運動與休閒學院
Permanent URI for this communityhttp://rportal.lib.ntnu.edu.tw/handle/20.500.12235/6
為配合我國社會變遷與體育發展及本校的轉型與發展,本學院於90年8月正式成立,並將原屬本校教育學院之體育學系(所)、運動競技學系、運動與休閒管理研究所調整成立運動與休閒學院,並於95學年度增設運動科學研究所:為提升本院競爭力於101學年度運動競技學系與運動科學研究所整併為「運動競技學系」,運動與休閒管理研究所與管理學院餐旅管理研究所整併為「運動休閒與餐旅管理研究所」。
News
Browse
4 results
Search Results
Item 自行車坐墊位置變化對女性的下肢關節運動學與運動表現的影響(2015) 吳婉鈴; Wu, Wan-Ling目的:正確調整騎乘者的騎乘姿勢與結構調整,會讓傷害的產生減少、 達到更好的運動表現,因此藉由坐墊位置的調整,並建立找出適合女 性騎乘的最佳坐墊位置。故本研究的目的為針對一般女性改變自行車 不同坐墊位置對運動學、動力學、肌肉活化、踩踏效益的影響。方法: 招募14名女性,透過動作分析系統、踏板量測儀、肌電儀分別探討不 同坐墊位置 (上下、前後) 共九種情境之影響。統計方法採用二因子重 複量數變異數分析,顯著水準訂為α=.05。結果:坐墊位置越高膝、 踝關節活動度範圍會越大,髖關節未達顯著差異;臀大肌、股二頭肌 與腓腸肌越大有顯著差異;踩踏效益越差。坐墊位置越後面,各關節 活動度範圍越大,垂直踩踏衝量越大。結論:建議中間坐墊位置比較 適合一般女性之騎乘。Item 六週分段式跳遠動作教學法對國中學生跳遠學習影響之研究(2012) 姜禮強; Chiang,Li-Chiang本研究的主要目的是探討六週分段式教學法與全部式教學法對國中男生在跳遠運動學習之影響。本研究係以研究者任課之四個班級,每個班級8位男學生為受試對象,並以隨機分配的方式,將受試者分配至實驗組兩個班與控制組兩個班。最後共有32 位學生完成本次實驗,每組各16位。以CASIO FH100 型高速攝影機進行拍攝,高速攝影機採樣頻率為120fps。每位受試者實施急行跳遠測驗三次,以最佳一次成績進行資料處理,並取得跳遠起跳運動學相關參數進行分析。所得資料以相依樣本t考驗(α=.05)考驗各組教學法前後測成績與運動學參數是否有顯著差異情形。 一、 控制組在經過六週全部式訓練後,全部式教學法在跳遠測驗成績前、後測比較中達顯著差異(p<.05),運動學相關參數經訓練後則未有顯著差異情形。 二、 實驗組在經過訓練後,分段式教學法在前後測驗成績、助跑末速度、踩板時間與重心騰起角度方面有顯著差異情形(p<.05):包括助跑末速度平均增加0.62m/s、平均起跳重心變化量增加1.97cm、踩板時間平均減少0.013s、重心騰起角度平均增加3.3度,跳遠成績平均增加達49公分。 三、 本研究結果顯示,在經過六週分段式教學法訓練後,對於國中男學生的跳遠能力有明顯的幫助,不論是在助跑末速度、踩板時間等參數方面,跳遠成績亦能有效提升。且藉由漸進和安全的訓練模式,在六週內便可以達到明顯的效果,又可以避免選手的傷害,是一種安全而又有效率的訓練方式。Item 警用手槍不同射擊姿勢之生物力學分析(2017) 葉志俊; Yeh, Chih-Chun良好的射擊技術在警察人員訓練上或實際執勤上都很重要。綜觀國內警察射擊訓練主要是以手槍射擊為主,而在過去講求經驗口授與反覆操作的訓練中,卻鮮少有人針對不同射擊姿勢在射擊過程中生物力學參數上的差異做相關的實驗與探討。本研究的目的在於了解與比較專業射擊教官三種不同射擊姿勢包括韋佛式、等邊式、戰鬥單手射擊過程的生物力學訊號,並分析不同射擊動作的特徵與差異,提供未來警察人員訓練之參考。本研究以4名擔任警察手槍射擊訓練的男性教官並曾取得常年訓練(講習)鑑定為特等射手(鑑定測驗達90分以上)為受試者。以隨機方式實施三種射擊方式,各射擊單發子彈10次,以VICON系統及AMTI測力板收集擊發前3秒至擊發後3秒的動力學訊號,並記錄射擊表現及彈著分佈。以無母數弗里曼二因子等級變異數分析,檢定不同射擊姿勢之彈著分布、槍支移動、射手身體壓力中心(COP)及彈著表現是否有顯著差異存在,顯著水準定為α = .05。結果發現,射擊表現上,韋佛式與等邊式無明顯差異,戰鬥單手則呈現彈著偏下且彈著偏差較大的情形。擊發前後的槍支穩定性以戰鬥單手最差,韋佛式與等邊式無顯著差異;身體穩定性在擊發後則以等邊式表現最佳。從結果得到以下結論,在30秒的射擊時間下,使用不同警用射擊姿勢並不會影響射擊分數表現。而相較於戰鬥單手射擊,雙手射擊的韋佛式與等邊式於擊發後的槍支擺動較小,較為穩定。Item 羽球反手側向躍殺動作之生物力學分析(2015) 洪敏豪; Hung, Min-Hao前言:羽球運動是亞洲國家中最受歡迎的運動之一,步伐的好壞與比賽勝負有關,因此在羽球訓練中步伐訓練是相當重要的一環,但步伐訓練中選手並沒有實際擊球的動作。目的: 藉由大專公開組男子羽球選手進行側向躍殺動作,探討在空揮訓練、揮擊目標物與實際擊球間的差異,透過運動生物力學分析,探討三者間在動作形態上是否有所差別,方法:16名大專公開組右手持拍羽球選手分別在定向及非定向進行三種側向躍殺動作情境,使用SPSS for Windows 22版統計軟體進行分析,以二因子重複量數分析(Two-way Repeated-Measure ANOVA)比較定向與非定向間的選手在不同情境下動作差異,顯著水準定α=.05,以Bonferroni法進行事後比較,結果:在落地瞬間髖關節額狀面角度 及身體質心水平速度有交互作用,進行單純主要效果比較發現非定向擊球髖外展大於定向擊球(p =.001) 及非定向擊球大於非定向空揮,落地瞬間水平速度非定向擊球速度大於定向擊球,非定向揮目標物落地速度大於定向揮目標物,其餘參數則無交互作用,進行主要效果比較,結論:擊球動作會造成較大的下肢負荷,選手可依照不同訓練時期安排不同比例的訓練課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