教育心理與輔導學系

Permanent URI for this communityhttp://rportal.lib.ntnu.edu.tw/handle/20.500.12235/16

本系設立於民國五十七年八月。民國三十五年本校成立時,即在教育系內成立心理實驗室。四十七年教育系成立心理學組,並將心理實驗室擴充為心理實驗中心。五十七年正式成立教育心理學系。六十九年在進修部成立教育心理學系,分設輔導組和特教組,為中小學教師提供進修機會。六十八年教育部鑑於各級學校輔導工作之日益重要,乃准以教育心理學系現有師資及設備為基礎,成立輔導研究所碩士班。民國七十六年更奉准成立博士班,培育高級輔導人員,同年將系(所)名稱更改為教育心理與輔導學系(所),並簡稱為心輔系(所)。民國八十三年,因應新大學法頒佈,將系所名稱合一,統稱為教育心理與輔導學系(簡稱為心輔系)。

本校校區可分為本部(包括教育學院、文學院、藝術學院)及分部(理學院)。本系位於本部教育學院大樓五、六樓。

Browse

Search Results

Now showing 1 - 10 of 21
  • Item
    應用PISA 2018探討教師支持對國中學生幸福感之影響:學校歸屬感、自我效能的序列式中介分析
    (2024) 李依蓉; Li, Yi-Jung
    本研究主要係使用PISA 2018臺灣資料以探討國中學生的幸福感與教師支持、學校歸屬感、自我效能之關係,研究樣本為臺灣共有192所學校的7,243名學生參與調查評估,以統計軟體SPSS 27.0進行差異分析、相關分析、以及中介效果分析等量化統計,研究結果如下:國中學生在幸福感方面生活滿意度屬中上程度,然而生命的意義較低;而在幸福感影響因素方面,國中學生感知教師支持較高,但學校歸屬感與自我效能則較低。在幸福感方面,國中男學生的正向情感顯著較低,而國中女學生的生活滿意度和生命的意義則顯著較低;在幸福感影響因素方面,國中男學生感知教師的支持顯著較低,而國中女學生感知的學校歸屬感和自我效能則顯著較低。私立學校之國中學生幸福感影響因素(教師支持、學校歸屬感、自我效能)均顯著較低;而公立學校之國中學生對生命的意義則顯著較低。國中學生的學校歸屬感與正向的情感有顯著較高的正相關,且自我效能與生命的意義有顯著較高的正相關。國中學生的教師支持對其幸福感構念(生活滿意度、正向的情感、生命的意義)均有顯著的直接效果,其學校歸屬感對其幸福感構念(生活滿意度、正向的情感)均有顯著較高的間接效果,且其自我效能對其幸福感構念(生命的意義)有顯著較高的間接效果。
  • Item
    【退休後的幸福】:退休者生活幸福感發展經驗之敘事研究
    (2022) 操玫萱; Tsao, Mei-Hsuan
    本研究旨在探究退休者於退休生活中發展出生活幸福感的經驗,以及退休生活幸福感內涵。本研究採用敘事研究法,研究者參考文獻資料後依據研究目的與問題設計出半結構式的訪談大綱,邀請四位研究參與者與研究者進行深度訪談。後續將訪談資料以「整體—內容」以及「類別—內容」的分析模式進行分析。本研究的結果如以下幾點:(一)退休者生活幸福感發展經驗與退休適應歷程交織。退休者在退休後會經歷各自退休適應的歷程,重新適應新的生活模式與生活角色。而退休生活幸福感的發展歷程會受到生活中發生的事件而起伏,當退休者面臨生活挑戰、感受到威脅或困境時,幸福感受會降低,反之,若生活中發生對退休者具有美好意義的事件時,退休者感受到的幸福感會增加。(二)退休生活幸福感發展經驗具獨特性與主觀性。退休者們依循過往的生命經驗以及內外在狀態各自發展出獨特的退休生活樣貌,幸福感發展經驗也因此不同,不僅發展經驗不同,退休者對於幸福感內涵的定義也有個別主觀的見解。(三)退休生活幸福感內涵可歸納為六大類別。分別為:「基本生活需求」、「關係連結」、「休閒與學習」、「正向的人格特質」、「內在覺察」、「心靈富足」。在每一類別中又分別包含更加細膩、多元的層次。本研究藉著上述幾點研究結論,探究退休者如何在退休後的適應歷程中發展出各自獨特的幸福感經驗以及幸福感內涵。期能提供在思考或面臨退休生活的讀者以及相關政府單位、助人工作者參考。關鍵詞:退休、退休者、退休適應歷程、幸福感
  • Item
