教育心理與輔導學系
Permanent URI for this communityhttp://rportal.lib.ntnu.edu.tw/handle/20.500.12235/16
本系設立於民國五十七年八月。民國三十五年本校成立時,即在教育系內成立心理實驗室。四十七年教育系成立心理學組,並將心理實驗室擴充為心理實驗中心。五十七年正式成立教育心理學系。六十九年在進修部成立教育心理學系,分設輔導組和特教組,為中小學教師提供進修機會。六十八年教育部鑑於各級學校輔導工作之日益重要,乃准以教育心理學系現有師資及設備為基礎,成立輔導研究所碩士班。民國七十六年更奉准成立博士班,培育高級輔導人員,同年將系(所)名稱更改為教育心理與輔導學系(所),並簡稱為心輔系(所)。民國八十三年,因應新大學法頒佈,將系所名稱合一,統稱為教育心理與輔導學系(簡稱為心輔系)。
本校校區可分為本部(包括教育學院、文學院、藝術學院)及分部(理學院)。本系位於本部教育學院大樓五、六樓。
Browse
10 results
Search Results
Item 公務人員工作生活平衡與工作滿意度之研究:公共服務動機與自我效能感的序列中介效果(2024) 戴佳珍; Tai, Chia-Chen2019年末新冠肺炎疫情爆發,時至2021年我國本土疫情仍持續嚴峻,公務人員業務量激增情形時有所聞,此一時空背景下將使公務人員體認到自身工作的重要性,進而更加戮力從公以奉獻社會,抑或工作負荷過重所導致的工作生活不平衡將削弱原有的公共服務熱忱?此時的公務人員是否仍堅信自身有能力完成各項任務?對於工作的滿意程度為何?均為本研究所關注之焦點。本研究旨在探討公務人員工作生活平衡與工作滿意度之關係,瞭解公務人員工作生活平衡、工作滿意度、公共服務動機與自我效能感之現況與不同背景變項下的差異情形,又進一步探究變項間之關聯與對工作滿意度的預測力,並檢驗工作生活平衡能否依序透過公共服務動機與自我效能感間接預測工作滿意度。 本研究採用次級資料分析法,分析資料取自「台灣政經傳播研究中心(Taiwan Institute for Governance and Communication Research, TIGCR)」2021年文官定群追蹤調查,並以服務於行政院及所屬機關之公務人員為研究對象,共計1,240人。研究工具包含「工作生活平衡量表」、「工作滿意度量表」、「公共服務動機量表」與「自我效能感量表」,在分析方法上採用描述性統計、信度分析、效度分析、獨立樣本t檢定、單因子變異數分析、皮爾森積差相關分析及迴歸分析,並使用統計軟體SPSS外掛PROCESS程式檢驗序列中介效果。 研究結果顯示,不同背景變項(性別、學歷、官等、主管職、工作性質及婚姻狀態)的公務人員在工作生活平衡、工作滿意度、公共服務動機與自我效能感的差異情形上,「性別」在各研究變項間均無顯著差異;「學歷、工作性質、婚姻狀態」在部分研究變項間有顯著差異;「官等、主管職」在各研究變項間均有顯著差異。其次,公務人員的工作生活平衡、工作滿意度、公共服務動機與自我效能感等各變項間呈顯著正相關,且工作生活平衡、公共服務動機與自我效能感可顯著且正向預測工作滿意度。最後,公務人員的公共服務動機與自我效能感在工作生活平衡與工作滿意度間存在著中介效果,且公共服務動機與自我效能感對工作生活平衡與工作滿意度具有序列中介效果。本研究依據上開研究結果進行討論,並提出具體建議供未來學術研究與公部門實務之參考。Item 國中生所知覺到的教師自主支持、自我效能、任務價值對學習投入之影響(國立臺灣師範大學教育心理學系, 2022-03-??) 賴英娟; 巫博瀚; Ying-Chuan Lai, Po-Han Wu學習投入不僅是影響學生能否成功學習的關鍵因素,且與學生成就表現有高度的關聯。目前國內有關個人與情境因素在學習投入的探究,仍相當有限。本研究探討學生所知覺到教師自主支持、自我效能及任務價值對學習投入之影響,並針對所建構的模型進行適配度考驗。本研究以叢集抽取方式,抽取臺灣地區 30 所學校 60 個班級,1, 697 位八年級學生。研究工具包含教師自主支持量表、自我效能量表、任務價值量表及學習投入量表。