及人數比例上的性別差異。結果發現,雖然整體男女生在科學表現的平均值差異不大,然而,男生分數的標準差一致的高於女生。高分組與低分組平均值差異、標準差比值以及人數比例上大部分有顯著差異。在低分組,女生平均分數高於男生,在高分組,則是男生平均分數高於女生。兩組的標準差都呈現男生大於女生,而高分組男生人數明顯多於女生。TIMSS與PISA在兩性差異上的結果並不一致。八年級的兩性差異似乎比四年級稍微大些。未來研究須注意樣本能力水準並採用多元的統計量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