運動與休閒學院
Permanent URI for this communityhttp://rportal.lib.ntnu.edu.tw/handle/20.500.12235/6
為配合我國社會變遷與體育發展及本校的轉型與發展,本學院於90年8月正式成立,並將原屬本校教育學院之體育學系(所)、運動競技學系、運動與休閒管理研究所調整成立運動與休閒學院,並於95學年度增設運動科學研究所:為提升本院競爭力於101學年度運動競技學系與運動科學研究所整併為「運動競技學系」,運動與休閒管理研究所與管理學院餐旅管理研究所整併為「運動休閒與餐旅管理研究所」。
News
Browse
48 results
Search Results
Item 多面向武術健身運動對熱執行功能之影響:事件相關電位研究(2024) 方仁煜; FANG, Ren-Yu熱執行功能已成為心理學領域的重要研究議題。研究顯示,熱執行功能的發展與情緒失調、風險決策等方面息息相關。近期研究在探討不同健康因子對熱執行功能之影響時,發現到運動類型、社會互動和正念練習等元素對執行功能之潛在效益。本研究目的旨在探討多面向武術健身運動課程和一般武術課程對熱執行功能之影響,同時測量事件關聯電位之N2振幅、正念傾向與多面向體適能,以檢驗其可能帶來的其他效益。本研究招募48位大專院校學生,分派至實驗組 (多面向健身運動課程) 與對照組 (一般武術課程),進行為期12週的介入。多面向健身運動課程相較於一般武術課程,除了武術動作教學外更增加社會互動、多成分體適能與正念練習之元素。結果顯示,在熱執行功能方面,兩組反應時間在後測時有所進步,而準確率則無顯著差異。在N2振幅方面,發現到前測階段,三情境之間中性情境有最大之N2振幅,而相較於前測,中性情境在後測階段表現出更小之振幅。在正念傾向方面,介入後實驗組在覺察和總平均分數增加,後測時兩組則在不評價分數上同時增加。在多面向體適能方面,發現於後測,兩個組別在上肢力量、核心力量和平衡等方面的增加。總結來說,本研究發現到無論是武術或是多面向武術健身運動,對熱執行功能、正念傾向與多面向體適能皆有正向的影響,N2振幅方面則需更進一步探討。Item 不同認知要求運動與抑制控制表現之關係(2022) 李采蓁; Lee, Tsai-chen抑制控制 (inhibitory control) 是重要的執行功能成分,是能控制一個人的注意力,避免與當下作業無關內在或外在的資訊及想法的干擾,而更能有效執行當下的目標事物。研究發現抑制控制與工作表現、心理健康及生活品質有正向關係。根據適應模型理論 (The Adaptive Capacity Model , ACM),指出運動中的認知要求可能會調節身體活動與抑制控制表現之間的關係。持拍運動是一種對認知要求相對高的運動,因為參與者會在瞬息萬變和不可預測的環境中受到挑戰。過去研究發現從事持拍運動習慣 (如:羽球) 會比有氧適能運動習慣 (如:跑步) 有較佳的抑制控制表現。然而,有一些變項會影響抑制控制並未做考量。本研究招募有固定從事持拍類或有氧適能運動習慣且無參與其它運動類型的成人,並且考量身體質量指數、睡眠品質以及憂鬱量表分數在正常範圍以減少相關混淆因子的干擾,來比較不同運動習慣在抑制控制表現之差異。本研究為橫斷性研究設計,招募了有固定參與持拍類與強調有氧適能運動習慣成人共50位 (年齡23.4± 3.6歲)。抑制控制表現以Flanker作業來測量並分析參與者在一致及不一致情境下之校正後反應時間及Flanker 效應。在控制了兩組身體活動量後,結果顯示持拍運動習慣相較於有氧適能運動習慣的人在Flanker作業不一致情境下有較短的校正後反應時間 (持拍運動組:468.36 ± 36.55 ms,有氧適能組:501.16 ±71.54 ms)及較小的校正後反應時間之Flanker 效應 (不一致減去一致情境)。根據本研究結果所得結論,持拍運動組與有氧適能組在抑制控制表現有顯著差異,未來研究可以比較長期介入開放性運動與閉鎖性運動之執行功能差異。