運動與休閒學院
Permanent URI for this communityhttp://rportal.lib.ntnu.edu.tw/handle/20.500.12235/6
為配合我國社會變遷與體育發展及本校的轉型與發展,本學院於90年8月正式成立,並將原屬本校教育學院之體育學系(所)、運動競技學系、運動與休閒管理研究所調整成立運動與休閒學院,並於95學年度增設運動科學研究所:為提升本院競爭力於101學年度運動競技學系與運動科學研究所整併為「運動競技學系」,運動與休閒管理研究所與管理學院餐旅管理研究所整併為「運動休閒與餐旅管理研究所」。
News
Browse
5 results
Search Results
Item 科技與正義-跆拳道護具電子化的演變與權力互動關係(2014) 李亦芳; Lee-Yi Fang目的:本研究旨在探討科技與正義的關係,透過Foucault(傅柯)的權力觀點檢視跆拳道護具電子化的演變與權力關係。方法:一為檔案蒐集,蒐集跆拳道護具演變、比賽技術、比賽知識與比賽權力等四個面向有關的檔案資料。二為訪談法,以補足檔案資料不足的部份。三為進入田野觀察持續發現各種有意義與相關的事件出現。結果:1.傳統護具時期的演變是以「緩慢增加」護具項目為主,電子護具時期的演變是以「快速更換」護具品牌為主,但傳統與電子時期之間並非截然劃分。2.傳統護具時期以跆拳道技術為主,電子護具時期則以電子護具使用技術為主。3.傳統護具時期以內行人知識為主;電子護具時期是外行引導內行知識。4.傳統護具時期權力集中於裁判與世跆盟,電子護具時期新權力興起並分散四處。結論:1.隨著護具電子化的演變比賽系譜上的力點多元多變且逐漸增加,科技與權力的雙重性產生正義與不正義的效果,科技可作為權力流動的遮蔽物。2.科技無法解決正義問題,正義是各方力點綜合成的時代話語,故科技與正義互為彼此的化身。建議:1.揭露各種力點以接近比賽正義。2.善用科技的雙重性,找回失落的跆拳道技術。3.相關培訓單位宜建立情報資料蒐集小組。4.建立不同電子護具的專門訓練知識。5.同步翻譯國際競賽規則並上網公告。Item 環狀式油壓阻力訓練對於老年女性 肌少症之效益(2012) 張立盈; Li-Ying Chang目的:探討12週油壓阻力訓練前、後,以及伴隨一個月不運動對於老年女性肌少症之功能性體適能、肌肉型態和爆發力影響。方法:招募65歲以上肌少症老年女性,隨機分配成運動組和控制組各12名,透過老年人功能性體適能電子測量儀、超音波和等速肌力儀進行測量。使用二因子混合設計觀察2組別和前、後測表現,並以相依樣本t檢定分析運動組前、後測和1個月不運動後之間差異(α =. 05)。結果:運動組30秒站立、2.44公尺坐起繞物、功能性前伸以及2分鐘踏步明顯改善;RF肌肉厚度和VL在肌肉收縮時之肌束長度顯著增加;爆發力大幅提升。經一個月不運動後坐椅體前彎和2分鐘踏步顯著衰退;RF肌肉厚度持續增加;VL肌束長度顯著減少;爆發力顯著退步。結論:經12週訓練對於RFD和MT均有顯著進步,受到肌肉神經系統功能改善,加快肌纖維之徵招,隨後肌肉組織開始增生和肥大,大幅提升整體功能性體適能表現。Item 不同關節活動角度的阻力訓練對 肌肉適能和身體組成之影響(2014) 劉冠麟; Guan-Lin Liu問題背景:儘管多數教練與學者支持「全關節活動節角度」 (full range of motion, FRM)的阻力訓練原則,但是「限制關節活動角度」 (limited range of motion, LRM) 的訓練方式也獲得少數學者的支持。