運動與休閒學院

Permanent URI for this communityhttp://rportal.lib.ntnu.edu.tw/handle/20.500.12235/6

為配合我國社會變遷與體育發展及本校的轉型與發展,本學院於90年8月正式成立,並將原屬本校教育學院之體育學系(所)、運動競技學系、運動與休閒管理研究所調整成立運動與休閒學院,並於95學年度增設運動科學研究所:為提升本院競爭力於101學年度運動競技學系與運動科學研究所整併為「運動競技學系」,運動與休閒管理研究所與管理學院餐旅管理研究所整併為「運動休閒與餐旅管理研究所」。

News

Browse

Search Results

Now showing 1 - 3 of 3
  • Item
    不穩定表面核心訓練對於男子競技體操選手運動表現之影響
    (2019) 柯耀雲; Ko, Yao-Yun
    不穩定的表面訓練與核心訓練兩者同樣以刺激神經肌肉、肌腱與骨骼肌肉,並保護關節維持穩定為主要效益,對於平衡能力、力量及運動表現之影響皆有相似之處。由項目特殊性,體操選手對於平衡能力及爆發力的需求更高,而核心肌群為人體維持平衡最重要之肌群,於上肢與下肢皆須依賴核心進行動作穩定及動力鍊傳導,因此是否能透過核心訓練來改善競技體操選手之運動表現值得我們探討。目的:探討利用不穩定表面核心訓練是否具有改善競技體操選手運動表現之效益。方法:將9位競技體操選手,隨機分為抗力球組 (不穩定表面N=4) 及控制組 (穩定表面N=5),進行六週不穩定表面核心訓練,並測量平衡能力、倒立及後空翻之運動表現,以無母數統計法進行比較分析及進步率計算,並利用皮爾森積差相關係數觀察三者間相關性。結果:受試者六週不穩定表面核心訓練後,抗力球組經相依樣本分析,開眼穩定平衡能力達顯著差異 (p< .05),事後比較立即訓練顯著優於前測,六週訓練顯著優於前測與四週階段;進步率於六週與四週比較達顯著進步 (p < .05)。上肢穩定性達顯著差異 (p < .05),事後比較六週訓練皆顯著優於前測、立即與四週階段;進步率於六週與立即比較達顯著進步 (p < .05)。後空翻下肢爆發力抗力球組與控制組獨立樣本未達顯著 (p > .05),進步率兩組於立即階段比較後達顯著退步 (p < .05);相依樣本未達顯著 (p ≧ .05),四週與立即比較達顯著進步 (p < .05)。閉眼不穩定平衡能力與上肢穩定性達顯著中度正相關;上肢穩定性與後空翻下肢爆發力達顯著高度正相關。結論:不穩定表面核心訓練介入後開眼穩定平衡能力與上肢穩定性於六週時效果最佳,而核心能力的提升未顯著改善下肢後空翻爆發力。
  • Item
    太極拳運動對中老年人與老年人立定垂直跳表現之影響
    (2017) 柯柏任; Ko, Bo-Jen
    中老年人與老年人隨著年齡慢慢增加,身體機能也慢慢衰退,研究指出65歲以上的老年人,身體的肌肉量會以每年1~2%的速度流失,因此造成下肢機能的衰退,進而影響到日常功能性動作的完成,也會增加日常生活中跌倒的風險,而跌倒此一因子對老年人來說具有非常大的影響,可能造成長期臥床,更有甚者就此不起。預防勝於治療的觀念慢慢廣為大眾所接受,欲降低老年人生活中功能性的退化,研究指出適度的運動可減緩老年人肌肉退化,而太極拳因結合吐納呼吸、拉筋伸展與可自由調整運動強度的特性,為適合中老年人與老年人的運動。過去研究中老年人與老年人太極拳的相關研究中,較缺乏各關節力矩與功率的相關研究,且立定垂直跳常被用來做為下肢檢測的便利性方法,因此本研究擬採用立定垂直跳動作為研究工具,並利用高速攝影機(Vicon MX13+, Germantown, Oxford, UK, 250Hz),測力板(Kistler 9281, Kistler Instrumente AG, Winterthur, Switzerland, 1000Hz),肌肉電訊號(Noraxon U.S.A. Inc., Arizona, USA, 1500Hz)等儀器收集身體活動資料,經過分析後,所得參數使用二因子變異數分析來進行統計分析(α = .05),如達差異則利用bonferroni法進行事後比較。結果發現年齡會帶來退化的結果,而太極拳族群與健康休閒族群相比有較佳的跳躍能力;下蹲期時太極拳族群有較佳的下肢關節活動度;起跳期時的運動學與動力學參數普遍為太極拳族群優於健康休閒組族群;著地時則為中老年人有較好的表現,太極拳族群則在下肢勁度有較好的表現。依照本研究結果,鼓勵中老年人與老年人可以規畫長期規律的參與太極拳運動,以訓練下肢各肌群力量,期望減緩下肢肌肉因老化所造成的退化,除將影響日常生活功能程度減低外,並希望可降低中老年人與老年人跌倒發生風險。
  • Item
    不同等長收縮時間誘發活化後增能作用對仰臥推擲表現之影響
    (2016) 楊佳琇; Yang, Chia-Hsiu
    目的:探討以不同最大自主等長收縮 (maximal voluntary isometric contraction, MVIC) 時間,誘發活化後增能作用 (postactivation potentiation, PAP) 後,對上肢力量與爆發力表現之影響。方法: 12名男性擲部選手 (年齡,20.8 ± 2.2歲;身高,1.78 ± 0.04公尺;體重,92.2 ± 15.3公斤;仰臥推舉三次最大反覆肌力,110.2 ± 16.2公斤) 自願參與此重複量數且交叉設計之實驗。每位受試者須接受3種不同的實驗處理,包括3組3秒仰臥推舉MVIC處理 (3MVIC) 、3組5秒仰臥推舉MVIC處理 (5MVIC) 與控制處理 (CON) ,每種處理須間隔至少48小時。於實驗處理前 (前測) 與後,受試者須進行3組,每組反覆2次的仰臥推擲 (bench press throw, BPT) 測驗,組間休息4分鐘。本研究以拉線式電位計記錄推擲高度與槓鈴騰空時間,並進一步分析推擲高度,以及速度、力量與功率之平均值與峰值。結果:不論是3MVIC、5MVIC或是CON處理,推擲高度於第4分鐘 (29.87 ± 4.09 cm) 、第8分鐘 (29.44 ± 4.15 cm) 、第12分鐘 (29.30 ± 3.61 cm) 與後測平均值 (29.54 ± 3.87 cm),均顯著低於前測平均值 (30.99 ± 3.81 cm, p< .05) 。不論是3MVIC、5MVIC或是CON處理,功率峰值於第4分鐘 (1036 ± 97 W) 、第8分鐘 (1022 ± 92 W) 與後測平均值 (1032 ± 92 W),皆顯著低於前測平均值 (1068 ± 91 W, p < .05) 。不論是3MVIC、5MVIC或是CON處理,力量峰值於第4分鐘、第8分鐘、第12分鐘以及後測平均值,均與前測平均值並無顯著差異。結論:3MVIC處理與5MVIC處理,可能會誘發肌肉疲勞,因此,可能無法提升訓練良好運動員的上肢爆發力表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