運動與休閒學院
Permanent URI for this communityhttp://rportal.lib.ntnu.edu.tw/handle/20.500.12235/6
為配合我國社會變遷與體育發展及本校的轉型與發展,本學院於90年8月正式成立,並將原屬本校教育學院之體育學系(所)、運動競技學系、運動與休閒管理研究所調整成立運動與休閒學院,並於95學年度增設運動科學研究所:為提升本院競爭力於101學年度運動競技學系與運動科學研究所整併為「運動競技學系」,運動與休閒管理研究所與管理學院餐旅管理研究所整併為「運動休閒與餐旅管理研究所」。
News
Browse
3 results
Search Results
Item 探討線上旅遊評論遊戲化中自我決定理論對科技接受模型與持續使用意願之影響(2024) 賴郁璇; Lai, Yu-Hsuan隨著科技的進步,更多人選擇查閱線上旅遊評論 (Online Travel Reviews, OTRs) 以取得最新的住宿體驗資訊,在旅遊領域,社群媒體更是旅行者獲取線上資訊和分享他們經驗的重要來源。為鼓勵更多人積極參與,OTRs 開始運用遊戲化技術,其中的元素包括積分、徽章、等級。本研究以探討遊戲化元素 (如積分、徽章和等級) 對自我決定理論 (Self-Determination theory, SDT) 中三個構面 (自主性、能力、相關性) 、對科技接受模型 (Technology Acceptance Model, TAM) 以及持續使用意願之間的關聯性。研究目的: (一) 了解遊戲化元素構面對自我決定理論 (自主性、相關性、能力) 之關係。(二) 探討遊戲化後評論平台透過自我決定理論 (自主性、相關性、能力) 對科技接受模型之關係。(三) 科技接受模型對持續使用意願之關係。本研究以過去文獻建構正式問卷,包含7個構面,共31題並經過8位異質性專家驗證內容效度之建議後修正5題。以立意抽樣方式,在2024年3月2日至3月14日在Facebook、Line社群、Threads、Instagram之限時功能進行發放。總回收數426份,有效問卷369份,有效回收率86.6%。本研究以先檢測構面信效度,再以AMOS 26.0檢驗結構、測量模型與中介效果,探討評論平台遊戲化元素藉由自我決定理論影響科技接受模型及持續使用意願之關係。研究發現,遊戲化元素對SDT構面、SDT構面對TAM構面以及TAM對持續使用意願皆有顯著影響。此外,結果顯示若OTR管理者在平台內提供符合消費者期待之遊戲化元素機制將會使使用者滿足個人基本心理需求,提高其對平台的有用及易用認知程度並產生在該評論平台持續使用之意願。Item 規律運動中遊戲化行為模式之研究(2018) 黃孝璋; Huang, Hsiao-Chang遊戲化議題已從實際現象轉變為研究領域的顯學,但目前多數遊戲化研究並非建立於理論基礎,且缺乏以量化資料進行實際驗證,導致遊戲化應有的理論架構和內涵,仍有待系統性的說明。故本研究之目的在於依據文獻解析遊戲化之核心概念,釐清遊戲設計實際產生激勵或驅動個體改變行為的實際原因,結合Fogg行為理論、自我決定論和心因性需求等觀點,並以規律運動作為研究情境,透過問卷調查後採用偏最小平方法進行結構方程模式的分析,藉以建構出一個遊戲化行為模式,作為闡述和預測遊戲機制對於個體內在心理因素 (如需求、動機、能力和行為意圖等) 之激勵作用,同時以人格特質作為外在影響因素,進一步檢視個體特質之差異對整體模式的影響。研究結果顯示遊戲機制扮演觸媒角色,是激勵個體動機和能力的關鍵,遊戲化過程中遊戲機制經由滿足個體的需求藉以強化動機,進而提升其從事遊戲化的行為意圖,並且透過遊戲機制偏好能有效地預測行為意圖。此外,本模式中僅少數假設路徑受到人格特質的差異而影響其關聯性之強度,各組別的模式仍舊具有良好的穩定性和推論性。本研究以心理學觀點作為解釋遊戲化行為的理論支持,縮短遊戲化於理論和實務上差距,更提供了未來各領域進行遊戲化策略時,有效吸引個體參與的做法。Item 高中女子排球選手知覺教練交易領導、轉型領導與選手運動動機之相關研究(2011) 葛晶珮; Ko, Ching-Pei本研究旨在探討高中排球教練交易領導、轉型領導行為及選手運動動機之情形,以參加99學年度排球聯賽高中女子排球選手為研究對象,以問卷調查法進行普查,回收之有效問卷共計508份,根據所得資料以t考驗、單因子變異數分析及典型相關進行資料處理,研究結果發現: 一、高中女子排球選手知覺的教練領導行為程度高低依序為:「例外管理」、「激勵鼓舞」、「智能啟發」、「個別關懷」、「建立願景」、「魅力影響」、「後效酬賞」。 二、高中女子排球選手之運動動機型態高低依序為:「內在動機」、「認同調節」、「內射調節」、「無動機」、「外在調節」。 三、競賽水準較高的選手比競賽水準較低的選手知覺到較多「後效酬賞」、「建立願景」的教練領導行為,以及較高的「無動機」和「外在動機」認知。 四、競賽水準較低的選手比競賽水準較高的選手在知覺到較多「魅力影響」的教練領導行為,以及較高的「內在動機」認知。 五、訓練次數較多的選手比訓練次數較少者知覺到較多「後效酬賞」的教練領導行為,以及較高的「無動機」和「外在動機」認知。 六、訓練次數較少的選手比訓練次數較少者知覺到較多「魅力影響」、「激勵鼓舞」、「啟發才智」的教練領導行為,以及較高的「內在動機」認知。 七、球齡5年以上的選手比不滿3年的選手知覺到較多「後效酬賞」、「建立願景」的教練領導行為,以及較高的「無動機」、「外在調節」、「內射調節」、「認同調節」以及「內在動機」認知。 八、經典型相關分析後,顯示「個別關懷」領導行為與選手「無動機」有典型相關存在,「例外管理」領導行為與選手「外在調節」動機之間有典型相關存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