教育心理與輔導學系

Permanent URI for this communityhttp://rportal.lib.ntnu.edu.tw/handle/20.500.12235/16

本系設立於民國五十七年八月。民國三十五年本校成立時,即在教育系內成立心理實驗室。四十七年教育系成立心理學組,並將心理實驗室擴充為心理實驗中心。五十七年正式成立教育心理學系。六十九年在進修部成立教育心理學系,分設輔導組和特教組,為中小學教師提供進修機會。六十八年教育部鑑於各級學校輔導工作之日益重要,乃准以教育心理學系現有師資及設備為基礎,成立輔導研究所碩士班。民國七十六年更奉准成立博士班,培育高級輔導人員,同年將系(所)名稱更改為教育心理與輔導學系(所),並簡稱為心輔系(所)。民國八十三年,因應新大學法頒佈,將系所名稱合一,統稱為教育心理與輔導學系(簡稱為心輔系)。

本校校區可分為本部(包括教育學院、文學院、藝術學院)及分部(理學院)。本系位於本部教育學院大樓五、六樓。

Browse

Search Results

Now showing 1 - 9 of 9
  • Item
    藥癮者社會支持、壓力知覺與戒癮改變階段之模式建構
    (2012) 郭文正; Wen-Cheng Kuo
    本研究探究藥癮者藥癮程度、社會支持、壓力知覺與戒癮改變階段之現況、差異與關係。正式研究以613位受戒治人為樣本。研究者根據文獻建立探索性結構方程模式,並以SPSS及AMOS進行統計分析。 重要研究結果如下:1.不同性別之藥癮者其戒癮改變階段、準備改變分數有差異;2.不同主動戒癮尋求專業治療經驗之藥癮者其戒癮改變階段、準備改變分數有差異;3.藥癮程度構面、社會支持構面、壓力知覺構面與各戒癮改變階段、準備改變分數彼此間多數變項有兩兩顯著相關;4.藥癮程度、戒治時期社會支持、戒治時期壓力知覺與各戒癮改變階段結構方程模式之適配屬適當。在此類模式中,整體效果最大者為戒治時期社會支持對戒治時期壓力知覺失控感的影響;對各戒癮改變階段影響最大者為戒治時期社會支持;5.藥癮程度、預期出所後社會支持、預期出所後壓力與各戒癮改變階段結構方程模式之適配屬適當。在此類模式中,整體效果最大者皆是預期出所後社會支持對預期出所後壓力的影響;而藥癮程度對各戒癮改變階段影響效果最大。預期出所後社會支持、預期出所後壓力對沈思期、行動期、維持期未具顯著影響力;6.藥癮程度、整體社會支持、整體壓力知覺與各戒癮改變階段之原始結構方程模式之適配屬適當。預期出所後社會支持、預期出所後壓力僅對懵懂期有直接效果;7.藥癮程度、整體社會支持、整體壓力知覺與各戒癮改變階段之修改後結構方程模式之適配屬適當。在此類模式中,藥癮程度、戒治時期社會支持、戒治時期壓力知覺等潛在變項對各戒癮改變階段皆具有直接影響;預期出所後社會支持、預期出所後壓力對各戒癮改變階段具間接影響力。影響懵懂期效果最大者為藥癮程度;戒治時期社會支持或戒治時期壓力知覺則對沈思期、行動期、維持期影響效果最大。 研究者根據研究結果提出下列建議:1.建立評估戒癮改變動機之妥適制度,瞭解藥癮戒治者改變動機;2. 協助藥癮戒治者建立社會支持網絡,並延續其至出所;3.協助藥癮戒治者發展良好的壓力因應能力;4.提供個別性的處遇服務,提昇其戒癮改變動機與能力。
  • Item
    兒童負向情緒調節策略量表編製研究
    (國立臺灣師範大學教育心理學系, 2015-09-??) 李佳儒; 林清文; Jia-Ru Li; Ching-Wen Lin
    本研究旨在編製兒童負向情緒調節策略量表,建立信度及效度資料,並檢視性別與年齡背景變項於情緒調節策略的差異。研究工具採用自編「兒童負向情緒調節策略量表」,包括六項情緒調節策略,採Likert 七點量表,計36 題。研究分兩階段進行,第一階段先編擬題項,並邀請三位專家進行題項審查,繼而就238 名小規模樣本進行施測與分析,根據信效度資料進行量表修正。第二階段,隨機選取38 個班級,針對878 位五、六年級學生進行自陳量表施測。測量信度方面,具良好內部一致性信度和重測信度。在構念效度方面,以結構方程模式對二隨機樣本群組分別進行理論模式和複核效度的驗證,具模式適配性以及模式穩定性。在區辨和幅合效度方面,情緒表達、轉換和接受分量表間的區辨效度較低,其他分量表的區辨效度可接受;情緒接受和宣洩分量表的幅合效度較低,其他分量表的幅合效度適當。性別與年齡背景變項於情緒調節策略上顯示差異。綜合上述,兒童負向情緒調節量表在相關研究以及輔導實務上具有應用價值。
