教育心理與輔導學系
Permanent URI for this communityhttp://rportal.lib.ntnu.edu.tw/handle/20.500.12235/16
本系設立於民國五十七年八月。民國三十五年本校成立時,即在教育系內成立心理實驗室。四十七年教育系成立心理學組,並將心理實驗室擴充為心理實驗中心。五十七年正式成立教育心理學系。六十九年在進修部成立教育心理學系,分設輔導組和特教組,為中小學教師提供進修機會。六十八年教育部鑑於各級學校輔導工作之日益重要,乃准以教育心理學系現有師資及設備為基礎,成立輔導研究所碩士班。民國七十六年更奉准成立博士班,培育高級輔導人員,同年將系(所)名稱更改為教育心理與輔導學系(所),並簡稱為心輔系(所)。民國八十三年,因應新大學法頒佈,將系所名稱合一,統稱為教育心理與輔導學系(簡稱為心輔系)。
本校校區可分為本部(包括教育學院、文學院、藝術學院)及分部(理學院)。本系位於本部教育學院大樓五、六樓。
Browse
4 results
Search Results
Item 臺灣不同背景變項經濟弱勢青少年未來導向、憂鬱情緒與生活滿意度之相關研究(2024) 陳郁茵; Chen, Yu-Yin臺灣的經濟弱勢青少年經常面臨由於經濟資源匱乏,在規劃人生夢想與藍圖時,必須要面臨現實經濟困境而產生許多掙扎和不安,經濟弱勢青少年比起一般青少年可能經歷更嚴峻的挑戰,也影響了經濟弱勢青少年心理健康問題。本研究旨在探討臺灣不同背景變項經濟弱勢青少年之未來導向、憂鬱情緒與生活滿意度之間的關係。本研究樣本源自臺灣兒童及少年長期追蹤調查計畫(Taiwan Panel Study of Children and Youth, TPSCY)所釋出之2017年兒少版自填問卷,有效樣本共763位,包含男性共339位,佔44.43%;女性共424位,佔55.57%。資料分析方法為描述統計、獨立樣本t檢定、單因子變異數分析、pearson積差相關與調節效果等,研究者歸納出研究結果如下:(一)不同性別在未來導向上有顯著差異;不同就學狀況在未來導向與生活滿意度皆有顯著差異;對學歷有不同自我教育期望者,在未來導向與生活滿意度皆有顯著差異;不受外在條件限制下,對學歷有不同自我期望者,在未來導向與憂鬱情緒皆有顯著差異;對學歷有不同自我知覺家長教育期望者,在未來導向與生活滿意度皆有顯著差異。(二)經濟弱勢青少年的未來導向與憂鬱情緒無顯著相關,但生活滿意度與未來導向有顯著正相關,生活滿意度與憂鬱情緒則有顯著負相關。(三)經濟弱勢青少年的憂鬱情緒在未來導向與生活滿意度之間扮演調節的角色,經濟弱勢青少年的憂鬱情緒程度越高,越會消弱未來導向與生活滿意度之間的正向關係;反之,經濟弱勢青少年的憂鬱情緒程度越低時,則較不會消弱未來導向與生活滿意度之間的正向關係。最後依據本研究結果,對於未來研究和實務工作提出建議。Item 高中生知覺心理控制對對立反抗、憂鬱情緒、主觀幸福感之影響:基本心理需求滿足與受挫的中介效果(2023) 吳翊涵; Wu, Yi-Han本研究旨在了解高中生知覺心理控制、對立反抗、憂鬱情緒與主觀幸福感之間的關係,並檢驗基本心理需求滿足與受挫在變項關係中的中介效果。本研究參與者為臺灣北、中、南地區公私立高中(包含普通高中、技術型高中、綜合高中)一至三年級之在學學生,共884人。