運動與休閒學院

Permanent URI for this communityhttp://rportal.lib.ntnu.edu.tw/handle/20.500.12235/6

為配合我國社會變遷與體育發展及本校的轉型與發展,本學院於90年8月正式成立,並將原屬本校教育學院之體育學系(所)、運動競技學系、運動與休閒管理研究所調整成立運動與休閒學院,並於95學年度增設運動科學研究所:為提升本院競爭力於101學年度運動競技學系與運動科學研究所整併為「運動競技學系」,運動與休閒管理研究所與管理學院餐旅管理研究所整併為「運動休閒與餐旅管理研究所」。

News

Browse

Search Results

Now showing 1 - 4 of 4
  • Item
    足球十二碼射門助跑角度與踢擊目標之運動學研究
    (2012) 吳宗樺
    本研究透過十二碼射門時不同的助跑角度(自選角度、30度、60度),探討射門目標位置不同時,最佳助跑角度。研究以八位甲組女子足球選手,分別以三種助跑角度踢擊球門左上角與右上角目標,利用高速攝影機擷取動作數據(250Hz)以及踢擊準確性(200Hz)。分析範圍從受試者踢球開始(踢擊腳後擺)至踢擊後延伸之動作(follow-through)。以Kwon 3D分析軟體,作數據量化處理。最終以單因子重複量數變異數分析,分別進行F考驗與事後比較。本研究顯著水準訂為α=.05。結果:1.當踢擊目標為右上角時,選手採取不同的助跑角度,踢擊準確性並未達到顯著的差異(F=1.26, P>.05)。當踢擊目標為左上角時,選手採取不同的助跑角度,則踢擊準確性會有顯著的差異(F=19.78, P<.05)。2.不同助跑角度雖然影響球速的表現,然而實驗中三種不同助跑角度作踢擊,不論射門踢擊目標為右上角(F=5.95, P>.05)或目標為左上角(F=1.93, P>.05),在球速上並無顯著差異。3. 當射門目標位置為右上角時,踢擊腳後擺之踝關節角度於不同助跑角度作踢擊時,達顯著差異(F=8.7, P<.05)。當射門目標位置為左上角時,踢擊腳後擺之髖、膝、踝三種關節角度皆達顯著差異(F=8.1, P<.05)、(F=15.68, P<.05)、(F=10.6, P<.05)。當射門目標位置為右上角時,踢擊腳撞擊瞬間之膝、踝關節角度於不同助跑角度作踢擊時,達顯著差異(F=7.7, P<.05)、(F=8.8, P<.05)。當射門目標位置為左上角時,踢擊腳撞擊瞬間之髖、膝、踝三種關節角度皆達顯著差異(F=9.6, P<.05)、(F=12.8, P<.05)、(F=7.1, P<.05)。依據本研究結果建議於十二碼射門時:1.當目標於右上角時,選擇較大的助跑角度。2.當目標位於左上角時,選擇較小的助跑角度。3. 要求踢擊準確性為首要目的而非球速。
  • Item
    新式無縫桌球之運動學分析
    (2014) 蘇政瑜; Cheng-Yu,Su
    摘要 2014年7月開始使用新式無縫桌球,由於材質從賽璐珞改成聚氯乙烯,新式無縫球將會與目前使用的球有所不同,現今國內尚無任何研究文獻,本研究目的在分析新式無縫球與目前有縫球彈性、旋轉和球速特性差異,提供桌球選手、教練訊息以因應此重大改革。本研究方法使用高速攝影機(1000Hz),以無縫球和有縫球兩種不同材質和結構的球,透過發球機、自由落體和選手擊球等三項實驗進行,使用Kwon3D 動作分析軟體得到運動學數據,統計方法分別採用無母數獨立樣本曼惠特尼U檢定和重複量數單因子變異數分析,顯著水準設為α=.05。結果顯示:一、發球機實驗中,上旋球轉速無縫球顯著降低;二、在自由落體實驗中,無縫球彈性恢復係數顯著提升;三、在選手擊球實驗中,正手切球與正手發上旋球之平均球速無縫球顯著降低;正手拉下旋球、正手拉上旋球與正手發上旋球之平均轉速無縫球顯著降低。本研究結論為新式無縫球與有縫球確實存在差異性,本研究結果可給桌球運動領域人員作為參考。
