運動與休閒學院
Permanent URI for this communityhttp://rportal.lib.ntnu.edu.tw/handle/20.500.12235/6
為配合我國社會變遷與體育發展及本校的轉型與發展,本學院於90年8月正式成立,並將原屬本校教育學院之體育學系(所)、運動競技學系、運動與休閒管理研究所調整成立運動與休閒學院,並於95學年度增設運動科學研究所:為提升本院競爭力於101學年度運動競技學系與運動科學研究所整併為「運動競技學系」,運動與休閒管理研究所與管理學院餐旅管理研究所整併為「運動休閒與餐旅管理研究所」。
News
Browse
25 results
Search Results
Item 高齡者網路使用與客觀身體活動之關聯性探討(2024) 鍾沿諭; Chung, Yen-Yu隨著人口迅速老化,促進高齡者的健康日益受到重視,有研究指出透過網路可能是有效的可行方式。網路提供豐富資訊和服務,越來越多高齡者透過網路獲取各種健康資訊,此外,許多研究已證實身體活動能為高齡者帶來許多健康效益,因此本研究欲探討探討高齡者網路使用與身體活動間的關聯性。研究目的如下:(1) 了解高齡者的社會人口學特性與網路使用、身體活動間之關聯性。(2) 探討高齡者網路使用與身體活動間之關聯性。本研究招募199名65歲以上、具備獨立行走能力且有清楚口語表達能力的高齡者,研究使用客觀測量工具ActiGraph三軸加速規 (GT3X+, Pensacola, Florida) 記錄身體活動量,進行連續7天的配戴,每日10小時以上,至少配戴4日並包含1日假日。網路使用則透過數位發展部之數位調查問卷以了解使用狀況,並蒐集社會人口學變項,研究資料經問卷編碼和身體活動數據轉換後,剔除數據不全之資料,共納入172名有效樣本,以SPSS 23進行描述性統計、卡方檢定、獨立樣本t檢定、單因子變異數分析以及多元邏輯斯迴歸進行分析。所得結果如下:一、「網路使用頻率中等」的高齡者較「不使用或網路使用頻率低」者有較高的可能性達到WHO所建議的每週150分鐘身體活動,且有較多的每日平均步數。二、網路使用目的為「資訊取得」的高齡者較「不使用/不知道或其他」者有較高的可能性達到WHO所建議的每週150分鐘身體活動,且有較多的每日平均客觀中強度、中高強度身體活動及平均步數。本研究提供健康傳播支持性的實證結果,可供高齡者身體活動之政策參考,或數位產品開發、健康促進規劃等高齡者服務產業評估依據,達到提升臺灣高齡者健康發展之目的。Item 高齡者使用體健設施與多元性運動介入之效益(2023) 余義箴; Yu, Yi-Chien營造更適宜的環境並系統性地規劃具體運動方案之策略,是國家公共衛生與運動發展的社區介入重要策略。公園體健設施已成為促進高齡者健康的有效環境因子,可藉由多元性運動訓練的導入,達到高齡者健康促進的益處。本研究目的包含:1) 阻力調節效果的體健設施與多元性運動訓練模組整合,對高齡者的健康影響情形;2) 體健設施之運動課程模組介入的延續使用之策略。為達研究目的,本研究採用兩階段的實驗設計進行驗證:1) 採用單組前後測研究設計,驗證本研究設計之社區公園體健設施多元性運動課程模組,結合油壓式阻力器材的效益 (n=39);2) 採用準實驗研究設計,規劃個人化的訓練內容,探討個別化課表是否可作為延續使用意願的可行方案 (n= 36, EG= 18),以重複量數單因子變異數分析、共變數分析等方法進行分析。研究結論如下。(一) 體健設施的阻力調節可能限制高齡者肌肉質量促進與體脂肪降低之效果,但提供個人化課表有助於提升肌肉質量與下肢肌力,且可延續身體功能方面的平衡能力。(二) 體健設施之運動課程無法提升中等至高強度、高強度的身體活動量及跌倒自我效能,但提供個人化課表可能有較高的身體活動量及較高的跌倒自我效能。(三) 體健設施之運動課程可提升高齡者對體健設施的動機與態度之整體平均分數,且可增加對政府政策的認同,但對當前政策推動結果的滿意程度降低;提供個人化課表更有機會使高齡者產生實際前往公園操作與複習體健設施的時間。