運動與休閒學院

Permanent URI for this communityhttp://rportal.lib.ntnu.edu.tw/handle/20.500.12235/6

為配合我國社會變遷與體育發展及本校的轉型與發展,本學院於90年8月正式成立,並將原屬本校教育學院之體育學系(所)、運動競技學系、運動與休閒管理研究所調整成立運動與休閒學院,並於95學年度增設運動科學研究所:為提升本院競爭力於101學年度運動競技學系與運動科學研究所整併為「運動競技學系」,運動與休閒管理研究所與管理學院餐旅管理研究所整併為「運動休閒與餐旅管理研究所」。

News

Browse

Search Results

Now showing 1 - 10 of 15
  • Item
    不穩定平衡介入訓練提升跆拳道品勢穩定性
    (2022) 巫柏蒼; Wu, Po-Chang
    目的:本研究係以不穩定平衡介入跆拳道品勢訓練為基礎,探討品勢的運動選手 經不穩定平衡介入訓練前後穩定性的差異性。方法:受試者為15位黑帶以上的跆拳道 品勢選手,其中有8位男性及7位女性。進行為期一個半月的不穩定平衡介入運動訓練 (下肢控制能力訓練),每週訓練3天,每天的訓練項目包含5分鐘的暖身動作,重複進行 每次2秒的左右腳動態伸展熱身動作各10次,10分鐘的肌力熱身動作。再以 Core-Tex 平 衡訓練器進行每次15秒的左右腳獨立步及側踢停止姿勢、各10次的前踢、側踢、高麗 上端側踢及高麗下端側踢動作。測驗項目:爆發力、柔軟度及靜態平衡檢測動作 ; 並收 集受試者插腰垂直跳的跳躍高度、前後分腿高度與左右分腿寬度以及靜態 Y 字平衡的 運動學資料,統計方式係以重複量數 T-test 檢驗分析法比較前後測之跳躍高度、分腳長 度、分腳寬度及平衡距離之差異,顯著差異 α = .05。結果:爆發力、柔軟度、靜態 Y 字平衡的前後測驗結果皆有進步。結論:利用 Core-Tex 平衡器搭配燈光反應系統訓練 可增加選手的爆發力、柔軟度及平衡能力,有助於提升跆拳道品勢選手的穩定性。關鍵詞:跆拳道、品勢、穩定性、平衡
  • Item
    跆拳道三百六十度跳後踢擊破動作之生物力學研究
    (2007) 李政霖; Chen-Lin Lee
    跆拳道三百六十度跳後踢擊破動作之生物力學研究 摘 要 本研究目的是探討跆拳道三百六十度跳後踢擊破木板時,攻擊腳動力鏈的傳遞、重心位移、速度及地面反作用力之情形,並找出擊破與未擊破在運動學上的差異。八名四段以上之男性教練為研究對象(身高:175.75 ± 5.75 公分;體重: 75.00 ± 7.96 公斤;年齡:28.00 ± 4.24歲)。主要研究儀器包括十架Vicon攝影機(MX13+;250Hz)和兩塊測力板(Kistler;1000Hz)。由Nexus軟體擷取反光球與力板資料,經由MatLab運算運動學與動力學參數。受試者擊破一吋厚(2.54cm)木板五片,分析成功踢擊之次數。研究發現:(一) 角速度峰值出現的時序為膝、踝、髖;線速度峰值出現的時序為髖、踝、膝,並不符合遠端至近端之動力鏈。(二) 準備期至騰空踢擊期,重心左右方向位移的徧移量不大,由準備期至旋轉期,重心垂直方向位移的徧移量不大,表示身體是穩定的運動,重心速度峰值大多發生在起跳騰空動作至準備踢擊踢擊動作。(三)在轉軸腳的預備期與跨步期間,旋轉腳之水平地面反作用力穩定,顯示具支撐作用;在旋轉期,旋轉腳之水平地面反作用力出現峰值顯示具推蹬作用。轉軸腳的垂直地面反作用力在旋轉期產生的衝量顯示向上躍起的高度。(四) 擊破組的騰空踢擊期、擊破瞬間攻擊腳腳跟水平速度、髖之線速度、角速度與踝之線速度,皆顯著大於未擊破組。 關鍵詞:跆拳道、擊破、生物力學
  • Item
    化育奧運第一金--臺北市林森跆拳道館經營之研究
    (2012) 林山永; Shan-Yung Lin
