運動與休閒學院
Permanent URI for this communityhttp://rportal.lib.ntnu.edu.tw/handle/20.500.12235/6
為配合我國社會變遷與體育發展及本校的轉型與發展,本學院於90年8月正式成立,並將原屬本校教育學院之體育學系(所)、運動競技學系、運動與休閒管理研究所調整成立運動與休閒學院,並於95學年度增設運動科學研究所:為提升本院競爭力於101學年度運動競技學系與運動科學研究所整併為「運動競技學系」,運動與休閒管理研究所與管理學院餐旅管理研究所整併為「運動休閒與餐旅管理研究所」。
News
Browse
16 results
Search Results
Item 油壓與傳統阻力訓練器材之動力學分析(2010) 李芸慧; Lee, Yung-Hui阻力訓練是肌力訓練很重要的環節,訓練器材的種類也有很多種,一般常見的是傳統式阻力訓練器材,近期國內也引進油壓式阻力訓練器材,並自行研發油壓缸。目的:旨在深入探討傳統式與油壓式兩種阻力訓練器材在動力學上有何異同,並提供訓練方法上的建議。方法:本研究分兩部分。首先進行油壓缸定量算出在三種油壓缸移動速度下傳統式器材所需的相對重量,接著請受試者進行相同負荷的油壓式與傳統式阻力訓練機,收取操作過程中的肌電與力量值。結果:向心期皆是兩種器材的主要訓練期,經過量化後傳統式的力量值與肌電值皆高於油壓式,但最大力量值與最大出力率卻是油壓式較高。而在離心期的部份,傳統式的力量值與肌電值較高,原因在於阻力源不同使得傳統式會使作用肌產生離心收縮,油壓式則否。結論:未來的油壓式阻力訓練器材可依本研究方法進行定量掌握訓練強度應用在訓練上,而本研究建議油壓式訓練應著重於向心期訓練作用肌;而傳統式除了向心期的訓練,在離心期可將速度降低使作用肌進行離心訓練,因此傳統式較容易產生肌肉痠痛,油壓式則否。此外油壓式還具備了高安全性的特點,更適合肌力較弱的族群,因此建議傳統式較適合青壯年或對傳統式器材較熟悉的使用者。Item 柔道大外割引手兩種不同破勢方法之生物力學分析(2010) 何世傑; Shih-Chieh Ho柔道的大外割動作是國內外選手比賽經常使用的有效得分技術動作之一,且適用於各量級選手。柏崎克彥(2010)認為選手在操作大外割技術時,引手45度破勢時,則有效降低被對手反摔的危險性;但引手90度破勢時,被對手反摔的機率往上提升。故本實驗針對引手45度與90度兩種不同破勢方法之大外割動作攻擊型態,以10台Vicon高速攝影機(200Hz)與Kistler 9281(1000Hz)測力板來擷取大外割動作的運動學和動力學等相關參數,每位受試者分別收取8次資料,取較好的3次資料之平均數作為分析,以SPSS統計軟體進行相依樣本t-test分析(p≦.05),得到以下結論: 一、引手45度破勢在破勢期、取位期、施術期、總動作時間皆快於引手90度破勢,且取位期、總動作時間上有顯著差異,顯示引手45度破勢在動作時間較短,在施術上能佔有優勢。 二、施術者取位期時身體重心最高位置,引手45度破勢重心低於引手90度破勢,且有顯著差異,故可以推論在施展引手45度破勢大外割技術時,因為身體重心位置較低的緣故,可減少被對手反摔的機會。 三、施術者攻擊腳的髖、膝、踝關節最大角速度以引手45度破勢較快,其中髖關節、膝關節兩者皆有顯著差異,表示攻擊腳碰撞對手的速度就越快,比較容易使得對手產生一個向後旋轉摔倒的力量。 