教育心理與輔導學系

Permanent URI for this communityhttp://rportal.lib.ntnu.edu.tw/handle/20.500.12235/16

本系設立於民國五十七年八月。民國三十五年本校成立時,即在教育系內成立心理實驗室。四十七年教育系成立心理學組,並將心理實驗室擴充為心理實驗中心。五十七年正式成立教育心理學系。六十九年在進修部成立教育心理學系,分設輔導組和特教組,為中小學教師提供進修機會。六十八年教育部鑑於各級學校輔導工作之日益重要,乃准以教育心理學系現有師資及設備為基礎,成立輔導研究所碩士班。民國七十六年更奉准成立博士班,培育高級輔導人員,同年將系(所)名稱更改為教育心理與輔導學系(所),並簡稱為心輔系(所)。民國八十三年,因應新大學法頒佈,將系所名稱合一,統稱為教育心理與輔導學系(簡稱為心輔系)。

本校校區可分為本部(包括教育學院、文學院、藝術學院)及分部(理學院)。本系位於本部教育學院大樓五、六樓。

Browse

Search Results

Now showing 1 - 2 of 2
  • Item
    運用咻卡輔導活動改善國小中高年級學童的憤怒及違規行為之成效研究
    (2018) 邵曼惠; Shao, Man-Hui
    本研究主要目的在編修適用於國小中高年級學童心理輔導之澄清型牌卡「咻卡」,以及探討咻卡輔導活動對減少國小中高年級學生的憤怒及違規行為之影響。 本研究分為研究1及研究2。研究1旨在編修適用於國小中高年級學童心理輔導之澄清型牌卡「咻卡」。以新北市某公立國民小學6名三年級學童為研究對象,進行「編修咻卡輔導活動」,透過學童之實際反饋,逐次修正咻卡上的題目。研究工具為「嗨卡1」(以下簡稱嗨卡)。 研究2旨在探討咻卡輔導活動對降低國小中高年級學童憤怒及違規行為之效果,採實驗設計,以新北市某公立國民小學48名中高年級學童為研究對象,其中,實驗組共23人,控制組共25人。實驗組進行為期九週,每週二次,每次10分鐘的咻卡輔導活動,控制組則未參與咻卡輔導活動。本研究以「貝克兒童及青少年量表第二版中文版」(以下簡稱BYI-Ⅱ中文版)及「咻卡」為研究工具;並以單因子共變數分析對BYI-Ⅱ中文版進行統計處理,再加以分析。 研究1及研究2之研究結果如下:研究1結果發現咻卡能被語文理解程度不同之三年級學童所使用。研究2結果顯示(一)咻卡輔導活動能顯著改善國小中高年級學生之憤怒程度;(二)咻卡輔導活動未能顯著改善國小中高年級學生之違規行為程度。最後,根據研究1及研究2之結果加以討論,並對教師及未來研究提出具體建議,以供後續教育實務及未來研究之參考。
  • Item
    寬恕治療對於物質濫用者之應用
    (國立臺灣師範大學教育心理學系, 2010-06-??) 林維芬; Wei-Fen Lin
    本研究旨在探討Enright 寬恕介入方案對因遭遇人際傷害而使用藥物者之短期與長期介入效果。二十四位受試者隨機分派至實驗組—寬恕介入方案組或對照組—藥物戒斷組。實驗前、後及追蹤期施以Enright 寬恕量表、Beck 憂鬱量表、Coppersmith 自尊量表、Spielberger 焦慮量表、Spielberger 憤怒量表及Lin 藥物依賴量表。研究結果發現:在短期效果上,實驗組在寬恕態度、自尊分數顯著高前測,在憂鬱、焦慮與藥物依賴顯著低於前測;在追蹤效果上,實驗組在寬恕態度、自尊分數顯著高於追蹤後測,在憂鬱、焦慮與藥物依賴顯著低於追蹤後測。本研究對因人際傷害而使用藥物者提供了另一個有效的介入方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