運動與休閒學院

Permanent URI for this communityhttp://rportal.lib.ntnu.edu.tw/handle/20.500.12235/6

為配合我國社會變遷與體育發展及本校的轉型與發展,本學院於90年8月正式成立,並將原屬本校教育學院之體育學系(所)、運動競技學系、運動與休閒管理研究所調整成立運動與休閒學院,並於95學年度增設運動科學研究所:為提升本院競爭力於101學年度運動競技學系與運動科學研究所整併為「運動競技學系」,運動與休閒管理研究所與管理學院餐旅管理研究所整併為「運動休閒與餐旅管理研究所」。

News

Browse

Search Results

Now showing 1 - 10 of 10
  • Item
    女性運動員下肢不對稱對傷害風險之影響
    (2024) 曾品鈞; Tseng, Pin-chun
    目的:本研究目的是透過Y字平衡測試 (YBT) 與單腳落下跳收取回復穩定時間參數 (TTS)、動態姿勢穩定指數 (DPSI) 與反應肌力指數 (RSI),來評估女性運動員下肢不對稱性與在球季中發生下肢傷害的風險。方法:本研究招募50名大專女性運動員,在實驗開始前的半年內沒有嚴重的頭部、下肢傷害及手術經驗,且實驗開始前三個月,沒有受到急性的下肢傷害。於測驗結束後,對所有受試者持續追蹤一個賽季,並紀錄其受傷之情況。於追蹤期後,分為健康組與受傷組,進行兩組之間的分析比較。使用6台Motion analysis紅外線攝影機 (200 Hz)、1塊Kistler測力板 (1000 Hz) 收集生物力學參數。統計方法以獨立樣本t檢定比較健康組與受傷組在YBT、RSI、TTS與DPSI之間的差異,並以相依樣本t檢定比較受傷組健患側之差異 (α=.05)。傷害紀錄與不對稱性的參數進行勝算比 (odds ratio) 與邏輯迴歸 (Logistic Regression) 來檢定預測效果。結果:受傷組雙腳在TTS_V回復穩定時間皆顯著長於健康組 (p<.05);受傷組的非慣用腳RSI顯著高於健康組 (p<.05);受傷組在著地時的膝外翻角度與力矩顯著大於健康組 (p<.05);受傷組的患側腳RSI顯著高於健側腳 (p<.05)。結論: 當RSI在季前達不對稱時,運動員在球季中的受傷風險相較於RSI對稱者增加了9.33倍。因此,RSI可以作為季前傷害預防的重要指標。
  • Item
    體操平衡訓練對大專一般女生下肢穩定性之探討
    (2014) 吳憶琳; WU, YI-LIN
    目的:旨在探討體操平衡訓練對大專一般女生下肢穩定性之影響。方法:由20 名大專一般女生分為實驗組及控制組,實驗組介入維持六週,每週三次的平衡增能課表訓練,控制組則不介入訓練。在訓練前、後分別進行開眼及閉眼單足站立、垂直蹲跳、原地垂直跳轉180°及高台落地等測驗,並以相依樣本t 考驗與獨立樣本t 考驗分別進行考驗比較 (α=.05)。結果:進行為期六週的體操平衡訓練後,實驗組一般女生檢測項目統計結果全部達到顯著性的差異;而控制組經實驗後檢測,僅部份達顯著差異,其餘則未達顯著性差異。結論:研究結果中了解到,平衡能力對下肢穩定性的表現有某程度的影響。利用為期六週,每週三次的體操平衡訓練介入,對大專一般女生下肢穩定性動作表現達顯著性的進步。
  • Item
    酒精對老年人平衡能力、反應時間及下肢肌力之影響
    (2005) 王思淵
    本研究主要目的在探討老年人攝取酒精飲料對平衡能力、反應時間及下肢肌力等功能的影響。以15位六十五歲以上,平常無飲酒或輕度飲酒習慣的男性老年人為受試對象,其平均年齡、身高、體重,分別為77.9±8.4歲、167.1±7.0公分、67.9±11.8公斤。初步研究以呼氣酒測器測出酒精濃度值介於0.047-0.238毫克/公升之間,是用來決定受試者每公斤體重適當的飲酒量。喝酒前後受試者接受下列五項測驗:1,閉眼單足站立;2,靜態伸展;3,8呎起立-走;4,反應時間;5,30秒坐椅站立測驗;後測於前測後一天,每位受試者攝取每公斤體重2.5毫升酒精濃度為10.5﹪的紅酒,三十分鐘後實施與前測相同的測驗。