運動與休閒學院

Permanent URI for this communityhttp://rportal.lib.ntnu.edu.tw/handle/20.500.12235/6

為配合我國社會變遷與體育發展及本校的轉型與發展,本學院於90年8月正式成立,並將原屬本校教育學院之體育學系(所)、運動競技學系、運動與休閒管理研究所調整成立運動與休閒學院,並於95學年度增設運動科學研究所:為提升本院競爭力於101學年度運動競技學系與運動科學研究所整併為「運動競技學系」,運動與休閒管理研究所與管理學院餐旅管理研究所整併為「運動休閒與餐旅管理研究所」。

News

Browse

Search Results

Now showing 1 - 6 of 6
  • Item
    自我效能水準對高爾夫推桿注意力及表現的影響
    (2020) 高呈瑋; Kao, Cheng-Wei
    自我效能是影響運動表現的重要心理要素,過去研究發現自我效能高低會影響動作執行的注意力投入,高自我效能的選手,透過發揮更多目標導向的心理效應來促進注意力控制和表現,而擁有低自我效能的選手,會讓注意力轉移到非目標導向的事物上而影響動作執行。過去研究也發現注意力影響動作執行時的腦波指標中,前額葉theta 波是腦波研究廣泛探討的指標之一。根據神經生理學的證據,前額葉theta波起源於前扣帶迴皮質區或者是前額皮質與扣帶迴的相互活化產生,過去研究也發現前額葉theta 波是探討持續性注意力的有效指標。然而,過去針對自我效能影響專注力的腦波活動較無研究探討,因此本研究目的在於探討高爾夫球推桿準備時自我效能水準的高低,在前額葉theta 波功率有何差異。本研究採用組內設計,招募了27名業餘高爾夫球選手,在收集腦波同時進行了60次推桿。在每次推桿之前通過單一向度自我效能量表 (0-10) 測量自我效能分數,高於平均分數的試作歸類為高自我效能,低於平均分數者則歸類為低自我效能。根據相依樣本t檢定分析後,發現個人高自我效能比起低自我效能有更好的推桿進洞率 (0.54 ± 0.18 v.s 0.49 ± 0.19),以及更高的前額葉theta波功率 (1.51 ± 0.75 vs 1.40 ± 0.68)。根據結果,在選手身上,較高的自我效能可能使選手產生更好的目標導向 (由上至下; Top-down) 的持續性注意力(更高的前額葉theta波功率)及表現,此發現也支持Bandura的自我效能理論。
  • Item
    競技疊杯運動對國中自閉症學生注意力與專注學習表現影響之研究
    (2018) 張譽瓊; Chang, Yu-Chiung
    本研究旨在探討競技疊杯運動對國中自閉症學生注意力與專注學習表現之影響,研究方法採單一個案研究法之跨受試多基線設計,研究對象為3位安置國中集中式特教班,經導師推薦注意力方面相較於班上自閉症同儕明顯較弱的自閉症學生,透過競技疊杯運動的介入,經由「多向度注意力測驗」測得競技疊杯運動對本研究對象注意力表現,並以「專注行為觀察記錄表」取得疊杯運動介入後的國文課專注行為出現率,建立3名研究對象各階段專注學習表現曲線圖,此外,以自編之「教師版社會效度調查問卷」分析社會效度。依據研究結果分析得以下結論: 一、競技疊杯運動能提升國中自閉症學生的注意力表現,尤其是在選擇性注意力及持續性注意力這兩方面的能力,然而並未有其他控制組可做對照,因此缺乏證實競技疊杯運動與國中自閉症學生的注意力表現有直接相關。 二、競技疊杯運動對改善國中自閉症學生的專注學習表現無顯著影響且不具有社會效度,但就質性觀察分析,競技疊杯運動仍具有正向的影響。
  • Item
    SMR神經回饋訓練對高爾夫推桿表現之影響
    (2012) 鄭名揚; Ming-Yang Cheng
    目的:本研究目的為探討SMR (Sensorimotor rhythm) 腦波神經回饋訓練是否對於高爾夫球推桿表現、推桿前皮質活動以及心理感受具有促進的效果。SMR為感覺動作區12-15Hz 之頻率,先前研究顯示較高的SMR功率與較佳的動作準備與注意力表現有關,因此,本研究欲探討是否能藉由SMR神經回饋訓練增加高爾夫推桿前之SMR功率,進而促進推桿表現。方法:SMR神經回饋訓練組以及假回饋組各包含8名高爾夫選手,分別進行八次的訓練,並藉由比較前後測推桿40球之推桿表現、推桿前SMR功率、以及心理主觀感受分數來檢驗神經回饋訓練之效益。結果:SMR訓練組在訓練後推桿表現明顯進步,且伴隨著相對升高的SMR腦波功率,然而在心理主觀分數上則無發現明顯差異。結論:本研究為首次利用SMR神經回饋訓練於精準性運動之研究,且根據研究結果顯示SMR神經回饋訓練具有促進推桿表現之效益。未來神經回饋研究應進一步比較SMR功率與其他較佳精準性運動腦波指標在推桿表現上之效果,找出最有效率之神經回饋訓練指標。
