教育心理與輔導學系

Permanent URI for this communityhttp://rportal.lib.ntnu.edu.tw/handle/20.500.12235/16

本系設立於民國五十七年八月。民國三十五年本校成立時,即在教育系內成立心理實驗室。四十七年教育系成立心理學組,並將心理實驗室擴充為心理實驗中心。五十七年正式成立教育心理學系。六十九年在進修部成立教育心理學系,分設輔導組和特教組,為中小學教師提供進修機會。六十八年教育部鑑於各級學校輔導工作之日益重要,乃准以教育心理學系現有師資及設備為基礎,成立輔導研究所碩士班。民國七十六年更奉准成立博士班,培育高級輔導人員,同年將系(所)名稱更改為教育心理與輔導學系(所),並簡稱為心輔系(所)。民國八十三年,因應新大學法頒佈,將系所名稱合一,統稱為教育心理與輔導學系(簡稱為心輔系)。

本校校區可分為本部(包括教育學院、文學院、藝術學院)及分部(理學院)。本系位於本部教育學院大樓五、六樓。

Browse

Search Results

Now showing 1 - 4 of 4
  • Item
    許自己一個未來--高職復學生求學生涯發展歷程之敘事研究
    (2010) 周玉連; Yu-Lien Chou
    本研究目的在探討高職復學生求學生涯的發展歷程,各發展階段中看待自己和自身境況的觀點、態度與感覺—即高職復學生的自我觀,以及高職復學生的求學重要主題經驗與自我觀的演變對其生涯發展的影響。 本研究奠基於敘說故事為其生命賦予意義的觀點,透過立意取樣以及半結構式訪談蒐集資料。受訪者共有六位,四位女性,二位男性,在高職階段均有一次的中輟經驗,中輟期間約七到十個月。中輟期間進入職場工作約六到九個月,工作型態主要是便利商店、火鍋店、停車場、日式海產舖的工讀生,以及護膚美容、劇團表演的專業工作者。復學期間長達一年到三年,一位拿到畢業證書,五位拿到修業證書;五位繼續升學,一位就業。受訪者在高三畢業前後二星期接受訪談,年齡在19歲至20歲之間。 本研究透過敘事研究的整體-內容及整體-形式分析,呈現其中、小學成長背景,歷經高職休學中輟、投入工作、復學成長並完成高職學業的經驗與歷程;再藉由敘事研究的詮釋互動論,進行跨個案綜合分析,從其求學生涯發展歷程各階段之影響因素,自我觀的演變,以及生涯發展歷程等,透過研究者的詮釋,來理解高職復學生這段休學中輟、工作、復學、完成學業有關之故事的經驗內涵及其相關因素。 依據資料分析結果,本研究將高職復學生的求學生涯發展歷程歸納為四個主要階段,其生涯重要主題包括:(1)兒童時期是優等生;(2)青少年前期是逐步變調,(3)青少年後期則從中輟離校→投入工作→復學成長;(4)成年前期則是定向實踐。換句話說,受訪者的求學生涯是從青少年前期國中階段開始逐步變化,在進入高職期間,中途輟學離開學校,轉入職場投入工作,出現轉機成長,而後復學完成學業,最後順利轉銜進入成年前期實踐理想。對應於各階段求學生涯發展歷程,高職復學生自我觀的演變,則從學業優良、快樂幸福→尋求獨立、愛玩叛逆→角色混淆、自我否定→自我接納、自我肯定→關心未來、正向改變→期許未來、自信不悔。 本研究之高職復學生其求學生涯發展歷程之重要主題經驗與自我觀的演變對其生涯發展的影響,嘗試分析歸納為五階段:(1)懵懂成長,(2)隱晦不明,(3)嘗試受阻,(4)探索過渡,以及(5)穩定明朗。 最後,本研究依據研究結果提出結論,並對學校與教育行政單位、實務工作者、高職復學生,以及未來相關研究提出具體建議。
  • Item
    「五十而知天命?」-50歲以上已婚女性知天命歷程與生涯規劃
    (2015) 施若婕