結果顯示:(1)本研究的理論模型具有良好的適配度,可用來解釋所蒐集的觀察資料;(2)教師自主支持除了對自我效能、任務價值、學習投入具有直接影響效果外,亦能透過上述變項對學習投入產生間接的影響效果。細言之,當教師能與學生溝通、瞭解學生的學習狀況、提供自我選擇與決定的機會、及時地提供回饋訊息,並減少在課堂上使用強迫與要求的教學方式時,愈能提高學生自我效能與任務價值;(3)自我效能對學習投入具有直接影響效果;(4)任務價值對學習投入具有直接影響效果。因此,在教學實務上,教師要培養學生對於學習活動的自我效能與任務價值,協助學生養成對學習活動的信心與興趣,以提升其學習投入。Item 影響社會比較效應的相關因素探析暨其與自我效能及主觀幸福感關聯模式之建構與驗證(2014) 吳永清; Wu, Yung-Ching本研究旨在建置國內適用於國中學生之「社會比較效應」量表,並嘗試建構並驗證社會比較效應、自我效能與主觀幸福感的關聯模式,同時探析國中學生社會比較效應的現況及影響其社會比較效應的背景變項和心理變項。研究中採用問卷調查法,以101學年度就讀臺灣地區(包括北中南東四區)公立國民中學七、八、九年級的男女學生為研究對象。先抽取405位國中學生為預試樣本,以做為量表信、效度之分析依據。再以934位國中學生作為本研究之正式樣本,首先進行國中學生社會比較效應、自我效能與主觀幸福感因素結構驗證(測量模式分析);其次建構並驗證社會比較效應、自我效能與主觀幸福感之關聯模式;再者分析不同背景變項的國中學生在社會比較效應上之差異,以及自尊、數學價值觀、團體表同感和社會比較效應之相關程度;最後探究背景變項、自尊、數學價值觀與團體表同感對社會比較效應的聯合預測力。 研究工具則包括:「個人基本資料調查表」、「自尊量表」、「數學價值觀量表」、「團體表同量表」、「社會比較效應量表」、「自我效能量表」與「主觀幸福感量表」。此外,本研究採用探索性因素分析、驗證性因素分析、結構方程模式、描述性統計、單因子多變量變異數分析、相關分析與逐步多元迴歸等統計方法,分析資料和驗證假設。 茲將本研究獲致的研究結論,臚列如后: 一、國中學生的社會比較效應、自我效能與主觀幸福感的測量模式契合觀察資料。 二、國中學生的向下對比比較、向上對比比較與向下同化比較對主觀幸福感有直接效果;此外,「自我效能」在上述三種社會比較效應和主觀幸福感間具有中介效果。 三、國中學生的社會比較效應與其「性別」、「家庭社經地位」、「學校規模」與「城鄉區域」等背景變項有所關聯。 四、國中學生的自尊和向上同化比較、向下對比比較為顯著正相關;而其自尊和向上對比比較、向下同化比較為顯著負相關。國中學生的數學價值觀和向上同化比較、向下對比比較為顯著正相關;而其數學價值觀和向上對比比較、向下同化比較為顯著負相關。國中學生的團體表同感和向上同化比較、向下對比比較為顯著正相關;不過其團體表同感和向上對比比較、向下同化比較未達任何顯著相關。 五、國中學生背景變項中的性別、家庭社經地位、城鄉區域和心理變項中的自尊、數學價值觀、學校表同感、班級表同感或可作為預測社會比較效應之參考。 最後,本研究根據上述研究結果,提出具體可行的建議,以供學校教師及輔導人員、教育相關單位與後續研究之參考。Item EVALULATING RELATIONS OF SOCIAL-COGNITIVE VARIABLES AND PERSONALITY TO ACADEMIC SATISFACTION: UTILITY FOR TAIWANESE UNDERGRADUATES IN SCIENCE AND ENGINEERING(2010) 黃子倫; Tsu-Lun HuangThe purpose of the study was to verify the appropriateness of Social Cognitive Career Theory (SCCT) applying to undergraduates in Science and Engineering in Taiwan. In addition, the author extended the empirical literature on SCCT by