運動與休閒學院

Permanent URI for this communityhttp://rportal.lib.ntnu.edu.tw/handle/20.500.12235/6

為配合我國社會變遷與體育發展及本校的轉型與發展,本學院於90年8月正式成立,並將原屬本校教育學院之體育學系(所)、運動競技學系、運動與休閒管理研究所調整成立運動與休閒學院,並於95學年度增設運動科學研究所:為提升本院競爭力於101學年度運動競技學系與運動科學研究所整併為「運動競技學系」,運動與休閒管理研究所與管理學院餐旅管理研究所整併為「運動休閒與餐旅管理研究所」。

News

Browse

Search Results

Now showing 1 - 5 of 5
  • Item
    有錢就會幸福嗎? 被動收入與主觀幸福感之關聯性研究
    (2023) 陳潔怡; Chen, Chieh-I
    主觀幸福感不僅是衡量社會進步及人民福祉的指標之一,同時也是衡量個人生活品質的重要基礎,有鑑於國內較少有文章探討被動收入與主觀幸福感之關係,據此,本研究之主要目的為 (1) 探討研究對象被動收入與其主觀幸福感的現況;(2) 探討研究對象個人背景因素與其主觀幸福感之關聯性;(3) 探討研究對象被動收入與其主觀幸福感是否具有關聯性;(4)探討研究對象被動收入高於主動收入與其主觀幸福感之關聯性。本研究於2023年2月至2023年3月間,採立意取樣方式納入共計391位45歲以上臺灣民眾進行分析,並藉由網路問卷調查個人背景因素、被動收入現況,及使用WHO-5幸福指標量表測量主觀幸福感程度。以二元邏輯斯回歸 (binary logistic regression) 分析研究對象被動收入及主觀幸福感之關聯性。主要研究結果如下: (1) 81.6%的研究對象有被動收入,且多數(51.9%)人之被動收入來源為投資股票的配股配息。WHO-5幸福指標量表平均得分為68.50,呈高度幸福感情形;(2) 本研究對象為不同教育程度、居住地區者,其主觀幸福感程度呈顯著差異,而性別、年齡、婚姻及居住狀況、職業、工作總年資等變項則未呈顯著相關;(3)本研究對象為有被動收入者其主觀幸福感整體分數顯著高於無被動收入者,且被動收入來源為投資股票的配股配息者其感到高度幸福感之勝算比為無被動收入來源為投資股票所獲配股配息者的2.03倍;(4) 在控制可能的影響因素下,被動收入高於主動收入者其主觀幸福感則未顯著相關。綜上所述,本研究之發現為擁有被動收入者其主觀幸福感程度高於無被動收入者,且擁有投資股票的配股配息為被動收入來源者有較高的機率感到高度幸福感。建議未來可針對其他新興被動收入來源,分析其與幸福感之間的關係,以及探討影響被動收入與幸福感的潛在中介因子等相關研究驗證。
  • Item
    應用正向心理學於烹飪課程對高中生主觀幸福感之影響-行動研究
    (2022) 吳依潔; WU, YI-CHIEH
    本研究旨在探討烹飪課程導入正向心理之執行成效及對學生主觀幸福感之影響,研究參與者為15位高職三年級觀光科學生,藉由八周的課程活動,每次課程時間100分鐘,透過行動研究法了解課程介入對主觀幸福感的影響與課程實施成效。研究過程中依據現場教學狀況、學生反應與回饋進行課程方案的調整,並以觀察員的紀錄以及研究者的手札、反思、學生的課堂分享、回饋單、半結構式訪談進行資料蒐集,針對所得資料進行分析,獲得研究結果為正向心理學融入烹飪課程之中對於學生正向情緒、正向關係發展與正向主觀經驗有良好效果,唯獨因為介入時間不足在提升生活滿意度效果較不明確,另外學生對於烹飪課程導入正向心理之課程活動有較高的參與感並能享受課程活動。根據上述結果針對課程設計與教學實施規畫進一步提出建議,以供學校、教學現場教師及後續研究做為參考。
  • Item
    高齡者參與虛擬實境運動對幸福感與生活滿意度之影響
    (2021) 楊博軒; Yeung, Pok-Hin
