運動與休閒學院
Permanent URI for this communityhttp://rportal.lib.ntnu.edu.tw/handle/20.500.12235/6
為配合我國社會變遷與體育發展及本校的轉型與發展,本學院於90年8月正式成立,並將原屬本校教育學院之體育學系(所)、運動競技學系、運動與休閒管理研究所調整成立運動與休閒學院,並於95學年度增設運動科學研究所:為提升本院競爭力於101學年度運動競技學系與運動科學研究所整併為「運動競技學系」,運動與休閒管理研究所與管理學院餐旅管理研究所整併為「運動休閒與餐旅管理研究所」。
News
Browse
8 results
Search Results
Item 八週手持重物跳訓練對國中男生立定跳遠之影響(2010) 唐瑞顯; Tang Ray-Hsien前言:立定跳遠是最常用以評估受測者爆發力的指標之ㄧ,本研究依據實驗所得到之資料,討論八週練習前後各主要變項之變異情形,分析影響立定跳遠距離之綜合因素。研究目的:一、探討針對本研究之受試者,多少負荷為最佳負重?二、探討兩個月手持重物跳訓練之後,受試者能否提升立定跳遠距離。三、探討本研究之最佳負重與未負重,其立定跳遠動作之運動生物力學參數有何差異。研究方法:受試者是十五名國中田徑隊男生(身高173.1±6.63cm, 體重59.3±7.95kg),每個人接受未負重立定跳遠,以及五種負重試跳(1kg、2kg、3kg、4kg、5kg)之立定跳遠測驗,選取負重表現最佳的一種,進行為期八週之負重訓練,並於後測時與未負重表現進行比較。本研究利用十部Vicon高紅外線速攝影機(200Hz)同步兩部Kistler測力板(1000Hz)收集受試者之運動生物力學資料,並運用逆向動力學之方式,計算得到下肢各關節之力矩及功率。研究結果:本研究之最佳負重為四公斤,平均約占受試者體重的6.67%;而在前測立定跳遠距離方面,本研究發現負重後顯著提升約8.25 %;後測之負重與未負重,立定跳遠距離皆顯著提升約17.96 %。運動生物力學變項方面,前測負重能增加起跳推蹬期,落地距離以及前後方向最大地面反作用力,但會降低空中飛程、起跳重心垂直速度、起跳落地重心高度差與髖關節力矩與功率。八週訓練之後,起跳重心水平速度、空中飛程、落地距離、起跳落地重心高度差、最大下肢關節角速度、前後方向最大地面反作用力、踝關節矢狀面最大力矩、膝關節矢狀面最大力矩、下肢關節矢狀面最大功率等變項,都顯著提升。結論:本研究發現,經八週手持重物跳練習之後,能顯著增加立定跳遠距離,顯示本研究設計之負重跳練習能有效提升立定跳遠之表現。Item 優秀女子三級跳遠選手動作技術分析(2011) 高玉娟; Yu-Chuan Kao本研究主要目的分析女子三級跳遠選手的技術特徵進行運動學分析,探討各階段的技術特點及目標,為改善女子三級跳遠技術,提升訓練和教學效果的參考依據。以兩部每秒210、300張畫面的攝影機(CASIO),拍攝九十八年全國大專院校運動會公開女子組三級跳遠決賽八位選手為受試者,以14個肢段、21個關節點的人體模型,實施二度空間的影片分析,所獲得的結論為:一、助跑最後階段,步幅大小無明顯變化節奏平穩,助跑速度與成績有高度相關,顯示助跑速度越快,成績越好。二、八名選手中,有五名選手採用第三跳大於第一跳距離的跳躍式技術,三名選手採用第一跳與第三跳距離比例小於2%的平衡式技術。三、單足跳與跨步跳階段之水平速度與成績達高度相關(P<.01),顯示前兩跳垂直速度並不是成績出現差異的因素,而是水平速度的大小是影響成績的成功關鍵。四、三級跳遠過程中,三跳階段的支撐時間呈現持續的增加,顯示水平速度隨著各個階段下降。五、三跳階段的平均著地與起跳之身體軀幹角度偏大(>90°),造成著地之水平距離長;起跳水平距離短,煞車力的增加因而影響整體三跳成績表現。六、三跳階段的平均起跳之膝關節角度偏小(<170°),顯示選手在起跳時未充分蹬伸,顯出膝關節力量不足,容易造成水平速度的損失。Item 以生物力學觀點探討不同跑步著地動作(臺灣運動生物力學學會, 2014-12-01) 陳柏潔; 黃長福跑步效率與跑步可能造成的傷害機轉是大多數跑者及運動員所共同關心的議題。不同的足部著地動作已被證實與跑步效率及下肢傷害有顯著的相關;因此,本研究利用PubMed 及 EBSCO Host 資料庫透過文獻回顧的方式,將1994-2014年研究前足與後足著地跑步策略之運動學、動力學及肌電學的文獻進行分類,探討不同足部著地策略下肢動作機制、關節負荷、跑步效率、肌肉活化情形以及運動傷害機轉等主題,論述相關跑步之研究成果,以剖析不同著地策略下之跑步生物力學動作特徵與差異,並藉此瞭解不同著地策略對跑步效率及下肢傷害之影響,期能透過本研究讓跑者、教練、防護員與臨床復健師對不同著地方式的跑步策略有更深層的瞭解並應用於實際訓練與復健治療。Item 足球射門動作之運動生物力學研究(長榮大學運動競技學系, 2013-06-01) 吳宗樺; 黃長福足球比賽的關鍵在於射門進球,而一支球隊射門質量的優劣,得分機會把握的能力直接影響隊上成績。過去研究顯示,平均每場比賽關鍵的射門機會13.24次,進球數2.22次(進球率17%)。即使是只有守門員一人防守的罰踢,進球率也只有67%-75%。因此,如何在競爭激烈比賽中有效的射門已成為當前足壇的重要議題。過去研究以不同接近角度作踢擊實驗,不論在動作表現或球迷上都有顯著差異,然而卻沒有明確指出最佳的接近角度為何。本篇研究試著回顧過去有關在射門方面運動生物力學的研究,並希望統整過去文獻的結果做為未來在研究上的方向。Item 2003年全國運動會鉛球旋轉式投擲技術運動生物力學分析(中華民國運動教練學會, 2004-08-01) 彭賢德; 彭賢勝; 黃長福Item 壘球風車式投球不同擺臂技術之運動生物力學分析(中華民國體育學會, 2003-09-01) 王令儀; 林德嘉; 黃長福; 杜惠萍Item 鉛球旋轉投擲技術之力學分析(中華民國體育學會, 2004-03-01) 彭賢德; 黃長福Item 不同年齡之男性立定垂直跳躍下肢動作在協調與控制上的差異(中華民國體育學會, 2002-09-01) 王令儀; 林德嘉; 黃長福; 黃國銓