運動與休閒學院
Permanent URI for this communityhttp://rportal.lib.ntnu.edu.tw/handle/20.500.12235/6
為配合我國社會變遷與體育發展及本校的轉型與發展,本學院於90年8月正式成立,並將原屬本校教育學院之體育學系(所)、運動競技學系、運動與休閒管理研究所調整成立運動與休閒學院,並於95學年度增設運動科學研究所:為提升本院競爭力於101學年度運動競技學系與運動科學研究所整併為「運動競技學系」,運動與休閒管理研究所與管理學院餐旅管理研究所整併為「運動休閒與餐旅管理研究所」。
News
Browse
21 results
Search Results
Item 臺灣學生體適能與學業表現之相關研究:文獻回顧與展望(2022) 邱子瀞; Chiu, Tzu-Ching本研究以「華藝線上圖書館」為主要搜尋引擎,輔以「臺灣全文資料庫」為次要搜尋資料庫,使用關鍵字搜尋主題切合體適能與學業表現相關之期刊論文資料進行分析與討論。研究結果發現,本議題研究發展趨勢自2000年開始歷經三的時期,分別為發展醞釀期、快速成長期、發展沉澱期,目前研究發展停滯不前。研究結果如下說明:一、 在本次取樣所得32篇文獻之研究結果都指向學生體適能與學業表現呈現正相關,可能影響機轉包含運動提升大腦認知功能、學習態度與自信。二、 在學業成就表現中與體適能相關性最高的科目為數學科。三、 體適能測驗項目中的心肺適能與學業表現的關係最大。Item 多面向健身運動對中年族群肥胖指標與體適能之影響(2021) 李靜秀; Lee, Ching-Hsiu肥胖已成為現今最常被關注之議題,其與諸多慢性疾病、死亡率的提升有關。目前已有研究顯示無論進行有氧運動、阻力運動、甚至是冥想均與降低肥胖指標有所關聯。但仍較少研究結合上述三種運動型態進行對肥胖指標之探討。因此,本研究將會以多種運動型態之多面向健身運動介入,以探討對肥胖指標之影響,並觀察能否進一步提升體適能水平。本研究以24位年齡介於35-65歲之參與者為研究對象,並以準實驗設計之不等控制組設計進行,參與者被分為實驗組和控制組。實驗組以12週多面向健身運動進行介入,其介入時間每週1次、每次90分鐘。而控制組則是維持12週的日常生活型態。多面向健身運動包含了有氧運動、阻力運動、柔軟度運動、協調運動、冥想訓練、以及社會互動等項目。在12週介入前、後均檢測參與者的身體組成數值,其包含:身高、體重、身體質量指數、脂肪重、骨骼肌重、體脂肪率、腰臀比、內臟脂肪重、內臟脂肪面積和內臟脂肪等級。此外,亦會觀察體適能指標,包含:肌力、肌耐力、柔軟度和平衡能力。結果顯示多面向健身運動組在體重、身體質量指數、體脂重、內臟脂肪重均有顯著下降。而在骨骼肌則是控制組後測優於前測。此外,在體適能上,整體平衡後測優於前測、整體握力後測低於前測,而在仰臥起坐上控制組的後測優於前測。整體而言,在多面向健身運動後可降低諸多肥胖指標,意即結合多種不同型態之運動確實可能達到減重之效果。但在體適能上除了平衡外,在骨骼肌、握力、坐姿體前彎、仰臥起坐等指標並未發現多面向健身運動組有顯著效益。本文推論或可歸因於介入持續時間較短,因此影響到其運動之效益。具體而言,保持持續、不間斷之多面向健身運動才可能更達到較全面性之效益。Item 成功老化研習對銀髮族健康效益影響之研究(2020) 王冕; Wang, William Mien臺灣已是高齡社會,且正快速邁向超高齡社會。國人雖然平均壽命高於世界水準,但終老前長照臥病超過7年,且根據健保署統計資料,高齡者的醫療費用占全國健保醫療費用將近4成,顯示國人銀髮族的老年歲月健康不足,因此對改進老年健康狀態普遍都有期待。如果藉由成功老化的課程,確認對銀髮族的心理、社交、生理體能都有健康效益的影響,就可以幫助銀髮族建立起健康老化生活的重點模式,這是本研究的背景動機以及研究的目的。本研究招募39名參與者,藉著10週準實驗性質的研習課程及前後測的數據,得到合格研究參與者30名樣本,採用描述性統計以及成對樣本t檢定的統計分析,以研究的數據結果來確認成功老化研習課程對銀髮族健康效益的影響。 