    背景:虛擬實境運動為新一代科技運動工具,且過往已有許多研究發現高齡族群使用虛擬實境產品進行休閒與運動,運動課程可給予高齡者使用,並具備足夠的可行性與安全性。然而,目前相關研究探討高齡者參與虛擬實境運動與心理健康影響之成果則頗為鮮少。方法:本研究招募居住於臺北市地區,且年齡達65歲以上之高齡者 (年齡72.16 ± 4.9歲),研究對象分為兩組,實驗組進行每週2次,每次75-80分鐘,共12週之虛擬實境運動課程,對照組則無進行介入,兩組同樣於前測與後測填寫幸福感與生活滿意度之問卷,瞭解介入後的心理健康效益。結果:經虛擬實境運動課程介入後,實驗組高齡者之幸福感與生活滿意度顯著優於前測,而對照組在生活滿意度構面也有顯著之情形;此外,進一步分析發現整體參與者總體休閒時間身體活動越多,及步行時間越多,可正向預測其幸福感與生活滿意度,但在中高強度身體活動則無相關發現。結論:(一)虛擬實境運動可有效提升高齡者主觀的心理幸福感與生活滿意度狀態,期盼科技運動產品可持續應用於高齡者族群改善心理健康,達到智慧老化之效益。(二)同時建議高齡者亦可從事充足的休閒時間身體活動與步行 (≥150分鐘/週),以維持良好的心理健康狀態。
  • Item
    撞球運動參與者社會支持、流暢體驗與主觀幸福感之研究
    (2014) 郭周蓉; Kuo,Chou-Jung
    本研究旨在探討國中之撞球運動參與者,其社會支持、流暢體驗及主觀幸福感之現況及不同背景變項之國中撞球運動參與者之社會支持、流暢體驗及幸福感之差異、社會支持與流暢體驗之相關程度及社會支持與流暢體驗對主觀幸福感之預測力。以100-101學年度全國中等學校撞球錦標賽參賽國中學校之撞球運動參與者為研究對象,利用問卷調查法,共發出問卷205份,問卷有效回收率100%。將收集之數據以次數分配、描述性統計、t檢定、典型相關分析、多元逐步迴歸分析、單因子變異數分析等統計方法進行分析。所得結果如下: 一、隊友在訓練的過程中最具影響力,目標與技巧的平衡是最能表現出的流暢體驗,主觀幸福感受會因家人支持的感受增加而提升。 二、社會支持中男性撞球運動參與者的知覺高於女性、九年級撞球運動參與者的知覺高於七年級、每周平均練習時間3小時之撞球運動參與者的知覺高於每周平均練習時間1小時之撞球運動參與者、高雄市之撞球運動參與者的知覺高於其他縣市。 三、流暢體驗中男性撞球運動參與者的知覺高於女性、最佳參賽等級為全國賽的撞球運動參與者的知覺高於未參加過比賽的撞球運動參與者、臺北市之撞球運動參與者的知覺高於其他縣市。 四、主觀幸福感中男性撞球運動參與者的知覺高於女性、參加球隊時間1年撞球運動參與者的知覺高於參加球隊時間2年的撞球運動參與者,七年級撞球運動參與者的知覺高於八年級、最佳參賽等級為全國賽的撞球運動參與者的知覺高於參加縣市比賽的撞球運動參與者、屏東縣之撞球運動參與者的知覺高於其他縣市。 五、社會支持及流暢體驗間具有典型相關存在,當社會支持的「家人支持」、「導師支持」、教練支持」愈高,對流暢體驗的「動作與控制感」接受度也愈高。 六、社會支持的「隊友支持」、「教練支持」及流暢體驗的「目標與技巧的平衡」及「動作與控制感」對主觀幸福感的「學習滿意度與正向情緒」有預測力;社會支持的「家人支持」、「教練支持」及「隊友支持」對主觀幸福感的「負向情緒」有預測力;社會支持的「家人支持」對「整體主觀幸福感」有預測力。
  • Item
    休閒羽球參與者運動熱情、2×2成就目標與主觀幸福感關係之研究
    (2016) 丁安陽; Ting, An-Yang
    幸福是我們一生追求的理想和目標;人們可透過運動的參與來提高其個人幸福感,故本研究針對運動熱情及2×2成就目標這兩大指標對主觀幸福感的預測程度進行分析。本研究採立意抽樣以臺灣地區休閒羽球參與者為問卷調查受訪對象,問卷施測區域為臺北市、新北市、桃園市、臺中市、臺南市、高雄市等六都之主要羽球場,發出355份問卷,共獲得有效問卷300份,並採用描述統計、皮爾森積差相關、複迴歸等統計方式,來了解運動熱情及2×2成就目標對受訪者主觀幸福感的影響。我們將參與者熱情分為兩項指標:調和式熱情及強迫式熱情,而2×2成就目標分為四項指標:精熟趨近、精熟逃避、表現趨近及表現逃避。在本研究300筆樣本中男性及女性分別佔71.3%及28.7%,受訪者年齡主要集中在19~30歲、31~40歲及41~50歲,而平均運動年齡為14.07年,在控制受訪者之個人特質(性別、年齡及運動年齡)之下,本研究之迴歸結果發現運動熱情之調和式熱情及2×2成就目標之精熟趨近、精熟逃避及表現趨近,共四項預測變項對主觀幸福感有顯著影響。在運動熱情中,調和式熱情對主觀幸福感有顯著正相關影響。在2×2成就目標中,精熟趨近、表現趨近對主觀幸福感為顯著正相關,可以正向預測主觀幸福感,而精熟逃避對主觀幸福感卻有顯著負相關影響。而該四項有顯著影響的自變數當中,對主觀幸福感的影響最大為調和式熱情,其餘依序為表現趨近、精熟趨近及精熟逃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