教育心理與輔導學系

Permanent URI for this communityhttp://rportal.lib.ntnu.edu.tw/handle/20.500.12235/16

本系設立於民國五十七年八月。民國三十五年本校成立時,即在教育系內成立心理實驗室。四十七年教育系成立心理學組,並將心理實驗室擴充為心理實驗中心。五十七年正式成立教育心理學系。六十九年在進修部成立教育心理學系,分設輔導組和特教組,為中小學教師提供進修機會。六十八年教育部鑑於各級學校輔導工作之日益重要,乃准以教育心理學系現有師資及設備為基礎,成立輔導研究所碩士班。民國七十六年更奉准成立博士班,培育高級輔導人員,同年將系(所)名稱更改為教育心理與輔導學系(所),並簡稱為心輔系(所)。民國八十三年,因應新大學法頒佈,將系所名稱合一,統稱為教育心理與輔導學系(簡稱為心輔系)。

本校校區可分為本部(包括教育學院、文學院、藝術學院)及分部(理學院)。本系位於本部教育學院大樓五、六樓。

Browse

Search Results

Now showing 1 - 2 of 2
  • Item
    不同效能非結構諮商團體歷程自我揭露類型探究與行為互動之社會網絡分析
    (2019) 刑志彬; Hsing, Chih-Pin
    本研究旨在瞭解團體參與者在非結構諮商團體歷程之自我揭露行為,以及人際關係互動的社會網絡分析。研究採取混合研究取向的「同時-巢化設計」,先由七個團體均進行十次聚會之非結構諮商團體進行團體效能檢核,並從中選取高效能與低效能各一個團體;而後以此兩團體作為研究對象,針對其第二至九次團體歷程的逐字稿資料,進行團體的脈絡主題、參與者的自我揭露行為之編碼,並據此進行社會網絡分析。研究結果發現:1.非結構諮商團體的介入對團體成員具有輔導效果,對成員心理健康狀態有顯著的正向改變。2.不同效能團體的自我揭露行為在不同團體階段的類型有差異,高效能團體逐漸聚焦在成員過往人際議題、及當下團體此時此刻的揭露,且自我揭露行為類型隨著團體階段不同也會有較大程度的變化。3.不同效能團體在「團體歷程脈絡主題」、「整體自我揭露行為」、「自我揭露類別趨勢」、「領導者的發話量」、「領導者位置」、「核心成員意義」、「邊陲成員意義」、「焦點成員重複性」等面向存在社會網絡分析的結果差異性。研究統整相關發現對諮商團體後續研究、領導者培育、團體實務能力、及團體工作督導焦點進行討論與建議。
  • Item
    Bowen自我分化諮商團體於共依附特質傾向青少年之成效與療效因素初探
    (2016) 劉瓊珊; Liu, Chiung-Shan
    本研究旨在探討Bowen自我分化諮商團體於共依附特質傾向青少年的成效與療效因素。本研究採混合研究之嵌入式設計,主要以質性研究探討本團體對於具共依附特質傾向且有感情困擾之青少年的幫助和療效因素;輔以量化研究探討本團體於提升共依附特質傾向青少年之自我分化、人際親密能力、及自我概念之成效。本研究採前實驗設計之單組前後測設計,並增加團體結束後三個月的追蹤測,依據Bowen理論的自我分化概念,設計八週,每週二小時,共十六小時的諮商團體。本研究六位團體成員為北部某專科五專生,其在中文版共依附量表(The Spann-Fischer Codependency Scale)之平均分數高於3.00,於目前或曾經有感情困擾且自覺在關係中有共依附特質傾向。本研究於團體前後,並於團體結束後三個月時進行量表施測,團體結束後一週進行半結構訪談;量化資料以無母數Wilcoxon配對符號等級檢定進行分析,質性資料則以現象學為研究取向,並以主題分析法進行編碼及分析。 本研究質性資料分析結果,團體對成員的幫助,包括:(1)自我的成長與朝向分化;(2)親密與自主的平衡;(3)學習關係困擾的解決方法等三個向度;本團體的療效因素則包括:(1)家庭與人際互動經驗的覺察;(2)對他人經驗的體會與共鳴;(3)團體提供溫暖信任與回饋的環境;(4)幫助成員解決問題等四個向度。量化資料分析結果顯示,團體於提升成員自我分化、人際親密能力與社會自我概念上具有顯著立即性效果,而於提升成員心理自我概念上則無顯著立即性效果;再者,團體於提升成員人際親密能力與社會自我概念上具有顯著之三個月追蹤性效果,而於提升成員自我分化與心理自我概念上則無顯著之三個月追蹤性效果。 最後,本研究綜合討論質性與量化研究結果與發現,並對未來相關研究與諮商實務工作提出若干建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