教育心理與輔導學系

Permanent URI for this communityhttp://rportal.lib.ntnu.edu.tw/handle/20.500.12235/16

本系設立於民國五十七年八月。民國三十五年本校成立時,即在教育系內成立心理實驗室。四十七年教育系成立心理學組,並將心理實驗室擴充為心理實驗中心。五十七年正式成立教育心理學系。六十九年在進修部成立教育心理學系,分設輔導組和特教組,為中小學教師提供進修機會。六十八年教育部鑑於各級學校輔導工作之日益重要,乃准以教育心理學系現有師資及設備為基礎,成立輔導研究所碩士班。民國七十六年更奉准成立博士班,培育高級輔導人員,同年將系(所)名稱更改為教育心理與輔導學系(所),並簡稱為心輔系(所)。民國八十三年,因應新大學法頒佈,將系所名稱合一,統稱為教育心理與輔導學系(簡稱為心輔系)。

本校校區可分為本部(包括教育學院、文學院、藝術學院)及分部(理學院)。本系位於本部教育學院大樓五、六樓。

Browse

Search Results

Now showing 1 - 9 of 9
  • Item
    教師支持系統模式驗證暨正向心理團體方案之效果
    (2023) 陳金奇; Chen, Chin-Chi
    教師的壓力來源及可能的影響,在近年來國內外已有相當實證研究,我國在2019年將「教師支持」的工作,正式納入教師法及相關法令中,本研究以中小學以下教師為對象,研究目的為瞭解教師工作壓力、情緒智力、壓力因應等之間的關係,以及實施團體方案,幫助教師覺察自我、紓解工作壓力,增進心理健康。本研究有兩項子研究:研究一為編製適用於教師支持系統的研究工具,以問卷調查方式,二次取樣數分別為601份及143份,驗證量表的建構效度與效標關聯效度,與實證資料的適配性。研究二,以MANOVA、ANOVA探究各研究變項間的差異性,以SEM驗證可能的影響模式。研究結果,顯示教師工作壓力與情緒智力及因應策略呈現負相關,情緒智力與因應策略呈現正相關。情緒智力對於因應策略、正向心理健康具影響關係,而情緒智力與因應策略對於工作壓力則無影響。以準實驗設計方式,透過正向心理團體方案,觀察教師工作壓力、情緒智力、因應策略及正向心理健康的前、後測及追蹤測驗的改變。招募41位教師分為三組,分別進行不同的團體方案,為期二個月,實驗組為9位教師,對照組A、B各16位教師。研究結果,實驗組相較於對照組更具有效果。本研究有助於瞭解教師工作壓力、情緒智力、因應策略及正向心理健康之間的關係,並作為規劃教師支持團體方案時參考,以期能促進教師之心理健康。
  • Item
    敬畏情緒量表的編製發展與驗證之研究
    (國立臺灣師範大學教育心理學系, 2022-03-??) 余民寧; 熊師瑤; 許雅涵; 翁雅芸; Min-Ning Yu, Shih-Yao Hsiung, Ya-Han Hsu, Ya-Yun Weng
    敬畏情緒為正向情緒之一,且過往認為敬畏情緒能提升個體的正向行為、幸福感與生活滿意度、增進心理資本、提升學生的學習成效與自我效能,惟尚未有國人研究探討敬畏情緒的結構內涵。本研究旨在編製「敬畏情緒量表(General Awe Scale,簡稱GAS)」並評估自編量表之品質,本研究採用網路問卷調查法,在預試研究方面,初編50題目,邀請384名大學生進行網路線上填答,經探索性因素分析後,得出「敬畏情緒量表」為二階五因子之結構。正式研究則邀請720名在學學生進行量表填答,所蒐集之資料進行驗證性因素分析與信度、效標關聯效度分析。研究發現:1. 敬畏情緒量表為「好奇探索」、「讚嘆自然」、「欣賞藝術」、「感覺渺小」與「連結感」等五個因素所組成的二階因素結構。2. 敬畏情緒量表具有良好的信度與效度。3. 本研究以「主觀幸福感」、「利社會行為」、「靈性幸福感」與「感恩」作為外在效標,發現敬畏情緒與上述變項間具有顯著的正相關,顯示本量表具備不錯的外在關聯效度。4. 本研究參與者普遍具有中高程度之敬畏情緒,而在近一年內曾有出國經驗者、學習滿意度高者、壓力主觀感受程度較低者,其敬畏情緒較高,且有顯著差異性。最後,本研究提出相關建議以供未來研究參考。
