運動與休閒學院
Permanent URI for this communityhttp://rportal.lib.ntnu.edu.tw/handle/20.500.12235/6
為配合我國社會變遷與體育發展及本校的轉型與發展,本學院於90年8月正式成立,並將原屬本校教育學院之體育學系(所)、運動競技學系、運動與休閒管理研究所調整成立運動與休閒學院,並於95學年度增設運動科學研究所:為提升本院競爭力於101學年度運動競技學系與運動科學研究所整併為「運動競技學系」,運動與休閒管理研究所與管理學院餐旅管理研究所整併為「運動休閒與餐旅管理研究所」。
News
Browse
5 results
Search Results
Item 雙語體育教學對國中生身體活動量及學習動機之影響(2024) 葉庭妤; Yeh, Ting-Yu背景:因應全球化浪潮,2030雙語政策成為我國近年來在教育方面的重點推展項目,目前各級學校所推行的雙語教學以體育科為主要的發展科目。目的:學校的體育課是能帶給學生身體活動量的場域,學生在課堂裡的學習動機也會影響體育課的學習成效,因此本研究旨在探討以雙語進行體育教學對於學生身體活動量及學習動機之影響。方法:採為期五週的雙語體育教學介入,共計10節課,以同一位教師之兩個班級,分為雙語體育教學組24位學生及一般體育教學組27位學生。研究工具使用三軸加速規 (GT3X+accelerometers) 、ARCS學習動機量表、訪談及觀課日誌。結果:1. 雙語體育教學下,學生的中高強度身體活動量呈漸進上升的趨勢;學習動機的四大構面以引起注意、切身相關的後測平均值高於前測平均值而建立信心、獲得滿足的後測平均值低於前測平均值。2. 在中高強度身體活動量方面,雙語體育教學組與一般體育教學組呈顯著差異,原因來自學生專注度提升、同儕互動頻率增高。3. 在學習動機方面,兩個班級並未達到顯著差異,原因為學生主要受到技能強弱以及運動項目影響,語言並非關鍵要素。建議:未來有意願實施雙語教學的體育教師,能透過多元的鷹架輔助策略、設計符應學生英語程度的雙語課程來促進學生在體育課的中高強度身體活動和學習動機表現。另外,未來研究也可以針對學生之間在雙語教學下的互動變化、情形和頻率以深入探討同儕互動對雙語體育教學學習成效的影響。Item 比較加速度強度指標間在不同運動下之差異(2020) 姜俊瑋; Chiang, Chun-Wei近年來,運動時強度的界定已成為大眾關心的議題,準確的監控強度不只能提升運動表現,也可能降低運動傷害發生之機率。利用加速規計算強度指標的演算法有非常多種,如:Player Load、MAD (Mean Amplitude Deviation)等,以上指標在特定運動對於強度指標間的關係已有研究證實。然而,在指標間的差異與適用運動尚未有統整性的討論。目的:在不同運動下,利用加速規不同方法計算運動強度,比較指標間的差異。方法:招募15位受試者,配戴胸帶式心率帶於胸前與九軸IMU (Naxsen 9X, SIPPLink, Taiwan)放置於左手手腕、軀幹及右腳脛骨。收取羽球操(米字步)、跑步、籃球操(防守動作、投籃、跳耀等)三項運動試驗下的心率與加速度數據,加速度以10Hz低通濾波後,計算Player Load、MAD。以重複量數單因子變異數分析 比較不同強度下心率之差異,再以皮爾森積差相關分析加速度指標與心率間的相關性。結果:羽球試驗中兩項指標皆為放置於手部的加速度與心率有較高的相關性,跑步放置於手部的PL數值與心率有較高的相關性,籃球試驗中,兩種指標在三種放置位置下與心率都有高度的相關。結論:羽球與跑步兩種運動的加速規最佳放置位置為手部,籃球運動則不論部位,兩種指標皆適合使用。本實驗也發現,不管是Player Load或是MAD都需要放置於加速規數據變化較明顯之位置,才能使強度監控上有更準確的數據,未來在監控運動的選擇上,若要使用Player Load或MAD,該運動包含更多樣且動作較大的動作會是較適合之選擇。Item 以穿戴式裝置探討不同專項位置籃球員與訓練情境之運動負荷(2020) 周育晨; CHOU, Yu-Chen前言: 穿戴式裝置常被用來監測籃球員之運動負荷,提供科學數據,避免訓練過量以預防運動傷害發生。然而籃球位置與訓練方式多元,需更進一步探討。目的: 比較不同專項位置籃球運動員在不同訓練情境下外在負荷與內在負荷。方法: 招募19名男性大專甲組籃球員 (12名後場球員、7名前場球員),球員在不同訓練情境 (3對3、5對5) 配戴慣性感測器及心率帶,外在負荷以慣性感測器所測量的數據經過計算轉換成PlayerLoad (PL)與不同動作方向之外在負荷值。內在負荷則透過心率帶擷取平均心跳、最大心跳及利用區段訓練衝量法 ( summated heart rate zone, SHRZ) 進行運算,另比較內外在負荷整合指標 SHRZ:PL。