教育心理與輔導學系
Permanent URI for this communityhttp://rportal.lib.ntnu.edu.tw/handle/20.500.12235/16
本系設立於民國五十七年八月。民國三十五年本校成立時,即在教育系內成立心理實驗室。四十七年教育系成立心理學組,並將心理實驗室擴充為心理實驗中心。五十七年正式成立教育心理學系。六十九年在進修部成立教育心理學系,分設輔導組和特教組,為中小學教師提供進修機會。六十八年教育部鑑於各級學校輔導工作之日益重要,乃准以教育心理學系現有師資及設備為基礎,成立輔導研究所碩士班。民國七十六年更奉准成立博士班,培育高級輔導人員,同年將系(所)名稱更改為教育心理與輔導學系(所),並簡稱為心輔系(所)。民國八十三年,因應新大學法頒佈,將系所名稱合一,統稱為教育心理與輔導學系(簡稱為心輔系)。
本校校區可分為本部(包括教育學院、文學院、藝術學院)及分部(理學院)。本系位於本部教育學院大樓五、六樓。
Browse
5 results
Search Results
Item 國中生感恩、復原力及創造傾向之相關研究(2009) 陳馨怡; Sin-Yi Chen本研究旨在探討國中生的感恩、復原力與創造傾向的相關情形,採用「問卷調查法」來進行研究,以分層立意取樣方式來選取樣本,樣本蒐集涵蓋全台北、中、南、東四區域的國中一到三年級,依照各地區國中生在全國的比例來決定抽樣的人數,共抽樣十一間國中人數為1206位,以確定樣本的代表性及日後運用的範圍。本研究以研究者翻譯改編之「感恩、憤怒、欣賞測驗」(GRAT)的「感恩量表」,詹雨臻等人(出版中)編製的「青少年復原力量表」(IAR),及林幸台、王木榮(1987;1995)所修訂的「威廉斯創造傾向量表」為研究工具,並且建立翻譯改編之後「感恩量表」的信效度。在信、效度的部分,本量表重測信為 .817~ .832,而Cronbach α係數為 .801~ .832,兩者皆達.001顯著水準,顯示本量表的穩定性佳及內部一致性良好;而建構效度部分各項整體適度指標均達到標準,顯示本量表整體模式適配情形頗為理想;又以「兒童樂觀信念量表」與「貝克兒童及青少年量表」為效標,結果發現具有良好的同時效度。 本研究的資料分析與整裡,採用描述統計、獨立樣本t檢定、二因子及單因子變異數分析、相關分析與迴歸分析等方法,主要結果發現如下: 一、發展一套良好信效度的感恩測量工具:「感恩量表」 二、不同背景變項對國中生對感恩特質有預測效果 1.良好親子關係、父母民主式管教方式及正向家庭氣氛有助於發展國中生的感恩特質。 2.主觀同儕關係良好與主觀課業壓力中等程度的國中生感恩狀況較佳。 三、對感恩相關領域的貢獻 1.國中生的感恩與復原力有顯著中度正相關,其中以分量表「感激他人」對復原力的預測力最佳,表示感激他人能累積突破困境所需的資源。 2.國中生的感恩與創造傾向有顯著低度正相關,且其中以分量表「欣賞簡單事物」對創造傾向的預測力最佳,表示欣賞簡單事物時能呈現創新的觀點。 最後,根據本研究結果加以討論,並提供學校與家庭教育以及未來研究上的具體建議,以做為後續教育及未來研究的參考。Item 國中生正念、家庭氣氛與感恩特質之關聯性研究(2018) 陳慧伶; Chen, Hui-Ling本研究主要探討國中生正念、家庭氣氛、感恩特質三者間之關係,採問卷調查法,以臺灣北部地區(包括臺北市、新北市、宜蘭縣、桃園縣)484位國中生為施測對象,針對問卷資料進行描述統計、平均數t檢定、單因子變異數分析、Pearson積差相關、階層迴歸分析、典型相關等統計方法之分析。主要研究結果如下: 一、國中生具有良好的正念、家庭氣氛大致融洽、具中上程度的感恩特質。 二、國中生正念在性別、年級及家庭社經地位無顯著差異。 