    正念教育課程對高職特教班學生焦慮、生氣、幸福感及正念的效果初探
    (2022) 王麗穎; Wang, Li-Ying
    本研究目的在探討正念教育課程對高職特教班學生在焦慮、生氣、幸福感及正念的效果,以16名高職二年級特教班學生為對象,研究方法採準實驗設計,分為學習組、對照組各8名學生,學習組接受為期8週,每週一次90分鐘的正念教育課程,對照組則按原班課程進行學習。資料分析包括量化與質性資料,量化資料以「貝克兒童及青少年量表第二版中文版之焦慮分量表」、「貝克兒童及青少年量表第二版中文版之生氣分量表」「中國人幸福感量表(極短版)」及「中文版止觀覺察注意量表」為測量工具,收集前測、第四週後測和第八週後測等分數進行分析;另收集每週課程回饋表以了解學生對正念教育課程的接受程度。質性資料收集學生訪談、教師訪談等內容進行分析,用以輔助評估課程效果。研究結果:1. 八週正念教育課程對高職特教班學生未能有焦慮、生氣、幸福感與正念的立即效果。2. 正念教育課程對高職特教班學生具質性部分正向效益:(1)培養覺察與靜心的能力,(2)減壓、放鬆,增加正向態度,(3)提升處理情緒的能力,(4)透過學習正念而貼近自己。3. 高職特教班學生能接受正念教育課程,特別結構化的課程能為學生提供對正念的基本理解和體驗。最後,提出研究相關討論、建議及限制。
  • Item
    教師社會情緒學習課程介入方案──以幼兒教保服務人員為例
    (2022) 謝昀軒; Hsieh, Yun-Hsuan
    本研究旨在透過社會情緒學習課程,增進幼兒教保服務人員的社會情緒能力,進而提升其幸福感及降低情緒勞務。研究對象為大臺北地區之幼兒教保服務人員,共計61人,實驗設計採用「不等組前後測準實驗設計」,課程共進行四週,實驗組在進行課程介入的同時,對照組無進行任何課程介入。研究工具為「主觀幸福感量表」、「情緒勞務量表」,所得資料以二因子混合設計變異數分析(two way-ANOVA)檢驗研究假設。研究結果發現:一、社會情緒學習課程能顯著提升幼兒教保服務人員之心理幸福感、社會幸福感、情緒幸福感。二、社會情緒學習課程對於幼兒教保服務人員之情緒多樣性、情緒表達要求、情緒表層行動無顯著影響。三、社會情緒學習課程能顯著提升幼兒教保服務人員之情緒深層行動。最後本研究依據研究結果,提供教師社會情緒學習課程之相關研究的未來建議方向。
  • Item
    「勇者之旅」小團體方案對國小學童焦慮感、幸福感與生活適應之輔導效果研究
    (2022) 蘇亦寧; Su, Yi-Ning
    本研究有兩個研究目的,研究一目的在檢驗史賓斯兒童焦慮量表(Spence Children’s Anxiety Scale, SCAS)在臺灣樣本中的心理測量特性,以供後續研究及兒童焦慮狀況評估之參考,故研究一以桃園市150~200位國小學童進行SCAS的預試研究。研究二旨探討「勇者之旅」小團體方案對於國小學童的焦慮感、幸福感及生活適應的立即與追蹤的輔導成效,以提供未來研究,以及相關專業人員在教育及輔導方案的參考,故研究二採不等組前後測之準實驗研究設計,以桃園市某國小學童為研究對象,在取得參與者及其法定代理人同意後,隨機分配為實驗組和對照組各8人,而後進行實驗方案。實驗組成員將進行每周一次40分鐘,為期10周的「勇者之旅」小團體方案;對照組同樣進行每周一次40分鐘,為期10周的生涯探索小團體方案。研究二以SCAS、「心理幸福感量表」、「學校生活適應量表」作為研究工具。在實驗操弄前後將對研究參與者進行前測、後測及追蹤後測,所得資料進行統計分析,以檢驗研究參與者在焦慮感、幸福感和生活適應上的變化。此外,本研究以小團體紀錄、小團體成員回饋問卷以及對導師的半結構式訪談等質性資料補充說明實驗方案之實施效果。研究一結果顯示SCAS量表於臺灣學童具穩定信效度,可作為評估兒童焦慮的良好工具。研究二結果顯示實驗組在分離焦慮上具立即輔導效果,且排除前測影響,實驗組在整體焦慮感的立即和追蹤輔導效果皆優於對照組,然本次對於實驗組學童幸福感和學校生活適應雖有一定程度的輔導影響,但尚未達到明顯輔導效果。此外,根據小團體成員回饋問卷和導師訪談,顯示實驗組成員對實驗方案所抱持的正向態度,且實驗方案對學童情緒和人際有正向提升效果。