  • Item
    國小高年級兒童人際關係困擾與正向心理學取向親子諮商歷程研究
    (2011) 鄭曉楓; Hsiao Fng Cheng
    本研究主要目的在了解國小高年級兒童人際關係困擾之相關議題,並透過正向心理學取向親子諮商歷程以理解對兒童人際關係困擾之協助情形。其包含了兩個子研究,研究一目的在於了解人際關係困擾兒童之個人特質、問題成因、人際衝突事件、增進的關鍵與策略、優勢,以及其未來所需要培養之優勢。研究二目的在分析正向心理學取向親子諮商歷程,並了解親子關係、兒童人際關係在諮商歷程中的改變情形。 研究一訪談11位國小高年級導師和9位心理師,並使用共識質性研究作為資料分析之方法。研究結果發現,人際關係困擾兒童的共同特質是渴望朋友和情緒控制差;其優勢為忠誠度高、樂觀、熱心服務、率直,以及堅持;影響孩子人際關係因素包括家庭結構與功能、父母因應孩子問題的能力、父母教養態度與方式等;改善兒童人際關係策略和關鍵有社交技巧學習、釐清人際事件的原委,以及關係建立;自我節制、幽默與感恩是人際關係困擾兒童未來所需培養的優勢。 研究二之研究參與者為8對親子個案,每對親子進行每週一次,每次約60分鐘,共進行6-8次諮商,以紮根理論進行分析正向心理學取向親子諮商歷程和效果。研究結果顯示,諮商前期的重點為安頓家長身心、從問題以外開始、創造正向意義與情緒,以及強化親子溝通。諮商中期著重家長賦能、發掘兒童之優勢,以及啟動正向循環。諮商後期包括擴大正向經驗於生活、確認親子關係的優勢。諮商效果的部分,兒童認為能主動分享和參與活動、情緒較為穩定且較快樂、自信增加,以及態度較為積極。親子關係部分,家長學會傾聽、尊重和支持孩子,親子溝通品質提升、情緒較穩定,能與孩子形成工作同盟。
  • Item
    正向心理取向家長諮詢之賦能動力模式
    (2012) 韓佩凌; PAY-LING,HARN
    本研究主旨在以正向心理觀點來發展一個本土性之家長諮詢模式,進而探討求詢者在諮詢歷程中的賦能發展與轉換脈絡,且進行此賦能模式之文化意涵闡釋。 研究一先由研究者發展正向心理取向之家長諮詢模式工作架構,涵蓋關係、覺察、重構與統整四個諮詢階段。在求詢者賦能模式建立部分,研究者蒐集四位女性家長在諮詢歷程中逐字稿與追蹤訪談逐字稿、追蹤問卷之文本等三種資料,以樣版分析(template analysis)進行資料分析,用以修正以Gibson(1995)所建構之家長賦能概念模式所發展初始樣版,在賦予文化與行動之意涵之後,而發展出「探本溯源」、「否極生泰」、「念轉心悟」、「應手從心」、「優勢薈萃」與「轉危為安」六個賦能主題。 研究二在於藉由探討諮詢師在諮詢歷程中所運用之諮詢策略之整體組型與階段性運用方式,來瞭解諮詢師策略之介入對於求詢者賦能發展的可能影響,用以呈現賦能轉換的行動脈絡。研究者將採用相同的研究對象,且同時間蒐集諮詢師於諮詢歷程中逐字稿為分析資料,採量化內容分析來進行後續諮詢策略之分析。研究者制訂「場面架構」、「脈絡蒐集」、「資源提供」、「氛圍滋養」、「希望注入」、「情緒轉化」、「優勢再造」、「覺察深化」、「親職增能」、「復原建構」等十項諮詢策略,依此作為諮詢策略之編碼,並進行諮詢師之諮詢策略之分析。 本研究之研究結果為:(1)諮詢架構乃以關係開啟,以強化困境與優勢之覺察為中介,經由認知轉換之內省機制,來促成求詢者之自主發展。(2)諮詢模式內涵乃以「覺察深化」與「親職增能」為核心,輔以「氛圍滋養」為正向環境促發因子。(3)賦能轉換乃以「探本溯源」與「否極生泰」為主軸,進而形成本質探索與苦樂轉換之動能。(4)賦能結果乃以關係滋養之延展性來建立親職幸福感,而以認知之轉換來促發親職之適性展現,進而得以孕育轉危為安的能力(5)關係的正向連結、陪伴意義的再現、自我價值的確認為賦能發展之轉換關鍵。