所得資料以相依t考驗比較處理,結果如下:1, 前測閉眼單足站立(2.5±1.3秒)成績顯著優於(p<.05)後測(1.1±0.26秒);2,靜態伸展測驗前測(34.9±6.707公分)成績顯著優於(p<.05)後測(32.3±7.334公分);3,8呎起立-走測驗前測成績(7.6±2.554秒)顯著優於(p<.05)後測(8.5±3.755秒);4,反應時間測驗前測(0.911±0.283秒)與後測(0.894±0.371秒)成績未達顯著差異;5,30秒坐椅站立測驗前測(12.3±3.97次)與後測(12.1±3.07次)成績未達顯著差異。結論:老年人攝取酒精後靜態平衡能力、動態平衡能力與敏捷性明顯降低。
  • Item
    有無規律運動男性老年人平衡能力與步態之比較研究
    (2010) 張佳佳; Chia-Chia Chang
    目的:比較有無規律運動男性老年人平衡能力與步態之差異,並探討平衡能力與步態之關聯性。方法:本研究招募60位65-75歲男性老年人,分成規律運動組30人與無規律運動組30人,分別接受平衡能力與走路步態之測驗,平衡能力以測力板測量開眼雙腳站立、閉眼雙腳站立、開眼單腳站立與閉眼單腳站立四項測驗;步態則以智慧型能量消耗與活動紀錄器 (Intelligent Device for Energy Expenditure and Activity, IDEEA)監測100公尺正常速度與最快速度走步態參數之表現。統計方法以獨立樣本t-test考驗兩組於平衡能力與步態間之差異,並以皮爾森相關係數分析平衡能力與步態的相關性,顯著水準為α< .05。結果:規律運動組四項平衡能力測驗的壓力中心 (COP) 軌跡移動總距離均顯著小於無規律運動組 (p < .05);步態方面,兩組於正常速度走步態參數皆無顯著差異 (p > .05),而在最快速度走方面,兩組於完成時間、雙腳支撐期、站立期百分比與雙腳支撐期百分比達顯著差異 (p < .05)之外,其他步態參數皆無顯著差異 (p > .05);平衡能力與步態間,無論正常速度或最快速度走與平衡能力方面均無顯著相關 (p > .05)。結論:本研究結果指出規律運動有助於老年男性之平衡和步態表現;同時,老年男性之平衡能力與行走100公尺的步態表現並無相關性。
  • Item
    太極拳訓練對高中男生健康體適能
    (2006) 蔡麗華; Li-Hua Tsai
    太極拳訓練對高中男生健康體適能與平衡能力之影響 2006年6月 研 究 生:蔡麗華 指導教授:林正常 摘 要 本研究主要在探討八週太極拳訓練課程對於高中男生健康體適能與平衡能力之影響。受試對象以台北縣立三民高中60名男生分為兩組,訓練組於體育課時間接受太極拳訓練,對照組則接受一般體育課程訓練。所有受試者均需事前接受健康體適能與平衡能力:BMI、坐姿體前彎、立定跳遠、仰臥起坐、1600公尺跑步、動態平衡及靜態平衡等七個檢測項目,並於八週不同運動訓練課程介入後,再接受事後檢測。研究所得資料以混合設計二因子變異數分析,顯著差異設定為α=.05。研究結果發現:一、比較訓練組經八週太極拳訓練後健康體適能與平衡能力之差異,在七個檢測項目中除BMI未達顯著差異外,其他檢測項目:坐姿體前彎、立定跳遠、仰臥起坐、1600公尺跑步、動態平衡及靜態平衡,均達顯著效果(P<.05)。二、比較訓練後兩組健康體適能與平衡能力健康之差異,在所有檢測項目中除BMI未達顯著差異外,其他六個檢測項目均達顯著差異(P<.05),訓練組明顯優於對照組。結論:太極拳訓練對高中男生健康體適能與平衡能力之提昇,有顯著效果,其中柔軟度、下肢爆發力、心肺適能及平衡能力的提昇又優於學校安排之一般體育課程組。 關鍵詞:太極拳、健康體適能、平衡能力
  • Item
    十週元極舞運動介入對中老年女性下肢肌力與平衡能力之影響
    (2006) 吳芳成; Fang-Chen Wu
