教育心理與輔導學系

Permanent URI for this communityhttp://rportal.lib.ntnu.edu.tw/handle/20.500.12235/16

本系設立於民國五十七年八月。民國三十五年本校成立時,即在教育系內成立心理實驗室。四十七年教育系成立心理學組,並將心理實驗室擴充為心理實驗中心。五十七年正式成立教育心理學系。六十九年在進修部成立教育心理學系,分設輔導組和特教組,為中小學教師提供進修機會。六十八年教育部鑑於各級學校輔導工作之日益重要,乃准以教育心理學系現有師資及設備為基礎,成立輔導研究所碩士班。民國七十六年更奉准成立博士班,培育高級輔導人員,同年將系(所)名稱更改為教育心理與輔導學系(所),並簡稱為心輔系(所)。民國八十三年,因應新大學法頒佈,將系所名稱合一,統稱為教育心理與輔導學系(簡稱為心輔系)。

本校校區可分為本部(包括教育學院、文學院、藝術學院)及分部(理學院)。本系位於本部教育學院大樓五、六樓。

Browse

Search Results

Now showing 1 - 10 of 17
  • Item
    家庭脈絡下的親子共讀與幼兒發展關係-臺灣幼兒發展調查資料庫的應用與分析
    (國立臺灣師範大學教育心理學系, 2019-09-??) 林佳慧; 劉惠美; 張鑑如; Chia-Hui Lin, Huei-Mei Liu, Chien-Ju Chang
    本文使用臺灣幼兒發展調查資料庫36 月齡幼兒第一波家庭問卷資料,旨在了解臺灣家庭中親子共讀的實施情況,以及家庭社經地位、親子共讀兩個因素對幼兒發展的直接與間接因果關係路徑,分析資料共納入2,164 位幼兒。研究結果發現:臺灣育有36 月齡幼兒的家庭中,約三分之二的父母每週會共讀至少一次,約三分之一的父母則從未與孩子共讀或共讀次數每週少於一次。再者,透過結構方程模式分析發現:親子共讀的實施受到家庭社經地位直接的影響,標準化迴歸係數為 .60,意謂家庭社經地位這個因素可解釋親子共讀36%的變異性;親子共讀同時也對幼兒發展具有 .51 的直接效果,可解釋幼兒發展變異的28%,但家庭社經地位並沒有直接影響幼兒的發展,而是透過親子共讀的中介對幼兒發展產生間接影響。在各項幼兒發展能力中,親子共讀對幼兒的認知記憶能力和語言表達能力有最明顯的效果,效果量分別達 .44 和 .41,其次是幼兒的情緒能力和讀寫萌發能力,效果量分別達 .38 和 .37。親子共讀對幼兒的社會能力、注意力/執行功能、語言理解的發展也有正向效果,但效果量相對較小。另外,本研究也透過多群組分析,檢視受訪者為父親或母親、幼兒托育照顧方式與時間、幼兒的性別或出生排序對此因果路徑關係有無調節效果。結果均無發現有群組差異,顯示無論是由父親或母親所進行的共讀,對幼兒發展均有顯著效果,幼兒的性別或出生排序也沒有對結果造成差異。但幼兒托育照顧方式與時間則出現群組差異,當幼兒接受的每日托育照顧服務時間愈長(如11-24 小時),親子共讀對幼兒發展的影響效果就愈高。
  • Item
    家長參與、科學學習動機與偏鄉地區國中生科學學習成就
    (國立臺灣師範大學教育心理學系, 2019-09-??) 謝曼盈; 張景媛; Manying Hsieh, Ching-Yuan Chang
    本研究旨在探討偏鄉地區國中生家長參與、科學學習動機與一年後科學學習成就三者間的關係。研究對象為425 位八年級國中生,包括221 位男生和204 位女生,平均年齡為14.36 歲,標準差0.48 歲。研究工具為阿拉巴馬教養量表兒童版的正向親職、家長參與分量表,以及國中生科學學習動機量表,以套裝軟體IBM SPSS 18 和Amos 20 進行資料分析,使用結構方程模式進行考驗,並採取兩階段的分析策略:第一階段考驗研究的測量模式;第二階段考驗研究的結構模式,再以多群組分析以考驗假設模式的跨性別不變性,以拔靴法(bootstrapping)考驗科學學習動機的中介效果。