examining the personality, social-cognitive variables (self-efficacy, interest, performance), and academic satisfaction. Specifically, this study examined (1) the differences between females and males in the measured variables, (2) the relations between the measured variables, (3) the predictors of academic satisfaction, and (4) the appropriateness of the purposed model based on the SCCT. Participants were 440 undergraduates majoring in Science and Engineering. They completed the NEO-FII, the Realistic and Investigative domains of CII, and three self-designed scales, which are Confidence in Science and Engineering Scale, Performance Scale, and Academic Satisfaction Scale in relation to Science and Engineering major. Data collected were analyzed by MANOVA, Pearson’s Product-Moment Correlation, multiple regression, and SEM. The findings indicated that (1) there were significant gender differences in personality, interest, performance and academic satisfaction, (2) the intercorrelations between certain measured variables were significant, (3) personality, self-efficacy, interests, and performance could effectively predict the academic satisfaction of undergraduates in Science and Engineering, and (4) the modified model based on the SCCT was partially supported by the data in this study. Implications for practice and further research on the SCCT model as well as the role of the measured variables were discussed.Item 國中教師參與中輟生復學輔導工作自我效能、工作壓力與工作投入之相關研究(2013) 邱思穎; CHIU SZU YING本研究目的在瞭解不同背景的國中教師參與中輟生復學輔導工作自我效能、工作壓力與工作投入的差異情形,其次分析三個變項之間的關係,進而預測教師中輟生復學輔導工作投入情形。研究採用問卷調查法,共抽取台北市、新北市共42所學校有輔導中輟生經驗的教師,有效樣本共326人。研究工具包括「自我效能量表」、「工作壓力量表」及「工作投入量表」。所得資料以描述統計、t考驗、單因子變異數分析、單因子多變量變異數分析、皮爾森積差相關、典型相關與逐步多元迴歸分析等統計方法進行處理。研究發現如下: 一、國中教師參與中輟生復學輔導工作傾向同意自己是有輔導效能的,且投入於 中輟生復學輔導工作,參與中輟生復學輔導工作略感到工作壓力。 