運動負荷各變項以專項位置 (後場、前場) 與訓練情境 (3對3、5對5) 進行混合設計二因子變異數分析統計考驗。結果: 後場組PlayerLoad (PL)顯著大於前場組 (205.1 ± 34.4 AU > 175.29 ± 31.89 AU),垂直方向動作負荷顯著大於前場組 (108.1 ± 18.4AU > 92.4 ± 15.4AU),額狀面動作負荷顯著大於前場組 (162.1 ± 24.7 AU > 140.8 ± 24.7 AU)。平均心跳、最大心跳與SHRZ在專項位置與訓練情境均未達顯著水準。專項位置前場組的SHRZ:PL顯著大於後場組 (0.17 ± 0.07 AU > 0.12 ± 0.03 AU),訓練情境3對3的SHRZ:PL顯著大於5對5 (0.15± 0.06AU > 0.13 ± 0.05 AU)。結論: 後場球員PlayerLoad (PL)、垂直方向、額狀面負荷較前場球員高,顯示不同專項位置的特性。前場球員的SHRZ:PL大於後場球員,3對3 SHRZ:PL大於5對5,提供籃球專項化訓練及訓練情境安排方針。最後,內外在負荷整合指標有利於運動負荷之監測,未來可利用於籃球訓練,讓訓練負荷量的監控能更能符合實際場上的水準。Item 走跑身體加速度與行進速度之關係(2016) 張簡旭芳; Chang Chien, Hsu-Fang前言:國民運動人口數逐年增加,而運動的目的是為了促進健康,因此精準地測得身體活動量就變得很重要。近年來電子產業興盛及穿戴式技術純熟,加速規在準確度、體積與便利性都有大突破,目前已成為大眾記錄身體活動量的必需品。雖然加速規普遍應用在身體活動量計,但加速規的運算方式多樣化,到目前為止尚未有一標準。行進速度為運動強度指標,但身體加速度與行進速度之間的關係到目前為止也尚未明確。故本研究目的在探討(一) 身體加速度與行進速度、心跳儲備率 (HRR%) 之間關係為何。(二) 不同速度走跑,比較身體加速度運算方式何者為佳。方法:招募19名非運動選手的健康男性作為實驗參與者,測試過程中穿戴心率帶及三軸加速規,分別在不同速度下進行走路和跑步的實驗,每個速度各進行3分鐘,中間休息至恢復站立休息心率,每個試驗分別收取穩定心率時的一分鐘資料進行數據分析,加速度經不同運算方式處理後,分別與行進速度、心跳儲備率 (HRR%) 做相關分析。統計使用皮爾森績差相關,比較走路、跑步及整個走跑過程,身體加速度與行進速度、心跳儲備率 (HRR%) 之相關性。結果:在走路、跑步及整個走跑過程中,合加速度峰值與前後軸加速度MAD值皆與行進速度 (r=.829**、.514**、.836**; r=.833**、.637**、.780**)、HRR% (r=.771**、.517**、.856**; r= .837**、.651**、.787**) 呈高度相關。結論:身體合加速度峰值及前後軸加速度MAD值推估走路、跑步及整個走跑過程的運動強度是可行的,此結果可作為未來身體活動量計應用之基礎。Item 不同強度的羽球動作運動量與肢段運動量的相關性(2016) 余謙; Yu, Chien前言: 運動表現的提升需要藉由適當的訓練強度及運動量,若是沒有控制好運動量,容易造成選手過度訓練甚至受傷。近年來漸漸藉由科學儀器監控訓練過程,監控訓練可以給予運動表現變化提供一個科學的解釋,重要的是監控訓練能幫助訓練人員掌控選手的訓練負荷及減少受傷風險、疾病。國內羽球項目的成績表現日益提升,但也因為龐大訓練量導致許多選手身體帶傷訓練、比賽,而加速規是目前最方便且便宜的量測儀器之一,重要的是能夠客觀的提供動作的資訊,但是量測準確度會受到擺放位置而影響,因此越來越多研究探討加速規擺放位置,以及是否能利用加速規推估運動時的運動量並監控訓練減少傷害風險。目的: 比較四肢與軀幹運動時不同加速規訊號演算法推估的運動量,與心率換算出的運動量之間的相關性。方法:招募12名大專男子羽球選手進行實驗,進行四種不同強度的羽球訓練動作,同時量測心率、四肢及軀幹運動時的加速度。將心率帶入Banister’s TRIMP (Training impulse) 公式計算運動量,加速規訊號轉換成MAD (mean amplitude deviation) , Player Load與MPD (mean power deviation) 數值,並比較之間的相關性。結果:在運動開始後的第三分鐘,MAD, Player Load與MPD演算法與TRIMP算出的運動量在慣用手達中度相關,非慣用手、雙腳及腰椎達高度相關。結論:加速規訊號以MAD, Player Load與MPD演算法推估動作運動量是可行的,除了慣用手以外其餘部位皆適合擺放加速規,未來可將本研究應用於選手量化運動量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