教育心理與輔導學系

Permanent URI for this communityhttp://rportal.lib.ntnu.edu.tw/handle/20.500.12235/16

本系設立於民國五十七年八月。民國三十五年本校成立時,即在教育系內成立心理實驗室。四十七年教育系成立心理學組,並將心理實驗室擴充為心理實驗中心。五十七年正式成立教育心理學系。六十九年在進修部成立教育心理學系,分設輔導組和特教組,為中小學教師提供進修機會。六十八年教育部鑑於各級學校輔導工作之日益重要,乃准以教育心理學系現有師資及設備為基礎,成立輔導研究所碩士班。民國七十六年更奉准成立博士班,培育高級輔導人員,同年將系(所)名稱更改為教育心理與輔導學系(所),並簡稱為心輔系(所)。民國八十三年,因應新大學法頒佈,將系所名稱合一,統稱為教育心理與輔導學系(簡稱為心輔系)。

本校校區可分為本部(包括教育學院、文學院、藝術學院)及分部(理學院)。本系位於本部教育學院大樓五、六樓。

Browse

Search Results

Now showing 1 - 2 of 2
  • Item
    胖的相反不是瘦-重度肥胖者減重暨代謝手術後之身體意象研究
    (2021) 楊里祥; Yang, Leon, Li-Hsiang
    有鑑於重度肥胖者的外科減重手術恢復歷程有其特殊性(擔心復胖、急速瘦身的皮膚鬆弛、胃食道逆流、向旁人解釋外科減重經驗)、矛盾性(瘦下來雖變得健康卻又不適應瘦身後的自我、永無止境的身體意象追逐與失衡),本研究旨在探討因手術而面臨重大體態改變的重度肥胖者的術後經驗,以半結構深入訪談六位成人病人,並以反思性主題分析法探究其減重經驗以及身體意象看法如何的交互作用影響個人手術後恢復之歷程。 研究結果發現:六位受訪者主觀上在經歷縮胃手術後的恢復歷程對身體意象知覺包含下列主題:(一)一體兩面的矛盾性:面對手術後的生活改變與適應受到個人對此經驗的解讀影響,除了光鮮亮麗之外亦有哀悼、失落、心酸的一面;(二)來來回回的波動性:手術恢復歷程的情緒調適方式與外在環境交互作用影響減重路徑,恢復歷程並非直線性的過程,個體如何應用個人資源調節情緒轉化困境相當重要;(三)個體與外在系統互動的脈絡性:個人受家庭經驗、職場經驗、同儕經驗、性別經驗、來自社會對於肥胖的歧視以及對外科減重的偏見等建構起自我的瘦身過程的身體意象;瘦身過程中資源的取得、同儕陪伴、家人支持、宗教靈性的支持將有益於術後的恢復,並全面性地影響工作效能提升、社交壓力減輕、自尊提升、生活品質改善、原有疾病的好轉;(四)朝向健康與減重目標的堅持性:韌力經驗藉危機與轉機增進個人自我決定、提升動機、增加困難忍受力;減重手術不單是一時短時間的改變與更需要長時間的堅持與努力。 根據受訪者內容對此一恢復歷程的助人者建議為:(一)應整體性地考量以及尊重肥胖者的現象場,促進個人保護因子以發揮有助於促進復原進程,面對憂鬱、焦慮、身體意象、人格特質、人際相處、飲食衝動控制,避免以專業姿態再製肥胖者在社會中所遭遇的壓迫;(二)對於復胖者的態度應維護其尊嚴並維持良好醫病關係以助於個體整體的恢復(三)鼓勵個體善用各方資源(醫療、人際、社會、心理、靈性),而對手術本身賦予意義者,較能因應隨著手術連帶而來的次級失落與次級獲益。(四)鼓勵保持個體積極的態度,有助於促發機會帶來正向的影響,包含面對皮膚鬆弛、身體意象的轉變、手術後與親朋好友互動、自我概念的轉換與失落的調適;(五)手術前的決策時間與決策之完整性,能給予足夠的資訊與案例以供參考,並能理解恢復歷程的軸度發展。 根據上述結果,針對醫療人員與助人工作者及有意後續研究者,提出相關的建議以供參考。
  • Item
    八八風災後兒童心理健康的復原歷程:以MHPSS為視角的現象學研究
    (2018) 范姜群山戉; Fan-Chiang, Duke
    每當天災人禍發生時,被影響的人們其自身的心理狀態與社會連結都會被嚴重的衝擊,更甚者還會造成長期的心理影響(IASC, 2007),是故,在回應人道危機中災民的心理需求時,不能只關注在單獨個體之上,心理社會(Psychosocial)的部份也須一併考量,於是在回應的介入方案之中,機構間常設委員會(Inter-Agency Standing Committee, IASC)所提出的「心理健康與心理社會支持」(Mental Health and Psychosocial Support, MHPSS)工作模式,就提供了助人工作者或者單位一個介入設計的方向。 儘管在臺灣,尚未有機構完全以此作為災變回應的框架,然而,在實務上卻可能已經將其原則或精神運用在現地,而研究者身為兒童福利暨援助機構的一份子,一方面希望更了解受災兒童的心理健康復原歷程,並且以MHPSS的框架來了解是否回應行動可以更加精進,是故,此篇研究欲以MHPSS的視角出發,來探討當時的兒童經歷八八風災巨大的災變,從接受幫助到生活得以重建的歷程樣貌,並進一步探索及了解什麼是對於兒童心理健康的轉變帶來正向或負向的影響的人事物,提供服務兒童的助人工作者與機構作為未來規劃災難回應介入或方案的參考。 本研究採取立意取樣,以受到八八風災衝擊甚鉅的臺東縣金峰鄉嘉蘭村為研究場域,邀請6位當時仍為兒童的青年作為訪談對象分享其風災經驗,所得到之資料以現象心理學方法分析之。 研究結果呈現6位研究參與者之風災經驗置身結構,並且在他們的普遍現象中看見其復原歷程隨著莫拉克颱風侵襲嘉蘭村之後而依「時序」在不同「空間」中轉換,換句話說,受災兒童的復原歷程是由「時間」與「空間中的涉入」構築而成,這些空間包含「家屋」、「鄰里」、「學校」及「社會」,其中的互動影響了當時兒童的心理健康狀態。 依據研究分析結果提出的建議如下:(1)災後回應方案及策略以兒童與空間的互動及涉入作為考量的基礎;(2)復原歷程中應以強化保護因子與消除危險因子為活動設計導向;(3)特定的階段可以舉辦活動或者儀式來回顧事件,重新對焦於盼望;(4)設計災後心理回應方案時,納入如何整合當地支援系統;(5)設計活動需根據兒童的需求及意見,且明確設定要達成的目的及指標;(6)利用機構優勢即時提供基本心理照護;(7)以量化方法驗證保護及危險因子;(8)國內MHPSS工作模式的實證研究;(9)前往不同研究場域及訪談不同對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