教育心理與輔導學系
Permanent URI for this communityhttp://rportal.lib.ntnu.edu.tw/handle/20.500.12235/16
本系設立於民國五十七年八月。民國三十五年本校成立時,即在教育系內成立心理實驗室。四十七年教育系成立心理學組,並將心理實驗室擴充為心理實驗中心。五十七年正式成立教育心理學系。六十九年在進修部成立教育心理學系,分設輔導組和特教組,為中小學教師提供進修機會。六十八年教育部鑑於各級學校輔導工作之日益重要,乃准以教育心理學系現有師資及設備為基礎,成立輔導研究所碩士班。民國七十六年更奉准成立博士班,培育高級輔導人員,同年將系(所)名稱更改為教育心理與輔導學系(所),並簡稱為心輔系(所)。民國八十三年,因應新大學法頒佈,將系所名稱合一,統稱為教育心理與輔導學系(簡稱為心輔系)。
本校校區可分為本部(包括教育學院、文學院、藝術學院)及分部(理學院)。本系位於本部教育學院大樓五、六樓。
Browse
7 results
Search Results
Item 優化組織圖對誘人細節效應的作用:生成性學習機制的啟示(2024) 秦天; Qin, Tian誘人細節是指教材中與學習目標無關但有趣的資訊。儘管這類資訊可以提升學習者的興趣,但它們也會引發誘人細節效應。為減輕其負面影響,以往研究嘗試應用了多媒體教學設計原則,但效果不佳。本研究以高中生為研究對象,從生成性學習理論的視角出發,探討生成性學習活動之一的組織圖在生物學科說明文中對誘人細節效應的影響。組織圖是一種視覺化生成性學習活動,能將文本轉化為空間視覺形式,通過展示概念、術語或觀點之間的關係促進學習。傳統組織圖分為兩類:向學習者呈現完整的組織圖(filled-in graphic organizers, FGO),以及要求學習者根據文本生成組織圖(interactive graphic organizers, IGO)。儘管FGO直觀且便於展示知識重點,但學習者可能僅僅記憶內容而缺乏深層處理;而IGO則能增加學習者的認知投入,但可能因材料複雜或學習者能力不足,生成的組織圖品質較低。因此,本研究有兩個目標:第一,將對傳統組織圖使用方式進行優化設計,考察優化組織圖是否比傳統組織圖效果更好。第二,考察優化組織圖是否能夠降低誘人細節效應,以及在這個過程中學習者的情境興趣水平會有什麼變化。本研究包含一個前導實驗與兩個正式實驗。前導實驗確定實驗材料的可讀性,篩選難度和區分度適合的前後測題目。實驗一使用信號原則中的多媒體整合信號和分段原則優化傳統形式FGO,幫助學習者更有效的整合組織圖和文本資訊;通過分段提供組織圖框架和關鍵概念,降低傳統IGO生成難度,提升其準確性。211名高中生學習了關於病毒感染人體細胞的說明文,分為四個實驗條件:傳統FGO組、優化FGO組、傳統IGO組和優化IGO組。結果顯示,優化FGO組在保留與遷移測驗上的表現顯著高於傳統FGO組,優化FGO組的學習時間和認知負荷高於傳統FGO組,表明優化FGO促進了更深層次的處理;優化IGO組在保留與遷移測驗上的表現顯著高於傳統IGO組,優化IGO組的學習時間和認知負荷低於傳統IGO組,且組織圖完成的正確率更高,表明優化IGO降低了任務難度,提升了完成品質;優化IGO組在保留和遷移測驗上高於優化FGO,優化IGO組的學習時間和認知負荷高於優化FGO組,證明優化IGO更好地促進了生成性學習過程,提升了學習表現。實驗二中,210名高中生使用與實驗一相同的學習材料,並添加了與病毒相關的誘人細節,分為四個條件:控制組(無組織圖和誘人細節)、誘人細節組、優化FGO加誘人細節組、優化IGO加誘人細節組。首先,結果再次證實了誘人細節效應,即誘人細節組在保留和遷移測驗上低於控制組,外在認知負荷和情境興趣高於控制組,但學習時間無差異。第二,研究發現優化組織圖能降低誘人細節效應,優化FGO加誘人細節組和優化IGO加誘人細節組在保留和遷移測驗中的表現顯著高於誘人細節組。第三,優化FGO加誘人細節組在保留測驗上的表現高於優化IGO加誘人細節組,兩者在遷移測驗上無差異。第四,實驗二還發現外在認知負荷的中介作用,即優化FGO通過降低外在認知負荷提升學習表現。最後,研究發現在誘人細節情境下使用組織圖,學習者的情境興趣會下降。兩個實驗結果表明,相較於傳統方法,優化組織圖能更好地促進生成性學習過程,提升學習表現。