研究的結果與結論敘述如下。參與成功老化研習課程,對促進心理健康有正面效益,兩份心理量表的總分皆進步、比率分別是4.2%及3.8%,31項有10項顯著進步,而且女性的效益高於男性;對促進社交活動有正面的效益,34個項目有12項是顯著進步。參與規律運動操練對促進生理體能的正面效益顯著,15項成對樣本有7項顯著進步。研習課程後參與者的運動習慣有明顯的行為改變,每週運動的次數及強度都明顯增加。因此成功老化研習課程是值得在社區、教會、團體單位、銀髮族群集的場合推動實行,包含健康新知、社交活動、快樂心理及幸福講座,加上規律運動的操練,包含心肺適能、肌肉適能及柔軟伸展操練;如此在心理、社交及生理體能三方面,都能幫助銀髮族展開健康老化的生活,課程持續的時間越長越有效益,幫助銀髮族建立成功老化的生活模式,度過健康的銀髮歲月。Item 不同運動強度對學齡前孩童執行功能的影響(2012) 陳泰廷; Tai-Ting Chen雖然過去研究已證實身體活動對執行功能有益,但在學齡前孩童上僅探討身體適能或動作能力對執行功能上的改變,運動強度是否有影響則未有探討。目的:探討不同運動強度對學齡前孩童執行功能的影響。 方法:分成中強度與低強度二組各13人,實施二個月的足球課程,以Polar錶測量心跳監控運動強度,於介入前後實施體適能測驗 (一分鐘仰臥起坐、閉眼單足立、坐姿體前彎、立定跳遠與身體質量指數) 與Flanker執行控制作業並記錄事件關連電位。結果:二組前測時並無顯著差異,後測時中強度組與低強度組在Flanker作業上的反應時間與正確率皆有顯著上升,而且P3振幅顯著變大和P3潛伏時間縮短。介入效果可能來自於運動,但是成熟效應、測驗效應、或彼此間的交互作用則無法排除。結論:中低強度運動所產生對執行控制功能正面的影響幾乎一致。Item 十二週連續性及間歇性有氧運動對健康體適能及運動態度之差異比較(2004) 許芳菱本研究主要探討十二週連續性及間歇性有氧運動對健康體適能及運動態度之影響。研究以桃園高中高三女生為對象,依班級分為三組,包括連續組、間歇組和控制組,每組皆有45位受試者。連續組與間歇組同學參與每週三次,每次三十分鐘的有氧運動,其中有二十分鐘運動強度達最大心跳率 60-75%,另十分鐘為熱身與緩和伸展運動,間歇組中間休息5分鐘;控制組參與每週三次之體育課程。所有受試者均於訓練前後接受健康體適能測量,連續組和間歇組同學於訓練後接受運動態度問卷調查。所得資料以相依樣本t考驗、共變數分析和卡方分析比較其差異。結果發現如下: 一、組內部分:十二週訓練後連續組之腰臀圍比、心肺適能、肌耐力和柔軟度皆獲得改善(p<.05);間歇組之腰臀圍比、心肺適能和柔軟度皆顯著進歩(p<.05)。兩組之肌力皆未有顯著改變。控制組之腰臀圍比顯著改善(p<.05),肌耐力和柔軟度未有顯著改變,肌力和心肺適能則顯著退步(p<.05)。三組BMI指數都增加。 二、組間部分:連續組、間歇組和控制組在身體質量指數及腰臀圍比三組間都未達顯著差異;連續組與間歇組之800公尺和立定跳遠都顯著優於控制組(p<.05);連續組的仰臥起坐顯著優於間歇組和控制組(p<.05),而間歇組與控制組之間則沒有顯著差異;間歇組的坐姿體前彎顯著優於控制組(p<.05),其他各組間皆未有差異。 三、連續組與間歇組的運動態度大部份皆沒有太大差異,但連續組在從事有氧運動”很享受”和間歇組在運動後有"提昇運動能力” 這兩項兩組有顯著差異。 十二週有氧運動可提升高中女生大部分體適能,連續性或間歇性運動都具有相同的效果。連續性與間歇性有氧訓練對學生的運動態度沒有太大的差異。Item 運動網頁介入對高中女生體適能及運動狀況之影響(2003) 蔡溎蓉本研究的目的主要在探討10週運動網頁介入對高中女生體適能及運動狀況之影響。體適能包括身體組成、柔軟度、肌力、肌耐力、心肺功能,而運動狀況主要包含了運動行為、運動態度和運動認知。實驗以國立鳳山高中的80位女學生為觀察對象,其中一組(40名;年齡16.25±0.44歲)為實驗組,實施網際網路介入,另一組為控制組(40名;年齡16.28±0.46歲)。