四、施術者支撐腳最大地面反作用力,兩種不同引手破勢角度並無顯著差異。Item 國小高年級學童樂樂棒球不同打擊步法之生物力學分析(2011) 江元凱本研究主要目的:探討國小高年級學童樂樂棒球揮擊時,採用平行式、開放式、封閉式三種站位搭配傳統、非傳統、固定三種打擊步法比較打擊動作之差異。希望藉由生物力學分析來瞭解運動學及動力學各參數之差異。方法:以八位代表基隆市參加99學年度全國樂樂棒球錦標賽優秀國小選手為研究對象,平均年齡12.34±0.23歲,平均身高159.17±8.13公分,平均體重54.25±13.37公斤。以VICON MX13+高速數位影像擷取攝影機10台,與兩塊KISTLER 測力板同步收集3D影像及動力學資料。並搭配Casio EX-FH100高速攝影機一台,拍攝球的飛行影像資料。再以NEXUS 1.6動作分析系統,計算不同打擊步法在揮擊時人體的運動學及動力學參數;球的飛行初速則以Kwon 3D軟體來計算。所有參數透過SPSS 19.0版統計套裝軟體計算,並用無母數弗里曼二因子等級變異數分析,比較不同打擊動作之間的差異,顯著水準訂在α= .05。其結果發現,運動學部分:平行式非傳統步法前、後位移最大,有助於身體前後重心速度,增加最快之揮棒速度。傳統步法擊球時右膝內收角度較大、內轉角度較小、左腕伸腕角度較小、右腕伸腕角度要較大,利於揮擊時的最快揮棒速度;固定步法前揮時間長,身體旋轉較大,不利於擊球重心前移及擊球時腕關節伸腕動作。動力學部分:非傳統步法有助於雙腳提升向前之最大力值,增加前揮時的衝量。由於非傳統步法可以擊出相對快的球速、後腳與前腳兩種不同的步法可以擾亂對手、有比較短的前揮擊球時間,因此在比賽時,建議採用非傳統步法配合不同的站位,除了可以提升揮棒速度,增加擊球的效果外,更可讓守備方不易判斷揮擊之時機與方向,以提高上壘的機會。Item 桌球正、反拍拉球動作之生物力學分析(2011) 黃信學; Hsin-Hsueh Huang本研究以6名大專男子甲組桌球選手(年齡21±4.69歲、身高173.5±4.59公分、體重67±5.80公斤、球齡12±4.52年)為對象,分析其桌球正拍與反拍拉球技術的差異,提供對桌球訓練與教學之參考。本實驗使用10部Vicon MX13+ System (250Hz) 紅外線高速攝影機拍攝各動作的3D影像資料、兩部Kistler測力板(1500Hz) 擷取選手的動力學數據和Noraxon無線肌電系統(1500Hz)同步蒐集持拍手的表面肌電訊號,並利用Vicon Nexus 1.52計算3D的運動學及動力學資料及Noraxon軟體計算持拍手上肢肌群的表面肌電振幅。所得數據以無母數魏可遜符號檢定考驗同樣技術時正拍與反拍拉球動作間的差異,再以無母數弗里曼二因子等級變異數分析考驗正拍、反拍之不同柆球技術(拉上旋球、拉下旋球)間的差異情形,並以Excel軟體進行事後比較計算,顯著水準訂為α = .05。從結果發現正拍拉球在回擊球速、揮拍速度、重心速度都比反拍拉球來得快,正拍拉球有較大的揮拍距離及較高的擊球重心高度。在正、反拍不同的擊球技術中,兩者回擊下旋球時都有較低的重心高度以及較大的拍面角度。在地面反作用力方面,揮拍期的前、後方向的衝量與球拍前、後方向的速度達顯著相關。在肌電訊號中我們發現,正拍與反拍拉球於揮拍擊球期,肌群活化達峰值的順序先為近端肌群而後遠端。