研究結果支持家長參與、科學學習動機、科學學習成就之間的理論關係,顯示假設模式具有跨性別的不變性,且科學學習動機在家長參與和科學學習成就間扮演部份中介變項的角色。綜上,研究結果顯示偏鄉地區家長參與越高,子女一年後的科學學習成就越高,當家長的陪伴能適當引發和鼓勵子女的科學學習動機時,更能有助提昇學生的科學學習成就。研究結果與Coleman的社會資本理論一致,並支持Grolnick 與Slowiaczek 的所提出的動機模式。最後依據研究結果提出促進偏鄉地區學生科學動機之相關建議。
  • Item
    藥癮者社會支持、壓力知覺與戒癮改變階段之模式建構
    (2012) 郭文正; Wen-Cheng Kuo
    本研究探究藥癮者藥癮程度、社會支持、壓力知覺與戒癮改變階段之現況、差異與關係。正式研究以613位受戒治人為樣本。研究者根據文獻建立探索性結構方程模式,並以SPSS及AMOS進行統計分析。 重要研究結果如下:1.不同性別之藥癮者其戒癮改變階段、準備改變分數有差異;2.不同主動戒癮尋求專業治療經驗之藥癮者其戒癮改變階段、準備改變分數有差異;3.藥癮程度構面、社會支持構面、壓力知覺構面與各戒癮改變階段、準備改變分數彼此間多數變項有兩兩顯著相關;4.藥癮程度、戒治時期社會支持、戒治時期壓力知覺與各戒癮改變階段結構方程模式之適配屬適當。在此類模式中,整體效果最大者為戒治時期社會支持對戒治時期壓力知覺失控感的影響;對各戒癮改變階段影響最大者為戒治時期社會支持;5.藥癮程度、預期出所後社會支持、預期出所後壓力與各戒癮改變階段結構方程模式之適配屬適當。在此類模式中,整體效果最大者皆是預期出所後社會支持對預期出所後壓力的影響;而藥癮程度對各戒癮改變階段影響效果最大。預期出所後社會支持、預期出所後壓力對沈思期、行動期、維持期未具顯著影響力;6.藥癮程度、整體社會支持、整體壓力知覺與各戒癮改變階段之原始結構方程模式之適配屬適當。預期出所後社會支持、預期出所後壓力僅對懵懂期有直接效果;7.藥癮程度、整體社會支持、整體壓力知覺與各戒癮改變階段之修改後結構方程模式之適配屬適當。在此類模式中,藥癮程度、戒治時期社會支持、戒治時期壓力知覺等潛在變項對各戒癮改變階段皆具有直接影響;預期出所後社會支持、預期出所後壓力對各戒癮改變階段具間接影響力。影響懵懂期效果最大者為藥癮程度;戒治時期社會支持或戒治時期壓力知覺則對沈思期、行動期、維持期影響效果最大。 研究者根據研究結果提出下列建議:1.建立評估戒癮改變動機之妥適制度,瞭解藥癮戒治者改變動機;2. 協助藥癮戒治者建立社會支持網絡,並延續其至出所;3.協助藥癮戒治者發展良好的壓力因應能力;4.提供個別性的處遇服務,提昇其戒癮改變動機與能力。
  • Item
    國小教師專業倫理決定之研究--構念發展與歷程模式驗證
    (2006) 李宜玫; Yi-mei Lee
    本研究目的在建構國小教師專業倫理決定模式,並透過結構方程模式的統計方法進行驗證,受試選取修習教育學程的學生、實習老師與現職教師共541人,先觀看教師專業倫理情境劇影片後填答問卷,研究統計結果顯示模式與實徵資料之間的適配度並不理想,未來仍有待修正。 至於各變項間的關係可獲得幾項結論:對行為意向預測力最高的三項,依序為敏感度、程序處理判斷與負責行為,突顯出敏感度與程序處理判斷在倫理決定研究中的重要性。另外,負責行為受到來自動機、反省與人格的影響達顯著水準,以及與程序處理判斷的關聯達顯著,顯示本研究所主張的負責行為與專業倫理領域傳統研究派典相呼應。至於過去強調的道德推理傾向則與本研究情境中所填選的倫理判斷方式之間關聯性非常低,符合人類有限理性的認知觀點。最後,資深與資淺教師的多群組模式考驗顯示二者反應並不相同,但是差異比較並不明顯,變項關係的共同點與前述整體受試的模式十分類似。 根據本研究結果提出三項建議:一是未來可以透過教育訓練或專業人員的對話與溝通中提升敏感度,以及促使專業教師多運用理性審慎的辯證與推理。此外,經統計驗證顯示本研究模式仍有待再增加重要變項,建議可針對解釋性基模再考量,例如人性或教育的基本信念或是過去經驗。最後在研究與測量方式上,建議未來採取由受試自由回應、配合部分訪談,再根據不同重點進行分析評分,如此可以減少統計上違反常態性假設的問題。