  • Item
    桌球教學對智能障礙學生注意力與手眼協調能力影響之行動研究
    (2012) 陳建全; Chen, Chien-chuan
    本研究旨在透過行動研究探討適應體育桌球教學對智能障礙學生注意力與手眼協調能力的改善情形,以及研究者在行動過程中克服教學問題之省思與專業成長。研究參與者為二名國中智能障礙學生,設計十週、每週三節的桌球教學,在課程實施前後進行「褚式注意力測驗」、「換罐(Soda Pop)手眼協調測驗」,並以研究者日誌、觀察者記錄單與錄影觀察等方式,了解學習者的學習歷程與困難。所得量化資料以EXCEL進行描述統計,質性資料則以持續比較法進行歸類分析,經分析探討後,獲得以下結果:1.十週桌球教學後,2名學生在「褚式注意力測驗」前、後測的表現上有所提升,進步率達6.25%和56%。2.十週桌球教學後,2名學生在「換罐(Soda Pop)手眼協調測驗」前、後測的表現上明顯提升,進步率皆達14%。3.研究者運用獎勵策略、轉移情境、簡化課程難度與同儕指導策略,能有效提升智能障礙學生桌球運動學習成效。4.研究者透過行動研究歷程不斷地省思,改進教學品質,對於適應體育桌球教學課程教案編寫的能力及教學技巧方面皆有助益,獲得教學專業上的成長。
  • Item
    不同技能水準者在高爾夫球推桿動作準備時腦波指標之差異
    (2016) 王國鑌; Wang, Kuo-Pin
    本研究目的在於探討不同技能水準者在高爾夫球推桿動作準備時,不同腦波指標差異為何。過去在精準性運動研究上,主要探討專家與生手之間的差異,並且一致發現專家會有較少的皮質活化。然而,先前研究探討業餘選手與專家,結果發現業餘選手活化大於專家。由此可見,技能水準階段的大腦活化並非是直線線性關係。此外,過去研究大部分都採單一指標來探討不同技能水準之間的腦波差異,有鑑於此,本研究招募不同技能水準階段者(專家、業餘選手、生手),進一步探討其心生理機制。本研究綜合過去在精準性研究上,電極點與腦波指標的發現,如Theta、Alpha1、Alpha2、SMR功率進行專家、業餘選手、生手的差異之比較。結果主要發現專家與業餘在Fz Theta功率;Fz、Cz、Pz、T3、T4 Alpha 1與Alpha 2功率;Cz、Pz SMR功率皆高於生手。即表示專家與業餘選手在認知資源分配、動作計畫、動作控制、視覺-空間注意力、視覺檢索、口語分析的干擾抑制能力以及注意力品質皆優於生手。值得注意的是,業餘選手則是在T4 Alpha 1與Alpha 2功率顯著高於專家。即表示專家在推桿準備時需要動用較多的神經資源在視覺空間整合區域,使能有效整合視覺空間訊息。
  • Item
    空氣槍射擊選手感覺動作節律與射擊表現之關係
    (2015) 杜雨龍; Tu, Yu-Long
    感覺動作節律 (sensorimotor rhythm, SMR) 為感覺動作區Cz位置12-15Hz的頻率,其功率與感覺動作區之活動呈負相關,先前研究指出SMR在動作準備期間會反應出最適當認知動作的調整歷程,因此,可應用於研究自我配速運動執行前之準備歷程。本研究目的在於探討好、壞表現間SMR之差異。實驗藉由過去資料分析18位 (平均年齡18.28±2.32歲) 空氣手槍射擊選手,選手練習經驗約1年到10年 (平均運動年資4.67±2.25年),國內比賽層級為A級專家射擊選手。實驗進行時,每一位選手會有40發之射擊次數,依據選手個別差異在好、壞表現各挑選191發射擊之腦波資料來進行2 (表現:好與壞) x 3 (時間:-3000ms ~ -2000ms、-2000ms ~ -1000ms、-1000ms ~0ms) 之重複量數二因子變異數分析。結果顯示二因子變異數分析有交互作用,在表現及時間的主要效果上有顯著差異,單純主要效果發現好表現在扣板機前一秒的SMR顯著高於其它時間視窗;而好、壞表現並無達顯著性之差異。專家射擊選手在扣板機前之準備歷程,可能因為適當的認知動作的調整歷程,在扣板機前一秒的時候大量投入注意力資源,導致腦波功率高於扣板機前二到三秒;專家表現在動作執行上可能趨近於自動化,因此導致SMR腦波功率穩定提升。未來研究建議能彌補知識缺口,進而朝向生手甚至其它運動項目探究表現之差異,同時也能延伸研究範圍透過神經回饋操弄SMR腦波功率來提升選手專注力,進而幫助選手射擊表現之提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