而來球的旋轉不同並不影響肌肉的作用順序,但回擊的方向不同則會影響肌肉的作用順序。在平均肌電振幅中,正拍拉球在前三角肌、胸大肌、橈側屈腕肌與尺側伸腕肌有較大的振幅,反拍則在後三角肌、肱三頭肌與尺側伸腕肌有較大的振幅。當拉球時,肱二頭肌與肱三頭肌、橈側屈腕肌與尺側伸腕肌,在正拍的擊球期時有明顯的共同收縮現象;而反拍則無共同收縮的現象,因此正、反拍拉球時有不同的肌肉作用模式。Item 不同的垂直跳測驗方法之生物力學分析(2009) 許大偉; Ta-Wei Hsu目的:探討國小學童之「高表現組」與「一般表現組」的垂直跳高實驗中之運動學與動力學參數是否有差異,並探究影響垂直跳高表現之因素為何。方法:本研究以16名國小5年級男童為研究對象,並分為「高表現組」與「一般表現組」二組各8名,以Vicon Motion Capture System MX-13+高速數位影像擷取攝影機(250Hz)、一部Kistler 三維測力板(1250Hz)及觸摸垂直跳高測量板,擷取垂直跳高動作過程中的運動學及動力學參數。將所得結果採用無母數統計方法之曼-惠特尼U考驗(Mann - Whitney U test)來檢測兩組所得的各項參數間是否有差異,並以Pearson積差相關分析相關性及各測驗方法相關矩陣,統計顯著水準定為α=.05。結果:一、在運動學部分:「高表現組」與「一般表現組」之垂直跳高重心增加高度、騰空期重心高度變化量、起跳瞬間垂直速度、起跳前重心最大速度、膝與肩關節的最小角度、髖及肩關節角度最大變化量有顯著差異(p<.05)。二、動力學部分:「高表現組」與「一般表現組」之最大垂直反作用力與衝量皆有顯著差異(p<.05)。三、測量學部分:不同方式的垂直跳高測驗皆有顯著高度相關(p<.05)。Item 男子百公尺起跑與一百一十公尺跨欄起跑之生物力學分析(2007) 吳佳穎; Wu, Chia-Ying摘 要 本研究主要目的在探討大專男子優秀一百一十公尺跨欄選手六位與一百公尺選手五位共十一位選手(身高177.27±4公分,體重為68.46±1.5公斤及年齡21.82±1.5歲),從起跑預備動作、起跑推蹬階段與起跑後第一、二、三步著地為止之生物力學變數上的差異。實驗儀器為一台Redlake(250HZ)高速數位攝影機、安裝於起跑架上之測力計一組來蒐集選手的運動學與動力學資料。運動學參數使用Dempster 的人體肢段參數將人體分成14個肢段19個關節點,以Kwon3D動作分析系統計算二度空間的運動學數據。統計方法是採用獨立樣本無母數Mann-Whitney U test進行考驗,顯著水準訂為α= .05。所獲得結果如下: 一、欄架組反應時間為0.2±0.04秒、前腳推蹬起跑架時間為0.34±0.03秒、後腳為0.18±0.05秒;百公尺組反應時間為0.19±0.03秒、前腳推蹬時間為0.29±0.004秒、後腳為0.15±0.01秒,百公尺選手前腳推蹬時間顯著比百十高欄組要快。 二、欄架組起跑推蹬至第一、二、三步著地重心高度變化皆愈來愈高跨欄組重心高度顯著高於百公尺組。 三、百公尺組重心水平速度高於跨欄組,重心垂直與水平位移則跨欄組高於百公尺組;在步幅部份,起跑第一、二、三步步幅,跨欄組也大於百公尺組。 四、本研究中起跑推蹬最大反作用力與世界級優秀選手明顯不同,由此看 出國內大專短距離選手在後腳推蹬力量仍有相當大的進步空間。