  • Item
    兒童負向情緒調節策略量表編製研究
    (國立臺灣師範大學教育心理學系, 2015-09-??) 李佳儒; 林清文; Jia-Ru Li; Ching-Wen Lin
    本研究旨在編製兒童負向情緒調節策略量表,建立信度及效度資料,並檢視性別與年齡背景變項於情緒調節策略的差異。研究工具採用自編「兒童負向情緒調節策略量表」,包括六項情緒調節策略,採Likert 七點量表,計36 題。研究分兩階段進行,第一階段先編擬題項,並邀請三位專家進行題項審查,繼而就238 名小規模樣本進行施測與分析,根據信效度資料進行量表修正。第二階段,隨機選取38 個班級,針對878 位五、六年級學生進行自陳量表施測。測量信度方面,具良好內部一致性信度和重測信度。在構念效度方面,以結構方程模式對二隨機樣本群組分別進行理論模式和複核效度的驗證,具模式適配性以及模式穩定性。在區辨和幅合效度方面,情緒表達、轉換和接受分量表間的區辨效度較低,其他分量表的區辨效度可接受;情緒接受和宣洩分量表的幅合效度較低,其他分量表的幅合效度適當。性別與年齡背景變項於情緒調節策略上顯示差異。綜合上述,兒童負向情緒調節量表在相關研究以及輔導實務上具有應用價值。
  • Item
    東部某大學學生上網咖意圖模式之建構
    (國立臺灣師範大學教育心理學系, 2006-03-??) 許義忠; 余泰魁; YI-CHUNG HSU; TAI-KUEI YU
  • Item
    課室目標結構對個人目標導向的調節效果
    (國立臺灣師範大學教育心理學系, 2010-09-??) 宋秋美; 程炳林; 周啟葶
    社會認知論的觀點一向認為學習動機受到個人與教室情境交互作用的影響,卻很少這方面的實徵研究。有鑑於此,本研究主要目的:(1)考驗個人四向度目標導向因果模式是否受到觀察資料的支持;(2)分析不同課室目標結構組對四向度個人目標導向因果模式依變項的調節效果。受試者選自台北市1,261 位高二學生,接受以英語學習領域為主的測量,所蒐集的資料以結構方程模式(SEM)及多群組分析進行統計考驗。研究結果顯示:(1)四向度目標導向因果模式具有理想的整體適配度及不錯的內在品質,適合用來解釋高中生英語學習的觀察資料(2)因果模式部分依變項對依變項的直接效果,受到其知覺的課室目標結構所調節,這樣的結果支持基準目標理論和多重目標理論,但不支持修正目標理論。本研究根據研究結果在理論及實務上進行討論,並對提出教學與未來研究的建議。
  • Item
    知情意整合的國中生數學學習歷程模式之建構
    (國立臺灣師範大學教育心理學系, 2004-03-??) 藍雅慧; 張景媛; YA-HUI LAN; CHING-YUAN CHANG
  • Item
    國內大專院校教師工作壓力及工作滿足感模式
    (國立臺灣師範大學教育心理學系, 2005-03-??) 周子敬; 彭睦清; TZU-CHIN REJOICE CHOU; MU-CHING LEON PENG
  • Item
    北部高中職學生網路沈迷模式之徑路分析研究
    (國立臺灣師範大學教育心理學系, 2007-03-??) 韓佩凌; 鄔佩麗; 陳淑惠; 張郁雯; PAY-LING HARN; PEI-LI WU; SUE-HUEI CHEN; YU-WEN CHANG
  • Item
    科技媒介學習環境之學習成效比較研究
    (國立臺灣師範大學教育心理學系, 2007-09-??) 余泰魁; TAI-KUEI YU