    本研究主要在探討十週元極舞運動介入對中老年女性下肢肌力與平衡能力的影響。研究對象為宜蘭市20位55歲至64歲無規律運動習慣之中老年女性,其中10名為元極舞運動介入(每週從事元極舞運動五次、每次運動60分鐘)之實驗組,另10名則為無規律運動之控制組。受試者分別於實驗前、第五週及第十週進行:開、閉眼單足立測驗、功能性伸展測驗、八呎起立-走測驗、20秒反覆橫向跨步、30秒坐椅站立等測驗。所有資料以混和設計二因子變異數進行分析考驗,而本研究之顯著水準訂為α= .05。結果發現: 1. 運動組在30秒坐椅站立次數、8呎起立走測驗成績、20秒反覆橫向跨步測驗成績上皆明顯優於控制組(分別為22.80±3.91次 VS 16.90±2.28次、4.13±0.54秒 VS 5.24±1.38秒、26.70±3.16次 VS 19.30±5.01次;p< .05)。 2. 不同運動組別在開眼單足立、閉眼單足立及功能性前伸測驗等項目並沒有顯著差異。但運動組的T2與T3時開眼單足立測驗成績(分別為95.06±67.46與114.64±95.58秒)、閉眼單足立測驗成績(分別為7.18±4.13與10.69±8.65秒)都明顯優於T1(分別為85.44±66.84與4.58±1.44秒p< .05)。   由於元極舞運動介入能有效改善中老年人女性的下肢肌力與動態平衡能力,將能減少其跌倒發生機率,增進生命品質,因此是值得中老年人女性從事的一項運動。 關鍵詞:運動介入、元極舞、平衡能力、下肢肌力
  • Item
    智障者下階梯動作特徵之研究
    (2006) 曾志明; Tseng chih ming
    國 立 台 灣 師 範 大 學 體 育 學 系 碩 士 論 文 智障者下階梯動作特徵研究 摘要 本研究的目的是:一、描述智障者下階梯之動作特徵;二、探討智障者下階梯之動作特徵與其平衡能力的相關;三、探討智障者下階梯之動作特徵與其下肢肌力的相關;四、探討不同障礙程度智障者下階梯之動作特徵之差異。 研究以就讀於國立桃園啟智學校高職部,可以獨立行走,並無肢體或視聽力、情緒障礙之智障學生為對象。經篩選出符合可以獨立行走,並無肢體、視力、或情緒障礙之智障學生187名,平均年齡17.3±1.09歲。動態平衡以八呎起立走為測驗項目,靜態平衡以閉眼單腳站立為測驗項目,下肢肌力以三十秒椅站立為測驗項目。並以經專家效度檢定之「智障者下階梯動作特徵檢查表」對智障者下階梯動作特徵進行評分。結果發現: 1. 智障程度越重者,其下階梯的動作特徵越趨於雙手不自然抬高、僵硬,身體向前傾,下階速度減緩並較多採用兩腳一階的策略下階梯。 2. 除身體傾斜程度與靜態平衡能力無相關外,全體受試者之手部動作、下階步伐、下階步數、下階速度(秒數)與其靜態平衡、動態平衡能力均有明顯相關(p<.o1)。 3. 全體受試者之手部動作、下階步伐、下階步數、下階速度(秒數)、及身體傾斜程度與下肢肌力均有相關。 4. 在智障者下階梯動作特徵上,中度障礙與重度以上障礙在手部動作、身體姿勢、下階速度、下階步數及下階步伐表現均有顯著差異(p<.01)。 關鍵詞:下階梯動作特徵、平衡能力、下肢肌力
  • Item
    元極舞運動對老年人下肢肌力及平衡能力之影響
    (2005) 簡世煜; ACHILLES
    中文摘要 老年人跌倒對身體功能多有明顯的損傷,嚴重影響生活品質。缺乏肌力與失去平衡是老年人發生跌倒的主要原因,適當的運動可以有效的幫助老年人減緩肌力流失和改善平衡能力,進而降低發生跌倒的風險。在台灣地區,從事元極舞運動的老年人口眾多。本研究除了分析元極舞動作內容,主要目的在於進一步探討1.元極舞運動對老年人下肢肌力及平衡能力之影響;2.不同元極舞舞齡在平衡能力及下肢肌力之差異。 本研究以台灣宜蘭地區65-74歲從事元極舞運動(n=25;平均年齡68.5+2.8歲),無規律運動習慣(n=18;平均年齡69.7+3.7歲)的老年人為實驗參與者。元極舞運動者均學會元極舞共10集動作,包括6位舞齡3-5年、9位舞齡5-8年以及10位舞齡8年以上的老年女性。主要測驗項目包括:下肢肌力(30秒坐站)、靜態平衡(Catsys2000測力板開眼單足站立)及動態平衡(Catsys2000測力板+Reebok動態訓練板雙足站立)。