LRM的訓練在重量負荷上佔優勢,而FRM的訓練在總作功量上佔優勢,由於強度與運動量會影響神經肌肉系統的適應,不同關節活動角度的阻力訓練對肌肉適能與身體組成的影響值得去探討。目的:探討8周不同關節活動角度之蹲舉及仰臥推舉訓練對肌肉適能和身體組成的影響。方法:參與者為17位無阻力訓練經驗的健康男性大學生(年齡 21.8 ± 1.6歲,身高 173.1 ± 3.4公分,體重 69.4 ± 9.4公斤),在完成肌力測驗後配對分組,分別進行為期8周,每周2-3次(共22次)的全關節活動角度 (n=8,F組) 與限制關節活動角度 (n=9,L組) 之蹲舉及仰臥推舉訓練 (10RM,3組)。所有參與者在訓練前後進行FRM與LRM之蹲舉及仰臥推舉肌力測驗 (10RM) 、下蹲垂直跳、藥球推擲及身體組成的測驗。統計以二因子混合設計變異數分析比較2組別在訓練前後10RM肌力、下蹲垂直跳、藥球推擲及身體組成之差異,顯著水準定為 p ≤ .05。結果:8周的阻力訓練後,F組與L組在全關節和限制關節之蹲舉及仰臥推舉肌力、上下肢肌群爆發力皆顯著提升 (p< .05) ,但F組在全關節之蹲舉10RM肌力顯著大於L組,而L組則在限制關節之蹲舉10RM肌力的增加百分比 (20.0 ± 11.9% vs. 40.0 ± 13.3%) 、限制關節之仰臥推舉10RM肌力的增加百分比和15.5kg (28.6 ± 11.0% vs. 15.3 ± 10.1%) 和下肢肌群爆發力的增加百分比 (9.7 ± 5.9% vs. 4.7 ± 3.1%) 皆顯著大於F組 (p < .05) ;在身體組成方面,兩組別在訓練後肌肉量皆顯著增加,但組別間無顯著差異 (p > .05) 。結論:8周FRM及LRM的阻力訓練皆可提升健康男性大學生的肌力、爆發力和肌肉量,然而,LRM的訓練方式在增加限制關節之蹲舉及仰臥推舉肌力和提升下肢肌群爆發力的效果較FRM的訓練方式顯著;FRM的訓練方式僅在增加全關節之蹲舉肌力的效果較LRM的訓練方式顯著。Item 八週複合式訓練對跆拳道品勢速度力量表現之影響(2015) 莊鈞凱; Chuang, Chun-Kai背景:跆拳道品勢競賽動作標準性逐漸統一,技術分數已無差異性,導致表現分數在品勢競賽上成為比賽勝負之關鍵。表現分數的高低,主要以選手的速度力量 (爆發力) 來判定,突顯爆發力對跆拳道品勢的重要性。研究指出,阻力訓練 (resistance training) 和增強式訓練 (plyometric training) 可提升爆發力表現,後續研究發現將兩種訓練組合而成的複合式訓練 (complex training) 提升效益更佳。目的:探討八週複合式訓練介入對品勢選手相關肌群的最大肌力 (1RM)、爆發力 (功率峰值)、整體品勢動作合加速度與速度力量分數的影響,以及整體品勢動作合加速度與速度力量分數的相關性。方法:14名優秀大專跆拳道品勢選手 (10男4女),經配對後分成2組:複合式訓練加上跆拳道品勢專項訓練組 (n=7, EG) 與跆拳道品勢專項訓練控制組 (n=7, CG),進行八週的訓練。所有參與者在訓練前後進行仰臥推舉、蹲舉及滑輪下拉的最大肌力測驗,下蹲垂直跳與爆發伏地挺身的爆發力測驗,並使用三軸加速規配戴在參與者四肢,在展演「高麗」品勢同時請三位品勢裁判評分,取得整體品勢動作合加速度以及速度力量分數的成績。