運動與休閒學院
Permanent URI for this communityhttp://rportal.lib.ntnu.edu.tw/handle/20.500.12235/6
為配合我國社會變遷與體育發展及本校的轉型與發展,本學院於90年8月正式成立,並將原屬本校教育學院之體育學系(所)、運動競技學系、運動與休閒管理研究所調整成立運動與休閒學院,並於95學年度增設運動科學研究所:為提升本院競爭力於101學年度運動競技學系與運動科學研究所整併為「運動競技學系」,運動與休閒管理研究所與管理學院餐旅管理研究所整併為「運動休閒與餐旅管理研究所」。
News
Browse
3 results
Search Results
Item 拔罐介入對於運動疲勞和肌肉活化電訊號的影響(2024) 康乃爾; Kang, Nai-Erh目的:此篇研究的目的為探討肌肉疲勞後進行拔罐介入對運動表現和肌肉活化程度的影響。方法:本篇研究收錄10位有運動習慣之大專男性,每人將接受定罐組、動罐組和控制組三個組別之介入。受試者半年內若有上肢損傷、拔罐區域有傷口、出血以及無法接受拔罐的副作用等等,皆予以排除。實驗過程使用肌電訊號接收器及一臺測力板測量疲勞前、後以及介入後30分鐘內的肌肉活化變化和彈震式伏地挺身的力量峰值。統計方法選用單因子變異數重複量數分析,呈現運動表現和肌電之活化程度及中位頻率之變化趨勢與差異。結果:在受試者疲勞後使用拔罐的介入,無論是定罐或動罐組在不同時間點,統計上皆未發現顯著差異。不過趨勢上看似有立即的力量恢復效果,並且在post30發現定罐組力量恢復的程度最接近前測值。發力率方面,則是定罐組在介入後就有立即恢復的趨勢,但動罐組post30恢復的程度最大,最接近前測的數值。肌肉活化方面,定罐組PM(胸大肌,Pectoralis Major m.)在post30時有較明顯回升,且回升幅度比靜態組更大。雖然動罐組相較於其他兩組在post0時PM和AD(Anterior Deltoid m.)的活化程度有降低的趨勢,但在整體的活化程度上都較為接近mid的值。結論:定罐與動罐組能夠產生力量以及發力率回升的趨勢有可能來自於拔罐時肌肉活化提升,使得更多運動單元幫助出力。後續實驗可針對肌電活化程度和運動表現之關聯性做更進一步探討,以推斷在固定的實驗方法下,拔罐介入使肌電活化程度增加的現象對於運動後疲勞的恢復是否真的具有正面的影響。Item 有無從事太極拳運動對中老年人下階梯動作型態之比較(中華民國體育學會, 2014-12-01) 張文星; 張耀庭; 黃長福; 張家豪下階梯動作會使步幅受到階梯的限制,同時需注意階梯位置及高度,因此會改變個體原有的動作型態,然而,太極拳運動強調動作較慢的重心轉移,屬於連續性及較低強度的活動,在運動的過程中也有別於其他有氧運動(如:慢跑、騎乘腳踏車、游泳),因此從事太極拳運動是否會改變日常生活動作中的動作型態,值得深入探討。目的:探討從事太極拳運動與健康中老年人於下階梯動作型態之差異。方法:本研究招募16名中老 年人,包含8名太極拳運動組與8名對照組。利用10臺Vicon攝影機(250 Hz)、Kistler 測力板(1000 Hz)和Noraxon無線肌電系統(1500 Hz),同步收集下階梯過程的全身動作、地面反作用力及肌肉活化情形。使用SPSS 20.0進行獨立樣本t考驗,比較兩組間之差異。結果:太極拳組於下階梯之時間較長(p < .05)。制動期過程中,太極拳組於地面反作用力、負荷率及膝關節伸展力矩皆小於對照組(p < .05)。推蹬期過程中,太極拳組髖關節屈曲力矩低於對照組、踝關節蹠屈力矩高於對照組及腓腸肌活化多於對照組(p < .05)。結論:本研究發現太極拳組有助於減緩地面反作用力,降低下階梯過程中受傷的風險。Item 沙灘排球選手與室內排球選手沙地起跳動作之差異(中華民國大專院校體育總會, 2013-03-01) 陳膺成; 林槐庭; 黃長福本研究之主要目的是:一、透過3D運動學的分析,來瞭解沙灘女子排球選手與室內排球選手沙地起跳動作技術的差異。二、透過下肢肌群的肌電訊號分析受試者沙地起跳時,下肢肌群在不同分期的施力方式與差異。以8位女子沙灘選手與8位女子室內選手為研究對象,二部Casio EX-FH20數位攝影機(210 Hz)與一套Noraxon肌電測系統(1,000 Hz)進行同步,擷取二組受試者在沙灘排球場地跨步起跳動作的運動學參數與肌電訊號,以獨立樣本t考驗來分析所得之資料,統計顯著水準定為 .05。本研究之主要結果為:一、「沙灘選手」有較佳的起跳合速度與起跳垂直速度,所以有最大的跳躍高度,和接近垂直的起跳角度。沙灘選手右腳支撐期時間較短,且沙灘選手有較大的下蹲緩衝角度,所以下蹲期的時間在起跳過程中所占的比例最長;而下肢關節活動角度較大,也導致有較長的上升作用期,能有效提升跳躍高度。二、在整個起跳過程中,二組受試者主要肌群的施力順序呈現相似的趨勢,其主要作用肌群施力順序為:右腳支撐期為股直肌與股內側肌;下蹲期為股內側肌與股直肌,但腓腸肌與股二頭肌有逐漸增加的趨勢;上升期為腓腸肌、脛前肌與股二頭肌。本研究結論:沙灘選手的下肢肌群在沙地起跳時可以產生較大的收縮,亦顯示下肢肌群間施力的順序更具協調性。透過本研究的結果,將有助於選手在沙地起跳的技術有所提升,讓沙灘排球選手的起跳能力能夠發揮更大的效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