(四) 提供個人化課表有助於增加運動方案介入結束後的效益,即有較高的前往公園次數與平均複習的時間。建議未來研究將可採用客觀儀器掌握身體活動強度,釐清高齡者於複習操作時所產生的身體活動量之強度,並探討對體健設施的態度與動機的改變因素,進一步制定其他可持續引發高齡者使用體健設施意願的策略。相關政策單位於建置公園體健設施時,可考慮增加使用時的阻力強度回饋機制,並檢視效益較高的特定器材,以利最佳化的發揮社區環境建設。Item 台灣中老年人特定範疇身體活動與全因死亡率預測:前瞻性世代研究(2022) 劉育泰; Liu, Yu-Tai身體活動為促進成年人健康、降低疾病風險的重要因子之一。但目前以台灣人為族群的研究中,尚未清楚達到閒暇時間身體活動建議量與死亡風險的關聯,此外,在未達到建議量的族群中,從事家事活動對降低死亡風險的影響也未知。據此,本研究目的為探討台灣中老年人從事符合建議量的閒暇時間身體活動與否,對全因死亡風險的影響,此外也針對做不足身體活動量的族群,探討其參與家事活動與否,在全因死亡風險上的差異。研究方法採用前瞻性世代研究設計,樣本來源為台灣中老年身心社會生活狀況長期追蹤調查 (TLSA) 2003年的資料,依據身體活動官方建議量、身體活動範疇進行樣本分組,並以2015年TLSA存活資料收集全因死亡率,最後以存活分析中的Cox比例風險模型檢驗不同身體活動分組下的全因死亡風險。結果顯示,在閒暇身體活動範疇中,有達到建議活動量組,相較未達到建議量組,顯著降低全因死亡風險 (HR=0.83, 95% CI: 0.72-0.96);而在未達身體活動建議量的族群中,有從事家事活動組,相較沒從事家事活動組,也顯著降低全因死亡風險 (HR=0.82, 95% CI: 0.73-0.93)。此研究證實做符合建議量的閒暇時間身體活動可以降低全因死亡風險,而若做不足量,也能透過做家事來降低風險。此研究的發現具有實務應用價值,提供人們安排健康生活的指引。Item 塑造幸福企業:以多面向運動促進員工滿意度與幸福感之研究(2023) 張淑麗; CHANG, Shu-Li企業的效能和經營成果直接受到員工之「工作滿意度」與「幸福感」影響。當員工感到滿意且幸福時,他們更傾向於全心投入工作,提升工作表現,並長期留在組織中。因此,企業應重視如何提升員工的工作滿意度和幸福感,以促進企業的效能和競爭力。本研究目的即是要透過在企業員工之上班時間,提供長期多面向健身運動作為員工福利,探討多面向健身運動對員工之工作滿意度與幸福感之影響,並著重在「工作生活平衡」層面之需求,探討員工福利對員工之工作滿意度之影響。研究結果顯示,在經過12週之多面向運動後,相較於控制組,運動組有較高之工作滿意度,幸福感則無顯著差異。除此之外,在生理指標方面,兩組在體脂肪率與骨骼肌重兩項指標上,時間前後差異皆達到顯著水準,顯示出在後測時,體脂肪率下降與骨骼肌重的增加。具體而言,本研究對於運動對員工幸福感的影響進行了一定程度的探索,提供了初步的證據支援運動對工作滿意度的正面效果。Item 特約與專職職護客觀測量身體活動與睡眠型態之比較研究(2021) 莊翼蓮; Chuang, Yi-Lian職業衛生護理專業的發展是台灣穩定健康勞動人力資源重要的條件之一。勞工健康服務護理人員 (職護) 若能發揮應有的專業能力、有效應用多方資源,不僅能實踐專業價值,更可保障工作者的職業安全與健康。據此,本研究希冀能比較「專職職護 (員工人數在300人以上的事業單位的專責護理人員) 」以及「特約職護 (勞工人數達 50至 299 人的三大類事業單位所聘請之特約護理人員) 」之身體活動與睡眠型態的差異。本研究利用立意取樣及便利取樣方式,分別招募「特約職護」以及「專職職護」參與本研究,並請參與者配戴七日的三軸加速規 (Actigraph GT3X),評估其身體活動量與睡眠型態,再以獨立樣本T檢定比較其差異。在去除無效的樣本後,本研究共有「特約職護」16人及「專職職護」21人納入分析。