並以混合設計二因子變異數分析,比較兩組別上下肢最大肌力、爆發力、整體品勢動作合加速度、速度力量分數之差異,並以皮爾森積差相關分析參與者整體品勢動作合加速度與速度力量分數的相關性。結果:八週複合式訓練後,EG組仰臥推舉、蹲舉、滑輪下拉之最大肌力、下蹲垂直跳與爆發伏地挺身的功率峰值以及速度力量分數顯著提升。另外,訓練後蹲舉、滑輪下拉之最大肌力以及速度力量分數 (EG:1.50 ± 0.08分;CG:1.38 ± 0.08分),EG組也顯著優於CG組。但整體品勢動作合加速度兩組別間無顯著差異,且整體品勢動作合加速度與速度力量分數兩者無相關性 (r =.206, p>.05)。結論:八週複合式訓練可以有效提升跆拳道品勢選手上下肢最大肌力、功率峰值以及速度力量分數,但對於整體品勢動作合加速度並沒有提升效果。此外,整體品勢動作合加速度與裁判給予評判速度力量分數沒有任何相關性,因此動作合加速度無法作為速度力量表現有無增加的指標。Item 八週增強式訓練對高中籃球選手垂直跳能力之影響(2003) 林煉傑; Lien-Chieh Lin本研究的主要目的是探討八週增強式訓練對高中籃球選手垂直跳 能力之影響。本研究係以20 位高中籃球選手為受試對象,並以隨機分 配的方式,將受試者分配至實驗組與控制組。最後共有16 位完成本次 實驗(平均年齡16.88±0.65 歲,身高178.96±6.05 公分,體重68.49± 7.28 公斤),每組各8 位。以KISTLER 9290 型測力板進行垂直跳能力的 測量,測驗內容包括蹲踞跳(squat jump,SJ)、下蹲跳(counter movement jump,CMJ)、連續跳五次與連續跳至疲勞測驗。測力板採樣頻率為 500HZ,經過處理後,取得地面垂直作用力與相關參數作分析。所得資 料以混合設計二因子變異數分析處理,並以獨立樣本單因子變異數分析 考驗兩組改變幅度的差異性,結果發現: 一、經過訓練後,在SJ 垂直跳參數方面,兩組之間達顯著差異(p<.05) 的有最佳騰空高度增加8.44cm、最大爆發力增加8.32W/kg 與平均 爆發力4.45W/kg,增加的幅度分別達21.28﹪、16.73﹪與20.80 ﹪。其中與爆發力相關的參數方面,兩組之間僅有最大蹬地速度 (7.18﹪)與發力率(27.03﹪)達顯著差異(p<.05)。 二、經過訓練後,在CMJ 垂直跳參數方面,兩組之間達顯著差異(p <.05)的僅有最佳騰空高度增加6.86cm,增加的幅度達11.07﹪。 其中與爆發力相關的參數方面,兩組之間僅有最大蹬地速度(5.15 ﹪)達顯著差異(p<.05)。但實驗組在訓練前後達顯著差異的還 包括最大爆發力增加5.54W/Kg、平均爆發力增加2.88W/Kg 與下蹲 預備期時間減少59ms(p<.05)。 三、實驗組在經過訓練後,在連續跳參數方面有顯著的進步(p <.05):包括跳躍次數增加2.18 次、平均跳躍高度增加2.07 公 分、平均爆發力增加2.18W/Kg 與平均爆發力疲勞指數的減少;而 兩組之間達顯著差異的僅有平均跳躍高度(6.91﹪)。 本研究結果顯示,在經過八週增強式訓練合併重量訓練後,對於高 中籃球選手的垂直跳能力有明顯的幫助,不論是在SJ 垂直跳方面,抑 或是CMJ 垂直跳方面。且藉由漸進負荷的訓練模式,在八週內便可以達 到明顯的效果,又可以避免選手的傷害,是一種安全而又有效率的訓練 方式。