    座落於臺北市石牌地區的林森跆拳道館,培育出我國奧運第一面金牌選手陳詩欣,一圓國人多年的美夢,而本研究目的在探討培育2004年雅典奧運跆拳道第一面金牌道館的經營方式。依次說明該道館的發展情形及成功培育出奧運金牌選手之心路歷程,並針對個案道館曾經於一個學期締造五千多名學生的亮麗成績表現背後,其營運與訓練內涵進行解析。本研究獲得個案道館館長及相關人士同意與支持下,提供許多文獻資料。本研究屬於個案研究法,透過相關人士半結構深度訪談、實地觀察記錄、相關文件資料蒐集,之後進行分析歸納。研究結果如下:一、個案道館館長於1977年退役後在石牌成立林森跆拳道館至今三十餘年,堅持教學品質,時逢跆拳道盛行,經營成績斐然,二、營運在學校社團採義務教學,著重基礎訓練、培養興趣後,再經由與家長溝通取得共識後正式加入道館訓練行列,繼而採分級分班及因材施教方式,再施以選、訓、賽、輔之系統化等教學策略。主要的優勢為落實經營理念、嚴謹教學之態度、強調內外兼修、端正學員品德教育、親力親為、以身作則、樹立道館學習典範、專業專職、建立優良教學品質,獲得家長鼎立支持發揮監督及宣傳效果,道館周圍人口稠密且交通便利,並培育出我國奧運第一面金牌選手,打響道館名氣帶動學習人潮,贏得好評奠定道館經營基礎。
  • Item
    2012年倫敦奧運跆拳道國家級教練對於電子護具訓練模式重點特性分析之探討
    (2013) 林俊億
    本研究目的在探討2012年倫敦奧運跆拳道國家級教練對於電子護具訓練模式之重點特性分析、得分動作分析等相關議題,研究方法以深度訪談法對八名跆拳道國家級教練進行研究。研究結果:特性分析方面,必須加強基本動作的準確性及溝通的重要性,將有助於技術的發揮及有效的得分。得分動作分析方面,攻擊得分的動作分為正面攻擊與轉身攻擊兩種類型,正面攻擊以前(側)踢、下壓踢及上端旋踢為主要趨勢,轉身攻擊以後踢、後旋踢及360度旋踢為主要趨勢。結論:因應電子護具競賽規則的改變,提昇基本動作前(側)踢的準確性、增加手部檔防的練習次數、靈活運用移位的步伐、增加模擬比賽的次數等,將有助於比賽時得分或減少失分的獲勝機率。
  • Item
    跆拳道競賽副審裁判員給分差異之研究-以98年全國大專院校運動會為例
    (2012) 張芝樺
    本研究旨在探討跆拳道競賽副審裁判員給分差異之研究。研究對象以「98年全國大專院校運動會」的跆拳道公開組比賽,男、女各八量級之副審按分紀錄統計數據。研究方法:次數分配、平均數、卡方考驗及二因子變異數分析,統計以SPSS 19.0版進行統計分析。研究結果:攻擊部位自變項有達到顯著水準(p<.05),按分人數自變項也有顯著的效果(p<.05)。攻擊部位與按分人數的交互作用項達顯著水準(p<.01),攻擊部位中端的按分次數佔總按分次數的95%,上端的按分次數佔總按分次數的5%;以攻擊部位單獨計算,可以得知中端攻擊部位的得分率為44.5%,上端攻擊為79.2%。本研究結論為:跆拳道競賽副審們給分明顯會受攻擊部位的影響,有給分誤差的問題存在;雖然現在跆拳道競賽使用電子護具來避免副審們對中端攻擊的評分誤差,但上端攻擊仍由副審們評斷,由其是上端攻擊得分數改為一次三分的情況下,對比數影響力大的上端攻擊仍挑戰副審們的評分標準。
  • Item
    培育優秀原住民跆拳道運動人才現況與展望
    (2014) 潘穎; PAN, YING
    本研究目的在探討我國優秀原住民跆拳道運動員之現況,有效提升選手競技運動的水準和競爭力,發掘與培養更多原住民跆拳道選手。研究對象以參加102年全國原住民運動會跆拳道比賽的選手和教練共十名,透過半結構性訪問(semi-structured interview)訪談法及參與觀察法,將訪談結果彙整後,歸結出選手學習跆拳道的內部優勢、劣勢及外部機會、威脅,將分析結果配對得到四種策略型態,給予教練和選手建議與鼓勵,並提供相關單位作為政策規劃與執行之參考。本研究結果從SWOT分析中瞭解選手優勢為較佳的身體素質等;劣勢為心態調整不足等;機會為相關補助與獎勵制度等;威脅為家庭經濟環境、城鄉差距等。再者也針對原住民跆拳道選手的運動生涯發展,根據目前學習之經歷、社會政策之趨勢,瞭解其現況與未來的展望,依據研究結果建議選手及教練在日後訓練內容上之依循方向,並輔助選手利用資源、掌握機會有利於未來自我運動生涯之規劃。最後建議政府單位對於原住民跆拳道選手能有效提供完善的政策制度,改善部分缺失之情況。
  • Item
    踢擊移動物體:目標速度是否會影響跆拳道後踢表現?