研究結果顯示,「專職職護」的每日步數 (7398.9 ± 1730.6步vs 6192.9 ± 1776.6步) 及輕強度身體活動 (300.3 ± 54.3分鐘vs. 260.8 ± 52.3分鐘) 顯著高於「特約職護」,而其他身體活動指標如中強度身體活動、高強度身體活動則沒有顯著差異。此外,四項睡眠型態指標 (睡眠效率、睡眠總時間、入睡後整晚醒來的總時間、夜間覺醒次數) 同樣沒有顯著差異。期望透過本研究之調查之結果,能提供事業管理階層與相關主管機關作為參考依據,以提升職業衛生護理人員身心安適,進而促進健康職場之推動。Item 臺灣身心動作教育指導員專業能力指標建構(2018) 林慧敏; Lin, Hui-Min身心學逐漸被廣泛應用於不同的領域,因此專業性和應具備之專業能力的廣度和深度更是重要,建構臺灣身心動作教育指導員專業能力指標,不僅能成為指導員培訓系統的建立指標,並且也能夠作為身心動作指導員自我評鑑、自我成長之依循標準。本研究目的旨在建構身心動作教育指導員專業能力指標,並進一步了解各指標之內涵與各指標之權重。本研究方法分為兩部份,第一部分透過文獻分析、半結構式訪談10位專家學者,以建構身心動作教育專業能力指標之架構與內涵;第二部分以德爾菲法、AHP層級分析法調查10位專家學者之意見,總共20位研究參與者,共三回合之問卷施放,並將專家提供之意見加以分析,以建構身心動作教育指導員專業能力之指標。研究結果發展出臺灣身心動作教育之專業能力指標,包含3項第一級指標構面、8項第二級指標向度、42項第三級指標敘述;並藉由權重分析發現第一級指標構面中專業技能最為重要,第二級指標向度中動作操作能力最重要,第三級指標敘述中在專業知識中以生理解剖知識、身心學理念與哲學思想最重要;在專業能力中以自我覺察能力、表達與區分不同的動作質感、給予建設性的建議與回答問題的能力;在專業態度中以遵循職業道德理論、以及能夠不斷自我提升最為重要。研究結果可提供相關培訓單位指導員之訓練及教學考核、提供實務工作者自我檢視、提供消費者或學生檢視指導員專業性、提供培訓相關單位能夠參考各指標之重要程度來規劃課程之參考。Item 不同運動強度對學齡前孩童執行功能的影響(2012) 陳泰廷; Tai-Ting Chen雖然過去研究已證實身體活動對執行功能有益,但在學齡前孩童上僅探討身體適能或動作能力對執行功能上的改變,運動強度是否有影響則未有探討。目的:探討不同運動強度對學齡前孩童執行功能的影響。 方法:分成中強度與低強度二組各13人,實施二個月的足球課程,以Polar錶測量心跳監控運動強度,於介入前後實施體適能測驗 (一分鐘仰臥起坐、閉眼單足立、坐姿體前彎、立定跳遠與身體質量指數) 與Flanker執行控制作業並記錄事件關連電位。結果:二組前測時並無顯著差異,後測時中強度組與低強度組在Flanker作業上的反應時間與正確率皆有顯著上升,而且P3振幅顯著變大和P3潛伏時間縮短。介入效果可能來自於運動,但是成熟效應、測驗效應、或彼此間的交互作用則無法排除。結論:中低強度運動所產生對執行控制功能正面的影響幾乎一致。Item 身體活動量對更年期潛在高血壓婦女合併睡眠問題的心血管功能及睡眠品質之影響(2015) 林怡姿; Lin, Yi-Zih更年期婦女由於女性荷爾蒙分泌的改變,導致罹患心血管疾病的風險提升;已知運動可改善心血管及睡眠功能等,但過去研究鮮少探討運動訓練過程中更年期婦女之生理變化,且長期的資料收集有一定的困難性。目的:以資料雲端化的方式記錄長時間的生理數值變化,了解身體活動的介入對更年期潛在高血壓婦女在心血管功能及睡眠品質的影響。方法:招募23位更年期潛在高血壓婦女 (收縮壓 > 120 mmHg or 舒張壓 > 80 mmHg),年齡為56-71歲,分為實驗組及控制組。實驗組進行四週有氧運動,每週至少健走三次,每次至少三十分鐘。每天早、晚需量測血壓,每週進行一次24小時自律神經檢測。控制組則不額外做身體活動的介入。統計分析以成對樣本T檢定分析及95%信賴區間做差異比較,顯著水準定為p<.05。