在經過10週的網運動網頁介入計劃後,透過問卷與體適能的前、後測來進行介入成效評估。所有資料在經量化處理後,以二因子混合設計變異數進行分析,其結果如下: 1. 運動網頁介入後,實驗組學生體適能皆明顯較介入前增加,但只有心肺耐力、肌力與肌耐力明顯優於控制組(p< .05)。 2. 運動網頁介入後,實驗組學生運動狀況皆明顯優於介入前,但只有運動態度與運動認知明顯優於控制組(p< .05)。 3. 實驗前後,控制組學生只有在心肺耐力方面有明顯的增加(p< .05)。 由結果可發現:十週的運動網頁介入體適能教學計畫,能顯著的提昇高中女生的體適能與運動狀況。因此,在進行體育教學時,可適度地運用運動網頁以增進教學成效。Item 度量化的身體:學校體適能檢測的權力技術(2003) 陳鴻文本論文研究的目的,在藉由跨領域的研究樣式提供另一種體適能研究的觀點。從分析學校體適能檢測的機制來探討其對學生身體的規訓,及學生身體回應的可能;並提出研究者在與協作者深入訪談後對體適能檢測的反省。基於以上的理念和架構,本研究的發現如下: (一)以往有關於體適能的研究是以比較研究對象體適能的差異為主要的研究重點。 (二)體適能檢測透過柔軟度訓練的各項細節、在體適能檢測中身體被「看見」的安排、體適能護照的成績登錄機制、常模對身體「標準」、「健康」的規範化裁決、及運動獎章與運動處方的獎懲考核制度…等的技術來度量學生的身體,形成一種傅柯所謂的自體看管技藝。 (三)規訓權力的規範論述不斷地累積循環構成個人身體的知識倉儲, 也變成個人在生活世界採取行動的意義結構。 (四)體適能檢測對身體的規訓與建構並非是絕對的,身體是各種文化資本與意識型態鬥爭的場域,也會在檢測的過程中轉換和抵抗規訓的權力。 (五)以運動做為主體,擺脫任何以運動作為手段的固有研究路徑。Item 阻力訓練與階梯有氧運動對停經後婦女骨質密度、體適能與性荷爾蒙之影響(2009) 溫蕙甄; Win Huei-Jhen Wen目的:探討6個月阻力與階梯有氧運動訓練在3、6個月與追蹤3個月對停經後婦女(postmenopausal women, PMW)骨質密度(bone mineral density, BMD)、體適能與性荷爾蒙之影響。方法:將54位未接受荷爾蒙補充治療、自然停經、未規律運動之女性(平均年齡55.19 ± 3.65歲)隨機分成運動組(EX1、EX2,接受3次/週、1小時/次、持續6個月之訓練,平均出席率92.12 ± 10.73%)與未參與規律運動的對照組(C)。EX1為阻力訓練(13個肌肉群,1~3組,反覆次數8~25次,強度為50~60%最大心跳保留率);EX2為階梯有氧(強度為55~85%最大心跳保留率);在基準值、3、6個月與追蹤3個月以雙能量X光吸收測量儀檢測腰椎、股骨頸之BMD與體適能,並在基準值、3個月與追蹤3個月抽血檢驗血清中雌二醇(Estradiol, E2)與睪固酮(Testosterone, T)濃度,將檢測資料以皮爾森積差相關、混合設計二因子共變數分析,顯著水準訂為a=.05。結果:(1)三組在腰椎、股骨頸骨質密度組內與組間皆未達顯著差異;(2) 3個月時,EX1、EX2分別與C在八呎立走、六分鐘走組間達顯著差異;(3) 6個月時,EX1、EX2分別與C在體脂肪、身體活動量、八呎立走與六分鐘走組間達顯著差異;追蹤3個月時,EX1、EX2分別與C在六分鐘走組間達顯著差異;(4) 3個月之EX1、EX2分別與基準值比較,在八呎立走有顯著效果;3、6個月之EX1分別與基準值比較,在六分鐘走有顯著效果;(5) EX1在追蹤3個月與EX2之T濃度組間達顯著差異;(6)與追蹤3個月比較,EX2分別在基準值、3個月之T達顯著降低;C則在3個月之T濃度有顯著降低;(7)與基準值比較,6個月之EX1、EX2可顯著改善體脂肪與八呎立走,但追蹤3個月與6個月訓練比較,八呎立走退步亦達顯著;(8)與3個月比較,6個月EX2在八呎立走達顯著進步;(9)與基準值比較,3個月EX1在由坐到站三十秒有顯著進步,且效果至少維持3個月;(10)BMD與體重成正相關;體適能與體重成負相關;性荷爾蒙未與體重、BMD或體適能相關。