Item 2016奧運女子跆拳道得分率與臺灣優秀女子選手前腳勾踢動作分析(2017) 李祥亮; Li, Xiang-Liang跆拳道(Taekwondo)是奧運會的正式比賽項目,同時也為臺灣亞運和奧運的重點奪金項目,勾踢技術是新規則以及電子護具產生後的一項新的得分技術,現被越來越多的選手用於實際比賽中。目的:本研究旨在分析2016年里約奧運女子跆拳道競賽得分統計與臺灣優秀女子選手勾踢技術的動作特徵與差異,及其生物力學參數對踢擊表現之影響,以作為勾踢動作訓練及指導之參考依據。方法:本研究以2016奧運女子49、67公斤級比賽錄影作為得分技術統計並予以分析。以12名臺灣女子跆拳道優秀選手為受試對象(年齡:21.6±3.7歲;身高:171.3±5.8公分;體重:60.6±8.6公斤;訓練年限:11.8±3.7年)。利用兩臺德國制KISTLER 9281(60x40)測力板兩塊(1000HZ),十部VICON高速攝影機(200HZ)和KP&P電子護具,同步收集受試者左右腳、中端上端動作過程中運動學和動力學資料。統計方法主要以SPSS22.0相依樣本二因數變異數分析方式來進行統計,若相互作用未達顯著則進行單純主要效果分析做考驗,相關檢定各運動學和動力學參數對踢擊表現之影響。結果:一、2016奧運女子49、67公斤級選手的得分技術統計,選手勾踢使用率僅次於橫踢、側踢、下劈。二、動作完成時間方面:前腳勾踢中端明顯大於上端,而左右腳之間無明顯差異。三、攻擊高度方面:中端平均高度左腳1.20±0.05m,右腳1.27±0.16m。上端平均高度左腳1.66±0.04m,右腳1.62±0.05m。四、攻擊腳關節角速度方面:左腳勾踢關節活動角度大於右腳,右腳勾踢上端動作時關節活動角度較其他相比最小,在踢擊時膝關節達到最大值所用時間上明顯看出,左腳中端所用時間最短,而其他無明顯差異。五、中端高度小於上端高度,踢擊力量右腳大於左腳。六、前腳左右腳勾踢上端要明顯大於左右腳中端,根據踢擊高度的不同,上端動作踢擊時重心偏向支撐腳,所需要的力量也不同。結論:在現在國際比賽中運用勾踢技術已經成為一種趨勢,隨著規則和護具的改變,技戰術要求,勾踢技術也會成為主流得分技術。Item 籃球不同距離跳投動作之生物力學分析(2005) 許立德; LI-TE HSU本研究目的在探討四種不同距離 ( 2.25m, 4.25m, 6.25m, 8.25m ) 籃球跳投動作運動學和動力學參數上的差異。研究方法是使用二部Redlake高速攝影機(125Hz)及一塊Kistler 9287型測力板(1250Hz)收集大學體育系學生與乙組籃球隊選手在四種距離投籃的運動學與動力學參數資料;以重複量數單因子變異數分析考驗四種距離間力學參數上的差異,並以皮爾遜積差相關檢定相關的顯著性。結果發現:(一)出手速度、上肢關節出手瞬間角速度與最大角速度以及出手瞬間重心速度隨投籃距離增加而增加;(二)出手角度、出手瞬間軀幹傾斜角度及出手點至籃框的水平距離隨投籃距離增加而減小;(三)出手時機隨著投籃距離增加而提早;(四)離地前水平合衝量、水平正向衝量以及最大水平地面反作用力隨投籃距離增加而增加,水平反向衝量則是逐漸減少。由此可知,在不同距離投籃者的投籃特徵皆不相同,且影響命中率的因素也不盡相同。