教育心理與輔導學系

Permanent URI for this communityhttp://rportal.lib.ntnu.edu.tw/handle/20.500.12235/16

本系設立於民國五十七年八月。民國三十五年本校成立時,即在教育系內成立心理實驗室。四十七年教育系成立心理學組,並將心理實驗室擴充為心理實驗中心。五十七年正式成立教育心理學系。六十九年在進修部成立教育心理學系,分設輔導組和特教組,為中小學教師提供進修機會。六十八年教育部鑑於各級學校輔導工作之日益重要,乃准以教育心理學系現有師資及設備為基礎,成立輔導研究所碩士班。民國七十六年更奉准成立博士班,培育高級輔導人員,同年將系(所)名稱更改為教育心理與輔導學系(所),並簡稱為心輔系(所)。民國八十三年,因應新大學法頒佈,將系所名稱合一,統稱為教育心理與輔導學系(簡稱為心輔系)。

本校校區可分為本部(包括教育學院、文學院、藝術學院)及分部(理學院)。本系位於本部教育學院大樓五、六樓。

Browse

Search Results

Now showing 1 - 2 of 2
  • Item
    新加坡基督徒諮商師宗教價值觀與案主價值觀衝突之經驗與倫理抉擇
    (2019) 朱美娟; Chu, Mei-Chuan
    本研究旨在探討新加坡基督徒諮商師面對宗教價值觀與案主的價值觀衝突時之經驗與倫理抉擇。研究採立意取樣並以滾雪球方式,共徵得15位曾面對與案主價值觀衝突之新加坡基督徒諮商師為研究對象。本研究採取建構主義紮根理論研究方法,以半結構個別深度訪談蒐集資料,在資料收集與資料分析間來回,直至達到理論飽和。研究結果發現:(1)新加坡基督徒諮商師面對與案主價值觀衝突時會出現三條不同的倫理抉擇路徑,分別是:「以諮商倫理為優先後調整達成一致或迴避衝突」、「從無法決定立場到達成一致或整合」以及「以宗教價值為優先後調整達成一致」。影響諮商師選擇不同抉擇路徑的可能因素為:諮商師感受的價值衝突之情緒張力程度、諮商師考慮身處諮商工作處境而以諮商倫理為優先、諮商師考慮新加坡法律、社會群體與普世性價值觀與自身宗教價值觀的一致性、諮商師其他個人因素。(2)三條不同倫理抉擇路徑的諮商師都面對因基督徒認同與諮商師認同的核心價值之間的衝突,而產生認同衝突與解決歷程。三條路徑的諮商師各自採取不同的認同處理策略,包含有:「迴避深入思考」、「避開價值觀衝突」、「調整自身宗教價值觀並與諮商倫理達成一致」以及「同時調整自身宗教價值觀與諮商倫理並將兩者結合」。(3)三條倫理抉擇路徑都具有兩階段認知歷程,第一階段是在諮商中與案主互動時發生,諮商師在此階段中需要快速地做出倫理抉擇,較難有時間理性思考,他們的決定受情緒張力程度以及先前對相關議題持有的態度影響。第二階段是在接案後,諮商師有更多時間反思與尋求專業資源,此階段的決定更受到刻意努力、客觀理性思考的影響,他們會評估先前的倫理抉擇品質並作出調整,直至能減低或解決認同衝突,不阻礙提供符合案主利益的諮商服務為止。(4)諮商師的倫理抉擇若與本身重要認同所伴隨的價值信念產生衝突,將導致諮商師經驗認同衝突,對諮商關係與諮商歷程帶來負面影響。(5)本研究發現的諮商師面對價值衝突之倫理抉擇的特色為:倫理抉擇具有兩階段認知歷程、影響兩階段認知歷程抉擇的不同因素、整合的倫理涵化策略可提供較高的倫理抉擇品質。 本研究也針對研究發現之新加坡基督徒諮商師面對宗教價值觀與案主價值觀衝突時的倫理抉擇路徑,與近期專業領域中學者們為了協助諮商師面對價值衝突或倫理兩難,提出的兩個倫理抉擇模式進行對話,並在對話後提出建議「諮商師面對價值觀衝突二階段倫理抉擇模式」,提供專業教育訓練者、督導以及諮商師在處理價值衝突議題上作為參考。此外本研究也針對研究結果進行討論,並對實務、教育訓練、相關專業倫理準則以及未來研究等提出建議。
  • Item
    國小教師倫理決定模式之驗證
    (國立臺灣師範大學教育心理學系, 2009-09-??) 李宜玫; 林世華
    本研究目的在整合道德心理學三大取向的主張,建構出國小教師倫理決定歷程模式,再以結構方程模式(SEM)進行實徵資料的統計驗證,探究教師倫理決定歷程 中,對環境訊息覺察的敏感度、負責行為的教師特質與倫理判斷三者對行為意向的影響效果。樣本共選取男性教師159人,女性教師382人,合計541人,受 試教師觀看二則教學倫理決定情境影片後判斷情境危險狀況與人物反應等敏感度,再進行倫理判斷與行為意向的選擇,並填答動機、人格特質、反省與負責行為等自 陳問卷,以蒐集本研究之重要變項。研究結果顯示教師對環境中關鍵訊息覺察的敏感度對於倫理決定的影響效果最大,與認知基模論的主張相符。其次為教師負責行 為的特質,支持品格論的觀點。至於道德推理取向的三種類型倫理判斷的中介效果則未獲支持,但是部分仍對行為意向具直接影響效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