研究工具包含「知覺心理控制量表」、「對立反抗量表」、「基本心理需求滿足與受挫量表」、「憂鬱情緒量表」和「主觀幸福感量表」,採用描述性統計、Pearson積差相關和路徑分析進行資料分析。主要研究結果發現高中生知覺心理控制與對立反抗、憂鬱情緒、基本心理需求受挫均呈現顯著正相關;與主觀幸福感、基本心理需求滿足均呈現顯著負相關。基本心理需求滿足與對立反抗、憂鬱情緒呈現顯著負相關,與主觀幸福感顯著正相關;基本心理需求受挫則與對立反抗、憂鬱情緒呈現顯著正相關,與主觀幸福感呈現顯著負相關。此外,本研究發現基本心理需求滿足在知覺心理控制與對立反抗,知覺心理控制與憂鬱情緒之關係均存在部分中介效果,在知覺心理控制與主觀幸福感關係中存在完全中介效果;基本心理需求受挫則在知覺心理控制與對立反抗關係中存在部分中介效果,在知覺心理控制與憂鬱情緒,知覺心理控制與主觀幸褔感之關係均呈現完全中介效果。本研究根據以上研究結果進行討論,並且提出具體建議以做為未來學術研究及青少年輔導實務之參考。Item 高中職學生家庭功能、憂鬱情緒與網路成癮之相關研究(國立臺灣師範大學教育心理學系, 2017-06-??) 張月馨; 林旻沛; 洪福源; 胡薇瑄; 吳詠葳; Yueh-Hsin Chang; Min-Pei Lin; Fu-Yuan Hong; Wei-Hsuan Hu; Yung-Wei Wu本研究旨在瞭解高中職學生的家庭功能、憂鬱情緒與網路成癮間之關係,並檢驗憂鬱情緒在家庭功能與網路成癮間所扮演之中介角色。本研究以高中與高職學生為研究對象,並以立意取樣方式針對北臺灣兩所高中、兩所高職之全體高一學生進行取樣,共取得2,170 名有效樣本(高中生佔51.94%;男性佔47.87%),且施以「簡式家庭功能量表」、「柯氏憂鬱量表」及「陳氏網路成癮量表」來進行分析。本研究發現如下:(1)高中職學生平均每週上網時間為13.42 小時(標準差為15.43 小時),其中,平均每週花在非課業相關的上網時間為11.22 小時(標準差為14.29 小時);(2)不良家庭功能可顯著預測網路成癮;(3)憂鬱情緒能顯著預測網路成癮;(4)不良家庭功能可顯著預測憂鬱情緒;以及(5)憂鬱情緒能部分中介不良家庭功能對網路成癮之預測關係。研究者根據研究結果提出討論與建議,以供學校教育工作者、諮商輔導人員及未來研究參考。Item 以結構方程式探討大學生校園投入與憂鬱情緒關係模式(國立臺灣師範大學教育心理學系, 2016-06-??) 潘宜均; Yi-Jiun Pan本研究運用校園投入理論探討大學生的校園經驗對憂鬱情緒的影響,其目的是在了解大三學生的個人因素對學術投入、人際投入以及憂鬱情緒的直接影響,以及個人因素透過學術投入、人際投入兩個中介變項對於憂鬱情緒所造成的間接影響。以臺灣高等教育資料庫之94 學年度大三學生問卷,共計23,700 為研究樣本,經由結構方程模式分析後,整體模式所獲得的指數顯示模式可被接受;顯示校園投入理論可被用於解釋大學生憂鬱情緒。對整體效果的分析顯示,個人因素對於學術投入、人際投入與憂鬱情緒;學術投入對於人際投入、憂鬱情緒;與人際投入對憂鬱情緒皆有顯著影響;而這些影響除了可透過直接效果之外,個人因素對憂鬱情緒的影響路徑還可透過學術投入與人際投入;學術投入對憂鬱情緒的影響路徑還可透過人際投入的中介影響而形成。最後,本研究依據研究發現進行討論,並提出相關建議以供參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