  • Item
    青少年自我傷害動機、心理分離個體化、情緒調節與自我傷害行為之關係探索
    (2014) 許予宸
    本研究旨在探索青少年自我傷害動機、心理分離個體化、情緒調節與自我傷害行為之關係,調查臺灣青少年自我傷害行為的現況,瞭解自我傷害動機與自我傷害行為的關連,探討情緒調節、心理分離個體化對自我傷害的影響,並探討情緒調節在心理分離個體化、自我傷害行為之間的中介情形。研究採問卷調查的方式,研究對象為779位公立高中職學生,男性435人(55.8%)、女性344人(44.2%)。本研究主要結果如下:青少年過去一年內至少有過一次自我傷害行為的比例為39.8%,最常使用的自我傷害行為類型為用拳頭捶打牆壁、割傷自己、咬自己到皮膚受傷、用拳頭打自己以及頭撞牆壁。其中,自我傷害頻率與衝動失控有關。不同自我傷害動機在心理分離個體化、情緒調節會呈現不同樣貌。同時各種自我傷害行為類型也會受到心理分離個體化、情緒調節與自我傷害動機不同程度的影響。而透過心理分離個體化、情緒調節可以有效解釋自我傷害行為的有無。最後,情緒調節為心理分離個體化、自我傷害行為的部分中介變項。研究者根據本研究結果進行討論,並對青少年輔導與後續研究方向提出建議以供參考。
  • Item
    幼兒園教師對幼兒行為問題歸因歷程模式建構暨驗證之研究
    (2012) 郭彩虹
    依據動機的人際歸因理論,本研究提出教師對幼兒行為問題之歸因歷程模式,研究目的為(1)建構幼兒教師對幼兒行為問題的歸因歷程模式,運用結構方程式進行檢驗,以實徵資料驗證模式適配度;(2)分析教學年資在教師歸因歷程模式的調節效果;(3)檢驗教師效能信念在教師歸因歷程模式的調節效果與中介效果;(4)採用質性研究方法,探討教師面對幼兒行為問題時的歸因歷程現象;(5)依據研究結果提出建議,以作為幼兒園教學、輔導與未來研究之參考。 本研究採取問卷調查與觀察、訪談研究方式來蒐集量化與質性資料。量化研究部分,以研究者自編「教師處理幼兒在校行為問題問卷」為研究工具,正式有效樣本為684位在幼兒園服務的教保人員,量化資料以描述統計、結構方程模式SEM及多群組樣本分析進行考驗;在質性研究部分,以苗栗縣勝利幼兒園(化名)的四個教室情境為觀察場域,以四位幼兒園老師為訪談對象,質性資料透過質化分析軟體MAXQDA的協助來建立編碼。 本研究得到以下結論: 一、本研究修正後之「幼兒教師對行為問題歸因歷程模式」,包含控制性歸因向度、幼兒原因、責任判斷、生氣情緒、與負向因應策略等變項,獲得實證資料的驗證,可以用來解釋幼兒教師面對幼兒行為問題時的歸因歷程情形。各變項關係為:幼兒原因歸因與控制性歸因向度對責任判斷有顯著的直接效果、責任判斷對教師生氣情緒與負向因應策略皆有顯著的直接效果、教師生氣情緒對負向因應策略的使用有顯著的直接效果。 二、教學年資對教師歸因歷程模式不具調節效果。 三、教師效能信念對教師歸因歷程模式不具調節效果。 四、教師效能信念對包含幼兒原因、責任判斷、生氣情緒與負向因應策略之歸因歷程模式具有中介效果,是幼兒原因對責任判斷的中介變項。 五、透過質性研究,發現教師面對幼兒行為問題時的歸因歷程現象,確實存在教師歸因、情緒反應、責任判斷、未來期待、與因應策略等歷程。
  • Item
    兒童負向情緒調節策略量表編製研究
    (國立臺灣師範大學教育心理學系, 2015-09-??) 李佳儒; 林清文; Jia-Ru Li; Ching-Wen Lin