    (2017) 吳宇泰; Wu, Yu-Tai
    跆拳道是一種技擊型運動,其以踢擊作為主要得分方式。後踢為跆拳道重要 的踢擊技術之一,由於後踢動作是以直線朝對手的身體或是頭部踢擊,因此常被 作為旋踢攻擊的反擊動作。在跆拳道比賽中,雙方選手會為了攻防而不停的移動 位置,有效的踢擊必須於準確的時間擊中移動目標,方能於比賽中獲取分數;然 而,目標物的移動速度是否會對踢擊動作時間和空間準確度產生影響?目的:本 研究針對不同速度目標物對跆拳道後踢的動作時間、動作起始時間和空間準確度 進行探討。方法:本研究招募十名優秀男性跆拳道選手參與實驗,實驗參與者須 對目標物進行後踢, 每位實驗參與者皆須對四種不同速度之目標物進行十次踢擊, 每次踢擊將會以每秒 300 幅之高速攝影機錄影,再使用 Kinovea 軟體擷取運動學 資料,以計算動作時間、時間誤差、目標空間準確度和角度空間準確度的數據。 統計分析將使用單因子重複量數變異數分析對不同速度之目標物的動作時間和時 間誤差進行檢測,而不同速度之目標物的目標空間準確度和角度空間準確度, 則用 皮爾森卡方進行獨立性檢驗,統計顯著值設為𝛼 = .05。結果:動作時間和時間誤 差在不同的目標速度下沒有顯著差異, 但目標空間準確度和角度空間準確度則與 不同目標速度有關連性,當目標的速度增加,目標空間準確度和角度空間準確度 會隨之下降。結論:目標的速度並不會影響跆拳道後踢動作時間和動作起始時間, 但卻與空間準確度有關聯性。
  • Item
    跆拳道競賽執行Video Replay之探討以2012年倫敦奧運跆拳道女子組-67公斤級為例
    (2016) 莊佳佳; Chuang, Chia-Chia
    本研究目的探討2012年倫敦奧運跆拳道女子組比賽Video Replay申訴情形之分析。研究方法:以深度訪談法對三位不同身份的跆拳道教練、裁判及選手進行研究。研究結果:一、2012年倫敦奧運會跆拳道女子組67公斤級的比賽,平均每一場申訴的暫停時間為84.17秒,其中最長申訴暫停時間為181秒;教練因戰術考量在第三回合使用申訴制度次數為最多;該參賽量級申訴的成功率已超過全部申訴次數的一半,因此應該加強裁判判決的素質及給分的正確性,避免判定失誤。二、從教練、裁判及選手三個觀點介入分析發現在Video Replay實施的制度下的確造成整體賽事的流暢度不足,選手的攻擊動作因體能衰退與判決結果造成自信心不足而無法有精彩的演出,影響整場賽事的可看性與精彩度,進而失去熱情參與的觀眾。三、跆拳道必須在公平、公開的前提下完成競賽的過程。在公平嚴謹的Video Replay制度下,必須以更精密的攝影器材輔助及專業人士協助操作,以縮短裁判判決的過程,增加比賽的流暢度。結論:世界跆拳道聯盟必須在攻擊動作及得分效果,做出明確區隔與修正,鼓勵選手挑戰高難度高得分動作,增加競賽可看性;並且以提高裁判執法素質為前提,規劃良好的學習課程、演練模擬執法的過程與嚴謹專業的執法態度,提供執法錯誤再教育的課程與判決經驗分享說明會,才能有效提高所有跆拳道裁判的良好素質。
  • Item
    臺灣大專甲組跆拳道運動員生涯自我效能與生涯輔導需求之研究
    (2011) 洪子晴; Hung, Tzu-ching