結論:(1) 6個月的運動訓練可維持PMW腰椎、大腿股骨頸之BMD,其效果可持續維持至少3個月;(2) 3個月與6個月的運動訓練對PMW的體適能與功能性皆有改善與維持的正面效果;(3)運動訓練對PMW之性荷爾蒙變化似乎沒有直接的影響。Item 不同族群體適能相關基因之多型性研究(2007) 洪偉欽; Wei-Chin Hong本研究目的在比較台灣地區平地人、原住民、頂尖運動員之球類選手與武術選手間不同族群的體適能現況,並且探討四組族群間體適能相關基因多型性之差異性。以台灣地區男性平地人、原住民與頂尖運動選手共182人為研究對象 (平均年齡為21歲),進行身體質量指數 (BMI)、握力 (肌力)、仰臥起坐 (肌耐力)、1600公尺跑 (心肺耐力)等體適能檢測,並且採集受試者血液,以聚合酶連鎖反應(PCR)進行基因分析,檢測ADRB2、ADRB3、NOS3、iNOS、CETP等基因之多型性。所得資料以單因子變異數分析以及卡方檢驗進行資料分析。本研究經統計後,發現以下結果: 1. 族群間體適能有差異性存在,武術組在各項體適能測驗表現(仰臥起坐、握力、1600公尺跑)均優於其他各組(p<.05);而四組間BMI並無顯著差異。 2. 族群間身體組成之相關基因多型性比較,原住民組ADRB3基因的Trp/Arg型在BMI (p<.05) 顯著高於Trp/Trp型。此結果顯示ADRB3基因與原住民身體質量指數有相關。 3. 族群間肌力相關基因多型性之比較,武術組運動員在肌力與肌耐力之運動表現顯著優於其他各組 (p<.05) ,發現ADRB2之Gln/Glu基因型分佈比例偏高,而其他組別比例則以Gln/Gln型佔大多數,表示ADRB2基因Gln/Glu型與肌力、肌耐力有顯著相關。 4. 族群間有氧耐力相關基因,iNOS多型性之G/G與G/T型分佈上,武術組與球類組選手均呈現顯著相關(p<.05),表示iNOS基因多型性之G/G型與有氧運動表現密切相關。 5. 武術組與其他各組在NOS3基因的TT型與CT型比例分佈上截然不同,顯示頂尖武術選手可能擁有較高比例的NOS3基因CT型。 6. 在族群的基因分佈,ADRB2基因的三個多型性中,僅原住民族群未出現Glu/Glu基因型。 本研究之頂尖運動員擁有高頻率ADRB2基因的Gln/Gln型及NOS3基因的CT型,冀研究結果能提供運動科學及基因選才的參考。Item 基因ACTN3、ACE與PPARD的多形性與運動表現的關聯性(2009) 陳姿汶; Tzu Wen Chen目的:探討一般沒有接受運動訓練的個體,所擁有ACTN3基因型RR、RX、XX;ACE基因型II、ID、DD;與PPARD 基因型TT、TC、CC,在運動能力測驗上之差異。方法:找尋411名16-18歲坐式生活沒有運動習慣的健康男性(241人)及女性(170人),測量受試者的身高、體重、BMI及體脂肪量,並接受運動測試項目為:60 m衝刺跑、立定跳遠、30秒伏地挺身、60秒伏地挺身、30秒仰臥起坐、60秒仰臥起坐、握力、25 m游泳及心肺耐力測驗(男生1600 m跑走、女生800 m跑走);收集口腔黏膜細胞,以聚合酶鏈鎖反應-限制酶片段長度多形性(PCR-RFLP)進行基因型分析,測驗所得資料進行單因子變異數及皮爾森積差相關統計分析。結果:ACTN3基因中,在女生30秒仰臥起坐測驗,RR型(19.29 ± 4.49次)表現次數多於RX型(16.88 ± 4.13次)(p< .05);女生60秒仰臥起坐測驗,RR型(35.42 ± 8.71次)表現次數多於RX型(29.91 ± 8.24次)(p< .05)。ACE基因中,女生握力成績,DD型(27.23 ± 4.39 kg)比ID型(23.58 ± 4.20 kg)(p< .05)有較好的肌力表現。結論:從運動表現來看,女生擁有ACTN3 RR及ACE DD基因型者會有較佳的肌力和肌耐力表現。
- «
- 1 (current)
- 2
- 3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