運動與休閒學院

Permanent URI for this communityhttp://rportal.lib.ntnu.edu.tw/handle/20.500.12235/6

為配合我國社會變遷與體育發展及本校的轉型與發展,本學院於90年8月正式成立,並將原屬本校教育學院之體育學系(所)、運動競技學系、運動與休閒管理研究所調整成立運動與休閒學院,並於95學年度增設運動科學研究所:為提升本院競爭力於101學年度運動競技學系與運動科學研究所整併為「運動競技學系」,運動與休閒管理研究所與管理學院餐旅管理研究所整併為「運動休閒與餐旅管理研究所」。

News

Browse

Search Results

Now showing 1 - 1 of 1
  • Item
    少棒選手內、外角球打擊動作分析
    (2024) 卡沃兒.沙芙洛; Kawo·Safulo
    背景:打擊表現在棒球賽中扮演著左右勝負的重要因素,為了壓制對方打線,投手通常會投出打者較難有效掌握擊球的內、外角球來應對,而國內相關研究以慣性感測器研究少棒打擊動作技術較為缺乏。目的:本研究盼透過穿戴式裝置 (IMU) 分析少棒選手打擊內、外角球不同球路時,髖部、軀幹以及手部運動學參數,並從中分析打擊動作技術,為教練與選手提供實用參考之價值,有助於球員往後運動生涯的發展。方法:以17位少棒選手參與實驗,分別黏貼六顆IMU於受試者髖部、胸骨、雙手上臂及雙手手腕。每位受試者成功揮擊打擊座上之固定位內、外角球與自由位內、外角球四種位置各5顆,共20顆。所測得之各肢段動作時序及軀幹旋轉角速度峰值,使用SPSS 23.0統計軟體分析,統計檢驗的顯著水準之α值定義為p< .05,以單因子相依樣本變異數分析四種打擊位置與打擊結果間的運動學差異。結果:受試者之各肢段動作時序合加速度峰值及軀幹旋轉角速度峰值平均數 (上背部:F = 1.976,p > .05;下背部:F = 0.808,p > .05) 皆與四種打擊位置之打擊結果呈現無顯著性差異。結論:肢段合加速度峰值及軀幹旋轉角速度峰值皆與四種打擊位置之打擊結果之間無直接或間接的關聯性,建議未來研究可實驗不同層級或階段之選手,以驗證是否有同樣的發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