將測驗所得資料以獨立樣本t考驗及單因子變異數分析進行統計分析處理。 研究結果顯示,元極舞運動組在下肢肌力及平衡能力皆顯著優於無規律運動組。非慣用腳單足站立的各項平衡擺動參數皆達顯差異(p<.05),這與元極舞下肢動作時間的特性有關。兩組動態、靜態平衡能力的差異在平衡擺動面積皆達顯差異(p<.05),這與元極舞下肢動作空間的特性有關。在不同元極舞舞齡方面,除了下肢肌力項目8年以上組明顯優於3-5年組及5-8年組,其他項目則無顯著差異。三組不同舞齡的實驗參與者都是長期並且規律地參與運動。因此研究推論,長期從事元極舞運動有助於老年人平衡能力與下肢肌力的維持。 關鍵詞:元極舞、平衡能力、下肢肌力
  • Item
    智障者上階梯動作特徵研究
    (2006) 林大衛; Lin, Ta-Wei
    本研究的目的是:一、描述智障者上階梯之動作特徵;二、探討智障者上階梯之動作特徵與其平衡能力的相關;三、探討智障者上階梯之動作特徵與其下肢肌力的相關;四、探討不同障礙程度智障者上階梯之動作特徵之差異。 研究以就讀於國立桃園啟智學校高職部,可以獨立行走,並無肢體或視聽力、情緒障礙之智障學生為對象。經篩選出符合可以獨立行走,並無肢體、視力、或情緒障礙之智障學生187名,平均年齡17.3±1.09歲。動態平衡以八呎起立走為測驗項目,靜態平衡以閉眼單腳站立為測驗項目,下肢肌力以三十秒椅站立為測驗項目。並以經專家效度檢定之「智障者上階梯動作特徵檢查表」對智障者上階梯動作特徵進行評分。 結果發現:1. 智障程度越重者,其上階梯的動作特徵越趨於雙手不自然抬高、僵硬,身體向前傾,上階速度減緩。2.智障者在上階梯之手部動作、身體傾斜程度、及上階速度與其平衡能力相關(p<.o1)。3. 智障者在上階梯之手部動作、身體傾斜程度、及上階速度與其下肢肌力相關(p<.o1)。4.智障者手部動作、身體傾斜程度、及上階速度項目於不同障礙程度間達顯著差異(p<.o1)。重度智障者下肢肌力、平衡能力明顯差於中度智障者,造成重度智障者在上階梯之手部動作、身體姿勢、上階速度表現亦明顯不如中度智障者,這和手部動作、身體姿勢、上階速度與下肢肌力、平衡能力明顯相關之結果相符。 關鍵詞:上階梯動作特徵、平衡能力、下肢肌力
  • Item
    水中有氧運動的介入對老年女性平衡能力及下肢肌力之影響
    (2006) 張哲榕
    面對全球高齡化的來臨,老年人的健康促進是值得重視的課題。老年人的跌倒是嚴重的身體功能之退化,尤其是在平衡能力及下肢肌力的部份。許多研究顯示,適度之陸上運動訓練能增進平衡能力及下肢肌力,且水中運動的種種特性適合老年人進行運動。是否水中有氧運動的介入對老年人平衡能力及下肢肌力有所影響是本研究欲探討之課題。 本實驗之受試者為33位年齡高於65歲之老年女性(平均年齡為68.9± 3.9歲,平均身高153.3± 4.7公分,平均體重58.9± 7.5公斤,平均安靜血壓值:收縮壓131.7 ± 20.9mmHg、舒張壓75.2± 11.3 mmHg,平均安靜心跳率76.7 ±10.2次)。於2005年3月7日至5月13日完成10週、每週3次、每次60分鐘及目標心跳率達到最大心跳率之65%至80%之水中有氧運動課程。 所有受試者在水中有氧運動課程介入之前後,各接受平衡能力及下肢肌力檢測,包括:(1)靜態平衡:閉眼單足立測驗及開眼單足立於Castsys2000平衡能力測試儀器; (2)動態平衡:8呎起立-走測驗;(3)下肢肌力:垂直跳及30秒坐站測驗。所得資料以描述性統計及成對樣本t考驗進行統計分析。 研究結果發現,受試者接受10週的水中有氧運動課程後,在閉眼單足立、開眼單足立於Castsys2000平衡能力測試儀器、8呎起立-走測驗、垂直跳及30秒坐站測驗之成績皆明顯優於運動介入前,達到統計上顯著差異。 水中有氧運動在增進老年女性平衡能力及下肢肌力上都有相當好的運動效果,可建議老年人從事類似相關的水中運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