運動與休閒學院

Permanent URI for this communityhttp://rportal.lib.ntnu.edu.tw/handle/20.500.12235/6

為配合我國社會變遷與體育發展及本校的轉型與發展,本學院於90年8月正式成立,並將原屬本校教育學院之體育學系(所)、運動競技學系、運動與休閒管理研究所調整成立運動與休閒學院,並於95學年度增設運動科學研究所:為提升本院競爭力於101學年度運動競技學系與運動科學研究所整併為「運動競技學系」,運動與休閒管理研究所與管理學院餐旅管理研究所整併為「運動休閒與餐旅管理研究所」。

News

Browse

Search Results

Now showing 1 - 2 of 2
  • Item
    臺北縣板橋市公立高中師生體育目標認同傾向之研究
    (2008) 張騰介; changtenjie@hotmail.com
    本研究目的在於探討台北縣板橋市三所公立高中師生體育目標認同傾向。以「高中體育目標認同傾向量表」為研究工具。以叢集抽樣法對各校學生進行抽樣,並對各校體育教師與導師進行普查。有效問卷為學生663人、教師115人。所得資料以平均數、標準差、因素分析、t考驗、單因子變異數分析等統計方法進行分析。所得結論為台北縣板橋市三所公立高中: 一、高中體育目標認同順位 教師與學生的體育目標認同順位在排序上雖略有不同,學生前三項依序為「培養團隊合作精神」、「了解運動傷害的處置方法」、「促進身體成長發育」;教師前三項依序為「促進心肺適能的提升」、「充實正當休閒生活」、「降低身體脂肪比例」,但在高、低十項認同順位中卻相當一致。在高順位十項中,教師較學生重視降低脂肪比與提升關節柔軟度,而學生對促進發育與運動樂趣的體驗則較為重視。 二、高中體育目標構面 教師對於體育目標構面之認同順位與學生相當一致,「運動防護知識目標」與「體適能與體格發展目標」皆為高認同目標構面的前兩名,而「運動技能發展目標」與「體育專業認知目標」則排序在後,以「體育專業認知目標」構面受到的認同最低。 三、個人背景變項在體育目標認同傾向上之差異 學生體育目標認同傾向受到性別、年級、興趣程度、每週運動次數的影響;而教師則受到性別、是否為體育系畢業、運動社團或校隊經驗等影響。至於師生體育目標認同傾向差異情形,教師對於「體適能與體格發展目標」、「情意層面發展目標」、「運動防護知識目標」等體育目標的認同傾向高於學生。 本研究並根據研究結果,針對高中體育教學提出重視學生運動傷害防護、運動樂趣,提升運動興趣的建議;也建議未來體育目標認同傾向之研究應持續進行,並探討體育目標認同傾向與不同教學模式的關係,在研究方法上則可加入訪談、觀察等方法。
  • Item
    傳統舞龍與競技舞龍之探索
    (2007) 陳明信
    傳統舞龍與競技舞龍之探索 中華民國九十六年一月 研 究 生:陳明信 指導教授:徐元民 協同指導:麥秀英 摘要 本研究目的在探討傳統舞龍與競技舞龍之特質及其文化內涵,採用歷史研究法與人類學的田野調查進行研究,首先探尋傳統舞龍的特色與類型,其次探討競技舞龍的形成與技法,接著探究傳統舞龍與競技舞龍之文化內涵,分別從教育價值、宗教信仰、經濟與觀光、政治與族群、社區認同、性別意識、錦標主義等七個層面進行探索。本研 究獲致結論如下: 一、傳統舞龍是民間的傳統文化,由龍圖騰衍生出舞龍活動,更隨著文明的演進,結合民間生活禮俗、歲時節慶,融合傳統與創新的龍舞藝術,展現出豐富多元的舞龍樣態。 二、競技舞龍源於傳統舞龍,從民俗運動的產物經有心人的改變,變成符合現代競技運動模式下進行比賽,深受大眾喜愛。 三、探索傳統舞龍與競技舞龍的文化內涵看似對立的詞句,各有其文化內涵,如有團隊精神、競技化、族群的包容…等等,但實際上還是有相同點如身體的活動、信仰的傳承、藝術表演…等等,這些相同點代表舞龍活動延續的優良薪傳與價值觀,值得推廣。 關鍵詞:傳統舞龍、競技舞龍、體育、運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