短距離投籃時,投籃者垂直起跳,以高拋射角將球投出;中距離投籃(罰球線),投籃者著重以較小的力量跳躍,維持身體穩定的方式進行投籃;遠距離投籃(三分線),投籃者改以向前跳躍的方式,並利用重心速度來增加出手速度;而超長距離投籃時,投籃者除了有遠距離投籃的特徵外,在出手瞬間還有身體前傾的現象。因此未來教練指導學生投籃時,應瞭解不同距離投籃的動作特徵,並在教學上有所調整,較能達到事半功倍的效果。Item 跆拳道選手單雙足高台垂直跳之生物力學分析(2015) 周宗翰; CHOU, Tsung-Han前言:跆拳道運動中下肢肌力扮演比賽的重要角色,因此慣用腳與非慣用之間的對稱性、肌力、爆發力與跳躍能力往往是影響運動表現的關鍵。本研究目的:藉由蒐集的生物力學參數,探討30公分高台深跳過程慣用腳與非慣用腳之差異。方法:本實驗以台灣師範大學跆拳道選手8名為研究對象,執行單腳以及雙腳雙手叉腰於腰間之高台著地垂直反彈跳 (Drop jump)方式進行實驗,並且使用10部Vicon高速攝影機 (250Hz) 以及兩塊Kistler測力板9281B型 (1000Hz) 蒐集蹬伸起跳期之動力學與運動學資料再以無母數統計方法之無母數魏克遜符號等級檢定分析,顯著差異水準定為α = .05,並以描述統計說明各參數之實驗結果。結果:一、運動學部分:單腳深跳之慣用腳與非慣用腳在作用時間、下蹲期、蹬伸期膝關節角度變化量以及騰空期之髖關節角度變化量,重心最低點膝關節角度、騰空期之時間變化量、騰空期之重心高度變化量以及跳躍高度有達顯著 (p<.05);雙腳深跳之慣用腳與非慣用腳在下蹲期、蹬伸期膝關節與髖關節角度變化量以及重心最低點膝關節與髖關節角度、下蹲期之時間變化量有達顯著 (p<.05) 。 二、動力學部分:單腳與雙腳深跳之慣用腳及非慣用腳在最大地面反作用力以及發力率皆無顯著差異,但是慣用腳皆有大於非慣用腳的趨勢,單腳部分衝量直達顯著差異,雙腳則無。結論:長期的跆拳道訓練會影響選手慣用邊及非慣用邊的肌力表現,未來在進行長時間的跆拳道訓練時可加強非慣用腳之訓練以提升攻擊之全面性。Item 排球攔網落地之生物力學分析(2012/08-2014/07) 黃長福排球運動盛行於世界各地,一場精彩的比賽在於雙方不斷進行進攻與防守的動作,而攔網是防守技巧中的第一道防線,近年來隨著技術與規則的提升與改變,攔網不再只是用於防守的技巧,同時也兼具有主動攻擊的技術。 攔網不僅是起跳及空中的動作重要,落地的動作技巧也十分重要,因為長期從事排球運動需不斷執行跳躍落地的動作,頻繁的落地動作往往會造成人體下肢的傷害,因此,有效的減緩落地造成對身體的衝擊是十分重要的。從過去的研究中得知,女性和男性在落地動作中的策略存在著差異,且女性也有較高的受傷機率。然而,在比賽中大多數在執行攔網動作前都會進行側向的位移,因此本研究透過攔網落地動作的運動學及動力學參數,以探討女性和男性在執行不同方向攔網落地動作上的差異,藉此了解攔網落地動作的重要性。 本研究擬以12名女性及12名男性為研究對象,以十台Vicon紅外線攝影機 (250Hz)及兩塊測力板 (1000Hz)收集不同方向攔網落地之運動學與動力學的資料。動作要求實驗參與者執行原地及向左、向右併步攔網落地的動作,分別收取三次成功的資料,使用Visual 3D動作分析軟體進行運動學及動力學資料的處理,並採用混合設計二因子變異數分析進行處理。預期找出落地動作的差異性,並期望能提供預防落地動作傷害之貢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