Item 國營企業員工身體活動、靜態行為現況與其社會人口學關聯因素-以台電總處為例(2022) 陳淑慧; CHEN, SHU-HUI本研究的目的在探討國營企業員工身體活動、靜態行為現況與其社會人口學關聯因素。本研究為橫斷性研究設計,研究對象為台電公司總管理處的員工,研究工具為國際身體活動量表IPAQ,於2022年2月透過SurveyCake網路問卷進行調查,以獨立樣本t檢定及單因子變異數分析,共回收有效問卷388份。主要研究結果如下:一、 「40(含)-49歲」族群的員工,「乘坐交通工具」的時間最長,然而「以走路當作休閒或運動」的時間卻最短,是最值得投入關注的族群。本研究建議對以上族群應施以衛教課程加強宣導,並落實WHO建議成年人每週從事150-200分鐘的中強度身體活動量;另為該族群進行身體適能運動管理。本研究建議未來的研究對該族群作更進一步的深度訪談。二、 台電總處員工除了60(含)歲以上族群每日靜態時間平均約5.3小時之外,其餘年齡層每日均超過6小時,而靜態時間最長的是29歲(含)以下員工,平均每日約7.8小時。針對台電員工普遍的久坐現象,本研究建議對其加強衛教課程,落實衛福部宣導:久坐傷身,不宜連續超過6小時以上;公司應提供足夠的休息時間,並設定自動提醒休息訊號,打斷員工久坐時間;另引進升降桌或具運動功能的辦公桌,並提供腳踏車以供員工租借,藉此提高員工身體活動量。Item 高齡者功能性體適能與跌倒風險之研究(2020) 黃怡萍; Huang, Yi-Ping臺灣地區在2019年 10 月底正式邁入了「高齡社會」,國內65 歲以上高齡者人口數共計356 萬人,占臺灣總人口15.13%,其中臺北市的高齡人口數共 477,944 人,占臺北市總人口的 18.07%。本研究探討具跌倒高風險與低風險的高齡者,此兩者功能性體適能表現之相關與預測分析,並以功能性體適能之各項檢測數據預測高齡者跌倒之風險。本研究採用調查研究法,總計調查臺北市106年至108年共1176位高齡者之功能性體適能及跌倒風險問卷調查,最後篩選出共665位高齡者為後續分析對象。本研究分別進行獨立樣本t檢定、偏相關分析、線性迴歸分析和多元邏輯斯迴歸等。研究結果顯示,確認跌倒風險問卷與功能性體適能在上肢肌力、下肢肌力、靜態平衡、動態平衡、下肢柔軟度、心肺適能皆有顯著相關,並以多元邏輯斯迴歸計算出兩者之間的勝算比,得知除抓背測驗外,其他功能性體適能項目皆達顯著關係,且高齡者功能性體適能較差者,會有較高的風險機率發生跌倒情況。建議未來可當作跌倒風險診斷上的分析依據,並依此為高齡者分組,進行健康促進課程,以有效改善不同跌倒風險組別高齡者的身體促進、降低跌倒風險。Item 臺北市高齡者自覺健康狀況相關因素之探討(2020) 吳美漪; Wu, Mei-yi我國於2018年正式邁入高齡社會,預計於2026年進入超高齡社會。隨著生育率降低,高齡人口持續增加,經濟勞動人口銳減,導致扶養比提高、勞動力不足,稅收減少的同時卻仍須支出大筆預算,提供高齡人口之醫療照護需求。因此,面對高齡社會,許多國內學者亦積極投入各項有關高齡者身體活動行為及健康相關議題之研究。本研究以臺北市十二行政區域內65歲以上之高齡者為研究對象,以分層隨機抽樣進行電話調查訪問,期許透過代表性都會型城市研究成果,鼓勵高齡者提升進行身體活動行為之意願,讓高齡者能夠擁有健康的身體來延續生命。 研究發現83.1%的臺北市高齡者自覺健康狀況為好,而有65.6%的高齡者每週身體活動時間有超過150分鐘,顯示有過半的臺北市高齡者已養成規律運動的習慣。而教育程度、身體活動量、喝酒及小睡行為皆與自覺健康狀況達顯著相關,研究發現教育程度越高、從事身體活動時間越長之高齡者,自覺健康狀況較好,而有喝酒行為、小睡越多者,自覺健康狀況不好,與過去研究相同,因此過去之研究也適用於探討臺北市高齡者自覺健康狀況相關情形,同樣可供未來政府在進行衛教政策時擬定參考,也可讓後續進行相關研究的學者列為參考依據;而臺北市高齡者可參考本研究結果,提高身體活動量、避免不良行為,藉此維持身體健康。