本模式在文化之意涵則為:(1)母職角色之重要性與父職角色之關鍵性。(2)親子分位之適切性將助於親職價值之體認。(3)內省之深刻性將滋生一種真實的幸福感。(4)苦樂流轉之信念將能深化困境之正向意涵與強化改變之希望。 本研究於實務上之建議,就諮詢架構與執行方面而言:(1) 關係之滋養應做為正向心理取向諮詢模式之核心。(2)求詢者之優勢展現與強化應建立於對內省而發之真實感受。(3)困境感受之呈現與接納將有助於苦樂轉換,並強化其否極泰來之希望感。在諮詢關係與諮詢師角色方面,則為:(1)諮詢關係以平等尊重為內涵;(2)諮詢師做為一個滋養性之陪伴者、自主性之催化者與優勢展現之激勵者。(4)諮詢服務推展之必要性與諮詢專業訓練之重要性。在未來研究方面,將就諮詢模式運用之多元性、諮詢理論與研究主題之擴展性研究典範與觀點之豐富性三個部分提供相關建議。 本研究發展之模式乃具有情境運用之涵容性、促進子女成長之影響性、親職價值深化之效益與關係滋養內化之成效,將可做為後續諮詢實務推展與諮詢研究發展之參考。
  • Item
    個人與校園資產對遭遇焦慮或憂鬱情緒困境青少年正向發展經驗之研究
    (2013) 張玉鈴; Yu-Ling Chang
    本研究主要探討有益遭遇焦慮、憂鬱情緒困境青少年正向發展之個人與校園資產內涵、青少年正向發展歷程及正向發展的結果。本研究以紮根理論方法,採半結構式一對一深度訪談方式,探討6位在國中期間,曾經驗焦慮或憂鬱情緒困境並已復原的青少年之正向發展經驗,並邀請和這6位青少年之正向發展歷程有關的2位同儕、1位老師、3位輔導老師、4位行政主任進行訪談,以能充實對個人與校園資產內涵的瞭解。研究結果發現(1)遭遇焦慮、憂鬱情緒困境青少年之正向發展歷程包括「情緒跌落」、「出現光點」、「阻礙與干擾」、「煉金與轉化」、「強壯自我」及「展現新我」等歷程。(2)青少年正向發展的結果有「情緒困擾改善,正向情緒增多」、「擁有正向自我價值感」、「問題因應與解決能力增強」、「人際維持與衝突解決能力增加」、「掌控並維持規範紀律與品德期望界限」、「學習更投入」及「仍在持續發展進步當中」。(3)在校園中重要的個人與校園資產來源包括青少年內在層面之「自我優勢」,校園外在層面之「滋養性人物」、「班級氣氛與管理」、「專業團隊系統」、「課外活動」及「學校共同文化與價值」。(4)上列各層面資產來源能發揮的資產功能有「個人優勢特質功能」、「照護支持與隸屬」、「問題因應與解決」、「賦能」、「創造心流經驗」、「發展學習優勢」及「規範紀律與品德期望界限」。最後,本研究也針對上述研究結果進行討論,並針對實務與未來研究提出建議。
  • Item
    高中學生倦怠感、復原力與心理健康之相關研究
    (2013) 楊宜璋; Yang, Yi-Chang
    本研究旨在探討不同背景變項高中學生在倦怠感、復原力以及心理健康之現況、比較其差異情形,以及倦怠感、復原力與心理健康之間的關係。研究方法為問卷調查法,研究者以臺北市844位高中學生為研究對象,使用「青少年學習態度量表」以及「精健量表」作為研究工具,以描述統計、多變量變異數分析、皮爾森積差相關以及典型相關進行資料處理與分析,獲致以下發現: 1. 不同性別的高中學生,在倦怠感上無顯著差異,但在復原力以及心理健康上則有顯著差異。 2. 不同年級的高中學生,在倦怠感、復原力上有顯著差異,但在心理健康上則 無顯著差異。 3. 高中學生的倦怠感與復原力呈顯著之負相關。 4. 高中學生的復原力與心理健康呈顯著之正相關。 5. 高中學生的倦怠感、復原力與心理健康之間呈顯著相關。 最後,乃根據研究結果進行討論、形成結論並提出建議,以作為實務工作者及未來研究的參考。
  • Item
    探索逆境對生命發展的重要本質
    (2016) 劉明剛; Liu, Ming-Kang