二、不同年齡、擔任教師年資、學校規模之國中教師參與中輟生復學輔導工作的 自我效能、工作壓力、工作投入均沒有差異。 三、不同性別之國中教師參與中輟生復學輔導工作的自我效能沒有差異;在工作 壓力、工作投入有差異。 四、擔任不同職務之國中教師參與中輟生復學輔導工作的自我效能、工作壓力、 工作投入有差異。 五、不同輔導中輟生經驗、不同畢業科系之國中教師參與中輟生復學輔導工作的 自我效能、工作投入有差異;工作壓力沒有差異。 六、國中教師參與中輟生復學輔導工作自我效能、工作壓力與工作投入三者之間 彼此有顯著相關存在。 七、國中教師參與中輟生復學輔導工作的個人背景、自我效能、工作壓力預測其 工作投入的重要變項,其中「自我效能」、「是否擔任導師」、「挫折感」 可以有效預測並解釋國中教師在中輟生復學輔導「工作投入」總變異量的 78.4%。 最後,研究者依據本研究結果加以討論,並提出具體建議以做為教師參與中輟生復學輔導工作及未來研究之參考。Item 國中生知覺的家庭教養態度、自我效能與情緒智能之相關研究(2011) 賴欣卉; Lai-Hsin-Hui本研究旨在探討不同背景變項的國中生在所知覺之家庭教養態度、自我效能與情緒智能之間的差異與關係,研究過程採用分層隨機抽樣方法,以調查研究法進行問卷資料收集,共抽取臺北縣、市共9所公立國中(含完全中學國中部)七、八、九年級男女學生,有效樣本共800人(男生共404人,女生共396人)。研究工具包括「家庭教養態度量表」、「青少年多向度自我效能量表」及「中學生情緒智能量表」。所得資料以獨立樣本t 檢定、單因子變異數分析、皮爾森積差相關與典型相關分析等統計方法進行處理,研究結果如下: 一、國中生的自我效能與情緒智能,因性別不同而有顯著差異存在:不同性別的國中生在知覺父母教養態度尚未達顯著差異。 二、國中生知覺家庭教養態度、自我效能與情緒智能,因年級不同而有顯著差異存在。 三、國中生知覺家庭教養態度與自我效能,因出生序不同而有顯著差異存在;不同出生序的國中生在情緒智能上未達顯著差異。 四、國中生知覺家庭教養態度、自我效能之間具有正相關。家庭教養態度可預測自我效能,兩者之間有二組典型相關因素存在。 五、國中生知覺家庭教養態度、情緒智能之間具有正相關。家庭教養態度可預測情緒智能,兩者之間有二組典型相關因素存在。 六、國中生的自我效能、情緒智能之間具有正相關。自我效能可預測情緒智能,兩者之間有二組典型相關因素存在。 最後,研究者依據本研究結果加以討論,並提出具體建議以做為國中生實務輔導工作及未來研究之參考。Item 大學生依附風格及其穩定性狀態、自我效能與生活困擾之關係研究 --以某一技職院校大學生為例(2009) 陳昭婧; Jau-Chian Chen本研究旨在探討大學生依附風格及其穩定性狀態、自我效能與生活困擾之關係。主要目的在了解大學生之依附類型及依附穩定性狀態、一般性自我效能和生活困擾的現況,並探討大學生對於所經歷的重要生活事件感受與其依附類型及依附穩定性狀態之間的關係,以及大學生之不同背景變項、依附風格、依附穩定性狀態、一般性自我效能與生活困擾之間的關係。 本研究以台北縣某一技職院校753名大學生為研究對象,採問卷調查法進行資料蒐集。以「人際依附風格量表」、「一般性自我效能量表」與「柯氏憂鬱量表」,以及另為蒐集受試休學想法設計的勾選題,和針對重大生活事件感受設計的開放性問答所得資料進行卡方檢定、雙因子變異數分析和逐步迴歸等統計分析。茲將本研究的主要發現分述如下: 一、大學生依附類型以不安全型所佔比例最高,安全型最少。 二、依附類型維持穩定不變的學生比例高於發生變動的依附類型不穩定學生,比例大約為60%與40%。 三、日間部學生在安全依附類型的比例上顯著大於進修部學生,進修部學生則是在模糊依附類型的比例上顯著大於日間部學生。 四、大學生對於所經歷之重大生活事件的感受與其依附類型有關聯,與其依附穩定性狀態則是部分有關聯。 五、不同性別大學生之一般性自我效能會因其依附穩定性狀態的不同而有顯著 差異。 六、不同依附穩定性狀態之男女大學生在憂鬱傾向、自殺傾向、精神病傾向和有休學想法等生活困擾皆無顯著差異。 