Item 身體活動課程對注意力缺陷過動症學童注意力影響之研究(2011) 湯億雯; Yi-Wen Tang學習的目的在於主動去探索求知,此時,注意某一事物乃是關鍵,繼而才能開始進行學習。由於注意力缺陷過動症兒童在持續性注意力的程度上明顯較同年齡的一般兒童差,有時還伴隨過動的症狀,因而造成他們產生適應問題。本研究主要目的在探討身體活動課程對注意力缺陷過動症學童注意力之集中度、持續度的影響,以及身體活動課程撤除後注意力的維持程度的影響。研究對象為台中市某私立國小三位注意力缺陷過動症學童。本研究採用單一受試實驗模式(Single-subject research design)中A-B-A倒返設計(A-B-A reversal of withdrawal designs),實驗設計包括基線期、介入期和維持期,並運用參與觀察及文件收集等方式進行資料之蒐集,介入期參與者接受連續十天,每次三十分鐘的中等強度負荷(65%~75%)身體活動。課程依據國小學童之動作能力,設計多元化且具趣味性的身體活動課程。研究工具包括威斯康辛卡片分類測驗(Wisconsin Card Sorting Task, WCST)、注意力不專注行為觀察紀錄表以及訪談大綱。本研究結果顯示,在WCST前後測分數、注意力不專注行為觀察紀錄表,以及從家長和導師的訪談資料當中得知,三位個案在身體活動課程介入後注意力的集中度以及持續度皆有明顯的改善。而在身體活動課程撤除後,注意力之集中度與持續度又有回升的情況。因此,身體活動課程能有效提升注意力缺陷過動症學童注意力之集中度與持續度,且在身體活動課程撤除後,注意力之集中度與持續度並無維持效果。Item 高中職學生不同身體活動量與健康體適能 之相關研究(2007) 游智凱; Yu-Chih-Kai本研究主要以宜蘭縣六所公立高中職二年級學生為研究對象,其目的旨在在探討高中職學生身體活動量與健康體適能之現況,進一步探討各變項之差異及相關。總計1,200人為實驗參與者,有效樣本827人。利用國際身體活動量表臺灣中文版之自填短版,將其身體活動量分成費力、中等費力及身體活動不足三組。健康體適能測驗項目為身體質量指數、坐姿體前彎、立定跳遠、一分鐘屈膝仰臥起坐及八百公尺、一千六百公尺跑走等項目。根據實際調查所得之資料,分別以描述統計、t-考驗、單因子變異數分析、皮爾遜森積差相關及雪費檢定法分析之統計方法進行考驗與統計。結果如下: 一、高中職男生在費力身體活動量,達到顯著差異;中等費力身體活動量,未達到顯著差異。 二、高中職女生在費力身體活動量及中等費力身體活動量,皆未達到顯著差異。 三、高中職男生在健康體適能之坐姿體前彎、立定跳遠及一分鐘屈膝仰臥起坐,達到顯著差異。 四、高中職女生在在健康體適能之坐姿體前彎及八百公尺跑走,達到顯著差異。 五、不同身活動活動量高中職男生之健康體適能,皆未達到顯著差異。 六、不同身活動活動量高中職女生之健康體適能,在立定跳遠及一分鐘屈膝仰臥起坐,達到顯著差異。 七、高中職學生身體活動量與健康體適能的相關,費力身體活動量組高中男生在坐姿體前彎及一千六百公尺跑走呈負相關,並達到顯著相關,一分鐘屈膝仰臥起坐呈正相關,並達到顯著相關;高職男生在坐姿體前彎呈負相關,達到顯著相關。在中等費力身體活動量組高中男生一分鐘屈膝仰臥起坐呈正相關,達到顯著相關。高中女生在BMI呈正相關,坐姿體前彎呈負相關,並達到顯著相關。Item 國小學童下課時間身體活動類型與影響因素的年齡與性別差異(2007) 陳門牽國小學童下課時間身體活動類型與影響因素 的年齡與性別差異 日期:2007年6月 研 究 生:陳門牽 指導教授:卓俊伶 摘 要 本研究主要在探討三與五年級國小學童下課時間身體活動類型與影響下課身體活動的因素及其性別差異。參與下課身體活動類型調查對象共183名;參與下課身體活動影響因素問卷調查的研究對象共307名。使用五天下課時間身體活動記錄表,記錄國小學童五天下課身體活動類型,以下課身體活動影響因素問卷,探討影響國小學童下課身體活動的原因。