三、國中生家庭氣氛及其各構面的感受女生優於男生;國中八年級學生在家庭氣氛中之「手足情誼」平均優於七年級學生,而七年級學生在「家庭情感」平均高於九年級學生;高家庭社經地位學生在家庭氣氛中之家庭要求、家庭關懷的感受較良好。 四、國中女生感恩特質之整體感恩特質、「欣賞簡單事物」、「感激他人」平均得分皆高於男生、國中生之感恩特質在年級、家庭社經地位無顯著差異。 五、國中生正念與家庭氣氛呈現低度正向相關。 六、國中生正念與感恩特質多呈現低度正向相關。 七、國中生家庭氣氛與感恩特質多呈現中度正向相關。 八、國中生性別對感恩特質具有顯著預測力,在控制背景變項後,家庭氣氛中之「家庭情感」能正向預測感恩特質。 九、國中生在家庭氣氛中的「家庭互動」、「家庭情感」的感受愈佳,感恩特質之「感激他人」部分越佳。 十、國中生家庭氣氛中的「手足情誼」、「家庭要求」的感受愈佳,則感恩特質之「欣賞簡單事物」的感覺越多。 依據研究結果進行討論,進而提出對家庭教育、諮商輔導、學校課程及未來研究建議,以供不同領域及未來研究參考。Item 感恩到幸福:從復原力探討感恩與心理健康之關係(國立臺灣師範大學教育心理學系, 2018-09-??) 吳相儀; 張聖翎; 蕭舒謙; 簡晉龍; Hsiang-Yi Wu, Sheng-Ling Chang, Shu-Chien Hsiao, Chin-Lung Chien正向心理學的研究顯示,在正向特質當中,感恩對於人的心理健康具有正向影響,但感恩在邁向心理健康之中介因子及路徑尚有待進一步完善。研究目的:本研究旨在以復原力為中介變項,強調感恩對於正、負向心理健康都具有積極作用的特性,分析感恩與心理健康之關係。研究方法:在心理健康方面,採用正負向指標,分別為「幸福感」與「壓力知覺」,以結構方程式模型(SEM)檢驗感恩、復原力與正負向心理健康之路徑。研究對象為馬來西亞北中南6間獨立中學209位教職員,採問卷調查法蒐集資料,測量變項包括感恩、復原力、心理健康(幸福感、壓力知覺),研究工具包含「大學生感恩量表」、「復原力量表」、「幸福感量表」以及「壓力知覺量表」。研究結果與結論:結果顯示假設之模型成立,(1)從感恩到幸福感之間,復原力具有顯著中介效果;(2)感恩到壓力知覺之間,復原力具顯著且高度的中介效果;(3)感恩可經由復原力,再到壓力知覺之緩解,間接帶來幸福感。此結果意涵可提供未來研究及實務參考運用之方向。Item 感恩課程對大學生感恩、幸福感與復原力影響之研究(國立臺灣師範大學教育心理學系, 2017-09-??) 吳相儀; 辛昱融; 陳琬云; 簡晉龍; 鍾昆原; Hsiang-Yi Wu, Yu-Zong Hsin, Chin-Lung Chien, Kuen-Yung Jone, Wan-Yun Chen本研究旨在設計適合大學生之「感恩課程」,跳脫過去研究單純以活動設計進行的方式,以感恩五向度為架構設計課程,內容包括珍視當下、知足惜福、感謝他人、逆境及恩典五向度,探討課程對於大學生感恩、幸福感及復原力的影響。採用準實驗研究法,研究對象為高雄地區67 位大學生,實驗組36 人進行為期四週共十二小時的「感恩課程」,控制組31 人未接受任何實驗處理。前後測工具為「大學生感恩量表」、「GQ-6 量表」、「幸福感量表」、「復原力量表」,同時分析單元總回饋表做為輔佐資料。研究結果發現:(1)課程對實驗組的「感恩」具提升效果,包括珍視當下、知足惜福、感謝他人、感謝恩典、逆境感恩五向度。(2)課程對實驗組的「幸福感」具提升效果,包括情緒、心理及社會幸福感三向度。(3)課程對實驗組的「復原力」具提升效果,包括問題認知、希望樂觀、同理人際及情緒調節四向度。課程回饋分析則顯示課程教學符合學生學習需求。研究者歸納提出未來教育、輔導及研究的建議。Item 大學生的生活事件、人際長處與心理健康之復原力取向研究:仲介與調節效果的探討(國立臺灣師範大學教育心理學系, 2008-12-??) 曾文志; WEN-CHIH TSENG