    本研究旨在了解50歲以上女性「知天命」的心路歷程,並探討曾經影響參與者發掘自身天命的重大事件與共同問題,以及其「知天命」後續有的生涯規畫及心態轉變。研究者以立意取樣的方式,選取三位自覺已「知天命」的女性為參與者,進行生命故事敘說,並以「整體─內容」、「類別─內容」模式進行分析。 研究結果發現,參與者「知天命」的心路歷程大致可分為三個階段,依序為:(1)摸索生涯以實現理想生活;(2)進入婚姻後壓縮自我;(3)接連發生關鍵事件而漸進改變。影響參與者發掘天命的關鍵事件包括:(1)危機出現,促使其深入思考;(2)跨出家庭,擁有自己的生活圈;(3)回顧過去,認識並回應自我;(4)偶發事件的影響。參與者在婚姻與家庭面臨的共同問題包括:(1)另一半的理解與支持;(2)母親角色的責任;(3)婚姻對女性的束縛。參與者知天命後的心境回應與改變包括:(1)冥冥中自有安排之感;(2)自在圓滿的心理狀態;(3)坦然面對生活及自己的不完美;(4)對未來的人生有明確的目標;(5)利社會的具體行動。 最後,根據研究結果,本研究建議女性應以具體行動突破不滿意的現狀,並擁有家庭與工作之外的生活圈,以及回顧過往人生、找出自己少時憧憬或擅長的事物,方能有機會發掘天命、活出自我。此外,根據研究過程和結果提出本研究的限制與建議。
  • Item
    優勢中心生涯諮商對國中學生幸福感與生涯發展之影響研究
    (國立臺灣師範大學教育心理學系, 2015-03-??) 王玉珍; Yu-Chen Wang
    研究目的在探討優勢中心生涯諮商方法對幸福感和生涯發展的立即與追蹤的成效。研究對象為30 名國二及國三學生,其中男生9 人,女生21 人,年齡平均數為14.93 歲,標準差為0.59。二年級有12 人,三年級有18 人。分別來自桃園以北之8 所國民中學,透過輔導室協助邀請和招募,各校包括2 到8 名參與者。採量化實驗設計方法,將符合條件之參與者隨機分派後,實驗組實施6 次優勢中心生涯諮商,控制組實施6 次職業組合卡諮商,比較在諮商結束時以及一個月後,兩組在國中幸福感量表和生涯發展量表中的生涯感受、生涯信念、生涯探索以及生涯規劃分量表的差異。所得資料以單因子共變數分析方法進行分析。結果發現優勢中心生涯諮商方法對於提升青少年幸福感具有立即和持久的效果,但對於生涯發展各層面的影響則不顯著。
  • Item
    電腦化適性職涯性向測驗編製研究
    (國立臺灣師範大學教育心理學系, 2014-12-??) 鄭育文; 陳柏熹; 宋曜廷; 陳信豪; 蕭孟筳; Yu-Wen Cheng; Po-Hsi Chen; Yao-Ting Sung; Shin-Hau Chen; Meng-Ting Hsiao
    一個好的職涯測驗可讓學生暸解自身之心理狀態,亦可作為生涯規畫與抉擇的工具,而國內現有之性向測驗大多為紙筆測驗,其題數較多且題目內容與真實職業情境差異較大,使其在施測及應用與解釋時有較大的限制。有鑑於此,本研究整合測驗、心理計量之適性化技術與多媒體技術,開創測驗內容、向度與題型,編制「電腦化適性職涯性向測驗-國中版」(CACAT-J),其包括八個分測驗,分別為語文、數學、空間、邏輯推理、科學推理、觀察、美感和創意。此測驗可同時測量學生多面向之潛能,以作為學生與教師在進行生涯輔導與科系媒合時之有效工具。本研究預試樣本人數為3463人,正式樣本為5820人。在IRT之樣本層次信度介於.69~.81;在效度方面,與國中基本學力測驗之相關係數介於.28~.67。綜合上述,本測驗具有良好之信度及效度。在常規建置方面,因屬電腦化測驗,可定期更新常模資料。透過測驗參照團體定期更新,以確保測驗分數的可比較性。CACAT-J所提供之測驗結果,學生能暸解其自身之優勢能力,將有助於學生探索與掌握自我,進而培養生涯決策與規劃能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