    本研究旨在編製兒童負向情緒調節策略量表,建立信度及效度資料,並檢視性別與年齡背景變項於情緒調節策略的差異。研究工具採用自編「兒童負向情緒調節策略量表」,包括六項情緒調節策略,採Likert 七點量表,計36 題。研究分兩階段進行,第一階段先編擬題項,並邀請三位專家進行題項審查,繼而就238 名小規模樣本進行施測與分析,根據信效度資料進行量表修正。第二階段,隨機選取38 個班級,針對878 位五、六年級學生進行自陳量表施測。測量信度方面,具良好內部一致性信度和重測信度。在構念效度方面,以結構方程模式對二隨機樣本群組分別進行理論模式和複核效度的驗證,具模式適配性以及模式穩定性。在區辨和幅合效度方面,情緒表達、轉換和接受分量表間的區辨效度較低,其他分量表的區辨效度可接受;情緒接受和宣洩分量表的幅合效度較低,其他分量表的幅合效度適當。性別與年齡背景變項於情緒調節策略上顯示差異。綜合上述,兒童負向情緒調節量表在相關研究以及輔導實務上具有應用價值。
  • Item
    兒童負向情緒調節策略量表編製研究
    (國立臺灣師範大學教育心理學系, 2015-09-??) 李佳儒; 林清文; Jia-Ru Li; Ching-Wen Lin
    本研究旨在編製兒童負向情緒調節策略量表,建立信度及效度資料,並檢視性別與年齡背景變項於情緒調節策略的差異。研究工具採用自編「兒童負向情緒調節策略量表」,包括六項情緒調節策略,採Likert 七點量表,計36 題。研究分兩階段進行,第一階段先編擬題項,並邀請三位專家進行題項審查,繼而就238 名小規模樣本進行施測與分析,根據信效度資料進行量表修正。第二階段,隨機選取38 個班級,針對878 位五、六年級學生進行自陳量表施測。測量信度方面,具良好內部一致性信度和重測信度。在構念效度方面,以結構方程模式對二隨機樣本群組分別進行理論模式和複核效度的驗證,具模式適配性以及模式穩定性。在區辨和幅合效度方面,情緒表達、轉換和接受分量表間的區辨效度較低,其他分量表的區辨效度可接受;情緒接受和宣洩分量表的幅合效度較低,其他分量表的幅合效度適當。性別與年齡背景變項於情緒調節策略上顯示差異。綜合上述,兒童負向情緒調節量表在相關研究以及輔導實務上具有應用價值。
  • Item
    國中生網路情境之自我調整學習歷程模式之建構
    (2007-04-30) 賴英娟; 宋曜廷; 王瑞麟; 岳修平; 張國恩
    本研究的目的係採用結構方程模式方法考驗本研究所建構之網路情境自我調整學習歷程理論模式。而受試者選取自台灣北部地區的古亭、大觀國中二所學校一年級的學生共計97人,其次,本研究之研究工具包含自我效能量表、目標設定量表、自我調整學習行為量表、以及評估學生之閱讀表現所採用的生物科「生物的生殖」之成就測驗。而研究結果顯示,國中生網路情境之自我調整理論的觀點,經由實徵資料能驗證理論模式。最後,本研究根據研究發現與結果進行討論,並提出未來研究上的建議。
  • Item
    寬恕的測量及其與焦慮的潛在關聯
    (國立臺灣師範大學教育心理學系, 2009-09-??) 李新民; 陳密桃
    本研究旨在釐清寬恕的測量模式,探討寬恕和焦慮之間的關聯。研究者蒐集280名在職專班大學生的橫斷性實證資料,透過驗證性因素分析釐清寬恕的因素結構, 統計分析顯示寬恕包含寬恕他人和尋求寬恕兩個構面。結構模式分析顯示年齡、宗教信仰、寬恕與幸福感有顯著關聯。接著以197名在職專班大學生為受試者,接 受兩次的寬恕與焦慮測量,兩次施測間隔7週。資料蒐集完成之後,以交叉延宕分析模式進行結構方程模式分析,來探討寬恕和焦慮的潛在關聯。實證資料分析結果 顯示,寬恕與後續的焦慮有顯著負向關聯,但是焦慮對於寬恕卻無顯著影響。根基上述研究發現,研究者提出未來研究可行努力方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