運動與休閒學院

Permanent URI for this communityhttp://rportal.lib.ntnu.edu.tw/handle/20.500.12235/6

為配合我國社會變遷與體育發展及本校的轉型與發展,本學院於90年8月正式成立,並將原屬本校教育學院之體育學系(所)、運動競技學系、運動與休閒管理研究所調整成立運動與休閒學院,並於95學年度增設運動科學研究所:為提升本院競爭力於101學年度運動競技學系與運動科學研究所整併為「運動競技學系」,運動與休閒管理研究所與管理學院餐旅管理研究所整併為「運動休閒與餐旅管理研究所」。

News

Browse

Search Results

Now showing 1 - 2 of 2
  • Item
    理解式球類教學法對國中學生巧固球學習效果之研究
    (2006) 呂秀美; LU Hsiu-Mei
    本研究目的是透過理解式球類教學法(TGfU)探討國中學生對巧固球運動之認知、情意、技能與比賽表現的學習效果,並深入瞭解師生對巧固球學習效果的知覺情形。研究對象為北台灣某國中九年級學生,男生19位,女生18位,共37位學生。以理解式球類教學之課程設計,實施12節巧固球教學研究,並配合巧固球認知測驗、體育課情意量表、技能測驗與比賽表現評量(GPAI)。以獨立樣本t考驗、相依樣本t考驗對量化資料進行統計分析;另以半結構性訪談蒐集質性資料,並採用持續比較法進行內容分析。經理解式球類教學法巧固球後,研究結果為:(一)學生的認知、情意、技能、及比賽表現皆有顯著的進步,達顯著差異。(二)不同性別學生的認知、情意、技能、及比賽表現皆有進步,但沒有差異。(三)學生都認為在巧固球學習效果上有明顯的進步,皆持肯定與喜愛的態度,同時也希望理解式球類教學法能廣泛地應用在其他運動項目的教學課程。(四)教師指出使觀念更為清楚,不僅易引起學生的學習動機、興趣及增加成就感外,並透過團隊合作提高了學習效果,同時更可肯定理解式球類教學法值得推廣與應用。根據本研究發現可供體育老師、師資培育機構在體育教學上做參考,並建議未來可建立理解式球類教學法的相關資料庫或網站。
  • Item
    墾荒築基與追尋:一位巧固球教練的生命故事
    (2007) 鄭淑文
    墾荒、築基與追尋:一位巧固球教練的生命故事 研 究 生:鄭淑文 2007年6月共154頁 指導教授:卓俊辰教授 摘要 本文是探究一位在學校任職工友,餘時兼任巧固球隊教練,歷經八年喜怒哀樂悲恐驚的生命故事。研究目的則是探究一位巧固球教練造人、造己的生命歷程及研究者自身生命經驗的重新釐清與省思。本研究透過參與觀察深入田野,深度訪談則引用McAdams所設計的訪談綱要以半結構性的訪談方式蒐集資料。 研究者從對巧固球一無所知而投入球隊的管理,並實際參與巧固球訓練成為選手,研究過程中經歷並發現了四個不同階段的經驗轉換:召喚期、共振期、黑暗期與共享期。在四期轉換經驗的建構下,在論述研究對象生命故事的敘說過程中,研究者反倒投射建立出一條有跡可尋的生命脈絡,尋找到圓現自身的法門。 研究者在研究中將自身當成「研究工具」,透過既是協助者、是訪談者、是觀察者、亦是參與者的角色來透視臺灣當前的體育環境中,巧固球教練歷經多少的起落與跌宕才找到自己與球員生命的出路。研究發現,業務出身的研究對象,風光過、落魄過、聲色犬馬過、困窘交迫過,算是活過了,而且活出來,活出既拼搏又寬闊的生存之道。他開通、好學、隨和、機靈,傳統的忠孝節義面面俱到,社會現實也周旋得恰到好處。凡事舉重若輕,處事游刃有餘;心靈的門戶一邊向著超越國際洞開,另一邊感動與吸納人才並自然而然地將之匯入巧固球人生。 本研究對象的精神值得許多人來瞭解及認識,他的勇氣與奉獻讓許多人的生活態度有所改變,更因此影響其他人有更正面的人生態度。他理應獲得更多的重視與尊敬。 本研究之最終目的乃分享生命經驗予以巧固球界與體育工作者參考,並為非體育系出身的教練樹立一種典範,亦期望提供讀者及體育界相關部門,一些新的視野與省思。 關鍵詞:巧固球、教練、生命故事、敘說