教育心理與輔導學系

Permanent URI for this communityhttp://rportal.lib.ntnu.edu.tw/handle/20.500.12235/16

本系設立於民國五十七年八月。民國三十五年本校成立時,即在教育系內成立心理實驗室。四十七年教育系成立心理學組,並將心理實驗室擴充為心理實驗中心。五十七年正式成立教育心理學系。六十九年在進修部成立教育心理學系,分設輔導組和特教組,為中小學教師提供進修機會。六十八年教育部鑑於各級學校輔導工作之日益重要,乃准以教育心理學系現有師資及設備為基礎,成立輔導研究所碩士班。民國七十六年更奉准成立博士班,培育高級輔導人員,同年將系(所)名稱更改為教育心理與輔導學系(所),並簡稱為心輔系(所)。民國八十三年,因應新大學法頒佈,將系所名稱合一,統稱為教育心理與輔導學系(簡稱為心輔系)。

本校校區可分為本部(包括教育學院、文學院、藝術學院)及分部(理學院)。本系位於本部教育學院大樓五、六樓。

Browse

Search Results

Now showing 1 - 9 of 9
  • Item
    特殊兒童母親母職實踐經驗與自我轉化歷程之敘說研究
    (2020) 顏郁潔; Yen, Yu-Chieh
    本研究旨在探討特殊兒童母親之母職實踐經驗以及自我轉化歷程。以立意取樣的方式,從研究者曾經指導過之特殊兒童家長中,邀請二位特殊兒童的母親進行半結構式訪談。透過敘說研究的方法,以「整體—內容」與「類別—內容」模式進行資料分析。 其研究結果發現,特殊兒童母親的母職角色功能包含:(1)生活訓練;(2)醫療照護;(3)正向輔導;(4)心靈支持。特殊兒童母親母職角色的階段性意義包含:(1)罪惡與壓力的來源;(2)學習與成長的動力;(3)自我實現的助力。特殊兒童母親母職實踐之挑戰包含:(1)母親個人的挑戰;(2)特殊兒童的挑戰;(3)家庭的挑戰;(4)社會文化觀點的挑戰。特殊兒童母親的自我轉化歷程包含:(1)初始狀態;(2)衝擊與促發;(3)覺察與更新;(4)承諾與行動;(5)成長與蛻變。影響自我轉化的相關因素包含:(1)內在資源;(2)外在資源。歸納特殊兒童母親自我轉化之意義及對自我價值之影響為:(1)自我轉化消弭了痛苦;(2)自我轉化中發現個人存在;(3)自我轉化促發自我價值的提升。 最後針對上述研究之結果,說明本研究之限制及結論,並提出相關建議以供特殊兒童母親、相關單位、及後續研究參考。
  • Item
    成年女性癌症病人創傷後成長之敘說研究
    (2006) 陳佳琪; Chia Chi Chen
    本研究旨在探討成年女性罹患癌症的歷程經驗。藉由罹病故事的敘說,探討個體是如何覺知罹患癌症的事實?癌症病人面對罹患癌症事件創傷後成長的因素與歷程為何?以及個體建構出的創傷後成長面向之內涵為何? 研究對象為三位罹患癌症的成年女性。採敘說研究方法進行,運用「整體─內容」分析方法呈現罹患癌症經驗的生命主題。經資料分析後,呈現之研究結果如下: 對罹病事件之覺知內涵包含在對病情確定的態度,尋思生病的原因,對治療的心態三個面向上。在等待確知是否罹癌時,癌症病人心情複雜難以言盡,也想躲藏不面對。罹癌事實確定後感到措手不及與震驚,進而認為都是自己的錯加上各種壓力才會生病,而病痛的未知帶來種種不安焦慮,試圖培養好的心態與作出正確的治療決定 在疾病經驗中,影響創傷後成長的因素很多,本研究提取出的因素包括人格特質,信念,社會支持與專業支持四面向。個人特質部分,當癌症病人能夠轉化積極生活步調為接受癌症帶來的生活限制,樂觀爽朗的特質都幫助產生創傷後成長。信念部分則憑藉對家人的愛,原定生活目標以及辛苦不白熬的信念鼓勵自己堅持面對辛苦的治療。社會支持部分,親友、醫護人員、教書工作、其他病友的點滴支持都是支持的力量。專業心理支持部份,專業心理治療團體的接納與經驗整理可以加速創傷後成長的境界。 三位研究參與者創傷後成長的歷程各不相同,分別是Sarah第一次生病時試圖維持正常生活步調,再次生病的打擊才意識過往的逃避,因此要正視身心健康與生活美好。