七、安全依附傾向與焦慮依附傾向能有效預測大學生的一般性自我效能。 八、焦慮依附傾向和一般性自我效能能有效預測大學生的憂鬱傾向。焦慮依附傾向能有效預測大學生的精神病傾向和自殺傾向。 最後,研究者依據本研究結果提出具體建議,以應用在親職教育、大學諮商輔導工作與大學生自我成長上,並做為未來研究之參考。Item 個人日常生活多工自我效能、偏好、頻率與日常生活多工素養之關聯性研究(2019) 洪晨瑜; Hung, Chen-Yu在這個科技快速成長的世代,日常生活的多工儼然已經成為我們生活的新的行為模式。為了能夠在這樣一個資訊爆炸、干擾頻繁與訊息快速流通的世代下更有效率的生存,我們常常需要以多工的方式來解決更多的問題,藉此更有效的處理這些即時的訊息。故本研究旨在探究個體的日常生活多工的習慣與其日常生活多工素養之關係。我們認為在日常生活多工情境下,個體對於平時從事日常生活多工行為的自我效能、偏好與頻率可能與其在日常生活多工素養有關聯性。 本研究之研究參與對象為台北市大專院校之學生41名。使用的測量工具有「日常生活多工自我效能量表」、「日常生活多工偏好量表」、「日常生活多工頻率量表」和「日常生活多工素養評量平台」;其中,「日常生活多工素養評量平台」之評量內容包含個體的計畫能力、前瞻性記憶、回溯性記憶與日常生活多工實作表現。 主要研究結果如下: 一、 在日常生活多工素養中,其計畫能力、前瞻性記憶、回溯性記憶與其日常生活多工實作表現有顯著正相關。 二、 在日常生活多工素養中,其計畫能力、前瞻性記憶與回溯性記憶彼此間有顯著正相關。 三、 日常生活多工自我效能、偏好、頻率與計畫能力、前瞻性記憶、回溯性記憶與日常生活多工素養並無顯著相關。 四、 低日常生活多工自我效能組別之自我效能與前瞻性記憶、回溯性記憶和日常生活多工實作表現有顯著負相關。 五、 低日常生活多工偏好組別之偏好與計畫能力有顯著負相關。Item 高中職生同理心、自我效能、目標感與利社會行為傾向之相關研究(2015) 謝旻晏; Hsieh, Min-Yen本研究主要目的為了解高中職學生的個人因素對其利社會行為傾向的影響。利社會行為傾向區分為公眾性、情感性、利他性、緊急性和匿名性五種傾向,而個人因素指的是高中職生具有的同理心(情感同理、認知同理)、自我效能和目標感(目標界定、目標尋求),進一步探究三種個人因素與五種利社會行為傾向間的關聯性和預測效果,以及各變項的性別差異。本研究對象為新竹縣市公私立高中職學生共846位(男生佔64.9%,高職佔56.6%,高一佔38.5%,高二佔38.6%,高三佔22.9%)。使用「同理心量表」、「一般性自我效能量表」、「青少年目標感量表」和「利社會行為傾向量表」作為研究工具進行測量。 主要研究結果整理如下: 1.同理心及自我效能具有顯著性別差異,目標感及利社會行為傾向在性別上未達顯著差異。 2.同理心、自我效能及目標感,與不同利社會行為傾向間皆有顯著正相關。 3.情感同理可顯著預測所有利社會行為傾向,而認知同理、自我效能、目標界定及目標尋求可顯著預測部分利社會行為傾向。Item 成敗情境對行動與狀態導向者負向情感、自我效能與工作記憶容量之影響(國立臺灣師範大學教育心理學系, 2010-03-??) 張憲卿; 程炳林行動控制理論將行動控制的人格分為行動導向與狀態導向,其近十餘年的實徵研究發現,狀態導向者有許多不適應症狀。本研究將行動導向特質區分為行動導向者、認知狀態導向者與情緒狀態導向者,並探究這三種行動控制導向與成敗情境對學習者負向情感、自我效能與工作記憶容量之交互作用。本研究採3(導向)× 2(情境)× 2(測量階段)受試者間受試者內混合實驗設計,藉由受試者隨堂測驗成績操弄成敗情境。受試者是修習教育學程的大學生113名。研究結果顯示:(一)面對失敗情境的情緒狀態導向組,其負向情感後測顯著地高於前測。(二)不論是行動導向者、認知狀態導向或情緒狀態導向者,面對失敗情境的受試,其自我效能的後測會顯著地低於前測。(三)三種導向的受試者,不論面對成功或失敗的情境,其工作記憶容量測驗的後測均高於前測。本研究根據研究結果進行討論並針對未來研究提出建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