所得資料以描述統計與卡方考驗進行分析,在下課身體活動類型方面的發現如下:(一)全部學童最常參與的下課身體活動類型前五名依序為和同學聊天、坐在座位、追逐遊戲、在操場跑步與訂正錯字或寫功課;(二)女童參與教室與走廊附近輕度身體活動的比例高於男童,男童在戶外空間參與較激烈身體活動的比例高於女童;(三)五年級學童參與教室與走廊附近輕度身體活動的比例高於三年級,三年級學童在戶外空間參與較激烈身體活動的比例高於五年級。在影響因素的發現如下:(一)參與下課身體活動意願較高的男童受負向因素的影響,而降低參與身體活動的比例較女童低,受正向因素的影響而增加身體活動的比例則較高。參與下課身體活動意願較低的女童受負向的因素影響程度較男童高,受正向因素的影響程度則較低;(二)參與下課身體活動意願較高的三年級學童受負向因素的影響,而降低參與身體活動的比例較五年級學童低,受正向因素的影響而增加身體活動的比例則較高。參與下課身體活動意願較低的五年級學童受負向的因素影響程度較三年級學童高,受正向因素的影響程度則較低。 關鍵詞:下課時間、身體活動、年齡差異、性別差異Item 不同樓層的學生在校身體活動量與規律運動習慣調查之研究(2007) 黃智雄; Chih-Hsiung Huang不同樓層的學生在校身體活動量 與規律運動習慣調查之研究 2007年6月 研究生:黃智雄 指導教授:卓俊辰 摘要 本研究主要以桃園縣立南崁高級中學,教室配置於忠孝教學大樓二年級國中學生為研究對象,其目的旨在探討國中生因學校地理環境,所造成學生班級教室在不同樓層的安排與限制,試圖瞭解不同樓層學生身體活動量與規律運動習慣之現況,比較不同樓層(男、女) 學生的身體活動量與規律運動習慣之差異。本研究共有一至四樓國中學生428位為調查對象,所有受試者接受規律運動習慣調查,另每層樓再抽取20位共80位學生配帶計步器以測量其身體活動量。將其所得數據整理,以描述統計、單因子變異數分析、薛費氏法、卡方檢定進行考驗與統計分析。結果如下: (一)不同樓層學生的身體活動量達顯著差異(p<.05),身體活動量隨著樓層的升高而下降。 (二)學生規律運動習慣不會因樓層的關係而有顯著差異(p>.05)。 (三)學生規律運動習慣會因性別達顯著差異(p<.05),男學生規律運動習慣比女學生高。 學生身體活動量會因樓層的不同有顯著差異,而學生規律運動習慣卻不會因樓層的關係有所差異,但在性別變項會有顯著差異。 關鍵詞:不同樓層、身體活動、規律運動Item 青少年身體活動參與和身體自我概念之關聯(2007) 劉建廷; Jan-ting Liu青少年身體活動參與和身體自我概念之關聯 日期: 2007年6月 研 究 生:劉建廷 指導教授:卓俊伶 摘 要 身體活動參與可以提升身體知覺及身體自我概念,在身體活動參與時對自己產生信心,便會持續參與身體活動,並為身體活動所吸引。研究以台中縣 277 名國中學生(平均年齡14.42 ± 0.40歲)為研究參與者,探討青少年身體活動參與和身體自我概念的關聯及兩者間之差異情形。使用「身體活動參與量表」及「身體自我概念量表」為研究工具。所得資料以描述性統計、皮爾遜積差相關及獨立樣本t考驗等統計方法進行分析,發現:(一)身體活動參與程度有顯著的性別差異,男性相較於女性有較高的身體活動參與程度。(二)身體自我概念、外表/狀況的身體自我概念及體能的身體自我概念,有顯著的性別差異存在,男性擁有比女性高的身體自我概念。(三)身體活動參與和身體自我概念、外表/狀況的身體自我概念及體能的身體自我概念的相關性呈顯著正向關係。(四)不同身體活動參與程度青少年的身體自我概念、外表/狀況身體自我概念及體能身體自我概念,有顯著的性別差異存在,高身體活動參與者有較高的身體自我概念。根據結果,本研究的結論是(一)身體活動參與程度有性別差異。(二)身體自我概念有性別差異。(三)身體活動參與程度和身體自我概念有正向關聯性。(四)不同身體活動參與程度青少年的身體自我概念有差異。 關鍵詞:身體活動、身體自我概念、青少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