兆俠則在家人關係中壓抑脆弱,直至參與團體後學習用不同的態度對待自己,展開與癌症對話,進而能坦然自處感恩癌症。明月則是逐漸放下完美家庭角色,意識到要改變想法與行為,開始做自己。 本研究參與者癌症創傷後成長的面向內涵包括自我的正向改變,家庭與自我需求的調整,人際關係的轉變,以及人生觀與生活態度的調整。在自我正向改變部分包括接受自身限制、學習表露情緒、放下在乎,肯定自身需求,而面對家庭與自我需求方面,本研究參與者試圖在重視家人關係與照顧自己需求這兩者間取得平衡,且更熱心助人。最後,在人生觀與生活態度上面,罹癌使得研究參與者認知生命有限,除了維持身心健康外,也對生活多了彈性寬容,學習與癌共存。 最後,根據研究歷程和結果,提出有關本研究的限制、研究者個人反思以及具體建議,本研究建議當親友能夠提供溫暖的支持陪伴病人走過治療過程中的辛苦,對於病人的心理適應有良好的幫助,所以與癌症病人連結的親友必須重視自己與病人之間的關係,維繫一份真實、穩固、信任、平等、尊重、富有人性情感的關係,因為此種關係對癌症病人價值非凡。
  • Item
    中小學代理教師參與生涯混沌理論團體之建構歷程與經驗內涵研究
    (2019) 楊淑涵; Yang, Shu-Han
    本研究旨在建構中小學代理教師生涯混沌理論團體方案並探討其內涵。研究一的目的在建構中小學代理教師生涯混沌理論團體方案,共招募九位中小學代理教師為研究參與者,年齡介於24-39歲之間。研究者亦為團體領導者,共帶領連續八次的週間團體,透過行動研究法執行與不斷反思修正的歷程,建構貼近其需求的生涯混沌團體方案。研究一的結果分成團體的前、中、後期來呈現團體的建構與修正內容,團體前期包括:首次團體從覺察負向混沌狀態至先導入正向代理經驗、從單次到多次延續性的藝術創作歷程深化對複雜性脈絡的知覺、從社群擴大至社會文化價值觀層面生涯動態系統的理解、生涯幻遊活動由團體前期覺察階段調整至後期的行動階段;團體中期包括社會文化脈絡的限制與影響從缺乏認知覺察到產生洞察之建構歷程、從「個人化」修正為「群體化」以引導成員體驗社會文化脈絡的重要性、牌卡從「主動挑選」到「隨機抽取」;團體後期包括從「單向」到「雙向」的自我對話過程將生涯幻遊內容更具象化、最終團體從關注「個人的行動計畫」到「集體創意自發的連結」。 研究二的目的在於探究生涯混沌理論團體對代理教師代理生活及面對變動未來觀點的影響內涵。共招募十位中小學代理教師為研究參與者,年齡介於24-39歲之間,研究者亦為團體帶領者,進行連續八次的週間團體,每次團體結束後請成員做自我書寫並於全部團體結束後進行個別訪談,分別於一週及一個月後進行,訪談內容作為主要的分析文本,並以敘事研究法「類別-內容」的分析方法進行資料分析。另外,再以一位研究參與者自我書寫的文本做「整體-內容」的分析,來輔助說明研究參與者參與團體後的影響內涵。研究二的結果為成員參與生涯混沌理論團體後對其目前代理生活的影響內涵包括認知、情緒與行為三個層面;對其面對變動未來觀點的影響內涵包含兩個向度,分別是「變到不變」的向度:接受無常予當下、轉換視野參無常、無常探尋本初心;「不變到變」的向度:常中求變展新頁、藏身於器待時動。另外,研究者針對研究結果進行綜合討論,強調結合表達性藝術創作的生涯混沌團體方案能協助代理教師成員轉化困境,給予賦能感;團體方案中「有界無限」的創造性原則亦能協助成員在限制中創造可能,重拾召喚。最後,本研究提出具體建議,供未來諮商研究與實務參考。
  • Item
    家庭優勢對生涯召喚發展之影響經驗研究—以邁向成年之成年前期者為例
    (2019) 胡珈華; Hu, Chia-Hua