    本研究旨在探討臺灣大專甲組跆拳道運動員生涯自我效能與生涯輔導需求之相關程度。以2010年參加全國大專運動會之學校,並以其跆拳道運動員共計396人為研究對象,於2010年10月20日至11月10日,透過問卷調查法得有效樣本301份,以瞭解大專甲組跆拳道運動員在生涯自我效能與生涯輔導需求之現況,並以描述性統計、單因子變異數分析、典型相關進行分析,研究發現如下: 一、臺灣大專甲組跆拳道運動員在樣本結構上,以男性、大學部、沒有修習教程、跆拳三段、有打工經驗、體育院校居多,顯示本研究之跆拳道運動員多以體育院校為主。 二、臺灣大專甲組跆拳道運動員在生涯自我效能之現況,呈現「普通」到「有些有信心」,而生涯輔導需求則趨近於「需要」,顯示運動員面對生涯之信心程度有待加強,且對各項生涯輔導需求皆大。 三、臺灣大專甲組跆拳道運動員之性別、年級、修習教程、段位、打工經驗、賽會層級與學校會影響其生涯自我效能之信心,而打工經驗與學校亦會影響其生涯輔導之需求程度。 四、臺灣大專甲組跆拳道運動員之生涯自我效能與生涯輔導需求存在正向關係。 基此,建議相關單位在大專跆拳道運動員的訓育過程中,可融入生涯相關課程,以幫助運動員提昇信心以面對未來生涯,滿足其對於生涯方面之需求,使大專跆拳道運動員之未來生涯發展能夠更加順遂。
  • Item
    跆拳道兩種360°旋轉動作之運動生物力學分析
    (2007) 黃秋琴; Huang Chiu Chin
    跆拳道兩種360°旋轉動作之運動生物力學分析 研 究 生:黃 秋 琴 指導教授:黃長福博士 日 期: 96 . 07 . 23 摘 要 本研究主要目的有三:分析跆拳道360°旋踢動作慣用腳與非慣用腳、跆拳道360°後踢動作慣用腳與非慣用腳、以及跆拳道360°旋踢動作與360°後踢動作運動學與動力學參數之差異。並以國內9位跆拳道甲組以上優秀選手作為受試者,用兩台高速攝影機(Redlake 125Hz)與兩塊測力板 (Kistler 9287型,1250 Hz)同步蒐集資料,在運動學與動力學資料處理與分析上,分別採用Kwon3D 3.1版與Kwon3D GRF軟體進行分析。最後,資料透過統計分析軟體SPSS13.0版,進行相依樣本T考驗與皮爾森積差相關(α=.05),所得結論如下: 一、360°旋踢慣用腳與非慣用腳有九項參數具有顯著差異,都是慣 用腳比非慣用腳好,表示儘管多會要求相同的訓練量,但還是 存在諸多差異,所以在比賽中主要還是會依賴慣用腳。相關性 分析上兩者相同的有身體重心最大垂直高度與踢到靶時垂直高 度之差、末端最大合速度、踝關節最大合線速度、後腳最大垂 直分力等四項達到顯著相關。代表360°旋踢慣用腳與非慣用腳 在踢到靶的末端瞬間合速度上,這四項參數具有決定性的影響。 二、360°後踢慣用腳與非慣用腳有六項參數達到顯著差異,都是慣 用腳比非慣用腳好。基本上360°後踢在雙腳的基本條件相似, 而慣用腳的優勢則在於末端速度的展現與前腳垂直分力。相關 性分析上兩者相同的只有動作時間與後腳最大水平分力達到顯 著相關。代表360°後踢動作慣用腳與非慣用腳在踢到靶的末端 瞬間合速度上,這兩項參數具有決定性的影響。 三、360°旋踢動作有符合動力鏈,但360°後踢動作則無。其中,兩 者的參數表現互有優劣,有關參數皆有所不同的情形之下,這 也充分表示兩項動作之間存在的差異性相當的多,更代表動作 技巧專有性的建立,運用上更需要針對不同的情境來實施。 關鍵詞:跆拳道、360°旋踢動作、360°後踢動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