    雖然近年物質文明大幅進步,但人心理的壓力似乎愈來愈大。有心理疾病的、婚姻或親子關係出問題的、年輕人有網路成癮問題的,人口比例也似乎愈來愈高。但從許多成功人士後面的奮鬥故事、歷史文化的教訓、以及近年關於復原力和災後成長的研究,卻指出逆境能帶給人生命成長的幫助。所以順境不一定帶來祝福,而逆境反而是生命的轉機。因此本研究的目的是探索逆境有哪些重要本質能因此帶來生命更好的成長。 本研究的性質是一個探索性研究,而研究方法是以質性為主的混合研究,其中質性方法為紮根理論的方法,而量化方法為調查法。研究對象為20歲以上的成年人,包括172位問卷回答者和7位受訪者,其中共有71位提供其逆境歷程的描述。為能增加研究結果的可信度,研究透過多個方法和多個角度進行,包括:從歷史文化脈絡來探索逆境的內涵,從不同心理學角度來收集對逆境價值和因應的看法,經由問卷收集和統計分析來探討什麼是逆境和逆境帶會來什麼收穫,透過71位研究參與者的逆境描述和質性分析來對逆境歷程有更深入的看見,並使用心理評量以更好的瞭解6位受訪者目前的心理狀態。 根據研究目的,本論文進行以下研究問題探索:「逆境是什麼」、「逆境帶來有哪些收穫」、「什麼是有效逆境因應」、以及「逆境對生命成長的重要本質」。經由以上研究方法,研究者有以下發現:(1)逆境有強迫性和傷害性,人因生之欲而必須面對;(2)一個逆境會同時對生命有多方面衝擊,在軟弱的地方就會感到特別痛苦,但也經由生命的保護作用而成長成熟;(3)逆境對人一生有長久的影響,而發生逆轉勝的改變通常也需要很長的時間;(4)有效逆境包含三種保護作用和階段:積極面對問題、具體解決問題、獲得更成熟的生命;(5)個體因受逆境刺激而啟動保護作用,並因保護作用而獲得原來沒有的保護因子;(6)逆境帶來生命更好的成長是出於逆境的三個重要本質:因破壞性和強迫性帶來成長刺激、經由對生命強度的考驗使人愈加成熟完全、因逆境帶來的深刻感受給一生留下不會忘記的記號。從以上研究發現,家庭支持和給予適當挫折是幫助生命健康成長的兩個重要因素,其中家庭支持提供面臨逆境需要的保護因子,而挫折能刺激更多更重要的保護因子獲得。
  • Item
    以結構方程模式探討台灣大學生自尊、生活目標、希望感及校園人際關係對憂鬱情緒之影響
    (國立臺灣師範大學教育心理學系, 2011-06-??) 賴英娟; 陸偉明; 董旭英
    本研究旨在探討台灣大三學生的正向特質與正向情緒對憂鬱情緒之效應,其中分析自尊、生活目標、希望感及校園人際關係等變項對憂鬱情緒之影響徑路,並針對所建構之模式進行適配度考驗。研究樣本乃取自畫灣高等教育資料庫之94學年度大三學生問卷,共計24,999 人。結果發現:( 1)自尊除了對生活目標、希望感、校園人際關係及憂鬱情緒具有直接影響外,亦能透過上述變項對憂鬱情緒產生間接影響;(2)生活目標對希望感具有直接影響,亦會透過希望感對校園人際關係與憂鬱情緒產生間接影響;(3)希望感對校園人際關係與憂鬱情緒具有直接影響外,亦會透過校園人際關係對憂鬱情緒產生間接影響;(4) 校園人際關係對憂鬱情緒具有直接影響。最後,本研究依據研究發現進行討論,並提出相關建議以供參考。
  • Item
    利他意願在調節負向情緒上的效果
    (國立臺灣師範大學教育心理學系, 2011-06-??) 楊牧貞; 陳沐新
    本研究主要目的在探討利他意願對情緒的影響。實驗一呈現兩篇不同內容的文章以探討閱讀對情緒的影響。研究結果顯示溫馨內容之文章可使閱讀者產生正向的情緒,災難內容之文章則使閱讀者產生負向的情緒。實驗二採用實驗一中所使用之災難內容的文章以使閱讀者產生負向情緒,然後請其表達是否願意以捐款或擔任志工的方式幫助災民。結果發現幾乎所有的參與者均願意伸出援手,而和未被詢及助人意願之控制組相較之下,實驗組的負向情緒很明顯的比控制組的負向情緒低,此結果顯示利他意願可以降低負向情緒。本研究在教育上之應用於文中亦有所討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