    本研究旨在探討家庭優勢對生涯召喚發展的影響經驗。研究以立意取樣方式邀請三位擁有生涯召喚經驗,並認為家庭在其生涯發展上帶來正向影響之成年前期者為研究參與者。研究者設計訪談大綱,以半結構式訪談進行資料搜集,並以敘說研究中「整體—內容」、「類別—內容」、「整體—形式」之研究方法進行分析,以了解成年前期者的生涯召喚發展歷程、家庭優勢經驗內涵、及家庭優勢對生涯召喚發展之影響與意義。 研究結果如下:第一,成年前期者之生涯召喚發展為一歷程,其內涵為:(一)童年時期即展現的天份與熱情、(二)家人對領域的熟悉有助於召喚的成形、(三)升學體制可以是召喚形成的助力,也可能是阻力、(四)召喚的本質相似,開展出的樣貌不同。第二,成年前期者之家庭優勢經驗內涵為:(一)從親代中遺傳而來的熱情與天賦、(二)家庭能提供資源與接觸機會、(三)在生涯探索中得到家庭的正向回饋、(四)在被愛的經驗裡感覺自己的生命有價值、(五)教導與體驗真實世界的複雜、(六)親代示範正向的工作/生活態度。第三,成年前期者家庭優勢對生涯召喚發展之影響內涵為:(一)童年時期的好經驗、(二)衝突過後更知道自己要什麼、(三)回應召喚的過程,能感動家人,最後得到支持。研究最後提出實務工作與未來研究方向建議,以利參考。
  • Item
    我想和妳說再見—孩童與家務移工分離經驗之敘事研究
    (2018) 莊芷昀; Chuang, Chih-Yun
    本研究目的在探討孩童與家務移工的關係經驗,並了解此經驗所帶來的意義與影響,採用質性研究中的敘事研究法,進行資料蒐集與分析,透過研究參與者的生命故事,以及研究者的理解與詮釋,了解孩童與家務移工相處與分離的經驗。 研究者以立意取樣方式選取三位研究對象,皆為女性成人,採用半結構式的訪談大綱,各進行兩次的深度訪談,接著將訪談內容轉錄為文本,並以敘事研究法中的「整體—內容」進行分析。 本研究結果如下,第一,孩童與家務移工建立關係包含以下過程:(1)親子互動減少(2)家務移工陪伴(3)關係建立。第二,孩童在面對分離經驗時的反應與需求有其獨特性;分離的反應會受到與家務移工的依附程度、父母是否提供環境支持,以及分離形式的影響;分離的需求則為需要父母的陪伴與支持以度過情感的失落,同時也反映孩童內在的依附需求。第三,孩童會透過觀察父母的行為與態度,去理解家務移工在父母眼中的定位與角色,並且會依據父母的態度而形成自己獨特的詮釋,進而影響其與父母的互動。 最後,研究者根據研究結果,分別針對孩童、家長、助人工作者以及未來研究提出建議,以利參考。
  • Item
    雙親家庭獨生女分離經驗之研究
    (2018) 余芊慧; Yu, Chien-Hui
    本研究旨在探討雙親家庭獨生女與父母的心理分離,並探究影響雙親家庭獨生女與父母分離之因素,希望透過生命故事的敘說,與研究者的理解與詮釋來了解雙親家庭獨生女的分離經驗。本研究採質性研究中的敘說研究法來進行資料蒐集與分析。本研究透過立意取樣邀請三位雙親家庭獨生女,採用半結構式訪談大綱進行深度訪談。本研究將訪談內容被轉錄成逐字稿,以第一人稱撰寫成研究參與者的生命故事,並用「整體-內容」的方式進行分析。 本研究發現三位研究參與者與父母分離之心理狀況演變分別為:「從被迫獨立到找回父母的信任」、「配合父母的忙碌享受自主的生活到開始牽掛父母」和「從既親密又想逃到停下想逃的腳步尋找自我與家庭的平衡」,並從研究參與者的文本中整理出以下四個主題進行討論:獨生女角色的獨特性、分離始於親子關係中的感受、對父母行為的理解是調整關係的契機、親子關係是分離時的責任也是牽掛、分離的發展-在一次次的離合中尋找自己在關係中最舒適的位置。此外,本研究也發現以下五項影響分離的因素:不穩定的父母關係、未能滿足依賴需求的親子關係、高管束的教養方式、離家帶來的空間分離和父母以外的人際支持系統。最後,研究者根據上述研究結果與發現進行討論,並針對雙親家庭獨生女、心理專業人員與未來的研究者提出建議。
  • Item
    異性婚男同志向其所組家庭出櫃歷程之敘事研究
    (2018) 盧睿亭; Lu, Jui-Ting