結果:實驗組之早上收縮壓與舒張壓皆於身體活動介入後第二週顯著下降,收縮壓下降9.85.3 mmHg、舒張壓下降8.41.3 mmHg;晚上收縮壓與舒張壓則在第三週顯著下降,收縮壓下降9.86.3 mmHg、舒張壓7.30.3 mmHg及心率沒有明顯改變。早上副交感神經活性及晚上交感神經活性於第三週顯著下降;早上交感神經活性及晚上副交感神經活性於第三週顯著上升。睡眠品質PSQI兩組前測與後測結果並無顯著差異,而ESS嗜睡量表則是運動組於第一週後就有顯著下降。結論:四週提升身體活動的介入可以改善更年期潛在高血壓婦女的血壓;心律變異性早晚之差異變大,表示身體狀況變好,越能夠有效適應外在環境的變化。 關鍵詞:自律神經功能、雲端記錄、身體活動、更年期婦女、血壓、睡眠Item 中和地區國中肥胖與非肥胖學生身體活動量及其相關因素之研究(2005) 許秀鳳; Hsiu-Feng Shiu摘要 本研究旨在瞭解中和地區國中肥胖及非肥胖學生身體活動量之現 況,並針對個人背景因素、運動自我效能、運動社會支持與身體活動量 之間的關係加以探討。以台北縣中和地區公立國中體重正常及肥胖的學 生為母群體,採立意取樣方式抽出調查樣本。研究工具為一份結構式問 卷,得有效樣本844 人,所得資料以描述統計、獨立樣本t 考驗、獨立 樣本單因子變異數分析、薛費氏事後比較及皮爾遜積差相關等統計方法 處理分析。結果發現: 一、研究對象的運動自我效能偏低,且肥胖及非肥胖男生(38.12、 41.08)運動自我效能高於女生(34.33、35.27)、非肥胖組(38.32)高於肥 胖組(36.41)。 二、研究對象的運動社會支持屬中等程度的支持,同儕是肥胖 (32.83)及非肥胖學生(39.12)最主要的運動社會支持來源,其次是家人 的支持。 三、身體活動量方面,以非肥胖男學生(7.65)最佳,肥胖男學生 (5.33)次之、非肥胖女學生(3.50)排列第三,而肥胖女學生(3.17)其身體活動量最差。非肥胖學生(5.67)的身體活動量大於肥胖學生(5.28)。 四、不同年級的非肥胖學生在運動社會支持方面有顯著差異,其中 一年級(106.30)大於二(94.38)、三年級(94.15)。肥胖學生則無明顯差 異。 五、運動自我效能、運動社會支持與身體活動量在肥胖與非肥胖學 生都呈正相關,達顯著水準。 本研究結果顯示,同儕、家人、教師三者對肥胖學生從事身體活動 有重大影響力,運動社會支持愈多,從事身體活動的比率也愈高,在鼓 勵肥胖學生身體活動上具有參考價值。Item 老年人身體活動、心肺適能與生活品質之相關研究(2003) 吳秋燕; Wu, Chiu-Yen本研究主要目的在探討不同身體活動量老年人之心肺適能和生活品質之差異,及身體活動量、心肺適能與生活品質之間的關係。本研究對象為年齡在65~92歲之老年人,以六分鐘走路測驗評估其心肺適能,採用PASE量表評估身體活動量及SF-36量表評估生活品質。 本研究共獲得100份老年人有效資料(平均年齡為72.91±6.17歲),經單因子變異數分析及皮爾森相關分析,結果發現: 一、不同身體活動量組間之心肺適能有顯著差異,且身體活動量與心肺適能間呈現顯著正相關(p<.05)。 二、不同身體活動量組間之生活品質有顯著差異。而身體活動量與生活品質間有正相關存在(r介於.12至.29之間),且在身體功能、活動限制及情緒限制等三個構面達顯著水準(p<.05)。 三、不同心肺適能組間之生活品質有顯著差異。而心肺適能與生活品質間有正相關存在(r介於.02至.41之間),且在身體功能、活動限制、社會功能及心理健康等四個構面達顯著水準(p<.05)。 高身體活動量及高心肺適能之老年人有較佳的生活品質,因此建議老年人增加身體活動量,增進心肺適能,應是促進身心健康和提升生活品質的有效方法。
- «
- 1 (current)
- 2
- 3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