學習材料的性質會影響優化FGO和IGO的效果,尤其當材料中包含誘人細節時,優化FGO是更好的選擇。本研究的局限在於使用圖形組織者的形式比較單一,未來研究可以嘗試考察其他類型的組織圖對生成性學習有何種影響,或者可以嘗試將優化FGO與優化IGO組合使用更好的發揮優化組織圖對於學習的促進作用。其次,未來研究也可以考慮增加對於認知過程的直接測量,例如眼動技術,進一步解釋優化組織圖是如何降低誘人細節效應的。最後,本研究僅採用了立即測驗,未來研究可以嘗試通過增加延宕測驗來考察誘人細節潛在的情緒動機作用。Item 高中生生涯目的感發展歷程之敘事研究(2024) 張慈容; Chang, Tzu-JungItem 以目的感為核心之生涯微課程的建立及其影響研究(2020) 張承心; Chang, Cheng-Hsin本研究旨在探討以目的感為核心之生涯微課程對高一學生的影響內涵及帶來影響的主要因素,並發展一套能夠促進高中生目的感的生涯微課程方案。研究對象為台北市某高級中學的高一學生,共12位。研究者設計六次的生涯微課程,參與者在每一次課程後填寫課程回饋單,以了解課程施行情形與成效。並且,研究者設計半結構式訪談大綱,共有8位學生參與半結構式訪談,透過質性研究中的內容分析法分析訪談資料。研究結果發現: 一、課程方案能對青少年目的感有所助益。 二、以目的感為核心之生涯微課程帶來的經驗影響包含:理解變動的事實,發展面對未來變化的預備;拓展各面向的自我認識;拓展對於生涯的視野;連結親子關係,促進生涯對話。 三、以目的感為核心之生涯微課程帶來影響的主要因素可歸納為:課程設計、課程內容、帶領者與同儕的影響、對話氛圍與空間的開啟。 最後,根據研究結果進行討論,提出未來實務及研究的建議,以供學校輔導人員於生涯輔導實務工作之參考。Item 高中職學生手機使用行為、人際互動與社會支持的相關研究(2008) 秦永悌本研究旨在探討高中職學生手機使用行為、人際互動與社會支持之間的關係。採立意抽樣方式,以台北市、台北縣、桃園縣28所公私立學校,高中、高職一至三年級學生為研究對象,有效樣本為1095人。 本研究採用問卷調查法進行資料收集,所使用的研究工具為「手機使用行為問卷」、「人際互動問卷」、「社會支持量表」。調查所得結果,以描述統計、單因子變異數分析、獨立樣本t考驗、皮爾遜積差相關及逐步迴歸分析等統計方法進行資料分析處理。主要研究結果如下: 1.高中職學生平均使用手機將近3年,手機持有率為93.4%,未使用者為 0.60%。到目前為止曾經用過的手機數為2支手機,使用手機的主要理由為 「聯絡方便」,手機來源主要為「父母購贈」,如要自行購買手機,可接受 的價位為4340元。高中職學生每天平均花在打接手機和收發簡訊的時間平均 為16分鐘,使用手機其他功能平均為16分鐘;每天平均打接手機3通,每日 收發簡訊平均為3通,每月平均手機電信費用為532元左右,主要是由父母支 付。高中職學生最常使用手機的時段是夜間(17:00-23:00)。 2.不同科別高中職學生在手機持有、手機使用、父母態度及手機依賴上有顯著 差異。 3.不同性別高中職學生在手機持有、手機使用及手機依賴上有顯著差異,但在 父母態度上則無顯著差異。 4.不同年級高中職學生在手機持有、手機使用、父母態度上有顯著差異,但在 手機依賴上則無顯著差異。 5.不同科別、性別的高中職學生在人際互動各分量表上有顯著差異,但不同年 級則沒有顯著差異。 6.不同科別、性別的高中職學生在社會支持上有顯著差異,但不同年級則沒有 顯著差異。 7.未使用手機者與高度使用手機者在人際互動及社會支持上皆達顯著差異。 8.手機使用行為中每月平均手機電信費用、每天平均打接手機收發簡訊時間及 收發簡訊通數可以有效預測父母態度,以每月平均手機電信費用有最佳預測 效果。 9.手機使用行為中每月平均手機電信費用、收發簡訊通數、每天平均打接手機 收發簡訊時間、打接手機通數可以有效預測手機依賴,以每天每月平均手機 電信費用有最佳預測效果。 10.高中職學生手機使用行為、社會支持各分量表可以有效預測人際互動。 最後,研究者依據本研究結果加以討論,並提出具體建議,以提供父母、學校輔導工作者、手機業者及未來相關研究之參考。Item 高中職學生幽默風格、嘲笑風格與五大人格特質之相關研究(2009) 林水見; Shui-Chien Lin本研究旨在探討高中職學生之幽默風格、嘲笑風格及五大人格特質的差異情形,以及彼此間之關係。