      本研究採取質性當中的敘事研究法作為資料蒐集與進行分析歷程,透過異性婚男同志的獨特生命故事,以及研究者的理解與詮釋,進而了解研究參與者在面對進入異性戀婚姻後,卻選擇向其所組家庭進行出櫃的歷程。研究者以立意取樣邀請了兩位願意參與和分享出櫃歷程的研究參與者們,運用半結構式的訪談大綱個別進行了兩次深度訪談,並將研究參與者的訪談內容謄寫為逐字稿後,為呈現研究參與者的角度,研究者以研究參與者為第一人稱的角度撰寫其生命故事,再以敘事分析法當中的「整體-內容」形式進行分析。   本研究發現,異性婚男同志欲向其所組家庭進行出櫃之歷程,可歸諸於以下階段,包含:(1)異性戀霸權對於男性角色的影響與壓迫、(2)隱藏真實身分為自己及家庭所帶來的代價、(3)當完成身負的角色任務後,隨之而來的是想要呈現真實自我的想法,以及(4)最後的出櫃契機點,皆因某件意外事件的來臨。   再者,本研究發現,異性婚男同志決定向其所組家庭進行出櫃前經歷了許多的心理掙扎,包含在兩位研究參與者的心中,皆對於出櫃此舉曾有過千百回合的拉扯,以及最終能看見這樣才是最真實的自己,因此明白上天賦予自身之生命本質特殊的意義。 而關於異性婚男同志面對出櫃當下之情況與挑戰時的因應之道,兩位研究參與者皆運用了個人所擁有的內在及外在資源,幫助自己面對這些不可全盤預期的情況。   最後,研究者根據上述的研究結果與發現,分別針對心理專業實務工作者、曾經進入或目前依舊處在異性戀婚姻中的男同志們、異性婚男同志身旁的家人及至親朋友,以及未來的研究提出建議。
  • Item
    現職大學非本科系國中專任輔導教師生涯轉換歷程之敘事研究
    (2019) 丁蘭婷; Ting, Lan-Ting
    本研究目的在探討現職非本科系國中專任輔導教師的生涯轉換歷程,分析其生命經驗、轉換動機與相關因素。研究者透過前導研究形成的訪談大綱,逐一訪談四位研究參與者,之後以敘事研究進行資料分析。 研究結果發現,家庭文化與成長經驗左右研究參與者的生涯發展目標。他們在生涯轉換歷程中,皆具廣結善緣的特質,引領貴人扶助;在逆境中,懂得透過覺察,將優勢運用在職場,並藉由學習彌補自身劣勢,達成生涯轉換。另一方面,擁有豐碩的工作經驗、強大的信念與追求工作穩定的渴望為四位研究參與者進行生涯轉換的三大核心脈絡。最後,在研究參與者的專輔教師工作經驗中,歸納出外在人際和諧與內在心態調適為系統合作順利進行的兩大關鍵,兩者平衡後方能融入學校文化,提升輔導工作效能。 本研究可瞭解現職非本科系國中專任輔導教師生涯轉換的心理調適歷程與專業發展上的努力,隨著「學生輔導法」的推動,專輔教師的需求增加,本研究結果可作為有志於在學校體系中進行生涯轉換之教師為參考與借鏡。 關鍵詞:生涯轉換、國中專任輔導教師、敘事研究
  • Item
    希望取向個別諮商對藥癮者目標建構與未來生活適應之探究
    (國立臺灣師範大學教育心理學系, 2018-03-??) 鄭曉楓; 吳永杉; Hsiao-Feng Cheng, Yung-Shan Wu
    本研究旨在了解希望取向個別諮商運用於即將出獄的藥癮者之歷程與內涵。研究參與者為5位北區某獄所一年內將出獄之男性毒品受刑人,分別進行每週一次約40分鐘,每人6-8次不等之希望取向個別諮商。總體共得34份個別諮商文本,採敘事研究法之「類別-內容」分析資料。研究結果發現:(一)主動思考的歷程與內涵,1.營建嶄新空間而成為優先作者:從對家庭的虧欠意識到彌補的責任;2.放慢速度在空隙中整合斷裂:從年華逝去和尊嚴不再到創造價值成就。(二)路徑思考的歷程與內涵,1.想像未來生活而盤整補充:開展社會興趣的預防內控路徑;2.停滯之困境與阻礙:聚焦自我阻斷和倚靠家中經濟的封閉路徑。(三)希望目標意識與未來生活適應,1.翻轉角色位置而彰顯主體:從計畫趕不上變化到勾勒生涯規劃的雛型;2.不帶判斷的允許得以貼近真實:突破戒毒與人際連結的兩難困境。(四)希望三要素之相互作用,1.述說希望目標的歷程能強化主動思考;2.確認所欲之希望目標能帶動路徑思考;3.內控取向的路徑能提升主動思考。最後,根據研究結果進行討論與並建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