  • Item
    躲避球冠軍選手不同投擲動作之運動學分析
    (2014) 陳志岳; Chih-Yueh Chen
    研究目的:以運動學分析躲避球選手在原地站立與移動步時,採用過肩與側肩投擲之差異。方法:以十名102年全國躲避球賽冠軍選手為研究對象,平均年齡11.86±0.54歲,平均身高158±9.16公分,平均體重52.34±17.33公斤。以十台VICON攝影機,及一台FASTEC高速攝影機,同步蒐集資料。以VISUAL 3D動作分析系統,計算人體運動學參數;球速部分以Kwon 3D軟體來計算。以SPSS20.0版統計軟體,進行無母數弗里曼二因子等級變異數分析,比較投擲動作之差異,顯著水準為α=.05。結果如下: 一、過肩動作:加速期至球離手時顯示有較大軀幹側彎角度、最大軀幹前傾角速度、肩外展角度,在球離手時有較大前腳膝關節角速度與肩軸角度較面向非慣用手方向。 二、側肩動作:加速期時最大軀幹旋轉角速度較大、球離手時有較大的重心合速度、向上分速度、肩軸角度較面向投球前方。 三、移動過肩動作:加速期至球離手時顯示有較大軀幹側彎角度、最大軀幹前傾角速度、肩外展角度,球離手時有較大前腳膝關節角速度與肩軸角度較面向非慣用手方向。 四、移動側肩動作:準備期有較長的跨步長百分比;加速期有較大的重心總位移、向前方向位移、軀幹旋轉角速度;球離手時有較大重心向上分速度、肩內旋角速度。 建議:就運動表現而言,移動側肩有較快球速、移動步有較長的時間控制;就傷害風險而言,過肩投擲軀幹側彎、肩外展角度較大,對肘外翻壓力帶來負面影響。
  • Item
    手臂動作對足球踢球表現的影響
    (2015) 陳佑; Chen, Yo
    目的:為增進足球踢球技術,本研究經由運動學和動力學分析,瞭解手臂擺動是否能增進踢球表現,期能提升踢球技巧。方法:受試者為22位大學足球員 (一級選手11位,年齡: 22.2 ± 3.1歲,身高 172.5 ± 6.7,體重 70.4 ± 13.9 kg,球齡 10.4 ± 3.2 年;二級選手11位,年齡: 25.2 ± 3.1歲,身高 173.4 ± 4.3 cm,體重 69.8 ± 9.9 kg,球齡 7.0 ± 3.1年),經由10台高速攝影機的Vicon動作分析系統 (200 Hz) 拍攝擺臂和不擺臂踢球動作,以Kistler測力板 (1000 Hz) 測量地面反作用力,Noraxon無線肌電訊號系統 (1500 Hz) 收集與分析肌電訊號,Visual3D分析力學參數。統計以二因子變異數分析和t檢定瞭解擺臂動作與層級對球速、肢段線運動速度、關節角度、下肢動力鏈與足底壓力面積,以及對肌肉活化程度是否有影響,顯著性考驗為 α = .05。結果:一級選手擺臂踢球之球速較快,為 27.2 ± 2.2 m/s,不擺臂為 24.4 ± 1.9 m/s。二級選手的球速不受擺臂影響,擺臂為 21.2 ± 1.9 m/s,不擺臂為 20.2 ± 2.2 m/s。一級選手擺臂踢球時,下肢關節活動角度較大、肢段線運動速度與角速度較高。一級與二級選手擺臂踢球時,支撐腳側傾角度皆較大,在動力鏈中大腿加速的時間較長;擺臂不影響下肢肌肉活化程度,但一級選手不擺臂時外側廣肌會提早活化。結論:擺臂幫助支撐腳傾斜,使下肢有更好的踢球空間增進肢段速度與角速度,一級選手經由擺臂能提昇球速,但擺臂未能增加二級選手之球速,二級選手能經由增加小腿的下擺增進球速。一級選手不擺臂時,大腿向後上擺空間較小,外側廣肌提前活化使膝關節外轉幫助小腿向後上擺至預備下擺踢球之位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