  • Item
    幸福眼光下的生命意義
    (2022) 潘依萍; Pan, I-Ping
    近年來,生活條件的豐足,使人們將生命的眼光望向幸福與意義的追求。本研究目的為透過高幸福感之中年人的故事敘說深入探索社會文化如何建構生活,幸福與生命意義如何在挫折中轉化與昇華。研究參與者透過立意選取及滾雪球的方式,邀請4名50歲以上具有高幸福感的人士,4名皆為女性。本研究透過半結構式的敘事訪談進行資料搜集,所得資料以敘事研究法分析歸納生命主題及事件。研究結果以四階段模式呈現幸福的生命意義:(1)生活情境下建構的自我:文化教育、社會經濟、手足排行;(2)統整的人我關係:投射認同、個體化與關係經驗;(3)自我靈性的探求:展現真我與展開生命任務;(4)幸福感中的生命意義。從早年經驗到成年,將生命事件連接成幸福曲線,看見早期正向關係經驗的重要,對比個體在生命經歷挫折之際,如何觀照內在小孩、調整自我思維,運用正向力量與創造力,展現生命獨特的風格。最後,針對研究討論提出諮商實務及未來研究之建議。
  • Item
    未婚單身女性幸福感之質性研究
    (2012) 賴珮瑄
    本研究旨在探討未婚單身女性幸福感的來源及相關影響因素,期望藉由研究瞭解未婚單身女性幸福感來源之內涵以及負向事件發生幸福感受到削弱時,有助於提升幸福感的個人資源,藉此認識與瞭解未婚單身女性幸福感之樣貌與現況。本研究一共訪談十五位年齡介於35至50歲的未婚單身女性,並且選擇紮根理論分析方法進行資料的整理與分析。 研究結果發現未婚單身女性幸福感來源包含九項核心主題:(1)工作事業的經營:工作環境或氣氛佳;個人與職業工作的適配性高;工作回饋(工作薪資與成就感、自我效能感);工作中獲得自我提升與成長。(2)休閒生活的參與:個人興趣的投入、意義建構,藉此獲得正向情緒或抒發心情;提供社交動機的滿足,獲得人際互動或享受家庭生活;休閒活動帶來資訊、增進知識,拓展生活體驗;以及休閒獲得身心的休息、放鬆與自在,促進健康。(3)社會關係的互動:在關係的互動與交流中獲得支持與資源;內在愛與被愛的需求獲得滿足;關係中的助人行為,為他人付出獲得滿足以及社我概念。(4)學習或進修生活:知識、技能的學習收穫或能力的成長;個人心理層面的成長與收穫;學習環境或氣氛佳;學習從自身興趣出發,過程即帶來幸福;以及學習進修是邁向自我實現的歷程。(5)與自己的關係:獨處的自由與自在;自我省思與瞭解,接納真實的自己帶來幸福感以及自我照顧(6)單身狀態:單身自由度高,不受拘束;心力和經濟只要關注和照顧自己,壓力負擔輕;且生活社交圈較廣。(7)個人目標的追求;(8)健康需求以及(9)經濟因素。 有助於未婚單身女性減少負向事件對幸福感造成的削弱,而有效提升個人幸福感的相關影響因素包含:(1)心理調適;(2)社會支持與資源;(3)因應行為。 本研究針對上述研究結果進一步進行討論,最後根據研究過程與結果,提出本研究的限制與建議。
  • Item
    不同人口變項大學生之靈性安適、社會興趣及幸福感的差異比較
    (2007) 林彥伶; Yen-Ling Lin
    本研究旨在探討大學生靈性安適、社會興趣及幸福感的關係,本研究以台灣北部(台北縣市、宜蘭縣、桃園縣及新竹市)之大專院校大一至大四之學生為研究對象,所使用的研究工具包括靈性安適量表、社會興趣量表、幸福感量表及基本資料表。量表回收後的資料,以SPSS進行描述性統計、獨立樣本t檢定、單因子變異數分析、Pearson積差相關及多元逐步回歸分析。主要研究結果歸納如下: 一、不同自覺健康狀態、信仰之有無的大學生在靈性安適量表總分上有顯著差異;不同性別、年級及家庭社經地位的大學生在靈性安適量表總分上沒有顯著差異。 二、不同自覺家庭氣氛的大學生在社會興趣量表上之得分有顯著差異;不同性別、年級及出生序的大學生在社會興趣上沒有顯著差異。 三、不同年級、自覺健康狀態、社團、自覺家庭氣氛、從事不同休閒活動及不同家庭社經地位的大學生,在幸福感分量表「知足喜樂」上有顯著差異;不同年級、自覺健康狀態、社團、自覺家庭氣氛的大學生,在幸福感分量表「憂煩無力」上之得分有顯著差異;不同性別的大學生在幸福感分量表「知足喜樂」及「憂煩無力」上之得分沒有顯著差異。 四、大學生在靈性安適分量表「追尋生命意義」之分數對社會興趣總分最具有預測力;大學生社會興趣量表總分對幸福感「知足喜樂」分數最具有預測力。 本研究對上述結果提供建議,以供未來研究及教育輔導參考。
