教育心理與輔導學系

Permanent URI for this communityhttp://rportal.lib.ntnu.edu.tw/handle/20.500.12235/16

本系設立於民國五十七年八月。民國三十五年本校成立時,即在教育系內成立心理實驗室。四十七年教育系成立心理學組,並將心理實驗室擴充為心理實驗中心。五十七年正式成立教育心理學系。六十九年在進修部成立教育心理學系,分設輔導組和特教組,為中小學教師提供進修機會。六十八年教育部鑑於各級學校輔導工作之日益重要,乃准以教育心理學系現有師資及設備為基礎,成立輔導研究所碩士班。民國七十六年更奉准成立博士班,培育高級輔導人員,同年將系(所)名稱更改為教育心理與輔導學系(所),並簡稱為心輔系(所)。民國八十三年,因應新大學法頒佈,將系所名稱合一,統稱為教育心理與輔導學系(簡稱為心輔系)。

本校校區可分為本部(包括教育學院、文學院、藝術學院)及分部(理學院)。本系位於本部教育學院大樓五、六樓。

Browse

Search Results

Now showing 1 - 3 of 3
  • Item
    參與親子桌遊團體對國小孩童與家長之影響經驗研究
    (2020) 蔡政霖; Tsai, Cheng-Lin
      本研究旨在探討參與親子桌遊團體對於國小孩童與家長的影響經驗及助益因素,並發展一套能夠促進正向親子關係的桌遊團體方案。本研究以立意取樣的方式招募六組國小高年級的親子成員,一同參加八次的親子桌遊團體。團體過程透過親子填寫的單元回饋表了解團體的實施情形與成效,並於團體結束後分別對家長進行半結構式訪談,透過質性研究中的內容分析法分析訪談資料,瞭解團體對親子帶來的影響,並歸納團體產生的效益及助益因素。 研究結果如下: 一、 親子成員從一開始的抗拒排斥,到漸漸地期待參加團體。團體過程中自在的進行遊戲,享受遊戲的樂趣,親子在遊戲中互相支持,成為彼此的夥伴。 二、 親子桌遊團體為親子關係帶來的影響經驗包含六個部分,分別為:親子交流互動增加、親子關係變得不一樣、發現孩子的亮點、產生新的體悟、展開新的行動及帶來家庭關係的正向影響。 三、 促成親子關係改變的助益因素包含四個層面,分別為:桌遊媒材層面、方案設計層面、帶領者特質與技巧層面及家長特質層面。 四、 根據研究結果,建立一套新的親子桌遊團體方案。 最後,依據研究結果進行討論,並提出研究和實務上的建議以供參考。
  • Item
    桌上遊戲對國小五年級學童同儕互動關係與情緒智力之研究
    (2015) 鄭以勤; Cheng, Yi-Chin
    本研究旨在了解桌上遊戲課程對國小五年級學童同儕互動關係與情緒智力之研究。本研究採用準實驗法,以「國小學童同儕互動關係量表」及「國小學童情緒智力量表」兩個量表作為主要測驗工具,並以立意取樣的方式選擇台北市公立國小五年級學童共105名學童作為實驗對象,將學童依照班級分為對照組與實驗組進行桌上遊戲課程。本研究所使用的資料處理與分析方法是以質量並行的方式進行,量化資料處以SPSS for Windows 22.0版本進行分析。質性資料包含教學教案、教學歷程紀錄、教師及學童課程回饋等,透過質性資料的蒐集與分析可以更清楚的解釋量化資料所呈現的意義。 研究結果發現: 一、本研究之教學方案、內容受到學童喜愛,採用的十一款桌上遊戲能適用於國小教學中; 二、實施桌上遊戲課程學童之同儕互動關係有幫助; 三、實施桌上遊戲課程與否,學童情緒智力無顯著差異。
  • Item
    國中生桌上遊戲融入人際探索團體對人際關係與心理健康之影響
    (2016) 楊佳琳; Yang, Chia-Lin
    本研究旨在探討以桌上遊戲融入人際探索團體方案對國中學生人際關係與心理健康之影響。 本研究採等組前後測實驗設計,以台中市某國中公開招募與導師推薦之24位八年級學生為研究對象,隨機分派至實驗組和控制組。實驗組接受每週一次,每次一百分鐘,共六次的人際探索團體;控制組僅進行桌上遊戲活動,未有人際相關議題之探討。 本研究以「中學生人際關係量表」與「正向心理健康量表」為評量工具,對研究對象進行前、後測,所得資料以單因子共變數分析進行統計考驗。亦依據「單元回饋單」、「團體總回饋單」與「團體活動歷程紀錄表」作為研究結果的佐證及輔助。 本研究之主要結論如下: 一、人際探索團體對實驗組與控制組的人際關係提升未具有差異。 二、人際探索團體對實驗組與控制組的心理健康提升未具有差異。 三、桌上遊戲融入人際探索團體輔導方案對實驗組成員具有正面的影響。由成員的回饋單與團體活動歷程紀錄表得知,成員對於團體的活動安排、團體互動、團體氣氛與學習結果均抱持正向滿意的態度。 根據本研究結果,研究者提出若干建議,以供學校輔導實務工作及未來研究之參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