運動與休閒學院
Permanent URI for this communityhttp://rportal.lib.ntnu.edu.tw/handle/20.500.12235/6
為配合我國社會變遷與體育發展及本校的轉型與發展,本學院於90年8月正式成立,並將原屬本校教育學院之體育學系(所)、運動競技學系、運動與休閒管理研究所調整成立運動與休閒學院,並於95學年度增設運動科學研究所:為提升本院競爭力於101學年度運動競技學系與運動科學研究所整併為「運動競技學系」,運動與休閒管理研究所與管理學院餐旅管理研究所整併為「運動休閒與餐旅管理研究所」。
News
Browse
3 results
Search Results
Item 高爾夫球推桿時注意力與心率變異度之關係(2010) 謝采純; Tsia-chun Hsieh前言:這篇研究是觀察運動員動作執行時表現的心率變異度變化與注意力導向之前的關係,就高爾夫球推桿運動來說,所使用的注意力類型是外在(接收場地起伏環境訊息)和窄的(球洞目標)注意力取向,動作執行時心跳減速有助於環境訊息的接收與處理,而心跳加速則與將注意力聚焦於內在狀態有關,說明注意力與心跳率之間生理機制,心率變異度是用來評估自律神經系統活動最佳方法之一,而且,比起心跳減速評估更能減少實驗時誤差,其中,低頻(LF)與交感神經系活化有關,(HF)高頻則與副交感神經系統有關連,而心率變異度愈大其注意力分配及轉移愈適當,以便應付運動表現時心生理、環境等因素變化,提昇運動表現,但是有些學者並不認同此觀點,心率變異度指標代表的自主神經系統意義中,至此雖有大部分研究支持低頻區可視為交感神經活動,而高頻區則為副交感神經系統活動,但對此仍保有很大的爭議,認為交感與副交感關係並沒有如此單一絕對,心率變異度與注意力至今仍未有實證研究確立二者間真正關係,因此,本研究試著實證且找出其真正的機轉。研究方法:17名實驗參與者具高爾夫球運動經驗五年以上者,每人在平圴2.9公尺長的高爾夫球模擬果嶺推桿100次,並以洞口為中心每隔10公分畫一同心圓,從內到外分數為10-1分,前50次為對照情境,後50次為內/外注意力操作情境,觀察其運動表現、心率變異度指標:低頻LF(0.04-0.15hz)、高頻HF(0.04-0.15hz)、低高頻比(LF/HF)二者關係。研究結果:進行獨立樣本t檢定發現外在注意力導引比內在注意力導引有較佳的運動表現;組內注意力情境與對照情境有顯著差異,外在組運動表現達到顯著水準(t=-3.163, p<.05),內在組則趨近顯著水準(t=2.278, p =.052),可知個體經過外在注意力引導後成績高於對照情境,有助於運動表現的提升;內在注意力引導則使運動表現下降,然而,在三個頻率段:低頻(LF)、高頻(HF)、低高頻比(LHF)均未有顯著差異;組內觀察注意力情境與對照(控制)情境時的三個頻率段也沒有發現顯著差異。討論與建議:從本研究結果可以知道,若想要有較好的表現,取決於動作執行前時注意力策略操控,當個體聚焦於外在配置時會比內在注意力有助於運動表現的提升,而且注意力得放置與推桿動作有關且有效的訊息上,它即是影響表現的關鍵所在。動作執行前的自主神經系統的調控機轉仍未被證實,心率變異度研究結果與假說並不符合,難以去解說注意力與自主神經系統的相對關係,也不能全盤否定副交感神經系統與注意力間關係,認為還是會有許多的研究空間,針對結果作出建議與未來研究方向:(1)同時加入外在實驗情境與內在實驗情境與控制組作比較,減少個人差異造成的實驗誤差;(2)利用注意力、運動表現、心率變異度去延伸探討心理技能訓練對運動表現的影響;(3)心率變異度作為訓練指標,針對生物回饋訓練中各種訓練參數之探討,以獲得最佳訓練效果之研究。Item 身體活動課程對注意力缺陷過動症學童注意力影響之研究(2011) 湯億雯; Yi-Wen Tang學習的目的在於主動去探索求知,此時,注意某一事物乃是關鍵,繼而才能開始進行學習。由於注意力缺陷過動症兒童在持續性注意力的程度上明顯較同年齡的一般兒童差,有時還伴隨過動的症狀,因而造成他們產生適應問題。本研究主要目的在探討身體活動課程對注意力缺陷過動症學童注意力之集中度、持續度的影響,以及身體活動課程撤除後注意力的維持程度的影響。研究對象為台中市某私立國小三位注意力缺陷過動症學童。本研究採用單一受試實驗模式(Single-subject research design)中A-B-A倒返設計(A-B-A reversal of withdrawal designs),實驗設計包括基線期、介入期和維持期,並運用參與觀察及文件收集等方式進行資料之蒐集,介入期參與者接受連續十天,每次三十分鐘的中等強度負荷(65%~75%)身體活動。課程依據國小學童之動作能力,設計多元化且具趣味性的身體活動課程。研究工具包括威斯康辛卡片分類測驗(Wisconsin Card Sorting Task, WCST)、注意力不專注行為觀察紀錄表以及訪談大綱。本研究結果顯示,在WCST前後測分數、注意力不專注行為觀察紀錄表,以及從家長和導師的訪談資料當中得知,三位個案在身體活動課程介入後注意力的集中度以及持續度皆有明顯的改善。而在身體活動課程撤除後,注意力之集中度與持續度又有回升的情況。因此,身體活動課程能有效提升注意力缺陷過動症學童注意力之集中度與持續度,且在身體活動課程撤除後,注意力之集中度與持續度並無維持效果。Item 多媒體行動裝置與障礙物型態引致穿越間隙之行動與知覺(2018) 黃嘉笙; Huang, Chia-Sheng穿越環境中的間隙是人類在移動中最常面臨的情境,維持清晰的偵查能力有助於準確知覺穿越間隙的可能性。然而,多媒體行動裝置除了帶來日常生活上的便利性之外,卻可能在不適當的使用情況下影響使用者的動作行為與安全。本研究立基於生態心理學觀點,旨在探討個體操作行動裝置的形式、障礙型態、分心活動、與認知負荷是否影響穿越間隙的知覺與動作表現。本研究招募84名實驗參與者,以隨機方式分派為6組實驗組與1組控制組,實驗組包含:(1)免持式接聽電話、自傳式回憶問題,(2)免持式接聽電話、回應算術問題,(3)手持式接聽電話、自傳式回憶問題,(4)持式接聽電話、回應算術問題,(5)以觸控螢幕傳輸簡訊、自傳式回憶問題,和(6)傳輸簡訊、回應算術問題,共六組。實驗過程中除了控制組之外,參與者皆被要求以指定的操作方式使用智慧型手機,並穿越由人或圓柱體兩種障礙物型態構成的間隙;臨界值會以最小可穿越間隙寬度和參與者肩寬計算獲得,並以三維動作擷取系統蒐集包含行走速度、轉肩角度、與安全限界等運動學參數,最後採用NASA-TLX量表主觀評估實驗工作的負荷。研究發現:一、障礙物型態會影響穿越間隙的環境賦使知覺,以及除了轉肩角度以外,各項穿越行為的指標,行動裝置的操作形式主要影響行走速度與轉肩出現的相對時間;二、穿越間隙的臨界值受操作形式-分心或障礙物型態的影響,通訊內容的認知負荷主要影響轉肩角度與工作負荷指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