運動與休閒學院

Permanent URI for this communityhttp://rportal.lib.ntnu.edu.tw/handle/20.500.12235/6

為配合我國社會變遷與體育發展及本校的轉型與發展,本學院於90年8月正式成立,並將原屬本校教育學院之體育學系(所)、運動競技學系、運動與休閒管理研究所調整成立運動與休閒學院,並於95學年度增設運動科學研究所:為提升本院競爭力於101學年度運動競技學系與運動科學研究所整併為「運動競技學系」,運動與休閒管理研究所與管理學院餐旅管理研究所整併為「運動休閒與餐旅管理研究所」。

News

Browse

Search Results

Now showing 1 - 4 of 4
  • Item
    不同的垂直跳測驗方法之生物力學分析
    (2009) 許大偉; Ta-Wei Hsu
    目的:探討國小學童之「高表現組」與「一般表現組」的垂直跳高實驗中之運動學與動力學參數是否有差異,並探究影響垂直跳高表現之因素為何。方法:本研究以16名國小5年級男童為研究對象,並分為「高表現組」與「一般表現組」二組各8名,以Vicon Motion Capture System MX-13+高速數位影像擷取攝影機(250Hz)、一部Kistler 三維測力板(1250Hz)及觸摸垂直跳高測量板,擷取垂直跳高動作過程中的運動學及動力學參數。將所得結果採用無母數統計方法之曼-惠特尼U考驗(Mann - Whitney U test)來檢測兩組所得的各項參數間是否有差異,並以Pearson積差相關分析相關性及各測驗方法相關矩陣,統計顯著水準定為α=.05。結果:一、在運動學部分:「高表現組」與「一般表現組」之垂直跳高重心增加高度、騰空期重心高度變化量、起跳瞬間垂直速度、起跳前重心最大速度、膝與肩關節的最小角度、髖及肩關節角度最大變化量有顯著差異(p<.05)。二、動力學部分:「高表現組」與「一般表現組」之最大垂直反作用力與衝量皆有顯著差異(p<.05)。三、測量學部分:不同方式的垂直跳高測驗皆有顯著高度相關(p<.05)。
  • Item
    定位投籃與跳投投籃在力學特徵上的比較與分析
    (2010) 楊芳銘; Fung Ming Yang
    目的:比較在4.25m、5.25m二種距離下,定位投籃與跳躍投籃的1.投籃蹬伸時序2、其它運動學參數的差異與相關,並分析此結果的造成原因。方法:使用高速攝影機(250Hz)拍攝10位國三男生在4.25m與5.25m處的定位投籃與跳躍投籃的影像資料,每位置每人各5球,使用Kwon3D軟體分析影片,再使用SPSS 13.0版統計軟體,以二因子重複量數變異數分析與皮爾森積差相關方法比較:1.上下肢各關節的蹬伸動作時序。2.投籃歷時、下蹲歷時、下蹲期膝角位移與角平均速度、舉球期肩角位移與角平均速度、出手期肘角平均速度、出手期腕角平均速度、出手瞬間腕、肘、肩、髖、膝、踝角度等14項變數。3.在4.25m、5.25m二處跳躍投籃,其出手時機與出手跳躍高度2個變數的差異(α=.05)。4.下蹲期膝角位移與角平均速度、舉球期肩角位移與角平均速度、出手期肘角平均速度、出手期腕角平均速度等6個變數的相關。結果:1.投籃蹬伸時序為肩→髖→膝→踝→肘→腕者,發生次數為146次(佔73%),其它則有54次。2.跳躍投籃比定位投籃有較快的下蹲期膝角平均速度(p<.05)、下蹲期歷時(p<.05),與較大的出手髖、膝、踝角度(p<.05)。3.在全資料裡,下蹲期膝角平均速度與舉球肩角位移成正相關(p<.01),而與出手肘角平均速度成負相關(p<.05),而舉球肩角位移和舉球肩角平均速度也各與出手肘角平均速度成負相關(p<.01)。結論:本研究不論是定位投籃或是跳躍投籃其投籃蹬伸時序皆為以肩引導開始,下肢傳向上肢的形式。跳躍投籃比定位投籃,下蹲較快、時間較短,出手瞬間的髖、膝、踝角度也較大。投籃時較快的下蹲,下蹲較深,舉球幅度較大,推肘卻較慢,同樣的,較快的舉球,也導致推肘較慢,二者都可能有上肢省力的效果。
  • Item
    增加離心收縮階段的重量負荷對向心收縮階段爆發力表現的影響
    (2018) 劉俞宣; Liu, Yu-Hsuan
    目的:在進行垂直跳及仰臥推擲時,增加不同的離心收縮負荷,是否能提升隨後向心收縮時的力量、速度與功率峰值的表現;並進一步檢驗最適當的離心收縮負荷是否與參與者的最大肌力/體重之倍數呈相關。方法:以 12名有阻力訓練經驗之健康男性,採用重複量數與平衡次序的實驗設計,讓參與者分別進行不同離心收縮負荷處理之垂直跳與仰臥推擲測驗,藉由掛勾裝置操弄下肢的離心/向心收縮負荷分別為50%/50%、60%/50%、70%/50%、80%/50%向心1RM;上肢的離心/向心收縮負荷為30%/30%、40%/30%、50%/30%、60%/30%向心1RM。參與者分別進行2組2次反覆之垂直跳與仰臥推擲測驗,並以測力板與位移計分析垂直跳與仰臥推擲之力量、速度和功率峰值,藉以評估在離心收縮階段增加重量負荷對向心階段爆發力表現之影響。統計以重複量數單因子變異數分析,考驗在4種不同離心收縮負荷下,垂直跳與仰臥推擲之力量、速度和功率峰值是否有差異;並以皮爾遜積差相關分析,探討最適當離心收縮負荷與參與者最大肌力/體重之倍數的相關性,顯著水準定為p ≤.05。結果:進行垂直跳時,發現當離心/向心收縮負荷為70%/50%向心1RM時,功率峰值 (4070 ± 519瓦特) 顯著大於傳統的離心收縮負荷50%/50%向心1RM (3853 ± 640瓦特; p<.05);進行仰臥推擲時,在4種不同離心收縮負荷下,其力量、速度與功率峰值皆未達顯著差異。此外,最適當的離心收縮負荷無論是與參與者的下肢或上肢最大肌力/體重之倍數皆未達顯著相關。結論:在進行垂直跳時,增加離心收縮時的負荷 (離心/向心收縮負荷為70%/50%向心1RM) 可以進一步提升隨後向心收縮時的功率峰值表現;然而,在進行仰臥推擲時,增加離心收縮時的負荷並不會提升隨後向心收縮時的爆發力表現。儘管,可以透過增加離心收縮負荷來進一步提升垂直跳的爆發力表現,但最適當離心收縮負荷的選擇並不會受到參與者肌力表現的影響。
  • Item
    以得爾慧法建構垂直跳因素評量表
    (中華民國體育學會, 2006-09-01) 黃嘉彬; 卓俊伶; 陳重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