以「幽默風格量表」、「嘲笑風格量表」、「Mini Markers量表」為研究工具,採用分層立意取樣方式選取全台北、中、南、東四區域及台北市、高雄市,共抽樣二十六校1398位學生為研究對象。結果顯示:1.高中職學生在幽默風格方面,親和型和自我貶抑型有差異;嘲笑風格方面,「喜被笑」和性別有交互作用;人格特質方面,在「開放性」與「情緒穩定性」有差異。2.不同性別學生之幽默風格在親和型、自我提升型與攻擊型幽默風格有差異;在人格特質之「外向性」、「親和性」、「開放性」、「情緒穩定性」有差異。3.高中職學生人格特質的「外向性」、「親和性」、「開放性」、「情緒穩定性」能分別預測四種幽默風格。4.高中職學生人格特質之「外向性」、「開放性」能預測嘲笑風格之「喜被笑」和「喜笑人」,「嚴謹性」能預測「怕被笑」,「親和性」能預測「喜被笑」,「情緒穩定性」負向預測三種嘲笑風格。5.高中職學生幽默風格之親和型、自我提升型能預測嘲笑風格之「喜被笑」;攻擊型幽默風格能預測「喜被笑」與「喜笑人」;自我貶抑型幽默風格能預測三種嘲笑風格。Item 高中生父母期望與生活適應之研究(2012) 姚佳君; Yao, Chia-Chun本文旨在探討不同背景變項的高中生在知覺父母期望與生活適應情形的差異,及高中生知覺父母期望、父母對子女的期望與生活適應之間的關係。本研究採立意取樣,共選取新竹縣市公私立高中共八所學校的高一學生,有效樣本合計828人,其中有87位學生的家長參與,進行親子成對研究,以探討父母對子女的期望與高中知覺父母期望的差異。本研究以問卷調查法進行資訊蒐集,使用工具包括「高中生知覺父母期望量表」、「父母對子女的期望量表」、「中學生生活適應量表」。所得資料以T檢定、單因子變異數分析、皮爾森積差相關與多元逐步迴歸法進行分析處理。研究結果如下: 一、高中生在父母期望全量表並無性別差異,但在知覺父母對於生活表現的期望,女生知覺父母期望程度顯著比男生高。 二、父母教育程度不同的高中生,其知覺的父母期望情形有差異,但在學習表現的期望,並不因父母教育程度的不同而有顯著差異。 三、高中女生的生活適應情形優於男生;父母教育程度不同的高中生,生活適應情形並無顯著差異。 四、高中生知覺父母期望與生活適應情形呈現顯著正相關。 五、高中生知覺父母期望對其生活適應有預測力,其中又以生活表現期望的預測力最高。 六、高中生知覺父母期望與父母對子女的期望之間有顯著差異。 七、父母對子女的期望對於高中生的生活適應情形沒有相關。 最後研究者依據研究結果加以討論,並提出具體建議,以做為高中教育與輔導工作與未來研究之參考。Item 父母教養方式、未來時間觀點與學業自尊之相關研究(2015) 張維倫; Chang, Wei-Lun本研究旨在探討高中生主觀知覺父母教養方式、未來時間觀點與學業自尊的相關情形,並藉由性別、年級與出生序等背景變項,檢視各向度之現況與差異。 本研究對象以分層隨機抽樣方式自臺灣桃園區各鄉鎮市挑選出8間公、私立普通高中學生,有效樣本共670人(男生284人,女生386人),研究工具主要包含「父母教養方式量表」、「未來時間觀點量表」與「學業自尊量表」三個部分,所得資料以描述性統計、多變項變異數分析、皮爾森積差相關、多元迴歸分析,與簡單迴歸分析進行統計考驗。 主要研究結果摘要如下: 一、高中生主觀知覺父母教養方式大致為正向,且具備中等及以上未來時間觀點,唯在學業能力感與學業控制感上略為不足。 二、高中生知覺之「父親關懷」存在性別與出生序的顯著差異;不同性別高中生之未來時間觀點有顯著差異,不同年級高中生在「價值」與「速度」有顯著差異;學業自尊與「控制感」向度存在年級顯著差異。 三、高中生父母教養方式與未來時間觀點、學業自尊呈現顯著正相關。 四、高中生未來時間觀點與學業自尊呈現顯著正相關。 五、高中生知覺之「父親關懷」、「父親保護」與「母親關懷」對於未來時間觀點有顯著預測力;未來時間觀點對於學業自尊有顯著預測力。 六、未來時間觀點對高中生知覺之「父母關懷」、「父母保護」與學業自尊之關係有部分中介效果。 本研究針對上述結果加以討論,並提出各項建議,以供教育實務工作與後續相關研究之參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