  • Item
    國小資深女性教師幸福感之質性研究
    (2007) 李美蘭; Lee Mei Lan
    國小資深女性教師幸福感之質性研究 中文摘要 本研究的主要目的在探討國小資深女性教師的幸福感來源、幸福感的影響因素,以及其人格特質與幸福感之間的關係,採取質性的研究方式,以立意抽樣的方式選擇十位目前任職於台北縣、市,具有十年以上的教學經驗之國小女性教師作為研究參與者進行訪談。訪談過程中所得的資料以紮根理論的方式加以分析、整理,並歸納出下列的研究結果: 一、國小資深女性教師的幸福感來源可分為「個體的動機與需求」及「個體的 態度與價值」兩大類,包括自尊需求、成就感的滿足、掌控自我與實現理 想、健康需求、個人成長、信仰寄託、和諧的人際關係、休閒參與、金錢 的滿足、活得比別人好、對生活的樂天知命、自主性、生活目標、為他人 付出等,共計十四項幸福感來源。 二、影響國小資深女性教師的幸福感之因素可分為個人背景因素、環境因素及 個人心理因素等三個面向,其中以工作年資與教學經驗、社會支持、工作 的穩定性、親師生的互動關係、生活品質與個人空間等五項因素的影響層 面最為廣泛,半數以上的國小資深女性教師的幸福感皆受到這些因素相當 程度的影響。 三、部份影響國小資深女性教師的幸福感之因素很難直接論斷其好壞與否,有 時得視個體如何詮釋與因應;更重要的是,個人若能積極的面對並做好足 夠的心理調適,往往可以將其轉化為正向的影響因素,進而更能提昇自身 的幸福感。 四、本研究結果發現,正向積極且圓融的處事態度、足夠的愛心與耐心、高度 的親和力、對工作充滿熱忱、樂觀的個性與正向思考、觀念開放,關心並 樂於接受新事物以及創意等人格特質與幸福感之間具有正向的關係,因此 個體若能積極培養這些人格特質,不但對其教學成效與師生關係有正向的 助益,更能有效的增進其內心的幸福感受。 本研究最後針對上述的主題與研究發現加以描述和討論,並就主要的研究結果提出多方面的建議。
  • Item
    父母親幽默風格對子女心理適應之影響─以復原力為中介變項
    (2014) 郭家如; Chia-Ju Kuo
    幽默對於因應個人壓力與促進人際互動中一直扮演重要的角色,近期研究更精緻化地區分出不同的幽默方式,主要以Martin、Puhlik-Doris、Larsen、Gray 和 Weir(2003)的「幽默風格量表」為主,他們以價性(正向與負向)和人我(自我與他人)區分出四種幽默風格:「自我提升型幽默」、「親和型幽默」、「自我貶抑型幽默」、和「攻擊型幽默」。然而,以往國內研究較偏向幽默風格與個人身心適應的關聯,較少探討在不同人際關係中的影響。據此,本研究延伸至家庭關係,探討父母幽默風格對其青少年子女心理適應的影響,以及此影響機制,是否會因不同的幽默風格強化或弱化青少年復原力,進而再影響青少年心理適應。本研究蒐集臺灣七至九年級之青少年研究參與者,共351組對偶樣本。在父母的部分,施測中文版幽默風格量表;在青少年部分,則施測生活滿意度和心理憂鬱量表為心理適應指標以及復原力量表。結果發現:父親的攻擊型幽默與青少年生活滿意度及復原力呈現負相關,並與青少年心理憂鬱呈現正相關。另一方面,父親的自我提升型幽默以及母親的親和型幽默則與青少年生活滿意度及復原力呈現正相關,並與青少年心理憂鬱呈現負相關。此外,青少年復原力與青少年生活滿意度呈現正相關,並與心理憂鬱呈負相關。後續分析發現,父親的攻擊型與自我提升型幽默、以及母親的親和型幽默對於青少年生活滿意度和心理憂鬱的關聯,是透過青少年復原力所中介。該結果顯示出父親使用過多的攻擊型幽默可能會弱化青少年復原力,進而負向影響心理健康;相對的,當父親使用較多的自我提升幽默,或是母親使用較多的親和型幽默,則有助於青少年強化復原力,進而正向影響心理健康。整體而言,本研究延伸幽默風格至家庭關係中,並且發現父親與母親在不同幽默風格對青少年復原力與心理適應的影響特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